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阅读理解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阅读理解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紫藤萝瀑布
宗璞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⑧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是稀落的,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⑨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⑩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⑪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什么让“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呢?首段引人遐想,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B.②至⑥段,对花之“盛”的描摹从整体到局部,依次描写花瀑、花朵、花穗。
C.第⑧段回忆十多年前花的稀零,和眼前的繁茂形成对比,为下文写生命的思考铺垫。
D.从全文看,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焦虑悲痛→宁静喜悦→振奋向前。
(2)结合语境,请从用词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划线词语。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3)文章托物言志,作者由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柳姑娘
王宗仁
①我最近的一次到拉萨是2000年冬。
古城冬日阳光的密度甚至比夏天还要高。
②穿过布达拉宫广场来到拉萨河,我看见一位舀水的藏族姑娘,一瓢一瓢很轻巧地舀起拉萨河河水,灌进印着“八一”红五星的木桶里。
水花像她的氆氇裙一样鲜丽。
她的长发梳扎成一条一条小辫子,很整齐地分散在两肩,半遮半掩着那张红朴朴的脸庞,好动人!
③姑娘的身后座落着布达拉宫的红山,她投映在河面上的倒影,被山水调理得雅韵悠柔。
她像我见过的许多藏家姑娘,又不像她们中的任何一个。
我在河这边,她在河那边,我对着她的背影喊了一声,她没回头,背着木桶径直走向布达拉宫广场。
④我想,也许她没看见我,但我的喊声掉进拉萨河里,被她舀起灌进桶里储存起来了,总有一天她会听见有人在喊她。
⑤我的愿望说起来很简单,单纯的很。
就是想以布达拉宫为背景,和她照一张合影。
我上百次来拉萨,留下的照片装满两个相册,却没有和藏族姑娘在布达拉宫前合过影。
这也算是个遗憾吧!如果这个愿望能够实现,相信我的心情会像阳光一样明丽。
更何况要和我合影的那个舀水姑娘的木桶上,还有一颗“八一”红五星,这对军人有特殊的意义。
⑥那天,我还没走到头天和舀水姑娘分别的地方,老远就瞅见一个姑娘背着水桶朝我走来。
那个水桶,我好像见过,上面有“八一”五角星图案。
可是走近一瞧,背水的人却换了,军帽下的脸是陌生的模样。
我有点不好意思了,赶紧收住了未出唇的问话,同时止步。
就在这一瞬间,姑娘脱下了军帽,唿啦一下一束小辨子像瀑布似的散在了两肩。
是她,正是昨天的那个舀水姑娘!我一时有点手脚无措,不知说什么好,却异常高兴。
⑦倒是姑娘大大方方地问我:你昨天不是叫我吗,有什么事?我是叫她了,可是她现在问我有什么事,我还真说不上来,或者说不好说出来。
当时我以为她没有听见我叫她,尽管我希望她听见。
她现在这么主动问我,我真不知如何回答,羞得有点无地自容了。
⑧“说吧,叫我有什么事?”她还是那么大方,逼问。
⑨遇到这样直率的姑娘,你再羞羞答答就多余了。
我的勇气一下子来了,索性有话直说:“我想和你合照一张相片,就在布达拉宫前!”
⑩“当然可以!”她很痛快地答应。
说话间她已经走上了通往布达拉宫的梯形台阶路。
我随其后。
站定,她招招手,让我站在她身旁。
我把照相机交给一位过路的游客,请他帮忙。
别看我是主动要求和她照相,一旦站在陌生姑娘身边,还真有点紧张。
笑也不是,不笑又不合适,双手也不知怎么摆放。
⑪她显然看出我太紧张,说:“你就当站在你身边的是一棵树,这样就不会紧张了!”她指着不远处大昭寺前那棵唐柳这样说。
我把目光移向唐柳。
⑫这棵柳树是当年文成公主远嫁藏王松赞干布时,从长安带来落户拉萨。
千余年间,它经过枯萎、重栽,再枯萎、再重栽,重重叠叠的绿荫一直蓬勃着。
唐柳,一棵无限循环的活物,即使我把时间倒过来,也永远无法和它接近。
但是,今天在藏族姑娘有意无意地指
引下,它真实地活在了我心里。
我看着它,想到了文成公主,心情马上放松下来。
就在这一瞬间,只听快门咔嚓一声脆响。
⑬拿相机的游人把相机交还给我,半玩笑半认真地说:“这张照片很有意义,照的效果也不会错。
你有幸和‘唐柳姑娘’合影,叫人羡慕!”他把“唐柳姑娘”四个字咬得特别有味道,好像那姑娘真的就叫这个名字。
⑭姑娘挥手和我告别,她再三叮咛:“照片洗出来一定寄我一张!”
⑮她留下了名字,还有通讯地址:林芝歌舞团。
(1)作者隔河喊一位素不相识的姑娘,其目的是什么?
(2)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想,也许她没看见我,但我的喊声掉进拉萨河里,被她舀起灌进桶里储存起来了,总有一天她会听见有人在喊地。
(3)作者写道:“我看着它,想到了文成公主,心情马上放松下来。
”想到了文成公主,作者的心情为什么马上放松下来?
(4)文中的“唐柳姑娘”是怎样的一个人?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最后一次拥抱
徐树建
①林海在大城市工作,去年春节终于抽出空回到老家跟爸妈欢聚一堂。
一眨眼的工夫假期结束了,要返程的时候,林海心里不免难过起来,工作太忙了,路途太遥远了,或许下一次团聚又得是春节时。
②时候不早了,林海用力拥抱了一下妈,又向苍老的爸挥挥手,掉头大踏步就走了,再耽搁下去,他的眼泪会流出来。
③当到家的时候,妈打来一个电话,说:“海子,你走后你爸一直不开心,酒不肯喝不说,连饭也不想吃。
”
④林海忙说:“妈,您告诉爸,一有空我就会回去的,那时候我一定多陪爸几天……” ⑤妈打断林海说:“不仅仅是这个,我偷偷告诉你原因,主要是你离开家时跟我拥抱了,没有跟他拥抱,他就有点伤心了。
说儿子大了不亲热了、生分了,说他以前那么喜欢你,你小时候他天天把你搂在怀里,现在连个拥抱都不肯……嗨,这老头越过越像小孩儿了。
”
⑥林海听了心里诧异,不就是一个拥抱吗?爸竟然需要这个!
⑦不过爸说得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子之间开始变得生分了。
平日里总是本能地给妈打电话,打给爸总觉得无话可说。
而一旦父子面对面,更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句话,跟妈倒有无穷无尽的话要说。
有时吧,跟爸不像是父子,倒像是陌生人,甭说拥抱了,连拉下手都觉得别扭。
或许天底下所有的父子全是这样吧?
⑧无论怎么说,下次回去时,一定要狠狠拥抱爸一下。
⑨城里日月飞快,一晃半年过去了,林海一直忙;再一晃又过年了,林海还是忙。
老家就像天上的月亮,美丽万分,却又遥不可及。
好在来日方长,等忙过这阵子一定回去,还欠爸一个拥抱哩。
⑩时间跑啊跑,又不知跑了多远。
这天忽然接到电话:爸突发疾病,不行了!
⑪林海一听之下就像身后的一座可以依靠的大山塌了,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倒了,心脏
像给一只巨手一下子摘了去,空荡荡的,除了疼,还是疼。
⑫这一路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原来回趟老家并不算太难,也不会耽搁太长时间,只要愿意挤,总会挤出时间的,可自个儿以前怎么就那么望而生畏呢?
⑬当一脚踏进家门的时候,看到爸正静静地躺着,妈和亲戚全围着。
⑭妈说:“你爸老早就感觉不舒服了,可不让跟你说,说你太忙,他还说,海子说要拥抱我呢,我得好好活着……”
⑮林海好容易才脱下鞋爬上床,坐在爸的脚底下,然后虔诚地伸出双手托住爸的后背,轻轻一用力,爸便坐了起来,啊,什么时候爸变得这么轻?
⑯爸身上暖乎乎的,有一种熟悉的味道。
那是自个儿小时候爬在爸背上时闻到的味道,是寒夜里躺在爸怀中闻到的味道。
太熟悉了,又太陌生了。
⑰然后,林海把爸的头轻轻靠在自个儿的肩膀上,就像他小时候靠在爸的肩膀
⑱林海再用力搂住爸的腰,说:“爸,我拥抱你了……”
⑲爸没有回答,在几分钟之前爸已走了。
(有改动)(1)请从林海的角度,围绕“拥抱”梳理本文的情节脉络,在下列两处横线上填写有关的情节内容。
①去年春节回老家,没有给爸拥抱。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爸去世时,给了爸拥抱。
(2)林海的爸为什么如此在意儿子的一个拥抱?
(3)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⑪自然段。
(4)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分析林海这一人物形象。
(5)简要分析本文第⑲自然段的写法之妙。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想象鸟鸣的幸福
①我一直认为,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缘于它们质朴的乡土味。
鸟们是乡村的天使,是乡村用雨水和谷粒喂养出来的。
它们总会在某个渐渐沥沥的早晨或夜晚,站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
我知道好多人不知道应该把自己归到城市一族还是乡村一族,既渴望乡村的自然,也期盼城市的奢华,就是这样矛盾的统一体。
在接近最乡村的人物或者物什时,我们会习惯地用城市的口吻说:那些乡村老大。
②春天来了,仿佛空气在燃烧。
这是一部电影里的对白,这句话让我感动。
我想到的不是春天,而是与乡村春天有关联的事物:鸟鸣。
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路口抵达另一个路口,从一家的房顶抵达另一家的房顶,从一方树丛到另一方树丛,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
鸟的叫声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倾听,你就会情不自然地飞起来。
鸟声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纯纯地传过来。
我只闻鸟声,不见鸟影,我想象那么好听声音是由树上的叶子发出的。
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诗:鸟声是树的花朵。
多好。
这样,满树叶子便变成了满树的鸟。
这样想就有了一种隐隐的牵挂,隔着暮霭,似乎感觉那鸟鸣在夜风中微微摇动。
③依然回到乡村的视角上来。
鸟声,这是个有着古典诗歌般美感的名称,充分体现出了
汉语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略带暖意的鸟声很快就雾一样地在乡村里弥漫开来,词语里暗含了一个多么生动的过程。
对子村庄,我向来怀有这样一种诗意的构图:树荫丛中,水墨画般的村在熹微的白光中显现出模糊的轮廓,四周雾霭萦绕,看不出一切具体物象。
一个农家小院木门轻掩,屋檐下半圆碗状的鸟窝里燕子在呢喃,院子里的树枝叶间,成群的麻雀跳跃啁啾,细碎的鸣叫声催醒了昨晚贪玩迟睡的顽皮儿郎……
④之所以是燕子和麻雀在村庄的清晨歌吟,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古典乡间最常见的两种凡鸟。
勤劳的燕子一身黛黑的羽翼,凛然、高贵,令不少孩子敬而远之。
而体形更纤小、毛色更灰土、鸣声也更短促琐碎的麻雀,则极像一位调皮、可爱的灰姑娘,成了跟鸡、狗一样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动物。
一位作家这样说,麻雀是鸟类中的“贫民”。
我深以为然,平常日子,麻雀在瓦楞、林间,或搭在墙洞里的草窝里,叽叽喳喳地像马路歌手一样地歌唱,单一的音调不停歇地平衡着乡村生活的动与静,它们是最能够与人一起和谐相处及至同存共荣的一种飞翔动物。
这些对音乐充满好感的小生灵总能在起飞的瞬间听到树枝“嗡”地一声弹响。
假若它们能有机会落在盛中国的那把小提琴的弦上,小爪子也那么划拉一下,我相信其中的美妙一定是不可言说的。
⑤这些可爱的小鸟,在20世纪50年代,曾被人为地列为“四个坏蛋”之一,几乎被人们赶尽杀绝。
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鹄,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和土地是最亲密的联盟,”
⑥兔子也好,鹧鸪也罢,它们是自然的亲近者。
仔细想想,在城市蛰居的人们又何偿有一只土拨鼠快乐呢?《幽梦影》言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唉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此种情境,今天的我们已只可在诗中画中略见一二,又哪里还有心静听?因此,对于我来说,对于我生活的城市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
(1)阅读前三段,请概括鸟声的特点。
(2)第⑤段插叙20世纪50年代鸟遭受迫害一事和引用《瓦尔登湖》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3)分析下列句子隐含的思想感情。
①鸟的叫声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频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飞起来。
②仔细想想,在城市蛰居的人们又何尝有一只土拨鼠快乐呢?
(4)文章最后一句说,“对于我来说,对我生活的城市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你是如何理解的?请根据文意概括解答。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一种爱叫九小时
①有一次要送父母回家,却无意中听到他们的对话,那情真意切的话语瞬间抚平了我埋藏在内心多年的不解与积怨。
②小时候,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姐姐和我送出那个泅渡他们一生的小镇,他们要终其所有的力量,让我们过上他们曾经无数次梦想的生活。
③为了父母的愿望,我和姐姐都很努力,也终于在高考后陆续接到让他们一次又一次为之流下热泪的录取通知书。
姐姐离开了小镇,可大学毕业后又因没找到理想的工作而返
回。
只有我,承载着父母的无限希冀,在那座璀璨得近乎耀眼的城市里追寻着自己和他们的梦。
毕业后的五年时间里,我拼尽了全力,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隅。
我第一次带他们离开从未踏出一步的小镇,第一次带他们坐飞机。
然而,没到一个月,父母就嚷嚷着要回去。
④我执拗不过,只好送他们回去,可这一次,父母说什么也不坐飞机,甚至高铁也被排除了。
后来,我从电话里得知母亲的血压有点高,再接他们小住时也不敢强迫他们坐飞机了。
⑤一次回家,我问起母亲的血压控制得如何时,姐姐一怔,她说前几天刚陪父母做过体检,母亲的血压不仅不高,还有点低,倒是父亲的腰一直不好,有时疼得直不起来。
我心里一阵雀跃,想这次带他们去城里我不用再和父母在那狭窄的火车车厢里煎熬十几个小时了。
当我提出坐飞机时,还未等母亲说话,父亲就厉声拒绝了,理由依然是母亲的血压。
⑥我很不悦,一路上也很少和父母交谈,就是一周后父母要回小镇时,我也没表现出以往的不舍。
我想到楼下去买杂志,好在火车上打发无聊的时光。
刚下楼发现钱包没拿,走回门口时,竟听到父母大声地争执。
母亲说:“还是坐飞机吧,你的腰不好,也别让儿子跟着受罪了。
”父亲的声音很犀利:”不行,飞机只有三个多小时,比火车少九个小时,那可是咱们这一年唯一和他能多待的九个小时。
”母亲叹了口气;“哎,真后悔把他送出小镇,不能天天……”
⑦我的心被濡湿了,那一刻我才深切地感受到,在我成长的历程中父母给了我许多无私的爱,而有一种爱最为弥足珍贵,因为它叫九小时。
(1)文章前面说“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姐姐和我送出那个泅渡他们一生的小镇”,但是在后文母亲却说真后悔把“我”送出小镇。
这样写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2)联系上下文谈一谈第⑥段中“我很不悦”的原因。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请分析结尾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智者幽默心
孙燕华
①傍晚散步时,常与杨绛先生相遇,双方摆摆手以示问候。
有一天,我看见她伸出手,食指和中指做V字状,心想,先生92岁了,还挺时髦,用年轻人常用的手势。
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
我问,这是什么意思?她笑着说:“小蚂蚁见面的时候,就是这样互相碰碰触角,咱们这样就算打招呼啦!”我赶紧伸出两个手指和老人的手指碰了碰。
我们像孩子似的开心地笑了!
②老人带着一脸恬静的微笑走过去了。
我对我先生说:“她老人家同钱钟书先生同舟共济数十载,经过那么多风雨坎坷,还有这种童心的幽默真不容易啊!”先生说:“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啊!”
③随后,我俩又回忆起1993年拜访冰心老人的一段往事。
④当时冰心老人腿脚不好,只能终日坐在写字台后面的椅子上接待客人。
她告诉我们,前几天邮递员给她送稿费汇款单,跟她开玩笑,说:“您瞧,您老多有福气,坐在椅子上,就等着来送钱!”老人笑着说:“我这是坐椅待币!”
⑤启功先生的幽默也是出了名的。
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我早就拜读过,每当想到文中的“瘫偏左,派曾右”,都会在酸甜苦辣的滋味中笑起来。
前年夏天的一次拜访,让我又一次切实领悟到先生幽默的功夫。
⑥由于家中有一开山水小册页,没有图章,落款是“元白”——启功先生的字,于是便将册页带去,请老人补盖印章。
老人一看自己这件二十多岁时的画,笑逐颜开,连连说:“是我画的,补个章吧!”一方小小的印章刚盖完,老人又转身在窗台边上取了一个小铁盒,一边开着盒盖,一边神秘地慢悠悠地笑着说:“来点儿炭疽(一种病毒,可提炼成白色粉末状)!”一听“炭疽”,我们全愣了,我伸长脖子看老爷子的铁盒子。
⑦“白色粉末!”老人眼睛笑成一条缝,一边说,一边往外倒。
“这到底是什么?”我们急着问。
“滑石粉!”老人抖了个大“包袱”。
我们全都大笑起来。
噢!原来是他怕刚盖的印泥粘脏了对合的画面,照例撒上这种粉末来吸干印油。
⑧“嗬!您老怎么还知道炭疽呢?”我们逗乐儿地问。
⑨“今夭早晨看报,美国那儿不是发现有人往邮件里投放一种白色粉末一炭疽嘛……”
⑩智者的幽默之所以意味隽永而各具特色,除了源于他们博大的学识之外,还由于他们既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是知识和生活造就了他们善于幽默的心。
(选自《北京晨报》)(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①时髦 ________ ②恬静________
③册页________ ④隽永________
(2)成语谐音往往会造成一种幽默的效果。
请还原第④段中“坐椅待币”这个成语。
(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三位大师各自的幽默特点。
(4)结合文章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造就“善于幽默的心”。
(5)在上册书中我们曾学过冰心的作品《________》,她的诗集《繁星》《春水》是饱含童真与母爱的智慧之作,其风格深受印度诗人________的影响。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只空瓶子的温暖
①星期天,一家人购物回到小区,女儿把空的纯净水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
13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
但我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②我不动声色,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
这是我的习惯,我不会把它们扔掉的,我家里不缺几个瓶子的钱,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养。
今天,我更是要做给女儿看的。
③我知道女儿会不屑一顾,还会说我老土。
如今的孩子,把面子看得很重要,穿名牌,吃肯德基,而且会比着谁会浪费。
不过我会用事实告诉她,即使像有钱的比尔·盖茨,在生活中也是反对浪费的。
④果然,女儿看到我的举动很吃惊,她竟然要把瓶子从我手提袋中拿出来重新给扔掉。
看女儿进入我设的圈套,我这才谆谆地教导她:“孩子,不是老爸吝啬,一只瓶子一毛钱,不值什么钱,但这也是钱,节俭是从一个空瓶子开始的。
”
⑤我等待着女儿的惭愧,或者向我道歉,或者默默地从我身边走开。
不想,她趁我不
备,伸手把空瓶子从我手提袋里取了出来,回过头,又重新把它放到了原处。
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爸,一个瓶子对咱们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人很重要。
咱小区每天都有一个捡废品的老人在这转悠,好可怜哪!把瓶子放在这里,她就可以轻松地拿走。
我知道,她不是乞讨的,她是靠劳动吃饭的……”
⑥看着女儿清水般闪亮的眼眸,我忽然有些惭愧了。
那个老人我是知道的,每天靠捡一些废品养活自己,平时我见到她时,偶尔也会递上一两块硬币,想着自己的慈善,会自我陶醉上好一阵子。
我怎么没有想到女儿说的这一层意思呢?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
⑦我没有说话,只是感激地冲女儿笑,夸她长大了。
我看到,暖暖的夕阳下,那只空瓶子稳稳地站在垃圾箱旁边,等待着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
⑧它带去的,有温暖,有尊严。
(1)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填写下表。
“忽然有些惭愧了”?
(3)第⑦段中划线的短语“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4)赏析下面句子。
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
(5)理解题目“一只空瓶子的温暖”的含义。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
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白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育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
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
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
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
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
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
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