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几个儿子,司马懿儿子怎么死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懿几个儿子,司马懿儿子怎么死的司马懿几个儿子
司马懿一生中共有9个儿子,他们分别是:
晋景帝司马师(208——255),司马懿长子为张春华所生,庙号世宗。

晋文帝司马昭(211——265),司马懿次子为张春华所生,庙号太祖。

平原王司马干,张春华所生
汝南文成王司马亮(?——291),司马懿第四子为伏夫人所生。

琅邪武王司马伷(227—283),司马懿第五子为伏夫人所生。

清惠亭侯司马京,伏夫人所生。

扶风武王司马骏(约232—286年),伏夫人所生。

梁王司马肜(?—302年),张夫人所生
赵王司马伦(?——301年4月13日),司马懿第九子为柏夫人所生。

司马懿儿子怎么死的
公元256年,司马师亲率兵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途中病死。

晋朝建立后,追尊为景皇帝。

庙号世宗。

公元265年(咸熙二年)司马昭病死,死后葬在崇阳陵,数月后司马昭被谥为文王。

他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西晋建立后他被追封为文帝,庙号太祖。

公元311年(永嘉五年),司马干去世,享年八十岁。

公元291年(元康元年),杨骏被杀后,司马亮入朝任太宰,与卫瓘分掌朝政,大肆封官却失去人心。

不久,司马玮矫诏将司马亮杀死。

司马玮被晋惠帝皇后贾南风所杀后,朝廷下诏给司马亮平反,谥号文成。

公元283年(太康四年),司马伷病重,晋武帝司马炎赏赐他
各种物品,又派侍中询问病情。

五月初一(6月12日),司马伷去世,终年五十七岁,谥号武。

他临终时上书,请求把自己葬在生母伏太妃陵墓的旁边,又请求把封国分给他的四个儿子,司马炎允许。

司马京初封清惠亭侯,晋朝建立前去世,年仅二十四岁。

太康七年(286年),司马骏去世,时年五十四岁,追赠大司马、侍中、假黄钺,谥号武,故史称其为“扶风武王”。

太安元年(302年),司马肜去世,因其依附司马伦,故为他上谥号为灵。

后其旧部下属不断追诉,因此改谥号为孝。

公元301年,司马伦逼晋惠帝让位与己。

改元建始。

司马伦登基后,任用孙秀等小人掌政并大肆封官来收取人心。

不久,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纷纷起兵讨伐司马伦。

司马伦屡战屡败。

同年四月,司马伦宣布退位迎晋惠帝复位,自己带着家人前往金墉城居住,之后,梁王司马肜上表请求诛杀司马伦,于是朝廷派遣使者到金墉城将司马伦赐死。

他的三个儿子也被一同诛杀。

司马懿简介
个人成就
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抵御蜀汉诸葛亮的北伐、屯田水利,灭公孙渊
个人概况
本名:司马懿
别称:晋宣帝
字号:仲达
所处时代:东汉、三国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
出生时间:公元179年
去世时间:公元251年
相关事件
祁山对战
关于诸葛亮同司马懿在建兴九年祁山战役的情况,《晋书》同《三
国志》汉晋春秋有不同的记载,尤其是在相持阶段战况,有很大差异。

在总体战略态势上两书记载一致,都是司马懿解了祁山之围,并且挫败了诸葛亮夺取魏国粮食的企图,使诸葛亮最终因为粮食耗尽退兵。

有差异之处是《汉晋春秋》称诸葛亮打败了郭淮、费耀,抢收了些粮食,《晋书》记载诸葛亮没能抢到粮食,《汉晋春秋》关于这次战斗的记载是矛盾的,费耀已经被司马懿命令留守上邽不可能同郭淮与诸葛亮交战,《晋书》中司马懿赶到上邽阻止诸葛亮抢粮成功,那里是粮食主产区。

诸葛亮在祁山附近打败魏军抢到少量粮食是可能的,但是没有影响司马懿主力部队的粮食供应,也没改变蜀军缺粮。

史书记载了司马懿的军队是依靠陇西粮食补给。

至于两军交战的结果,司马懿是否同诸葛亮作战,两书的记载也不同,《汉晋春秋》说贾诩、魏平被救出后,非要与诸葛亮交战,司马懿被——迫出战失利,蜀军斩获甲首三千,《晋书》记载是司马懿取胜,蜀军损失万人。

空城计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首次北伐受挫,安排各路人马退回汉
中,正待自己抽身之际,不料,司马懿大军突然出现在城外几十里处,诸葛亮急中生智,兵行险招,玩了一手“空城计”,把司马懿吓跑了。

在正史中,孔明见街亭败绩,北伐受挫,战局已经对己不利,于是迅速撤回汉中,并没有再空耗军力。

而曹魏方面,大都督曹真见已经打退蜀汉,也没有苦追。

当时,司马懿更是远在宛城一线,根本不可能出现在街亭或西城。

《演义》为了贬低曹真,并强调司马懿是诸葛亮的最大对手,硬是把司马移位到了街亭前线。

其实,司马懿是在后来才顶替曹真出现在对蜀汉前线的。

其实,“空城计”也有其说法来源。

《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注里,记有一段郭冲讲的小故事:“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

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

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

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

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
于是引军北趣山。

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

’候逻还白,如亮所言。

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史学界称其为“郭冲三事”,后边还有郭冲的“四事”和“五事”。

这个郭冲是诸葛亮的粉丝,他讲的故事都是盲目推重孔明的。

这一段“郭冲三事”的情节,更是于史不符、于理不合,十分荒谬。

当时就有人质疑:司马懿如果真得到这样的机会,麾下十余万大军,把他围住不就完了?连现在人也明白,派几个神射手过去射诸葛亮,或者派一个小队过去火力侦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诸葛亮的把戏,一直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绝不会愚蠢和胆怯到“扭头就跑”的地步。

所以近来有学者认为: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司马懿深深明白“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的道理。

当时魏国任用他的原因就在于诸葛亮北伐而魏国朝中除自己外无人可敌,诸葛亮就是自己得到任用保住官位的钥匙和命脉。

如果诸葛亮一死,他的用处也告终止,而朝廷中很多官宦都敌视自己,自己也还没有建立起朝中势力,必然会重新被贬官居闲,壮志难成了。

所以虽然看破了诸葛亮的“空
城计”,但是司马懿也不会立即杀死自己的“保官稻草”的。

诛曹爽
司马懿平定曹爽乱政是挽救曹魏政权,信守托孤承诺,维护曹芳的皇位,不是单纯为了个人集团的权力。

首先他放弃权力回家养病的时候,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在朝中都是中级官员,司马氏集团还是弱小的。

此时谈不上要建立司马氏专权,嘉平之变后司马师兄弟也没有掌权担任要职。

实际上直到司马懿集团的主要成员开始受到曹爽的排挤打击的时候,司马懿依然是容让,就象他对孙礼说的,要“忍不可忍”。

最初曹爽还只是专权,剥夺众多豪强贵族的政治地位,剥夺他们的祭祀荣誉。

固执发动对蜀国的战争等,这些乱政司马懿都没有能阻止,表明曹爽已经不尊重司马懿了,并且后来准备要篡位。

曹爽要篡位也是明显的,他的衣食和仪式排场几乎和皇帝相同,皇宫御用尚方器物充斥其家,自行从宫中取曹睿的才人到自己府中,甚至到了伪造诏书,把皇宫的才人五十七人送到邺城,擅自取用太乐乐器,武库禁兵。

后来还把郭太后迁居冷宫囚禁,派遣亲信监视小皇
帝,这时唯一对他篡位构成威胁的就只有司马懿了,他一面派亲信去察看司马懿的动向,一面排挤打击司马懿的亲属、亲信,都是为了篡位做准备,郭太后、刘放、孙资等过去有权势的,都相继被他废黜了,司马懿因为早早就回家养病了,所以他受到打击是最晚。

曹爽最后只有把司马懿集团也瓦解了,称帝篡位才能开始,孙礼、卢毓等相继被排挤,矛头甚至指向司马懿的亲戚杜恕,这是在正始九年底,后来卢毓审理曹爽党徒,了解到他们谋反篡位准备在三个月内行动,曹爽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软弱、窝囊的废物,他指挥军队伐蜀,专权打击孙礼,也是野心勃勃、专横跋扈的权贵。

司马懿所以还有赦免他的念头,不是因为曹爽没有要篡位的阴谋证据,主要是不愿承担杀托孤大臣专权的名声,也了解曹爽的实际是志大才疏,看到曹爽建立的小集团与各主要派系都有矛盾,也没有百姓拥护他,不会有威胁,而且曹爽的篡位计划也没有能实际执行,他也还没有废帝自立,在嘉平之变的时候,曹爽也没有挑起内战,总算是和平解决了矛盾。

司马懿也曾经发誓不追究曹爽,这样才表示要赦免他,给他送去
粮食。

可是从祭祀名单就可以看出,曹爽专权期间得罪的人太多,最终朝议依然处死了他。

不要以为司马懿废黜曹爽只是他个人要夺权,只是司马氏和曹氏争权这么简单。

参与废黜曹爽的有司马懿集团和大多数派系,郭太后、蒋济、高柔等都是各大派系的代表,朝议也是各派系共同参加,曹操担任丞相、魏公的权势比司马懿这时要大得多,依然要受到朝议的制约,他要恢复肉刑,但是朝议多数人反对,曹操也只能暂时放弃。

司马懿更是不能不接受朝议,曹爽打击、压迫其它派系,最终被他们要求处死,《三国志》曹爽传中,详细记载了曹爽乱政,准备篡位,以及朝议将他处死的经过。

司马辞封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本纪注解,孔衍汉魏春秋曰:诏使太常王肃册命太傅为丞相,增邑万户,群臣奏事不得称名,如汉霍光故事。

太傅上书辞让曰:“臣亲受顾命,忧深责重,凭赖天威,摧弊奸凶,赎罪为幸,功不足论。

又三公之官,圣王所制,著之典礼。

至于丞相,始自秦政。

汉氏因之,无复变改。

今三公之官皆备,横复宠臣,违越
先典,革圣明之经,袭秦汉之路,虽在异人,臣所宜正,况当臣身而不固争,四方议者将谓臣何!”书十馀上,诏乃许之,复加九锡之礼。

太傅又言:“太祖有大功大德,汉氏崇重,故加九锡,此乃历代异事,非后代之君臣所得议也。

”又辞不受。

家族背景
司马懿,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

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

司马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

周朝,以夏官为司马。

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

楚汉间,司马卬为赵将,与诸侯伐秦。

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

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以为家。

自昂八世,至东汉安帝时,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

司马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

量生颍川太守司马隽,字元异。

俊生京兆尹司马防,字建公。

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晋书·宣帝纪》)。

晋武帝司马炎在他的一个诏书称:“本诸生家,传礼来久”(《晋书·礼志》)。

司马懿为司马防次子,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司马懿生在乱世中,“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晋书·宣帝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