翳风穴三刺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山西中医2021年4月第37卷第4期SHANXI J OF TCM Apr.2021Vol.37No.4翳风穴三刺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高启秀王丹曾沁
摘要:目的:观察联合翳风穴三刺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7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

治疗组采用翳风穴三刺法联合面部腧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并随症配穴),远端腧穴(合谷,太冲,足三里)分期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手法,选穴同治疗组。

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5个疗程。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DI评分、面瘫自身健侧对照评分(症状、体征积分量表)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作为疗效标准,治疗组痊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69.4%和97.2%,对照组分别为44.4%和80.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常规针刺相比,联合翳风穴三刺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三刺法;翳风穴
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7156(2021)04-0032-02
周围性面瘫可归属于中医口眼喝斜、卒口僻等范畴。

中医认为,情志内伤、饮食劳倦可引起正气虚弱,此时脉络空虚,虚邪贼风乘虚而入,中头面经络,导致气血失调,经筋、经脉失养,纵缓不收而发病。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80年就提出的43种针灸有明确疗效的病证之一⑴。

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笔者以翳风穴为主采用三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36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7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均来自在航空总医院门诊就诊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6例。

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26~38岁,平均(37±11.28)岁,病程1~6天,平均(
2.46±2.24)天;治疗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25~40岁,平均(38±12.58)岁,病程1~5天,平均(2.95±1.56)天。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针灸学》⑵中面瘫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神经病学中面神经炎的诊断。

1.3分期标准⑷:(1)急性期:病程M1天,W7天;(2)亚急性期:病程>7天,W21天;(3)恢复期:病程>21天,W6个月;(4)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

1.4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2)疾病处于急性期(发病<7天);(3)年龄在15~70岁之间;(4)签署知情同意书。

1.5排除标准:(1)继发于脑膜炎、腮腺炎、多发性颅神经炎等炎症性、肿瘤性及创伤性的患者;(2)合并有各系统严重原发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3)亨特综合征患者;(4)孕
作者简介:高启秀,男,主治中医师,航空总医院(北京1000⑵;王丹,单位同第一作者;曾沁,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

期及哺乳期患者;(5)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选穴:翳风,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随症配穴:眼裂闭合不全配鱼腰、申脉;鼻唇沟变浅配迎香;人中沟歪斜配水沟;舌麻味觉减退配廉泉。

体质虚弱加中脘、气海;恢复期加足三里。

针刺方法:急性期:翳风穴使用0.25mmx40mm—次性针灸针直刺约25 mm,行提插捻转,轻度刺激,局部出现针感即可;余面部腧穴使用0.25mmx25mm—次性针灸针浅刺过皮,不行针;合谷、太冲采用泻法。

亚急性期:翳风穴使用0.25mmx40mm 一次性针灸针直刺约25~35mm,行提插捻转,中度刺激,以局部出现明显针感以及向面部放射为佳;余面部腧穴使用0.25mmx25mm—次性针灸针直刺,平补平泻;合谷、太冲采用泻法。

恢复期:翳风穴使用0.30mmx50mm—次性针灸针直刺约45mm,行提插捻转,中重度刺激,以局部出现明显针感即可。

余面部腧穴使用0.25mmx25mm—次性针灸针直刺,平补平泻;合谷、太冲平补平泻,足三里采用补法。

以上操作均留针25mino每日1次,连续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5个疗程。

若患者提前痊愈,余下治疗可停止。

2.2对照组:选穴同治疗组。

针刺方法:急性期:翳风及面部腧穴使用0.25mmx25mm—次性针灸针浅刺过皮,不行针;合谷、太冲采用泻法。

亚急性期:翳风及面部腧穴使用0.25mmx25mm—次性针灸针直刺,平补平泻;合谷、太冲采用泻法。

恢复期:翳风及面部腧穴使用0.25mmx25mm 一次性针灸针直刺,平补平泻;合谷、太冲采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采用补法。

留针时间、疗程及注意事项同治疗组。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1)面神经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参照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包括对躯体活动影响的FDIp评分,社会生活能力的影响的FDIs评分。

分别记录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5个疗程后FDI的分值。

(2)面瘫自身健侧对照评分
山西中医2021年4月第37卷第4期SHANXI J OF TCM Apr.2021Vol.37No.4-33-
量表评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针灸重点专科
面瘫(周围性面瘫)诊疗方案临床验证®拟定症状、体征积
分量表,根据额纹、举眉、眼裂增大、闭眼及露白睛、鼻翼上
提运动、鼻唇沟深浅、口角下垂、流涎、露齿、鼓腮、流泪、味
觉及听觉异常等项目,采用0-3分4个等级制来评分。

记录
治疗前及治疗5个疗程后症状积分。

3.2疗效标准: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
效判定标准方案》⑹,结合H-B评分的分级标准拟定。


愈:符合H-B I级标准,症状和体征消失,面部表情正常;
显效:符合H-B□级标准,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双侧额纹
与鼻唇沟基本对称,仅笑时可见口角略不对称;有效:符合
H-B皿级、W级标准,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无效:符合H-B
V级、1W级标准,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3.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
采用Mann-Whitney非参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3.4治疗结果
3.4.1两组治疗前后FDI评分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见表
1。

治疗后两组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两组治疗前后FDI评分及症状体征积分
比较(亍±s,分)
组别n时间FDIp评分FDIs评分中医症状、体征
治疗组
治疗前7.53±3.2315.50±3.7619.78±4.50
36
治疗后21.11+2.63')2)7.53±3.231)2) 3.03±5.721)2)
对照组36治疗前13.47±2.7015.47±3.5019.36±5.09治疗后19.22±2.891)9.39±2.461) 6.89±7.751)
注:1)与治疗前比较,P<0.05,2)与对照组比较,P<0.05。

3.4.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o对照组总有效率80.6%,治疗组97.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痊愈率为44.4%,治疗组69.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n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治疗组对照组36
36
25(69.4)1)
16(44.4)
8(22.2)2(5.6)1(2.8)35(97.2))
8(22.2)5(13.9)7(19.4)29(80.6)
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5。

4讨论
翳风穴居头面部,属少阳经,是风病之要穴。

查阅古代文献,翳风是治疗口眼歪斜的重要穴位。

《针灸甲乙经》记载:“口僻不正,翳风主之。

”《类经图翼》称其“主治耳聋,口眼斜。

《针灸资生经》谓:“暴喑不能言,翳风、通里。

”《针灸大成》载其“主耳鸣耳聋,口眼斜,牙车急,小儿喜欠。

《玉龙歌》谓:“耳聋气闭痛难言,须刺翳风穴始痊。

”从西医解剖学来看,翳风穴的深层则是面神经干从茎乳突孔穿岀之处⑺,并伴有多条血管如耳后动、静脉,颈外静脉通过。

面神经分布到面部以前,集中经过翳风穴,正是因为翳风穴特殊的解剖结构、经脉属性及功效主治决定了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⑻。

《素问•刺要论篇》谓:“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

表明针刺的要点在于针刺的深浅,根据病证的特点,来决定针刺的深度,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三刺法⑼为古老的针刺补泻方法之一,《灵枢经•官针》篇载:“所谓三刺则谷气岀者,先浅刺绝皮,以岀阳邪;再刺则阴邪岀者,已入分肉间,则谷气岀。

”故《刺法》云:“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

”历代医家对于“三刺”的看法基本一致,皆认为三刺法是一种根据病邪深浅而采用浅、中、深三种针刺深度的方法5」。

面瘫在不同阶段病邪侵入深浅不同,面瘫初期外邪袭表,邪气此时多在卫表;静止期邪气由浅入深,此时病在经筋;恢复期则更深一层,病邪在分肉间在经络。

治疗时应根据病邪的深浅采用不同的针刺深度。

“三刺法”是在一个穴位中分浅深不同的三种刺法,针刺的要点在于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针刺到的适宜的深度,若过刺可内动五脏,若未及应刺的深度可导致气壅于外,其内必虚,邪易乘虚而入,变生它病。

所以风寒之邪袭表的初期,病邪此时相对表浅,浅刺即透皮便可,以助机体的正气,祛除肌表的邪气;若病邪所在部位较深,性质属阴,选用针刺至肌肉层,可疏泄阴分之邪;若邪气继续深入,选择针刺至分肉间,以扶正祛邪使“谷气至”。

所谓谷气至,是指用了补泻手法而使正气充,邪气退,使机体产生良性反应而发挥疗效。

参考文献:
[1]杜元灝,肖延龄.现代针灸临床病谱的初步探讨[J].中国针
灸,2002,22(5):347-350.
[2]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240-241.
[3]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39-341.
[4]李喜梅.毫火针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时机选择一黄石玺教授
的经验总结[D].北京冲国中医科学院,2017:35.
[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针灸学会.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针
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51.
[6]王声强,白亚平,王子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
效判定标准方案[J].中国针灸,2009,29(S1):71-73.
[7]金泽,金亨镐,金载润.孙申田教授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经验
[J].中医药学报,2002,30(6):27-2&
[8]赵新语,李靖,王俊霞.金伯华重用翳风穴诊治周围性面瘫
[J].中国针灸,2017,37(1):69-71.
[9]刘建国.三刺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82例[J].中医药临床杂
志,2009,21(3):228.
[10]色朗.古针三刺法临床新用体会[J].四川中医,,001,19(9):75.
(收稿日期:2020-12-16)
本文编辑:原道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