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传统武术传播的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4期
2013年4月
搏击·
武术科学【武术发展研究】
影响我国传统武术传播的因素分析
刘红军王坤倪鹏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200438)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影视武术、竞技武术以及武术国际传播等方面对传统武术
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影视武术、竞技武术以及国外武术等都是传播传统武术的一些重要途径,但是在这种欣欣向荣的传播浪潮之中却也存在着制约传统武术长远发展的因素。

文章旨在通过揭示这些制约因素,并给出一定的解决方案,促使传统武术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传统武术
传播
影视
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16—04
作者简介:1.刘红军(1987 ~),男,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前言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粹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以技击攻防动作为主要载体,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形神兼备,打练结合,内外合一的修炼,融技击性、健身性、文化性于一体,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总合。

[1]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武术在传承、传播方面出现了一定的断层,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因为传统武术处在一种被冷落的位置而引起的,更多的是我们在传承、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忽视传统武术的特点引起的。

1 现代影视传媒对传统武术传播的影响
现代影视传媒作为一种功能齐全、覆盖面广、普及性强的大众传播媒介,在武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上有着其它传媒不可比拟的优势。

人们通过观看这些影视作品不仅了解、认识了中华武术的丰富多彩性,而且也从中领略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肝义胆、侠义恩仇等等。

[2]
1.1 现代影视传媒对传统武术传播的负面影响
现代的武术影视大多是充斥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大量运用威亚和数码技术,武术影视所展现出的武术动作、产生的效果、展示出来的复杂的身体语言程度,都具有高度的专业性,特别是一些夸张的飞檐走壁,水上漂,轻功等等。

不可否认的是,影视中的武术毕竟是一种加工后的艺术武术,它与现实中实实在在的武术是有区别的。

但是社会中许多人就是通过这些武术影视来了解武术的,所以说这种失真的武术影视对武术本身的传播是很不利的。

首先,现代武术影视会让观众否定现实中的武术。

“太假”,“太夸张”等等这些词汇是许多人在武术热潮过后对武术产生的
错觉印象。

现代武术影视中武术更多以合成、嫁接的手段表达,高速度、高节奏、高规格,使观众产生如梦如幻的视觉效果,从而享受到极度虚拟的视听。

但是这些影视中的武术动作与真实的武术动作有较大的差距,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武术的特质。

其次,武术影视会让观众与武术之间产生一种距离感。

通过武术影视对武术的宣传,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人们喜爱上武术,观众可能对练习武术也会产生兴趣,但是在经过接触武术之后,他发现自己很难达到武术影视中那样的武术境界,好像武术看起来很好看,但是练起来却很难的,从而慢慢对武术失去了兴趣。

这种现代武术影视拔高武术的效果会使观众对武术产生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感。

最后,现代武术影视具有商业化、娱乐化的性质,而这种商业武术影视的“娱乐化”特征,使其对武术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

人类需要娱乐, 但娱乐是人类灵魂的娱乐,不是一种感官刺激的满足。

对娱乐化的商业武术影视,一定要进行引导,使武术具有武术本质特征。

[3]
1.2 加强对武术影视传媒的引导
现代影视传媒作为“关键性的仿真机器”,它再生产影像、符号、代码,[4]特别是对于传统武术,它们可能更多的只是生产出一种具有武术符号价值的东西,更多的是对武术动作的模仿,对于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性,文化底蕴等等可能都是一种工具式的存在,甚至不存在。

传统武术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性,要加强对现代影视传媒的正确引导,使传统武术在现代传媒中具有展示自己真实性的空间;也要对观众加以引导,让他们知道影视中的武术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化的武术形式,和现实中的传统武术具有差异性。

更重要的是加强对传统武术自身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
16
解、认识传统武术,让传统武术活在人们心中,这方面姜传银老师认为应该以占领青少年群体为主, 还可以编制一些以霍元甲、岳飞等武术传奇人物为题材的武术动漫、武术游戏, 满足青少年的爱玩需求, 融武术教育于青少年的娱乐之中, 培养青少年对中华武术的爱好。

[5]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传承、发展传统武术的康庄大道。

2 竞技比赛对传统武术传播的影响
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它们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但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竞技武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传统套路的发展相对滞后,致使武术的全部价值得不到全面展现。

在当今市场环境下,竞技武术由于不能全部代表武术,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竞技武术以富于中国特色的运动形式来充分挖掘人体的运动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能力。

2.1 竞技比赛对传统武术传播的影响
近年建立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赛体制,使竞技武术的竞赛具有科学化、规范化、国际化。

特别是1996 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武术套路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方向。

[6]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从一开始就将武术推向了西方体育的发展范式。

王岗指出这是对西方竞技体育模式的模仿,模仿是保持个性存在的大敌, 坚持模仿必定导致民族体育与西方体育趋同,[7]武术是中国的文化项目,不能用西方的评判模式进行竞赛。

[8]从近年的武术大型比赛,特别是武术锦标赛,我们不难发现竞技武术比赛完美的诠释着高、难、美、新的技术要领,可能一个运动员的比赛仅仅靠几个“高、难、美、新”便能赢得高分,而传统武术防技击能力,注重形神兼备,打练结合,内外合一的修炼形式却没有展现。

中国的武术比赛大都是以“高、难、美、新”为评判标准的,这势必会引导海内外的武术运动员向这方面发展,但是当这些运动员都在锻炼自己的“高、难、美、新”时,融技击性、健身性、文化性于一体的中国传统武术又在哪里呢?
2.2 走特色发展之路
传统武术的发展之路应该是一个文化鲜明的特色发展之路、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新道路。

这里并不是否定竞技武术发展的成绩,对竞技武术的成绩也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的。

但是传统武术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具有独特性。

首先,传统武术具有项目多样、功能齐全等特点,可以走全民健身的道路来寻求自身发展的空间。

因此加快传统武术的自身改革,创编出符合人民大众要求的系列传统武术项目和锻炼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传统武术自身科学化是发展的基础,加大传统武术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建立。

[9]其次,按照传统武术固有的技术体系建构各个传统武术拳种体系,根据社会的需要,可以在传统的技术体系上,按习练者的不同需求编排技术内容,建构新的技术体系。

最后,创建一个体现传统武术特性的比赛机制。

周伟良认为,应着手制订一个符合传统武术自身文化价值和技术特点的赛事制度。

[10]武术的真正继承和发展,重心仍在我们民族的本土文化上,应该远离西方竞技体育模式的武术发展,才具有感召力和渗透力。

[11]当然开发传统武术旅游、传统武术健身、传统武术文化等项目,从全方位展现传统武术的魅力与特色,为世界人民所认识,从而进一步拓展传统武术的发展空间。

3 国外的武术现状对传统武术传播的影响
“中华武术第一次有影响地被带入美国口岸是在1847 年,由那些被加利福尼亚淘金热驱使的中国矿工带去的”。

[12]但是孟涛等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国传统武术在美国的传播主要是以“口耳相传”、“眼见为实”等传统方式进行的。

3.1 国外的武术现状对传统武术传播的负面影响
华人移民是中国传统武术在海外的主要传播者。

现代华人移民开办传授中国功夫的武术馆校,成为中华武术在美传播的主要力量。

他们的习武经历和专业背景差异较大,有专业运动员出身,有国内武术馆校的运动员和少林寺俗家弟子,也有传统武术爱好者。

但是这些移民普遍学历偏低,而且这些移民尽管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多年,但大多数人的语言能力远未达到和学生较深入讨论问题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武术文化的传播。

移民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武术文化传播的层次。

其次,这些武馆缺乏统一的管理,存在无序竞争。

各武术馆校的经营管理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仅仅是在参加美国武术比赛时相互之间才有一些接触。

武术传播者在海外的生存是比较艰苦的,而且同行之间的竞争也非常大。

武术馆校之间为了求生存、往往会出现拉学员的现象,又因为这些馆校办学理念、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很容易造成美国学员对中国武术理解上的困惑。

各个武术馆校所招收的学员均以亚裔人士居多。

这表明,中华武术还没有走进美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还没有被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所接受。

[13]
表1 国外高校武术国际传播的现状调查统计(数据来源:搏击·武术科学2011)
学校名称
哥伦比亚大学
桥港大学
康乃尔大学
国际中医学院
萨尔斯堡大学
因斯布鲁克大学
斯坦福大学
加州理工学院
威廉玛丽学院
华盛顿大学
纽约大学
依萨卡学院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印第安拿大学
新奥尔良大学
亚利桑那大学
杜克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西点军校
学校地址
美国纽约
美国康涅狄格州
美国纽约州
美国新墨西哥
奥地利萨尔斯堡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
美国加利福尼亚
美国加利福尼亚
美国维吉尼亚
美国华盛顿
美国纽约
美国纽约
美国马里兰
美国麻萨诸塞
美国印第安拿
美国新奥尔良
亚利桑那州
美国北卡罗莱纳
美国加州伯克利市
美国纽约州
传播主体
体育专业
武术专业
体育专业
中医专业
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
健身中心
俱乐部
俱乐部
武术队
俱乐部
健康学院
俱乐部
俱乐部
俱乐部
散打队
俱乐部
俱乐部
体育
体育
传播形式
选修课
必修课
选修课
选修课
选修课
选修课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
中国夏令营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
选修课
必修课
传播内容
武术(太极拳)
武术(套路、散打)
太极、少林等
太极拳等
太极拳、气功
功夫、太极拳等
武术、功夫等
功夫、太极拳等
太极拳等
武术(套路)
太极拳等
太极拳等
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
太极拳等
武术散打
传统武术
Martial Arts(空手道)
Martial Arts(跆拳道)
Martial Arts(拳击)
17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高等院校也因此成为世界各种体育文化相互渗透、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抓住教育国际化的契机,利用国内外高校的教育平台,向世界推广和普及中国传统武术。

[14]现在大部分国内外的高校都有国际交流中心或者留学生处。

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武术的国际传播桥梁已经存在了。

那么这个桥梁是否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呢?或者说在传统武术的国际化传播过程中还有那些问题存在呢?通过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问题。

表1表明,中国传统武术已开始进入国外部分高校,但普及程度不高。

在这些图表中的30所国外高校中,有18所开展了武术运动,占总调查数的60%。

而且相当多的学校开展的武术课是以课外活动和选修课为主要形式的。

这其中的有哥伦比亚大学、桥港大学、康乃尔大学、国际中医学院、萨尔斯堡大学和因斯布鲁克大学6所开设了武术课程,占总数的20%,其中有3所将武术分别作为体育专业、武术专业和中医专业的必修课进行开设。

由于外文教材的缺乏和相关文化教育的缺位,武术教育层次普遍较低,武术国际传播和推广仍然艰难,任重而道远。

3.2 传统武术国际传播思路
近年来,孔子学院发展迅猛,几近成长为代表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而武术同样是中国软实力的强力表征。

鉴于此,李守培、郭玉成指出,“武术与孔子学院具有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共同诉求。

可以说,武术入驻孔子学院具有可行性:首先,武术与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上具有耦合性;其次,武术入驻孔子学院是对孔子理念的秉承,有助于多维度阐释‘和’的理念,进一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最后,学生练习武术也可以修身养心,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

”[15]同时还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可行的教练员等级制度和教练员培训制度,促进各洲、各国的武术教练员队伍建设;建立一套国际裁判员培训和认证体系,促进各洲、各国的武术裁判员队伍建设;加大援外力度,特别是对武术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的援助;重视学校武术的发展,利用孔子学院扩大武术练习人口,进而培养大批的国外武术专业人才”[16],当然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平台,以拥有几十万留学生的普通高校作为武术国际传播的重点,编写国内外体育高校可通用的武术双语教材,开设适合中外学生学习的对外武术双语课程,为传统武术的国际化传播铺平道路。

4 结论
“文化自觉”源自费孝通先生的思想,其意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它的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向,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郭玉成首先提出了武术文化自觉的观点,[17]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强的文化生命力,它从基本理论到技术应用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主导精神。

周伟良甚至把传统武术的保护引入文化安全的视野。

他指出,随着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进程,中华传统文化在西方强势文化的笼罩下被日益消解,这显然不符合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以及对于国家安全的文化诉求。

[18]在大力倡导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今天,中国传统武术应该有自己的传播、发展模式,特别是在现代影视传媒、竞技武术
和国际传播对传统武术的影响方面,要积极吸取其有利的一面,但是对其可能在传统武术传承方面产生的异化影响也要充分重视,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从对影视传媒的引导,建立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传统武术传播模式,加强以孔子学院为主要的对外传播传统武术的规范化,只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传统武术才能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武术在国内外的传播过程中才能更好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武冬.传统武术在现代化社会中的落差与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1623-1625.
[2]王林.武术传播论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3]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王晓方,苏红.现代传媒加速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J].探索与争鸣,2008(10):37-39.
[5]姜传银.“后奥运”时代武术散打发展战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44-47.
[6]花家涛,黄淑杰.新世纪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3(4):72-74.
[7]王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问题:文化模仿[J].中国体育科技,2006(7):71-74.
[8]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51-57.
[9]花家涛,黄淑杰.新世纪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3(4):72-74.
[10]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
—试论当代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J].学术界,2007(1):59-78.[11]王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问题:文化模仿[J].中国体育科技,2006(7):71-74.
[12]王开文.中国武术在美国的传播与发展[J].中华武术,2001(6):58-59.
[13]孟涛等.中华武术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基于美国武术馆、校的调查报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5):7-10.
[14]杨啸原.国内外高校武术传播现状调查及特征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8(8):3-5.
[15]李守培,郭玉成.武术入驻孔子学院的可行性与策略研究[R].上海: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2010.
[16]朱东,马克蒂姆,姜熙.制约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因素及对策[R].上海: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2010.
[17]郭玉成.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从走出传统到发现传统[J].中国体育科技,2007(1):25-28.
[18]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
—试论当代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J].学术界,2007(1)59-78.
(下转第58页)
18
Analysis of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China's Traditional Wushu
Spread
Liu Hongjun Wang Kun Ni Peng
(School of Wushu,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China )
Abstract: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 analysis, the paper does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paga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from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Wushu,competitive martial arts and martial arts international spread.Film and Television Wushu,competitive Wushu,as well as foreign martial arts are some import ant wayS of disseminating traditional Wushu.But in this thriving dissemination tides there are also factors constraining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Aiming at revealing these constraints,the study gives some solutions to promote long -term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Key words :traditional Wushu dissemination film and television international spread
运动员在校期间的学习压力,实际上却是降低了学校的培养标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降低了高水平运动员的社会竞争力
[4]。

3 结论
(1)高校武术套路运动员主要来源于专业队、武馆武校,学
生的文化基础较差。

学校在进行专业培养的同时应针对性地开设部分基础课程。

(2)高校武术运动员基本是两种训练模式,一种主要是参加课余训练,训练的时间也相对比较固定,但因为比赛认为少,竞争对手少,运动员在训练中缺乏训练热情。

另外校内课余训练的场地器材、训练方法和手段、后勤保障都有待改进。

另一种训练模式是运动员常年在基地后随专业队训练,在校时间每学期不到10%,上课时间根本无法保证,无法完成规定学分。

这部分学生应延长学制,或利用非集训期、比赛期加强专业培训或学习。

(3)调查结果表明,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进入高校后主要集中在文科类以知识记忆为主的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狭小,就业渠道窄。

大部分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能适应高校专业
的学习,但也有部分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表示学习困难。

另外,一些高校对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专业学习要求偏低,对重大比赛中取得好名次的运动员存在减免学分、降低要求的现象,这样不但降低了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培养质量,也提高了高水平运动员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剑英,刘钦龙.我国部分高校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3):49-50.[2]姚剑文.甘肃省第一届大学生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裁判员评分的客观性及相关问题分析[J].武术科学,2010(4):55-56.[3]丁海勇,韩冬,邵斌.穆国华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374-0375.
[4]黄铁梅.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德文化科学素质教育[J].四川体育科学,2003(4):003-004.
Researches and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ng
High-lever Wushu Routine Athlete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Gansu Province
Cui XiaoMei Yao JianWen
(Dept of P.E.,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Gansu 7300050)
Abstract: With the com b ination of documentary analysis ,q 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analysi s ,this study e x plores and analy z 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ng high -level Wushu routine athlete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Gansu.The athetes in a low level,pockety,straitness of cultivating,the low standard of training.etc.To farther develop and consummate the training system for offering,academic,we should lodge the countermeasure.Key words :Wushu athletes higher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ng
(上接第18页)
58
影响我国传统武术传播的因素分析
作者:刘红军, 王坤, 倪鹏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上海 200438
刊名:
搏击·武术科学
英文刊名:BOJI(WUSHUKEXUE)
年,卷(期):2013(4)
1.武冬传统武术在现代化社会中的落差与发展的思考[期刊论文]-{H}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12)
2.王林武术传播论纲 2011
3.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 2008
4.王晓方;苏红现代传媒加速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期刊论文]-{H}探索与争鸣 2008(10)
5.姜传银"后奥运”时代武术散打发展战略研究 2010(01)
6.花家涛;黄淑杰新世纪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发展模式研究[期刊论文]-{H}安徽体育科技 2003(04)
7.王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问题:文化模仿[期刊论文]-{H}中国体育科技 2006(07)
8.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期刊论文]-{H}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8(03)
9.花家涛;黄淑杰新世纪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发展模式研究[期刊论文]-{H}安徽体育科技 2003(04)
10.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试论当代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期刊论文]-{H}学术界 2007(01)
11.王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问题:文化模仿[期刊论文]-{H}中国体育科技 2006(07)
12.王开文中国武术在美国的传播与发展 2001(06)
13.孟涛中华武术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研究--基于美国武术馆、校的调查报告[期刊论文]-{H}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05)
14.杨啸原国内外高校武术传播现状调查及特征分析 2008(08)
15.李守培;郭玉成武术入驻孔子学院的可行性与策略研究 2010
16.朱东;马克蒂姆;姜熙制约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2010
17.郭玉成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从走出传统到发现传统[期刊论文]-{H}中国体育科技 2007(01)
18.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试论当代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期刊论文]-{H}学术界 2007(01)
引用本文格式:刘红军.王坤.倪鹏影响我国传统武术传播的因素分析[期刊论文]-搏击·武术科学 201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