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描述的是纯真、难忘的童年岁月。
教材安排了有关童年的古今诗词,也有名人名家对儿时情怀的追忆,讲述的都是亲身所为,亲眼所见,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安排都是针对童年话题的说说写写。
《古诗词三首》是本组教材的开篇,天真烂漫的童年情怀,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也特别能激发对童年的向往,用古诗词的语言描述的童年情景,更是活泼跳跃,意境深远。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新字,通过看图比较等方式,记住“篙”、“棹”的音形义。
会写7个生字。
2.读准诗词,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有感情诵读三首古诗词
3.通过画面想象,图文结合,查看注解、关键词比较等方法,品词潜句,体会牧童的悠闲无虑,使风儿童的顽皮可爱,以及溪畔农家生活的和美、恬淡、惬意。
4.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能够将自己喜欢的一首改编成一段话。
教学重点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诵读,从中体悟诗词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感受诗词独特情韵。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牧童》、《舟过安仁》。
一、话题导入:
1.板书童年。
齐读。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你说童年是什么?七彩斑斓令人难忘的童年,让古今中外所有的人都怀念着,留恋着,让你们这些小小的孩子珍惜着,童年还是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2.出示两首诗,自读。
二、学习《牧童》
1. 只显示一首《牧童》看屏幕自读。
问会读了吗?这首《牧童》让我想起了清朝诗人袁枚的《所见》,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读起来多么有声有色,动静相宜啊。
2. 我们也把这首诗读活吧,老师建议看着书再读,问为什么要看着书读?因为书中有许多辅助的知识。
谈一谈。
生看书自读,边想象边自读。
教师表扬读书姿势,表扬读诗时的神情动作。
3. 指读。
正音。
讨论“铺”与“横”的读音。
教师出示字典中
的意思,让孩子们选择正确读音。
再指读。
“蓑”读准平舌音,看图
了解,集体书写这个字。
4. 诗歌,朗朗上口,古人读文作诗难免摇头晃脑,正是因为古
诗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你能让节奏感强烈点吗?
5. 指读,停顿时间的长短由自己决定,看谁读得最象诗。
6. 读了很多遍了,你读懂了哪一句?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7. 聚焦作者吕岩。
吕岩,字洞宾,就是传说中八仙之一,早年
中过秀才做过官,晚年隐居山中,人们不知其去向,于是大家都说吕岩得道成仙了。
你说,神仙一般的吕洞宾为什么偏偏为牧童赋诗一首?肯定是牧童有哪方面的东西,吸引了他?再读诗歌,说说,让神仙羡煞的究竟是什么?
8. 指说。
体会情感,随机点拨,比较“六七里”写出了草野的
辽阔,“三四声”写出了吹笛的随意,笛声的稀少,但足以表现牧童
随意随性的情景,数字前后不得调换。
“弄”字感受随意自在。
“不脱蓑衣卧月明”由“不脱”体会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读好句子。
9. 齐读诗歌。
这是一位怎样的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无忧无虑……)带着这样的感情一次次齐读。
我们喜欢这样的童年,齐背。
三、学习《舟过安仁》
1. 出示诗。
读读作者的名字,杨万里。
还记得他写的其他古诗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
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是杨万里写的《宿新市徐公店》。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另一首描写孩子的诗。
2. 这一路,途中一船上的两小儿深深吸引了杨万里。
自学古诗,自说意思,思考是什么吸引了诗人。
3. 指读一二句。
读准“篙”与“棹”,说说图上哪个是篙,哪个是棹,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判断?做做“收”和“停”的`动作。
指读。
4. 一船两小儿,普通渔民家,一撑篙,一划棹,本来也没有什么令人生疑的地方啊。
你倒说说什么地方引起了作者的好奇心?多么奇怪的收篙停棹。
5. 河水轻泛波,两岸苇草茂。
清风拂面来,小儿童心俏。
小伙伴撑着篙,划着棹,撑着撑着,划着划着,你仿佛听到其中一个说?另一个说?
6. 为什么这样?读三四句,读懂了吗?说说。
7. 怪生的意思?怎么读,最能读出杨万里恍然大悟,被孩子们的天真顽皮逗乐了的样子呢?指读。
(老师仿佛看到杨万里,捋着胡子哈哈大笑。
老师似乎看到杨万里眯着眼睛,颔首微笑。
老师觉得,你也很想成为这样的小孩子……)
8. 你就是杨万里,你坐船过安仁,你看到了一船两小儿,你来读整首诗,你也来读。
指读。
如果说《宿新市徐公店》中,杨万里抓住疾走追蝶,写出童年的烂漫,那你说,《舟过安仁》抓住了什么情景?(无雨张伞,张伞使风)我说,杨万里,这么爱写儿童的事,肯定是羡慕儿童。
你说羡慕的是什么?(天真烂漫,调皮可爱……)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读。
9. 背诵。
四、背诵积累
背给同桌听,背完跟同桌说说你更喜欢成为哪个孩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清平乐村居》,选择喜欢的古诗词写一段话。
一、复习引入,比较诗词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古诗,齐背。
刚才背诵的两首古诗每一句都是几个字?所以也称七言诗。
出示《清平乐村居》,观察一下,这首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2.题目有两个,像这样的古诗形式叫“词”,读准“乐”,前者是词牌名,最早的词是用来像歌一样吟唱的,不同的词牌代表不同的乐曲呢,所以念yue,齐读,后者是该词的内容,有的词只有词牌名,没有后面的小题目。
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词又被称为“长短句”。
3.联系旧知。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词吗?其中一首词牌名就叫《忆江南》或者叫《江南忆》,作者白居易。
齐背。
另一首是张志和的《渔歌子》,齐背。
我们今天的这首词,跟我们学过的这两首还有一个不同之处,观察?(两段。
)许多词都像这样分成上下两段,中间空开,上下段分别被称为上阙和下阙。
二、品词体会,感情朗读
1. 自读准音,指读上下阙。
2. 再自读,汇报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
3. 集体交流:翁媪、吴音、亡赖。
翁媪,文中指的是一对上了
年纪的夫妻,那能不能换成夫妻?亡赖,通假无赖。
相媚好,指互相逗趣、取乐。
4. 指说末句意思。
说说“醉”在这里是什么意思?陶醉?沉醉?酒醉?低矮的茅草房中的这一对翁媪为什么而醉?为谁而醉?(为夫妻情深,相敬如宾,其乐融融而醉)。
读好“白发谁家翁媪”中的羡慕之情。
5. 还为什么而“醉?(为儿孙满堂,家庭和美)随机教学下阙,扣词“卧剥”,体会小儿的淘气。
淘气而让人欢喜。
指读。
6. 是的,多么令人羡慕的农家生活,作者辛弃疾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词人,与苏轼被世人和成为“苏辛”,而他的诗以热情洋溢,慷慨悲壮,豪放爱国著称,没想到被这贫寒的农家生活深深打动,豪放热情的诗人辛弃疾也醉了,你说最是打动他的是什么?随机指导提升朗读。
齐读。
三、指导释义,仿说句式
1. 多幸福的农家生活,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指说词义。
教师随机点拨。
2. “大儿锄豆溪东”,这句话写了“谁在,干什么,在哪儿”跟我们平时表达的顺序有所不同,你能这样来说说“中儿”“小儿”和“翁媪”吗?
3. 小结:茅舍、小溪、青草,多清新优美的田园美景,翁媪醉酒舍中,大儿锄豆溪东,中儿编笼溪中.小儿剥蓬溪头,寥寥几笔描画一派田园生活景象,给人和平安宁、自然朴素之感,具有浓郁的生
活气息,这正是词人“醉”的原因吧!
4. 积累自背,感情齐背本词。
四、想象练笔,拓展延伸
1. 童年是牧童无忧的笛声,童年是无雨张伞使风,童年是溪头
卧剥莲蓬,让我们再深情读这三首古诗词。
2. 你最喜欢哪一首?是的,你最喜欢的哪一首里肯定有什么东
西让你很动情,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里或许有你童年的身影,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里肯定有你难忘的场景,拿起笔,把你喜欢的那一首变成一片风景,一件小事,加上你的感想,变成一段小文章吧。
3. 交流点评。
4. 上网搜索辛弃疾的其他诗词,并搜一搜词牌名清平乐,看看
还有哪些同类作品。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铃声响的那一刻,心里“咯噔”一下,但瞬间又平复了——果然,终于,又没讲完。
快三年了,记不清讲过几次听评课,但能完成任务的时候屈指可数,嗯,一只手就够了。
不同的是,这次,我真的有尽心尽力准备,尽力避免这个问题——我甚至在第一页最大的空白处用红色大字狠狠地写了“语速、进度”,来提醒自己千万不要重蹈覆辙!
尽管是自己学校的听课,来的都是平日里的同事,我还是仔细推敲过讲课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控制好时间和进度。
以前,我多数讲课
是大概安排,只列提纲。
但这一次,我写的是“逐字稿”——也就是说,几乎每一个字都仔细推敲过,自己还提前念过两遍,正常语速三十分钟之内可以讲完。
本来准备的是PPT,上课之前断电,为节省时间,我在黑板两侧提前写好了两首诗。
最后的当堂达标测试也临时得改,随机应变——改成了到最后把黑板上诗里的生字擦掉,让学生自己填上,就当听写生字;然后擦掉更多,每行留一两个字作为提示,检查背诵——然后,还没到这时候就下课铃响了。
前十多分钟还好,强迫自己按进程来,尽量按稿子一字不落,尽量不发挥。
但后来,觉得老拿着纸不自然——不是有人说,老师就是兼职导游的游吟诗人——你见过拿着稿子念导游词的游吟诗人吗?
凭记忆讲新课,凭感觉看时间。
然后,就悲剧了——我的时间感比方向感更差,估摸时间是我的残疾项啊——做饭不看表,我就能烧坏了家里的锅,这种事我会乱说?
痛定思痛。
明知时间感差还不带个看时间的东西,心存侥幸,这是第一个错误。
另外,我没有认真吸取之前的教训,贪多求全,这是第二个错误。
认真反思了一下,这节课之所以没有完成所有的教学目标,原因有三:
一、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贪多求全,课容量略大,完成有难度。
二、没掌握好个环节占用时间,导入罗嗦,讲解部分尤其是重点有重复,耽误了一些时间。
三、预习任务布置得不够具体明确,课上提问的问题有些太深,学生需要较长时间思考,本来计划的练习没来得及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