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本卷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50分。

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几幅图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图中所包含的信息有()
戈母已簋(食器)角(酒器)耜犁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②青铜主要用于酒器的制造
③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
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

左右系,以乎轭也。

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个农具出现于()
A.春秋战国
B.西汉
C.东汉
D.隋唐
3.下列哪种工具不适用于灌溉()
A.翻车 B.水车 C.水排 D. 筒车
4.“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是对哪项水利工程建设的评价()A.春秋时期的芍陂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汉代治理黄河
5.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

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6.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过与桑蚕也。

”“其”指的是()A.丝织品 B.棉织品 C.麻织品 D.编织品
7.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

既耕以饭,亦桑贸衣。

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这说明了他的田庄()
A.主要从事商业生产
B.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D.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8.俗谚:种田种的全,只要买点盐!反映了小农经济这个经济形式的特点不准确的是()
A.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C.小农经济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
D.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9.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10.相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以下叙述,准确的是()
A.井田制出现于西周,完全废除于春秋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得利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和地主阶级的变法
C.春秋时期中国形成比较完备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D.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所有权
11.下列图表(注: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水准)能体现我国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的是()
Y Y Y Y
[来源:学+科+网]
X X X X
A B C D
12.《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

”《后乐集》载:“两浙一带,所有围田遍满,昔之曰江曰湖,今皆田也。

水稻种植遍及南方各地。

”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
A.南方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B.南方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C.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江南的农业生产发展
13.清代学者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能够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这一记载反映了()
A.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B.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
C.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 D.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14.2010年12月24日至26日,在广东省阳江市体育馆举行“南海一号”文物图片展”。

“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于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出水瓷器数千件,品种极多,其中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

专家们认为“南海一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其可供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
①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
④制瓷技术的进步⑤“洋味”十足的瓷器是指珐琅瓷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
15.清黄遵宪有诗曰:“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你认为诗中海禁的“大错”应表现在()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③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④导致了中国国势日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 B.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
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D.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17.史书中关于“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
A.规模大,分工极细工 B.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厂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C.机器生产形成并发展 D.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劳资关系
18.明朝中后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
现象。

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9.下列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开始出现原始的陶器
B.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C.元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D.明清时期,瓷器和丝绸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20.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的产品数量有限 B.私营作坊的工人大量增加
C.商品货币经济的不断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兴起
21.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 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2.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23.隋唐时期,不利于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分裂 B.草市兴起 C.海禁政策 D.市坊分区24.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已不限制在市内。

有一位学者专门为
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书名()
A.《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B.《汴河两岸》
C.《坊墙倒塌以后》 D.《长安城的落日》
25.下列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
三市在道东。

”。


B.“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C.“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D.“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26.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

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
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

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27.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①设置中书门下,强化君主专制②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④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8.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

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2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这一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的是()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30.《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31.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B.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C.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D.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的国力
32.《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

”《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笫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

”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33.《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

”“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

这反映出当时()
A.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
C.政府提倡工商皆本 D.主张实施重商主义政策
34.某同学分析下表, 得出了四项结论, 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2408.1 1567.7 60:40
天楼末年〈1021年〉2641.2 3874.O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2021.3 5117.2 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在实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5.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工比重适当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任其消长
D.农业仅赖百工
36.杜甫有“锦官城外柏森森”诗句,锦官,三国蜀汉王朝时已设有此官并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故成都又别称“锦官城”。

下列关于古代锦官和蜀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蜀锦主要用于宫廷和皇室用品
B.蜀锦主要是面向市场生产
C.锦官主要是监督蜀锦的生产
D.蜀锦代表了当时四川手工业生产最高水平
37.下列哪项不是阻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A.小农经济
B.闭关锁国
C.封建专制制度
D.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38.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贵金属货币的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率天下……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39.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 转瞬灰烬, 惟有田者, 指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 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 赢十百金, 即莫不志在良田。

”" 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巩固统治 D.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0.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历史学家称之为“落日的辉煌”。

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①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②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一切对外通商贸易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1.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42.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基础是()
A.明朝的经济措施 B.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活跃 D.对外贸易繁荣
43.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

与前代相比,明清时期工商业取得新进展主要表现在()
①纺织业手工工场的出现②沿海外贸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③制瓷业中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④政府垄断盐、茶等商品的经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44.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清代苏州的“全晋会馆”江苏盐城盐商会馆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商帮密切相关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45.有学者这样描述:“当中国使用铁犁的时候,欧洲
还在用木犁;但是当欧洲使用钢犁的时候,中国还是在
使用铁犁。

”作者这一描述旨在说明()
A.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迅速发展
B.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欧洲
C.中国的先进工具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D.中西方发展逐渐出现“易位”的原因
46.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某一水利工程的描述:具有“水
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作用,它应该处于以下四大经济区中的哪一经济区()
A.山东经济区
B.山西经济区
C.江南经济区
D.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区
47.乾隆四十年(1775年),两江总督高晋两次到松江府一带巡视后禀奏说:“以现在各厅州
县农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

”上述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在松江府一带出现
B.松江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D.重本抑末政策有所松弛
48.明代山西商人范世奎“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
屋一百间,世人呼之为百间屋”。

这反映了()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B.传统观念阻碍了明清商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
D.土地集中阻碍了经济发展
49.马克思指出:“小农人数众多。

……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马克思反对皇权主义
B.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C.小农人数众多却互不来往
D.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50.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
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46题20分,第47题30分,共50分。


31、封建王朝的经济政策直接影响到农耕时代的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
材料二(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四(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市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唐都长安商业的特点(2分)指出与唐都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商业的突破性发展并予以说明。

(4分)
(2)从材料二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依据是什么?(不得照抄材料)
(6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各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4分)这些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4分)
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0分)
材料一宗法制的封闭性是为了家族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沉重的赋税负担和激烈的土地兼并下,宗法制则起有强化、自保家族生存的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

所以自给自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也成为农民狭隘的生产目的,客观上也割裂了小农经济与社会的联系,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与世无争的狭小空间里。

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使自己所需要的两种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即衣、食得以自给自足,从而加大地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避免与社会过多联系。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材料二当西欧的小农社会正在经历阶级分化和全面向资本主义转化时,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社会阶段,当西欧越来越多的小农正在转化为新兴的无产阶级成员时,中国的小农仍旧是小农,只是经历了部分的无产化。

这些差别是双方财富与势力的不均衡,是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之害的社会经济背景,同时也是促成十九、二十世纪大规模农民运动的乡村危机的根源。

总之。

这个半无产化了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正是中国解放前农村数世纪以来大规模动荡的结构性基础。

——摘编自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材料三况且提到这一段史实,尚要顾虑到一种历史名词的问题。

我们无法忽略赵宋王朝期间,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说法。

这些名目由少数日本学者发起,渐有西方即中国历史家效尤。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由宋元至明清,中国人口数量呈波浪式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土地利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一方面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田地,另一方面也不断开辟边疆、山区和海岛。

清代江西、湖广、广东、四川、陕西、贵州等地的破产流民源源不断进入川、陕、楚三省边界地区,于是“老林渐开”,“可种之土愈广”,且“多资木箱、盐井、铁厂、纸厂、煤厂、佣工为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方面,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着为交换目的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但规模都不一定很大。

与此同时,大量非商品生产者的产品进入市场交换,从而带动了商业的繁盛。

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和东南沿海个别城市或某些山区的手工业部门中首先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增长,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领域中。

19 世纪中期以后,外国机制商品开始涌入,中国传统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被逐步瓦解。

——摘编自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小农经济给近代中国发展带来的问题。

(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中国社会经济的走向,并分析原因。

(1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