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宅兹中国:洛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宅兹中国:洛阳
河南,西部为豫西山地,东部为黄淮海平原,黄河自西向东由山地冲向平原,正所谓“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唐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洛阳,正好处于山地与平原结合部的黄河之南,控制着平原的中枢。

它东为虎牢关,西为函谷关,北背邙山,南对龙门伊阙,四周群山环绕,形成洛阳盆地,伊、洛、瀍、涧四水流经其间,史称“河山控戴,形胜甲于天下”(《读史方舆纪要》卷48)。

在洛阳周围的群山中,还有纵深的谷地可与外界联系,向东北可通河北地区,向东南联结江、淮,北溯沁河可抵山西,南经南阳盆地和汉水沟通长江中游,西沿黄河河谷直达关中,此地一向被古人视为“九州之中”(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洛阳天下中”(欧阳修《从翠亭记》)。

就连周公都说过,洛阳这个地方“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史记·周本纪》)
另外,不能提到的是,洛阳盆地土地肥沃,是中国北方最早的农业区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6.1从成周到洛阳
6.1.1周公营洛
那洛阳是什么时候建城的呢?洛阳的建城,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武王伐纣,建立了西周。

周的都城在镐京,在今天西安附近。

但是,当时周弱而小,商强且大,一个“小邦周”灭了“大邑商”,政治中心又远在西边,如何统治广大的东方地区呢?
周人必须要在东方建立一个新的统治中心,在哪里建?一定要选择一个中心的位置。

这个位置就是现在的洛阳。

1963年,在陕西宝鸡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

上面的铭文写道:“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意思是说,武王灭商以后,告祭于天,要“宅兹中国”,把都城定在“中国”,以方便统治民众。

这个“中国”,就指洛阳及周边地区。

当然,武王兴建洛阳城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洛阳的建城最后是由周公完成的。

《尚书大传》记载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伐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说的就是武王去世以后,成王幼少,由周公辅政,周公七年之中做了六件大事,一年一个,到了第五年,做的就是营建成周这件事。

西周时,有宗周,有成周。

宗周是丰镐,成周即在洛邑。

周公建的洛邑,是一都二城,二城即王城和成周。

西面一个在涧(古涧水名谷水)水入洛水处,称为王城;东面一个在王城以东40里,在今洛阳市东郊白马寺东附近,
称为成周。

据相关记载,王城外郭城规模宏大,每面有3个门,共12门,东边的正门称鼎门,传说周成王迁九鼎由此入城,所以叫“鼎门”。

王宫位于城中心,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前边是举行朝会的殿堂,后边是市场,城市结构与《考工记》所记载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基本相符。

考古工作者已发现了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王城遗址,为保存古迹,新建了一座王城公园。

所以,西周王城就在现在洛阳王城公园一带。

成周的规模与王城相仿。

“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即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逸周书·作雒解》),南边为洛水,北边是邙山,建成了一个大都会;然后“迁殷顽民居之”(《书序》),把商朝的遗民们迁到这里居住,把他们编成军队“成周八师”,兵力有2万人,严加管束。

一部分人成了士兵,其他人呢,来到洛阳无为以生,怎么办?洛阳为天下之中,交通便利,只好去经商,没想到越做越大,还成了一种传统,我们把做买卖的叫“商人”,就是这么来的。

因此,洛邑还是监视商朝贵族俘虏和镇守东方的军事城堡。

{后来,晋国勤王,就联合其他诸侯国对洛邑加以扩建,还在城内修筑了富丽堂皇的南宫和北宫。

}
西周是镐京、洛邑并存的两都制,所以洛邑也是重要的政治中心。

周公在洛邑摄政七年,制礼作乐,不仅奠定了周王朝统治的基础,也奠定了中华礼乐文明的基础。

6.1.2东周洛阳城
公元前770年,由于受到犬戎的打击,周幽王败死。

后来周平王即位,因镐京残破,只好东迁,定都于洛邑的王城,历史上进入东周时期。

公元前256年,秦灭周,这一次,洛阳建都时间长达514年。

在战国时,因洛邑城在洛水之北,山南水北为阳,于是改称洛阳。

东周虽有500余年,但周王不过是有名无实的天子,这样,洛邑在政治上的作用远不如那些大国的国都。

不过,由于地理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它成为一个商业发达的城市,在经济上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可以这么说,洛阳是当时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比如,当时在洛阳,金属铸币普遍流行,目前在洛阳出土的空首布达5000枚以上;空首布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

到了战国后期,还普遍流行平首布和圜(huán)钱。

大量货币的出土以及各诸侯国货币在洛阳的流通,说明洛阳商业的发达和全国金融中心的地位。

在当时,当地还涌现了不少的大商人。

《史记·游侠列传》记载说:“周人(洛阳)以商贾为资。

”《史记·货殖列传》又说,“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贫人学事富家,相矜以久贾”。

这些商人的足迹遍及东方的齐、西方的秦、南方的楚、北方的赵各地,甚至经过自己的家乡,连家门都不进。

洛阳有个大富商叫师史,他有车数百辆,往来各地做买卖,几乎无所不至。

另一个大富商叫白圭,他的经营策略是“人弃我取,人取我
与”,被尊为商人的祖师,他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说:“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说自己经商跟打战一样,我们现在说商战,最早应该就是从商人祖师白圭这儿开始的。

洛阳还是当时全国文化的中心。

周代,“学在官府”,学术文化由中央政府垄断,作为都城的洛阳,当然是官学的所在地。

因此,它是教育中心,也是图书典籍最为集中的地方。

老子在洛阳当过“守藏室之官”,拿现在的话说,估计就是当过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吧,学问很大,孔子还专门来洛阳向老子请教过“礼”。

6.2西汉洛阳城
秦灭东周,{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在洛阳设置三川郡,“以河、洛、伊三川为名”(《读史方舆纪要》卷48)。

秦王赢政封吕不韦为文信侯,洛阳一带成了吕不韦的封地,他对洛阳城进行了扩建和修复,这个城就被称为“吕不韦城”。

西汉建立,在洛阳设河南郡。

西汉最早的都城,就是在洛阳,西汉曾定都于洛阳三月。

后来因为娄敬和张良的建议,迁都到关中了。

虽然只有三个月,汉朝初年最重要的休养生息政策——士兵罢归回家,免除一段时间的徭役,就是在这里做出的。

刘邦还曾经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与群臣讨论自己何以得天下,他总结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张良、萧何、韩信,这就是“汉初三杰”。

虽然洛阳不再作为西汉的都城,但洛阳仍是西汉的统治中心之一,特别是作为西汉控制关东的战略重地,地位十分重要。

汉景帝时,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吴楚等七个东方诸侯国,联合起来对抗汉朝中央政府。

叛军一起兵,叛军首领吴王刘濞的部将桓将军就提出:“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

”桓将军提出,不要一个城一个城的争夺,快速进兵,长驱直入,占领洛阳,控制武库和敖仓,利用洛阳险要的地理形势号令诸侯,就算是没有打入关中,天下大局也差不多定了。

但这个方略并没有被刘濞采用。

而汉景帝所派的大将周亚夫偷偷地由蓝田出武关,经南阳到达洛阳,并派兵抢先占领了荥阳要地,控制了武库和敖仓之粟,然后周亚夫高兴地说:“吾据荥阳,以东无足忧者。

”(《史记·吴王刘濞列传》)正是巩固了洛阳,汉军才扭转危局,由败转胜。

因为洛阳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所以这里人文荟萃,涌现出不少的人才。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就是洛阳人,大家都学过他著名的的《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读起来汪洋恣肆,气势磅礴,堪称中国政论文章的精品。

最后他指出,秦国为什么会灭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所以建议汉朝要崇奉儒术,施行仁义。

另外,汉初关于反击匈奴、削弱诸侯国的很多政策都是贾谊提出的。

另外,还有大理财家桑弘羊。

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营政策,就是他提出并实施的。

还有大商人卜式。

卜式家在分家的时候,卜式“家产尽给其弟,独取羊百余”,结果他弟弟的家财很快都败光了,卜式却以养羊致了富。

汉朝在抗击匈奴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物资,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卜式上疏,提出输一半家财助边,汉武帝命使者到他家,问是否想为官或者有冤要诉,结果卜式不想为官并且无冤可诉,就是要为国效力。

汉武帝听了十分感动;当然最后还是委任了官职,官最后做得也很不错。

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立了新朝,曾经打算以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并准备正式迁都洛阳,但还没有来得及实行,就天下大乱了。

接着,绿林军拥立的更始皇帝刘玄,也曾建都于此,但是很快也失败了。

洛阳再次真正成为都城,得有待于刘秀夺取天下,那就是东汉雒阳城。

6.3东汉雒阳城
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雒阳,自此后,雒阳作为东汉的都城,总共165年。

我们看,东汉雒阳的“雒”用的是从隹(zhuī)的“雒”,而不用三字水的“洛”。

为什么呢?根据“五德终始说”——“五德终始说”是中国古代早期一种王朝合法性的理论,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金木土水火,五行相克;水木火土金,五行相生。

如果前一朝是水德,后一朝必须是土德,土克水。

因刘秀认为汉为火德,水克火,而“洛”字有水,所以改三字水的“洛”为隹字旁的“雒”。

东汉雒阳城是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宫殿、城门、交通等方面,为后世都城的建设提供了样本。

杨宽先生认为,在此之前,中国都城是坐西朝东,从这时起,改为坐北朝南。

整座城,规模宏伟,宫殿台阁很是壮观,班固的《东都赋》、张衡的《东京赋》对此都有夸张的描述,虽然如此,也可以从中一窥全貌。

东汉雒阳城是在吕不韦城的基础上加以扩建的。

“城东西六里一十步,南北九里一百步”,因此俗称“九六城”。

经实地勘测,东墙长3895米,西墙长4290米,北墙长3700米,南墙已被洛水冲毁,以东西间距计算,约为2460米,合计周长约14.5公里。

全城城门12座。

有“二十四街,街一亭”。

每条街分三条道,中间为御道,专供皇帝及高级官员行走,左、右两条道才供百姓通行。

大道两侧种植栗树、漆树、梓树、桐树四种行道树,城市绿化相当优美。

因为树多,每逢春秋季节,雒阳城就成为鸟的天堂,张衡的《东京赋》就描述说:“永安离宫,修
竹冬青;阴池幽流,玄泉洌清,鵯鶋(bēi jū)秋栖,鹘鸼(gúzhōu)春鸣;鴡(jū)鸠鹂黄,关关嘤嘤”。

雒阳城内有南北两宫。

南宫的主要建筑却非殿,是当年汉光武帝刘秀登基的地方;北宫的主要建筑德阳殿,规模宏大,“周旋容万人”。

南宫宫城的四面各筑有一个高阙,南朱雀阙、东苍龙阙、西白虎阙、北玄武阙。

其中以南面的朱雀阙最为壮观,班固《东都赋》描述说,“皇城之内,宫室光明,阙庭神丽”。

南宫的东观以及北宫的白虎观,分别是藏书和学术研究的机构,中国古代两部大书因这两个地方而得名,一部是史书《东观汉记》,另一部是儒学经典《白虎通义》。

城外是太学等礼仪、文化建筑,并有规模较大的皇家园林。

庄园、里坊交错,道路、河流密布其间。

太学设于开阳门外。

按照《后汉书·顺帝纪》记载,太学讲堂长十丈,宽三丈,“凡所造二百四十二房,千八百五十室”。

教室不仅大,而且很多,。

汉顺帝永建六年(131)九月,下诏又扩建太学,11万多工匠修了近两年才竣工,规模又扩大了不少。

到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达到3万人之多。

汉灵帝时,为校正儒家经典,命蔡邕等人抄刻了“熹平石经”,石经刻成以后,大家纷纷前来传抄,交通为之拥堵。

东汉学习儒学的气氛非常高涨。

在城南,还建有天子的太庙——明堂,左边有辟雍作为皇帝飨射行礼之所;右边立灵台以“掌候日月星气”。

{这在《后汉书·光武帝纪》中有记载:“(中元元年)初起明堂、灵台、辟雍及北郊兆域。

”}明堂、辟雍,都是“明政教、行礼乐,宣德化”的地方。

灵台可以说是国家天文台。

张衡即在灵台太史令任内,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浑天仪和地动仪。

另外,据史料记载,在正南门外,还立有宗庙、社稷,根据“左祖右社”,左为宗庙,右为社稷。

因此,雒阳城南是重要的礼仪场所。

城外还有很多的皇家园林,著名的有上林苑、灵囿、芳林苑、西苑、鸿德苑、显扬苑等等十余处。

在东汉雒阳城的外围,还有八关:西边函谷关;南边大谷关、广城关、伊阙关;东面轘辕关、旋门关;北边孟津关、小平津关。

设八关都尉分路据守,防卫京师,还可以控制洛阳与各地的联系。

另外,不能不提的是,佛教传入内地,最早就是传入洛阳。

汉明帝永平七年(64),汉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于是派遣蔡愔、秦景、王遵等人去西域,访求佛道。

蔡愔等人在大月氏遇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约他们一起东归,并将所得佛像经卷,用白马一起驮回。

永平十一年(68),在雍门外西郊兴建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摄摩腾和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了《四十二章经》,这是中国最早的佛经翻译。

总之,整个东汉雒阳城,可谓文化阜盛,宏丽壮观。

东汉诗人梁鸿曾写诗一首。

梁鸿可能大家不太知道,但是有个典故大家一定很熟悉,梁鸿的妻子叫孟光,他们夫妻给中国贡献了一个成语:“举案齐眉”。

梁鸿这首诗写道:“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诗中每句末都用一“噫”字来感叹,故称《五噫歌》,诗中就描绘了登高远望所见雒阳城巍峨、富丽的宫殿群,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民辛劳苦难的深切同情。

公元190年,董卓逼汉献帝迁都长安,对雒阳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并强行迁走了周围200里内的居民。

曹植《送应氏》描述了雒阳之残破: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焚烧。

垣墙皆顿擗(pǐ),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6.4魏晋洛阳城
东汉末年,雒阳荒废了30年,但鉴于洛阳在政治、地理上的重要性,公元221年,曹魏代汉,仍以此为都。

魏文帝曹丕又改隹字旁的“雒”为三点水的“洛”。

曹魏建都洛阳45年。

曹魏定都洛阳后,对洛阳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营建。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初营洛阳宫,但不过只是修复了北宫一部分建筑物而已。

魏明帝太和元年(227)营建了宗庙。

明帝青龙三年(235)这次规模最大,“大治洛阳宫”,历时5年,“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又于芳林园中起陂池,楫棹(jízhào)越歌”。

洛阳城又重现东汉雒阳城旧貌。

同时,还在洛阳城西北角新筑了“金墉城”,作为军事上的城堡。

“金墉城”是由南北毗连的三小城构成,平面呈“目”字形结构。

南北长1048米,东西宽250米,城外有河水环流。

公元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都。

此时全国统一,社会生产有所发展,洛阳又开始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文化也为之繁盛,洛阳成为经学、玄学、文学和艺术的中心。

经学方面。

在学术史上出现郑玄和王肃两大学术流派,可以说是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政府又刻“正始石经”,重建太学。

太学重建以后,很受重视,皇帝和太子曾多次亲临视察。

1931年,在西晋太学遗址(今洛阳偃师大郊村北)出土了西晋辟雍碑。

辟雍为太学
的别称。

晋武帝于278年亲临太学,立了此碑。

正面碑额隶书“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碑”,该碑碑文有1500字,记述了晋武帝兴办太学,亲临辟雍视察,以及皇太子再次莅临的经过。

在玄学方面。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何晏、王弼以及竹林七贤等代表人物都长期活跃在洛阳。

文学方面,诸如建安文学的代表也都在洛阳;再如我们曾经提到过的《三都赋》,就是左思在洛阳构思十多年而创作成的,写成后“洛阳为之纸贵”。

然而,公元311年,刘曜攻占洛阳,晋怀帝被俘,洛阳作为首都的历史再次中断。

魏晋两代以洛阳为都总共90年。

6.5北魏洛阳城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亲政,他认为:“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于是从平城迁都洛阳,洛阳再次成为北朝全盛时期的首都,至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为止,历时41年。

北魏洛阳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杰作。

根据《洛阳伽蓝记》中的记载核算,全城占地面积有100多平方公里,面积很大,极盛时人口约60余万。

北魏洛阳城把汉魏洛阳城的外郭城变为内城(又称大城),只是对城门名称大部分作了改动,比如南面四个门,除开阳门外,改平城门为平昌门,小宛门为宣阳门,津门为津阳门。

在内城之外,增筑了“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的外城(又称外郭城)。

其范围东至七里桥,南临洛水,西近张方桥,北达邙山。

外郭城内,有220个方块形的“里坊”,纵横交错,非常规整。

在原洛阳城内南、北两宫的基础上,建立了单一的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宫城(又称皇城),位于内城的中北部。

宫城内正殿为太极殿、显扬殿和宣光殿。

宫城北面是皇家园林华林园。

西北角是曹魏时筑的“金墉城”。

宫城正门是阊阖门,阊阖门至内城的南正门宣阳门的南北向大街──铜驼街是全城的中轴线,宗庙社稷和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

宫城与华林园、金镛城、官署形成一个完整的行政区,这是洛阳城的中心。

自宣阳门向南越过洛水上的永桥至外城以南伊水北岸的圜丘,建有御道,北与全城中轴线铜驼街相接。

永桥北的御道东侧,为明堂、灵台与国学。

永桥南的御道东、西分别为四夷馆与四夷里。

四夷馆,是用以招接四方来归的所谓蛮夷的。

这四夷馆即金陵馆、燕然馆、扶桑馆、崦嵫(yān zī)馆。

四夷里,即归正里、归德里、慕化里、慕义里,与东边四馆对应。

南朝人投奔了北朝,住金陵馆,三年后赐宅归正里,俗称吴人坊;北夷来归,住燕然馆,三年后赐宅归德里;东夷来附,住扶桑馆,赐宅慕化里;西夷来附,
住崦嵫(yān zī)馆,赐宅慕义里。

这里住宅密集,排列整齐,青槐、垂柳成荫,风光优美。

西阳门和东阳门之间有一条东西向大街,从宫城南墙外通过,成为全城的一条南北分界线。

城内主要商业区有位于西阳门外的“大市”,青阳门外的“小市”及永桥以南的“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

西域商人多来此贸易,商业繁盛。

城里的居民区,往往按职业分布。

这也说明了商业的分布和发达情况。

城西通商、达货二里,居民多是商人、能工巧匠和从事屠宰业的商贩;调音、乐律二里,居民以音乐、歌舞谋生;延酤、治觞二里,居民以酿酒为业;慈孝、奉终二里,居民从事丧葬行业;阜财、金肆二里,居民都是富商。

城东北的闻义里,居民以烧造瓦器为生。

有地位的人不愿住在这里,当时人就说:“今日百姓造瓮子,人皆弃去住者耻”。

就是说的这个情况。

北魏崇尚佛教,在洛阳兴修了大量佛教寺院,最盛时多达1367所,而且建筑雄伟,结构精丽。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位于外郭城西部、东汉时创建的白马寺,以及位于内城铜驼街西侧的永宁寺。

说到永宁寺,不能不提永宁寺塔。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塔为九层木结构,高四十九丈(一说一百丈),约合136米,远在百里以外就能遥遥望见。

塔身四周悬金铃数百个,夜深人静,微风吹拂,金铎和鸣,声闻十里以外。

可惜,534年,一场大火,塔被焚毁,现在在永宁寺遗址中央,还可以看到高大的塔基土台。

这些寺院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文化生活的中心。

因为寺院一般都有假山、水池、林木、花草,风景很好,因此成为很多人游憩的良好去处。

如西阳门外的宝光寺,京师士人常常选择吉日良辰,邀集亲朋好友到寺中游览、饮酒、赋诗。

有些寺院还经常进行音乐、舞蹈和杂技表演,以吸引民众,如果是赶上节庆时节,那更是人山人海。

可惜,因为内乱,北魏孝静帝于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第二年,北魏就分裂成东魏、西魏。

公元538年,侯景围攻洛阳,放火烧城,宫殿、寺院、民居顿成火海,洛阳再次成为丘墟。

6.6隋唐洛阳城
隋唐时期,首都在长安,但因为政治重心及漕运等原因,基本上也是实行两都制,西安是西京,洛阳是东都。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
洛阳作为东都,始于隋炀帝时期。

隋炀帝认为,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于是在汉魏洛阳城西18里营建了新的洛阳城。

此后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两都并建,尤其在隋炀帝时期,洛阳是实际上的首都。

唐朝建立,先是取消了东都,但到了唐高宗时期,不得已又恢复了;高宗包括后来
的唐玄宗经常移驾东都,前后共有20余年。

武则天称帝,在位21年,也是正式以洛阳为首都,号称神都。

隋唐新洛阳城,是由兴建长安城的宇文恺主持修筑的。

工程量十分浩大,动员了大批人力物力,每月征调的民工多达200万人。

建造宫殿用的柱子,从遥远的江西运来,搬运时,在大木上装铁轮,2000人拉一根,一天只走二三十里地,运到工地要耗费几十万人工。

新建的洛阳城,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跨洛水南北、瀍水东西。

据实测资料,外郭城东墙长7300米,南墙长7223米,北墙长6030米,西墙长6891米,南宽北狭,与历史记载完全相符。

洛阳城建成以后,又迁移各地的富商大贾几万户到这里,再加上原来的居民,隋唐两代洛阳城人口有百万之众。

跟长安一样,隋唐洛阳城由外郭城、皇城及宫城组成。

外郭城,北倚邙山,南对伊阙,又称大城或罗城。

全城“周回五十二里”,实测27516米,有城门十座。

洛水贯其中,以象河汉,把洛阳城分为两部分,跨洛水建有天津桥。

这是新洛阳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外郭城主要是官员的住宅和居民区。

皇城位于外郭城西北部,称为太微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而南北窄,周十三里二百五十步。

这里是王公贵族宅第、百官府署的所在。

宫城在皇城北部,又称为紫微城,外形与皇城同,周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

这里为皇帝的宫殿所在。

隋朝时修建的宫殿建筑,其宏伟壮丽,远在汉魏洛阳故城之上,宫殿遍于洛阳城内外,其中,最大的乾阳殿,殿基高九丈,总高十七丈,殿内的柱子大的达二十四围。

到了唐朝时,又新修一些宫殿,华丽程度又远过于隋。

唐高宗上元(674—675年)年间,在宫城西南角修建了上阳宫。

上阳宫横跨于涧河之上,宫内楼、阁、殿、亭,都极其华丽。

有诗为证:“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

画阁红楼宫女笑,玉箫金管路人愁。

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

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

”(王建《上阳宫》)
后来,武则天在洛阳造明堂,高294尺,周300尺,共3层,上层为圆盖,用九龙盘捧托,顶上还有一个涂金铁凤。

堂中撑以十围粗的巨木,通体“饰以珠玉,涂以丹青,铁鹜入云,金龙隐雾”,被称为“万象神宫”。

此外,武则天还在万安山造了万安宫,在邙山建了避暑宫,等等,不一而足。

宫城的东边有东城,东城之北还有含嘉仓城;宫城的北边有曜仪城,曜仪城北还有圆壁城,它们都是宫城的附郭。

宫城的中央各殿面对正南的应天门,与皇城的正门端门,外城的建国门形成全城的中轴线,直通伊阙,气势十分雄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