【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周长》集备课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周长》集备课教案
第五单元《周长》集备稿
一、单位目标
1、总目标:结合具体事物或者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结合具体
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
法;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直线图形的周长;能运用长
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班级次级目标
(1)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认识周长)目标:结合具体事物或者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具体来说:能够测量和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规则图形的周长;可以配合
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会比较相关图形的周长;
(2)第二课时《游园》(图形的周长)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
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具体来说:知道计算和测量地物周长所需的数据;根据已知数据或者测量数据计算三
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多边形的周长;解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
简单计算,以及乘法的含义;长度单位称为周长。

(3)第三课时《花边有多长》(长方形的周长)目标:通过求几个长方形的周长,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普通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时发展学
生的空间想像力。

运用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1、
具体来说:矩形的周长将通过(长度+宽度) *2 计算;我会看一下周长表并填写。

P49
问题 2
(4)第四课时《地砖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目标: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
让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想一想自己探索出求正方形周长的
方法,并会计算正方形周长,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思维能力。

具体来说:用乘法的含义解释平方周长公式;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5)第五课时《练习六》目标:熟练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
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相关的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
应用。

具体来说:能够解释所列公式的含义。

二、知识单元结构图
学习相关内容
一年级下册
了解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二年级下册
认知角度
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理解平行四边形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了解周界
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直线形图形周长
利用周长和其他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三年级第二卷
认识面积的意义
识别区域单位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四年级第一卷
认识线与角
三、关键分析
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认识周长)
教学重点:了解周长,能够测量和计算基本图形的周长。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会描出图形的边线;这个图形必须是闭合的;边线“一周”的长度和就是图形的周长。

突出重点的策略:借助教学工具,通过观察和操作,如追踪、触摸和测量,了解周长。

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理解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为后面学习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做准备。

第二课花园之旅(图的周长)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

本文包含的关键要素分析:有必要区分每边的长度,然后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计算周长。

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让学生初步探索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

重点讲解:重点讲解,重点讲解,重点讲解,重点讲解,重点讲解,重点讲解,重点讲解,重点讲解,重点讲解,重点讲解;向学生展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选择简单的方法。

第三课时《花边有多长》(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矩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长方形对边的长度相等;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①四条边的长度直接相加②长×2+宽×2③(长+宽)×2。

关键策略: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方法。

第四课时《地砖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正方形是长和宽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①四条边的长度直接相加②边长×4。

突出重点的策略: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方法;根据矩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导出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第五课时《交通与数学》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乘法、搭配等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正确计算乘法算式;懂得如何按要求去选择、搭配;通过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出重点的策略:结合具体情况,让学生理解数学和生活是密切结合的。

四、教学难点的剖析
第一课:什么是周长(理解周长)
难点教学具体表现为: 1、在描一描、摸一摸图形或者物体的边线一周的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原因分析:学生会将人物的边缘与周长等同起来。

人物边缘的长度应为其周长。

解决策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赋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量,让学生在动手描、摸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哪里是边线?什么是周长?”通过动手测量、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第二课花园之旅(图的周长)
难点教学具体表现为:1、根据图形的的特点,灵便选择简便算法。

2、能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原因分析:计算中没有充分利用图形的特点。

解决策略:放手让学生去思量各种算法,并加以比较,充分感知和体验到哪种算法最好。

第三课蕾丝(长方形的周长)有多长
难点教学具体表现为:1、根据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的特点,灵便选择简便算法。

2、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原因分析:计算中没有充分利用矩形的“等边对边”特性。

解决策略:放手让学生去思量各种算法,并加以比较,充分感知和体验到哪种算法最好。

第四课地砖周长(广场周长)
难点教学具体表现为:1、根据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的特点,灵便选择简便算法。

2、能根据长、正方形的特征、正确选择计算方法。

3、学生对课本p49页的第五题、p50页的第六、八、九题、
很难理解。

原因分析:1、未充分利用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的特点进行计算。

2、受学生生活经验及理解水平的局限。

解决策略: 1。

让学生思量各种算法并进行比较,以充分感知和体验哪种算法是最好的。

2. 2. 使用多媒体呈现场景。

3.让学生多操作。

第五课时《交通与数学》
难点教学的具体表现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交通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原因分析: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强。

解决策略:通过“计算从家到学校的距离”、“购买火车票”、“从家到学校有多少条路”、“了解交通标志”四个内容,组织学生通过绘制示意图和观察票价表进行分组交流,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策略
1.注意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者具体事物出发开展教学,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并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最后应当让学生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过程。

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呈现故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如观察、估计、测量、比较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时还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应肯定不同的探索过程。

3.关注学生的测量体验。

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测量。

可以由学生主动选择测量工具和方式,并交流测量结果和体味。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个量的估计十分重要,
所以在课本中安排了估计黑板面、课本封面、鞋底周长的活动,进行这样的活动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是否愿意积极主动地参预到活动中去,是否愿意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是否能针对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估测方法。

(六) 误差的估计和采集
1、错例 1:p49 第 5 题,有些学生列式为:(100+75)×2。

漏“×2”,正确答案是:(100+75)×2×2。

学生们没有注意到张明在复习问题时跑了两圈。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问题中的关键词,以便正确解决问题。

2、错例 2:p50 第 8 题,学生的答案比较单一,不会活用公式,不明白:周长÷2=长+宽。

平时做题时,老师应该多做各种练习,还有?开放练习?拓宽学生的思维。

3、错例 4:p82 第 2 题,篱笆有一面靠墙,学生对公式生搬硬套,列式为:(5+3) ×2=16(米),正确答案是:3×2+5=11(米)或者(5+3)×2-5=11 (米)。

学生们没有子细检查这些问题,也不明白这些问题告诉了我们什么?为了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清晰地找到几个边。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把握问题的关键。

(七)练习题分析
1.练习 6 问题 1: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可以直接使用矩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学生们可以组织起来讨论: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可以这样计算?梯形的周长不是这样计算的。

2、练习六第 2 题:可以让学生分别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比
较这两种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练习 6 问题 3:求草坪的周长就是求矩形的周长。

4、练习六第 4 题: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认识到求花边长就是求正方形周长。

5.练习 6 问题 5:激发学生积极思量,并意识到“你在足球场上跑了两圈有多少米”就是找到“矩形的周长”,并意识到找到花边长度就是找到正方形的周长×2
6、练习六第 6 题:可以让学生独立思量、解答,也可以让学生剪一剪、折一折,以
匡助理解题意,然后再求小正方形的周长。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或者班级中交流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求小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1) 18+18=36 (米)
(2) 18×2=36(米)
(3) 18÷2×4=36(m)
(4)18×4÷2=36(米)
7.练习 6 问题 7:让学生先操作:“用 48 厘米长的铁丝形成最大的正方形”。

要知道圆周平均分为四个部份,每一个部份的长度就是正方形的边长。

8、练习六第 8 题:用 16 小根摆长正方形,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小组中的同学边操作、边记录、边讨论,便于总结规律。

共可以摆4 种,即
16÷2=8=7+1=6+2=5+3=4+4(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数学故事
可以让学生通过“拼一拼”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长方形桌面的周长;并组织小组内及组间的交流,肯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层次地思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9.练习 6 问题 9:学生可以独立回答或者组织学生分组学习。

在小组交流和课堂集中演讲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想法结合起来,直观地展示图形与多媒体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

引导学生找到规则:四张图片的周长相等。

实践活动
在组织实践活动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可以独立估计三个物体的周长大小,分组交流,并说出估计的过程或者原因。

在测量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选择测量工具和方法。

学生可以独立测量或者小组合作测量。

最后,可以组织学生比较自己的估计和测量结果,修改自己的估计或者测量结果,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步建立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