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Ⅰ卷历史)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
24.(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B)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分析】该题设定了商周时期王位传递的世代与王的数量不同的问是情境,考查学生对中国国家形成早期的社会特点的认识,以及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
中国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世袭与禅让有着本质的不同,禅让是“传贤”,世袭是“传子”,故A项错误。
商周时期都处于中国国家形成的早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不大,人均寿命没有本质的差别,故C顼错误。
而西周的宗法和分封制度以血缘的亲疏来分配国家的政治权利,社会组织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之上,从商至周,社会的血缘纽带关系日益增强,故D项错误。
商朝延续了夏的世袭制,继承方式以兄终弟及为主,西周严格了宗法制,继承方式以父死子继为主。
兄终弟及从继承上讲为一代,而父死子继从继承上讲则为二代,故商周两个王朝统治时间相当而继承王位的王的世代和数量差别却较大。
此外,在西周实行宗法制之后,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得以确立,减少了王位传承上的纷争,也使西周的王从世代和数量上都较商朝少。
故B正确。
【答案】B
25.(2019·全国Ⅰ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C)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在全面解读材料的基础上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汉武帝时期,社会问题纷繁复杂,其中王国问题是一个尤其重要且威胁国家统一的问题,考生对于汉武帝利用“推恩令”解决这一问题的知识较为熟悉,但是对于解决王国问题的复杂性的认识不一定深入。
本题就选取了汉武帝时期的真实历史情境,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材料时,学生应抓住“皮币”"40万钱”’诸侯王”等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认识到汉武帝制皮币是针对诸侯王。
通过皮币回收诸侯王手中的钱财,削减诸侯实力。
材料仅说了制皮币要求诸侯置放礼物之事,不涉及其他的货币问题故A错误,材料不涉及思想,故B不对,材料仅涉及诸侯,与郡县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26.(2019·全国Ⅰ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
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C)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唐代以其开放繁荣而著称于世,学生已从这个时代的诸多文化现象中了解了这个时代的精神,本题又以“拔河”这一富有时代特色的体育活动为主题,从另一角度考查学生对唐代时代特征的理解。
从材料所提供的诗歌中可知,拔河起源于荆楚地区,却流行于处于北方的唐代的宫廷之中。
另外从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江南地区尚不发达,故A错误;此外诗歌中只是对拔河场景的描写,不能反映耕战结合的观念故B错误;另外,本诗描写了唐代宫廷中的拨河之戏,并非所有诗联都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题,故D错误。
从诗歌中对于力量的描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27.(2019·全国Ⅰ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D)
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
【分析】本题设置的情境为明中后期的长途贸易,考查的知识点为“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商人通过大运河从山东运原料到江南,再将加工后的产品返销山东,证明了江南商品经济的发达,学生再结合所学“资本主义萌芽"的知识可知,江南存在一定程度的雇佣关系,劳动生产率高,棉纺织业较为先进,故D项正确。
大运河自开通以后,历朝历代一直被当作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故A项错误,
试题情境不涉及土地制度的调整和货币制度的改变,故B、C项排除。
【答案】D
28.(2019·全国Ⅰ卷˙28)表1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B)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正确解释历史观象的能力,考查
的知识点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属于高中历史学科的主干内容。
从材料中川沙县三位历史名人的简历中提取有效信息:一些具有功名身份的人投资于近代新式企业,由此可以联系到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也就意味着它们的投资者和经营者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
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一个新兴的阶层,必将对传统的"四民"社会结构形成冲击。
故B为正确项,A、C、D项均为干扰项。
本题最大的干扰项为C项,但以个案来说明当时国人抛弃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可排除。
【答案】B
29.(2019·全国Ⅰ卷˙)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
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这种变化可说明(A)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历史现象,并透过历史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前后两段时期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的理解。
题目给出“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在《新青年》中出现频次的变化,其中“民主”和“革命”两词为解题的关键。
1915—1918年,即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主要是以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是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所以“民主"一词出现的频次较高,与“革命”“科学”“平等”等词相当。
1919—1922年,即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成为主流,“革命”一词出现的频次就远高于“民主”。
故A为正确项。
国民革命运动此时尚未展开故B项错误。
五四运动后,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主张以俄为师,并不是整个知识界都否定了资本主义政体模式,C项错误。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在这一时期并未改变,D项错误。
【答案】A
30.(2019·全国Ⅰ卷˙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
毛泽东的分析意在(C)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叙述、正确理解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属于高中历史学科的必备知识。
题干材料摘编自毛泽东发表于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从中可知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和俄国社会性质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两国革命任务的不同。
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因此革命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革命任务不是反对资产阶级,而是联合各革命阶级(包括民族资产阶级)。
本题材料表面上看是
分析俄国革命任务,但从上下文强调中国和俄国的不同,考生进而结合1940年的时代背景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史实,可知毛泽东分析的主旨是强调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
故本题正确答案是C。
另外三个选项,“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与当时史实不符,"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和“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袖”均与材料不符。
【答案】C
31.(2019·全国Ⅰ卷˙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
这表明当时(D)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对历史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和本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实现工业化又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实现工业化不外英、美等形式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和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就当时国内外环境和中国的具体国情而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和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优越性,是实现工业化的最好选择。
因此,本题中俄文图书借阅量的大幅增多现象就是当时我国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借鉴苏联经验的一个生动反映,体现了当时学习苏联经验情绪的高涨。
同时,1954年也正是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中心环节的'一五”计划的实施期间,全国上下正如火如荼进行建设,苏联也对中国工业化建设进行了支援。
因此,正确选项为D。
A、B、C反映的史实都不属于该时期。
本题考查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外交活动两个知识点,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学科素养,促进检视教学效果,改进教学。
【答案】D
32.(2019·全国Ⅰ卷˙32)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
这说明(B)
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
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古代雅典城邦的陪审法庭由梭伦设立,是雅典城邦的日常司法机关,城邦高级官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陪审法庭终审。
陪审法庭在执法过程中,始终遵循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公正。
至公元前S世纪,雅典民主“黄金时代"的陪审法庭成为最高的司法与监察机关。
从各部落30岁以主的男性公民中产生的陪审法庭的法官,负责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
陪审法庭儿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这样的司法和监察权力是雅典公民行使公民权的重要体现,也是当时雅典民主制度“人民主权"之所在。
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陪
审法庭的陪审员或法官,排除了同城邦的雅典女性,以及异邦人和奴隶。
由此可见,陪审法庭的判决,体现了雅典公民的杈力。
选项B符合事实,为正确选项。
陪审法庭的陪审员是从全体公民中产生的,一般由500人组成一个法庭,分理各种诉讼,并非全体公民参加。
选项C可以排除。
选项A和D没有区分公民和非公民的区别。
【答案】B
33.(2019·全国Ⅰ卷˙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
“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D)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全面掌握理解近代前期西欧殖民扩张情况。
近代前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方式、殖民地统治方式与本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最早进行殖民的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建立起殖民地,由于国内工商业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在殖民地直接掠夺,推行反映本国发展水平的大士地所有制等生产方式。
而英国主要向北美殖氏,本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被移民带到了北美殖民地。
这种殖民地时期不同的生产方式严重影响到北美和拉丁美洲国家独立后的发展。
试题提供了北美和拉丁美洲发展的差异,奏求考生解释原因。
在教科书中,对于西欧各国的生产方式及其向殖民地的移植没有集中或直接的表述,需要学生捋不同章节的相关内容础会贯通,理解领会,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据此D项符合题意和历史事实。
A项和B项是殖民者在北美和拉丁美洲均有的行为,C项虽为事实但对拉美国家独立后经济发展道路的影响不如D项,故可以排除。
【答案】D
34.(2019·全国Ⅰ卷˙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
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
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A)
A.源自于劳动实践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分析】本题以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蒸汽机的发明过程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透过历史事实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标志,它的发明源于最初在矿山中用于抽水的唧筒,瓦特在修理唧简的基础上发明单动式蒸汽机,后来义在工场主博尔顿的资助下完善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诸如飞梭、珍妮纺纱机等也无一不是技工们在劳动过程中发明创造出来的。
因此,A项是
正确的。
科学理论的突破对技术发明的影响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所以B可以排除。
瓦特改进蒸汽机虽得到工场主博尔顿的资金资助,但是瓦特的成功并不取决于资金保障,同期其他发明的取得也并不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故可以排除C。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并未产生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现象,D项可排除。
【答案】A
35.(2019·全国Ⅰ卷˙3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
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
这类作品(D)
A.抒发了浪漫情怀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D.表达了幻灭反叛
【解析】本题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要求考生掌握和理解欧洲艺术流派演变以及艺术与时代的关系。
达达派产生于欧洲艺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期间,现代派作品表达出的悲观失望情绪,已经在达达派作品中有所体现。
同时,达达派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战的巨大灾难给欧洲人造成严重心理创伤,达.达派的作品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
结合材料提供的达达派具体作品,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可以知道D项是正确项,而从艺术流派演变来看,A、B.C三项均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艺术的特征,也与达派作品表现出来的特征不符,可以排除。
【答案】D
41.(2019·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表2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
19506187852733484
1955285106174527941
196512231192691024116
19752390105821413410231
19803712100801480011141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
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0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试题素材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在答题中予以准确、完整地整合和理解的能力。
要求考生正确解读和运用历史信息及所学知识,在归纳和演绎的基础上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诠释,用以解决具体问题。
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够将具体史实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并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进行分析。
第(1)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这要求考生对表格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和归纳1950-1980年不同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
从表格中不难看出,虽然中、苏、日的钢产量都处于增长之中,但在70年代日本和苏联则都呈现增长放缓态势,而美国在钢产量保持长期稳步增长后,到70年代中后期则出现下降现象。
该问需要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并能够予以准确完整地理解,这也是回答后面“基本原因”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也体现了试题设问的层次递进,难易结合。
而在回答“基本原因"时则要求考生运用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综合、归纳和演绎。
从各个国家钢产量发展趋势来看,虽然总体上都有国家干预的色彩,但又有差异。
美国采取国家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但其后受经济滞胀影响,造成铜产量增速放缓;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钢产量也大幅增长,但至70年代同样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钢产量增速放缓;苏联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下钢产量发展较快,但其后体制弊端渐现,经济发展逐渐停滞,钢产量也放缓。
中国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钢产量増速较快;考生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相关知识点不难作答。
第(2)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
要原因。
这需要考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将本史实放在历史场景中进行分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中国钢产量迅猛发展,这首先与改革开放有紧密的关系。
邓小平强调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正是通过不断的改革,国民经济才会拥有源源不竭的生机和活力,国民经济才会持续发展。
而对外开放的扩展,外资和技术的引进等加速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具体到我国钢铁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改革开放的促进作用。
正是在经济本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的基础上才实现了钢铁企业活力的增强,生产的发展;同时,技术和投资的大幅増加也是促进钢产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在改革开放环境下,加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吸收国外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科技成果,同样是促进钢产量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
同时更重要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増速,工业化水平提高,以及各种基础建设的大幅增多等都为发展钢铁业提供了必要的需求市场,这也是推动中国钢产量迅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本题也是对考生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的综合考查。
对本题的解答,要求考生理解材料中所述史事的基本内容和要点,以及材料中相关历史现象的相互关系,史实与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联等。
在此基独上.要求考生能够以史料为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对史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本题综合考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多个知识点。
本题也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的伟大成就,能够很好地引导考生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目信、制度自信,进而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答案】(1)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出现下降。
日本:得到美国扶持,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改革难有突破使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重祀发展重工业。
(2)主要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
42.(2019·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