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语言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最为基础、运用最为广泛的媒介,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附于语言载体上面,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当下新媒体时代的语言以其混杂性、简洁性、直观性、模糊性等特点深受广大大学生朋友的青睐,并形成了群体表达的有力传播途径,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积极发挥新媒体语言的优势,充分利用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广阔平台和丰富手段,从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标签: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
新媒体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新型媒体。
新媒体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对于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注重语言艺术,从而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一、新媒体时代语言的特点
由于新媒体本身就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及个性化的特点,从而导致新媒体时代的语言也具有了相应的一些特征。
(一)混杂性。
在新媒体交流时,人们所能利用的只有键盘、相关的中英文输入法软件以及少量的图像软件。
由这样的工具形成的网络语言,有文字的,如“荡”(下载);有数字的,如“1314”(一生一世);有中英混杂的,如“有事e我”(给我发电子邮件);数字和字母混杂的如“3Q”(Thank you,谢谢你)等等。
(二)简洁性。
人们利用新媒体交际时,总是希望在速度上能尽量接近口语交际,他们多采用谐音、缩略等手段压缩话语,充分利用键盘,以数字、字母和符号来传情达意,使得新媒体语言显得非常简洁精练。
如用“520”表示“我爱你”等等,这些变异不仅方便快捷,也比较委们乐意帮助别人解决难题,慷慨热情,颇有大侠风范,新手们都尊称他们为“大侠”。
可网络环境本身相对轻松,“大侠”的称呼似乎太沉重,于是变为“大虾”指他们整天趴在电脑前,弓着背,活像一只只“大虾”。
(五)模糊性。
为追求特定的审美情趣,在现行汉语、英语的基础上,人们摸索创造出一种输入相对快捷的符号体系,这种文字或符号往往是即时滚动式的、不假思索的、即时即兴的。
这种新媒体语言给网民们带来了便利,如,“YY”有“休息”“永远”“一样”“衣衣”等意义。
因此,网络语言的表达更多地表现出意义的模糊性。
二、新媒体时代语言的成因
新媒体开启了个性化的时代,新媒体语言的兴起也极大推动了当代网络青年们个性自由的张扬。
由此,新媒体语言的形成必然有其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文化变迁。
新媒体语言的产生,是青年群体更新传统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体现。
他们正在显示其特有的智慧与才情,他们思维活跃、新潮,他们机智俏皮、妙语连珠。
他们创造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是炫耀自身闪耀着的智能光辉,他们所创造的幽默诙谐语言是对平庸、枯燥、刻板生活的温和打击。
如:555 (呜呜呜):表示彻底沮丧及伤心,可以重复使用“mm/MM”表示年轻女性,而“gg/GG”指的就是率性阳光的男性。
(二)情感宣泄。
新媒体语言常常用异化、情绪化的语言来宣泄某种平日里不能或不敢表达的情感。
如,用那些隐晦的数字表达出别样的感情,1314520(一生一世我爱你)恰到好处地直接表达了热烈的情感,既简洁实用,又含蓄幽默。
又如把“东西”称为“东东”的“童语现象”,体现出人们对无忧无虑童年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在电脑屏幕的遮挡下,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没有人知道你的性别和年龄,没有人与你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由此网络便成了宣泄感情、显示“本我”的最佳地点。
(三)张扬个性。
新媒体语言在另一方面常常视传统语法于不顾,表现出完全的随心所欲来。
如网上常常将“给你打电话”说成“电你”。
这种经常出现的反常搭配,都是从常用词语中翻出新意,越来越讲究冲破束缚。
青年人标新立异和反串叛逆的精神跃然纸上,折射出他们渴望被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
他们着意与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相疏离且乐此不疲,他们更希望成为具有社会话语权力的主体,更愿意直接表达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和批评。
三、新媒体语言冲击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反思
(一)走进新媒体,掌握新语言
网络化生存方式对当代青年人的自由反叛意识进行了极度的释放,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有其独特魅力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是感性而不是理性。
在网络空间中人的社会性约束的淡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无法再向人灌输抽象的概念、空洞的戒律、虚假的道理。
青年人已经步入网络生活并走在了前列,而教育者却还没有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走出来去适应新的教育环境。
要适应网络这种全新的教育环境,教育者必须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掌握网络的使用技术和操作技巧,这是进入网络生活的前提。
同时,教育者也需要及时了解青年人的网络语言体系,适应青年人在网上的交流方式,这样才能更敏锐地捕捉青年人的思想、心理动态,把握青年人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变化。
此外,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来讲,还应注意自身知识储备的不断丰富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感觉到双方是在一个相对平等与和谐的层面进行知识的传递与沟通,由此会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领会。
(二)提高语言技巧,凝结教育特色
新媒体语言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作为教育者要学习和掌握新媒体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在思想教育中巧妙运用,充分体现自我特色,得到学生认同,从而实现传媒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具有丰富的艺术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话语能力,不同程度地决定了育人的质量。
因此,教育者的语言修养相对于一般人的语言修养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
1.学会使用幽默语言
毛主席曾把“语言无味,象个瘪三”列为党八股的一大罪状。
的确,枯燥、乏味的语言,说教式的宣传,缺乏亲和力,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幽默是笑的艺术,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讲究语言艺术,借助幽默语言,寓理于幽默中,用笑的形式表现真理和智慧,折射现实生活各种矛盾和现象,能够化枯燥为生动,有效活跃气氛,让教育内容充满活力,从而使教育对象在笑声中受教育、在轻松中受启迪,进而更加充分地感受事物内在本质。
运用幽默语言看似随意,实则贴切、严谨,恰当之处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不经意中显示真功夫。
这种幽默语言产生的效果,使语言内涵丰富、多姿多彩,让教育对象于愉快中受到教育。
2.学会使用礼貌语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乎人的工作,是深入人心的教育,离不开感情的交流和沟通。
情通则理达,以感情为纽带,从人的情感需求出发,调动教育对象的感情因素,对教育对象的情感利益给予更多地关注,用心去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强大生命力的重要途径。
孔子说“非礼勿言”,礼貌原则的核心内容是尊重对方,尽量避免正面冲突。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礼貌语言,措辞委婉,语气平和,以情感人,以礼待人,摒弃粗暴的训斥,能够使教育对象感到心情愉悦,从而消除逆反心理,愿意和教育者亲近,由此取得最佳的心理效应,形成良好的情感氛围。
3.学会使用形象化语言
形象化语言是人类认知行为的一种表现方式,鲜明、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某一生活画面。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形象化语言能够深深吸引教育对象的注意力,促进记忆的持久,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较为抽象、深奥,而形象化语言能在很大程度上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难知为可知,使学生能够轻松的接受这些理论知识。
如,同样是说明做事情要有恒心,“做好事要持之以恒”和“做好事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啊”,前句比较抽象,后句的表述却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做好事要有恒心,不能中断的状态。
由此,形象化语言将抽象义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形象,让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更具强烈的突出效果,也充分体现出教育者传递特别概念和特殊情感的语用技巧。
(三)发挥新媒体作用,加强思想引导工作
作为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等新载体来改善思想政治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
如高校可以创办学习园地、第二课堂等使学生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的去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从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选择性学习;也可以进行调研数据收集和信息处理,及时了解学生对重大问题的关注程度和看法观点,等等。
要十分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使其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加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让他们成为校园网络媒体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充分发挥其内在潜力,努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使其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完成思想工作的相关活动组织和工作安排,从而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工作效率和水平,进而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稳定、高效开展。
总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最为基础、运用最为广泛的媒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通过语言媒介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对理、对事取得共识。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讲究适当的语言艺术,科学合理的运用艺术语言,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冯广艺.语言和谐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冯广艺.语用原则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6]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苏]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8][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