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南省濮阳市溢才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河南省濮阳市溢才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列文本,完成第17-20题(16分)
带着村庄上路
卢年初
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会做一件事:离开村庄。

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把离开村庄当做出息。

我选择一个夏天离开,人们都在打瞌睡,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留给他们的全留给他们。

后来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

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是一整个村庄。

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原来拥有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

在县城读书,我不能舍弃我的贫穷。

在寄宿的同学中,我的伙食比许多人都要差,一般我只买个小菜,另外吃自己带的家乡菜:咸鱼、坛坛菜、鮓辣椒。

肚子饿了,就用炒米茶充饥。

炒米茶是母亲亲手做的,只要用开水一冲,加粗红糖,很香。

在省城读书,我以为离村庄越来越远了,但我却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

在机关里办公,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做派。

我常常怀疑同事是不是私下里议论我是个乡巴佬。

我常见到来看我的老乡,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我为此忧戚:难道真的就抛不开村庄了吗?
在我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来的人。

我毕业后被安排到这座城市,在城里我遇到一个叫莲的女子,她的一切都具有村庄的风韵。

她不在乎我的家底,却看上了农家孩子的勤劳和朴实;接受她的爱情,我知道又等于接受了村庄的一笔恩惠。

后来,我的继父、母亲跟着我进了城,开了一家土菜馆,曾经叫我害羞的家乡菜,全部端上了大桌子。

家乡菜全部来自家乡的风水,别有一番滋味。

借助土菜馆,我发了一点小财,我真的离不开村庄了。

我开始懂得,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

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

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

我们这些从村庄出来的人,常常聚会,侃起村庄,就好像是在村庄的某个田亩说话,高昂铿锵。

当我们贫穷,老把村庄当做羞涩;当我们富有,又拿村庄来调味。

我们永远在把村庄当做铺垫,当做背景。

总感觉对村庄有所亏欠,总是不想爽爽快快承认,终于有一天,我的灵魂在不断地拷问中,村庄才真实地凸现出来。

走吧,回吧,从村庄出来的人,回去干点什么,或者什么也不干。

村庄最初不认识我们,但等我们一开口,就知道我们是谁了,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毕竟赤身裸体地摸爬过,村庄还残留着我们的呼吸。

其实正是我们想再次缩短和村庄的距离时,村庄似乎在一点点远去。

村庄的风物,村人的思维,常让我们寡言少语,我们走近亲近,又走近了陌生。

我们对村庄难以有什么回报,因为过去我们带走的太多。

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这只有我独自在夜晚书写文字时才真正知道。

而我那时疏忽了的是,我的文字又把村庄打扰了。

我这后半生还有最大的一个愿望要实现,那就是什么时候,要让村庄打个盹儿,我要带着我去上路。

17、“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中“别的东西”指的什么?(2分)
18、试分析文章第五小节的表达特色。

(4分)
19、概括说明“我”对村庄的感情变化。

(6分)
20、联系全文,说说文章以“带着村庄上路”为题的深刻意蕴。

(4分)
参考答案:
17.参考答案:“别的东西”是指勤劳、淳朴、真诚、善良等美的精神品德。

(2分)
18.参考答案: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我和村庄关系的亲近和村庄带给我的甜蜜和幸福;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说法,细致而全面地说明村庄与我如影随形,不可分离。

(每点2分,共4分)
19.参考答案:①“我”想离开村庄,抛开村庄,因为离开才有出息;
②“我”尽力掩藏村庄,但村庄却像影子一样照看我,我不断得到她的恩惠,这使“我”开始懂得我们永远是村庄的骄傲,对村庄心存感激之情;
③“我”反省自己,认为自己对村庄应当有所回报。

(每点2分,共6分)
20.参考答案:①“我”对村庄怀有深情厚意,已经和村庄融为一体,村庄的精神将永远与“我”同,“我”要带着村庄去上路;
② “我”不想再向村庄索取,而想让村庄休息。

“新我”要带着对村庄的感恩之心,更好地回报村庄。

(每点2分,共4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性格即命运”,这是舶来品。

人的性格如何,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

但命运并不全然与性格相关。

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

但一个人的性格对于人际环境、事业成败确实拥有不可小觑的强大影响力。

性格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特色,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

所以真正的人生是一种性格人生。

世界上没有无性格的人,也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只有性格相近的人。

就像树上的叶子,看似相同,其实不同。

而性格的构成是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可能太绝对了,但只有在一个人身
上相对稳定的那些东西才被称为性格。

这“性”字有本性、习性的含义;而这“格”字既有品格也有定格的含义。

因而,性格既反映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又不与人的品质完全一致。

比如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温柔,但骨子里却很阴毒苛刻;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暴戾,但心地却非常善良。

性格是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本身,只是性格而已,并不能以此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

因为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外在性的特征,所以对人的影响有时比品质的真实更大。

人们在评价一个人时首先不是品质问题,而是看着你的感觉舒不舒服。

更有许多交际是一次性的、短时期的,而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所以,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个人习惯、喜恶等感情的表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

即使在长期的人际生活中,性格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性格的人际影响力大体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性格的魅力。

人的性格的人际魅力不在于相同,而在于不同。

最有魅力的性格绝不是那种伪装、粉饰、压抑后的“标准”性格。

一种真实的不掩饰的只属于你的,而不似他人的性格往往更能获得人际的引力。

但这种人虽适合做朋友、当英雄,却很难成为领袖。

性格的亲和力。

“世俗标准”的性格尽管不具有个人魅力,但对大众具有亲和力。

虽然这种人可能没人会成为他的朋友,他也永远不会是英雄,但却适合做领导。

因为他会让人们觉得很舒服,至于他心里怎么想,人们倒不过多计较苛求。

性格的破坏力。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不合时宜地显示自己,或者挖苦、打击、讽刺他人,无论对人际、对群体都有极大的破坏力,这种人只能是“孤家寡人”。

这种人既不可做朋友,也不能当领导,也不会成为好下属。

好在性格远非本质,性格也是会改变的。

但应该改变的只是那令人不舒服的部分,而没有必要连同那份真实也抛掉,那就失去了自我。

(摘编自周殿富《你是老榆木,我便伐你做门槛》)
1.下列关于“性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格即命运”是从国外传入的意识,但作者认为性格未必决定人的命运,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

B.性格在本质上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世界上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就像世上本无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

C.一个人的性格是相对稳定的,因为它的构成是这个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

D.性格既指人的本性,也指人的品质,作为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是不能用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性格对人的影响比品质的真实更大,因为人们在评价他人时,更看重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等给人的感觉。

B.因为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在短期的人际交往中,个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

C.性格的人际魅力在于与众不同。

最有魅力的性格不是伪装、压抑后的“标准”性格,而是真实的有个人特色的性格。

D.“世俗标准”的性格虽然没有个人魅力,却具有大众亲和力。

有这种性格的人更适合做领导,而不是英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初次见而还是在长期交往的人际生活中,性格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也就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

B.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张扬自我,或者不惜手段伤害他人,这些都是性格的破坏力的表现。

C.魅力性格、亲和力性格、破坏力性格都给人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这些同时也决定了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

D.人不能为他人而失去真实的自我,但改变自己性格中让人不舒服的部分,是可以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的。

参考答案:
1.D(曲解文意,“性格既指人的本性,也指人的品质”错误,原文为:“性”字有本性、习性的含义;“格”字既有品格也有定格的含义。


2.A(范围扩大,“性格对人的影响比品质的真实更大”错误,原文是“有时比品质的真实更大”。


3.C(无中生有,“同时也决定了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于文无据,文中只是对人们不同性格所适应的社会角色进行了分析,并没有说决定人的地位。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

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

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
的一展眼。

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

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

”周瑞家的与平儿忙起身,命刘姥姥“只管等着,是时候我们来请你”。

说着,都迎出去了。

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

只听远远有人笑声,约有一二十妇人,衣裙窸窣,渐入堂屋,往那边屋内去了。

又见三两个妇人,都捧着大漆捧盒,进这边来等候。

听得那边说了声“摆饭”,渐渐的人才散出,只有伺候端菜的几个人。

半日鸦雀不闻之后,忽见二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

板儿一见了,便吵着要肉吃,刘姥姥一巴掌打了他去。

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刘姥姥会意,于是带了板儿下炕,至堂屋中,周瑞家的又和他唧咕了一会,方过这边屋里来。

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

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看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

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

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

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

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

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

”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

”凤姐点头。

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

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凤姐儿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

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

”刘姥姥忙念佛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了这里,没的给姑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看着也不象。

”凤姐儿笑道:“这话没的叫人恶心。

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了穷官儿,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

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

”说着,又问周瑞家的回了太太了没有。

周瑞家的道:“如今等奶奶的示下。

”凤姐道:“你去瞧瞧,要是有人有事就罢,得闲儿呢就回,看怎么说。

”周瑞家的答应着去了。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只见周瑞家的回来,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

多谢费心想着。

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

”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

”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

”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

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

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

”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

”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

”因问周瑞家的:“这姥姥不知可用了早饭没有?”刘姥姥忙说道:“一早就往这里赶咧,那里还有吃饭的工夫咧。

”凤姐听说,忙命快传饭来。

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摆在东边屋内,过来带了刘姥姥和板儿过去吃饭。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节)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

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从一个外人的限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凤姐满屋子耀眼争光的物件,引起这个穷困农妇的无比惊奇,也写出荣府的豪富奢华。

10.小说中借刘姥姥为我们展示了贾府哪些情况?请简要分析。

(6分)
11.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划线句子“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了穷官儿,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的内涵。

(4分)
12.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

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6分)
参考答案:
9.B C
10.贾府堂屋中让刘姥姥惊奇的大挂钟,显得异常奢华;开饭时的炕桌上的鱼肉森列,显得非常奢侈;这边屋里炕上所摆毡条等,凤姐所穿家常衣服,显得华丽富贵。

11.一方面凤姐借以推辞贾府并不富裕,不像外人所说所想;另一方面也无意中传递出贾府坐吃山空,家业将败的预兆。

12.观点一,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

运用了“不接茶”“不抬头”等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与傲慢;运用了“慢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

观点二,凤姐接待刘姥姥比较得体。

运用了“满面春风”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热情;运用了“慢欲起身”的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19分)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

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

”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

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

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

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

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吏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

”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①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

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

”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

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吏穷困,乞代同行。

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

迁广平令。

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

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

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

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

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

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
芝。

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释:①股肱:指大腿和胳膊的上部,在这里可指左右手。

4.对下面句子中加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差:派遣
B.而宾客每不与役与:参加
C.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责:责问
D.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报:报告
5.下列句子分别编写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3分)
(1)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2)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3)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4)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5)昭犹惮芝,不为通。

(6)卒于官,家无余财
A(1)(2)(3) B(4)(5)(6) C(2)(3)(5) D(1)(4)(6)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

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

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 、D(报:回复)
5、C(①是说他孝敬母亲,不忍在危难时丢下;④是他为官正直的结果;⑥是说明他为官清廉)
6、B(错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一句上。

刘节代门客当兵,是由于司马芝告状,太守治刘节的罪。


7、(5分)译文:(1)刘勋给司马芝写信,不署上姓名,却多次在信中嘱托司马芝帮忙。

司马芝没有给他回信,一概按照法律处理。

(2)(5分)译文: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用身体掩护沛公,项庄无法袭击刘邦。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终善遇之善:很好地
B.鲍叔遂进管仲进:举荐
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了解
D.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修:修建
2.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①鲍叔知其贤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故论卑而易行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

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4.把前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