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三中考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卷解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初三中考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卷解析1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
韦鼎
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
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
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
陈毅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
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
(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
5.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宋)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
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B.“俗子胸襟谁识我”运用反问修辞,强调了自己不被“俗子”理解的处境以及知音难觅的无奈与苦闷。
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运用典故,抒发了词人因不被丈夫理解,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D.全词塑造了一位关心国家命运,不愿为女子身份束缚,情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奋发做出一番事业的女英雄的形象。
(2)请简要赏析词中加线的句子。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2)本词为咏史怀古之作,你认为它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对这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
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予它强烈的感情。
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B.“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
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C.“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之。
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
D.这首曲借凭吊洛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10.阅读《行路难》和《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古诗词往往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增强情感表达。
《行路难》中借用姜太公垂钓和伊尹梦日的典故,抒写了诗人________;《过零丁洋》中则运用“双关”,巧借战败之地、被囚之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写出了诗人身陷敌手、孤立无援的感受。
(2)《行路难》和《过零丁洋》这两首诗都体现出诗人在遭遇困苦时的广阔襟怀。
请在(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其一
....,结合诗句内容的理解,说说你从中获得的感受或启示。
11.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完成小题。
(6分)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①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②,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③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沙湖:位于黄州东南30里处。
②穿林打叶声:指雨声。
③芒鞋:草鞋。
④向来:刚刚、刚才。
萧瑟处:指遇到风雨的地方。
(1)“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是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给这位旷世大才所下的评语。
该词哪些词语直接点明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
(2)“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1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过摩诃池(其二)
宋祁
池边不见帛阑船,麦陇连云树绕天。
百岁兴衰已如此,争教①东海不为田?
(选自《景文集》卷二十四)【注释】①争教:怎么能让。
(1)诗人所见的摩诃池景象,是否符合A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仙湖”景象的描绘?请结合本诗,简说观点及理由。
(2)下面哪个选项更符合诗人“过摩诃池”时的心境?请作出判断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A.乐
B.叹
C.伤
1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释】宋之悌因事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设宴送别。
(1)请发挥想象,描述颈联呈现的画面。
(2)有人认为颔联中“分”字可以改为“赴”字,说说你的看法。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15.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6.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1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宋)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
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1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
(2)本词为咏史怀古之作,你认为它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20.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怀古之词怀想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洋溢着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
B.“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引出下阕历史人物。
C.“年少万兜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是士兵作战时所戴的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D.这首词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互相呼应,悲怆雄壮,意境高远。
(2)任选角度,简要赏析词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2)“惊”字,紧承上句“异”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同时也使诗人感到在此异乡滞留的时间已久。
2.(1)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
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
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2)“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3)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述。
考生要先把诗歌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然后对其进行润色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即可。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要抓住“云山”“北风”“马嘶声”“深秋”“远塞”“晚烟”“落日”等特点进行描绘。
如;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
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
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抓关键词,分析该词句写了什么内容,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本句的意思是: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北风”点明时节为秋,边地北风,从来都是阴深肃杀。
“断”字不仅生动描绘北国秋冬环境的险恶,更描绘出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
⑶本题考查对诗词主旨句的理解。
本句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痛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怀乡的感叹,而是作者对浩瀚的宇宙,纷繁的人生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故答案为:⑴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
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
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⑵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⑶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Ischia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词,把握诗词的大意,注意在描述时语言要优美、流畅。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抓诗句的特点,从词语的运用、修辞的表达等方面结合诗词的主旨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结合重点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
3.(1)描绘出了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2)后两句诗通过对渔家生活的简述,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解析】【分析】⑴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前两句写景:长满竹子的小岛,残阳映照着碧绿的青山,雪白色的水鸟从碧绿色的潭水上面飞过。
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幽美恬静的画面。
正是这里的环境幽美恬静,所以诗人产生了不欲归的思想。
因此这两句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⑵结合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及抒情的诗句进行分析。
前两句描绘出了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这里的美景让诗人产生“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的思想,即看到这样的美景,人间所有的事都与我无关,每次来到这里我都不愿回去,这里的生活是多么惬意呀。
据此可知后两句通过对渔家生活的描述,抒发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描绘出了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⑵后两句诗通过对渔家生活的简述,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结构的暴力。
文章的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过渡、铺垫、伏笔等,答题时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前后的联系。
⑵本题考查考生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人的水平、处境,结合诗句的内容,抓抒情的语句、意象等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4.(1)“大地红”是指革命取得胜利,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2)表现出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3)与第三首表达的信念一致;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解析】【分析】⑴结合全诗进行理解。
本诗是陈毅在1936年梅山被围所作,当时他已做好牺牲的准备,其大意为:为了中国革命我即使是死也不会流泪,国土沦丧,整个神州大地都笼罩在黑暗之中,等到我的魂魄归来时我将看到反动统治者已经被红军推翻,为了这个目的,也不枉我在人间活了36年。
据此可知“大地宏”指的是革命取得胜利,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⑵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陈毅在1936年梅山被围所作,当时他已做好牺牲的准备。
首句表现陈毅为了中国革命甘愿牺牲的精神,第二句表现诗人对国土沦丧的哀痛,第三局是对中国革命抱有必胜的信心,据此可知此诗表现出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⑶《梅岭三章》第三首“投身革命即为家”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而本诗第三句也表达了诗人同样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大地红”是指革命取得胜利,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⑵表现出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⑶与第三首表达的信念一致;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联系具体的语境和生活实际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
概括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句的体会,把握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特别是诗歌中抒情的语句,注意常用的答题模式的运用。
⑶本题考查考生读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
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可以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进行揣摩,可以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进行理解,可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
5.(1)运用叠词,形容时空之漫长、久远,也表现出诗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含蓄地表达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希望能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
)
【解析】【分析】(1)“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不尽长江滚滚流”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作为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作者称赞孙权是借古讽今,借孙权的英雄事迹来讽刺统治者节节败退,不求收复山河的行为,也表达了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带领大家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故答案为:(1) 运用叠词,形容时空之漫长、久远,也表现出诗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 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含蓄地表达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希望能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
)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赏析。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
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旨的能力。
本词采用借古讽今写法的作用,明确借所借内容及讽喻内容即可。
6.(1)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所展现的景象。
答题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描述。
意,思对即可,但必须是生动的语言。
示例: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涨了起来,儿浓厚,遮掩天空,时晴时阴,天气也暖和。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
首先了解常见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
再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第三句先写"水晶帘莹更通风”" ,春天的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落下斑驳的倩影;再写"花重锦官城"和“绿竹半含箨’那种境界,无论是花,无论是竹,都给人"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那种清新的感觉。
今天,园里没有客人来,诗人独自观赏,踽踽前行,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心头不禁涌起沧浪独步亦无淙"之无绪。
最后一句以动衬静,收到"鸟鸣山更幽"的效应。
故答案为:⑴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⑵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不仅仅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诗句,把握意象的特征,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描述。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表现手法的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结合诗句,联想诗歌的主旨具体分析理解。
7.C
解析:(1)C
(2)示例1 :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表现了秋瑾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示例2:运用对比,将女儿身和男儿心进行对比,表现自己的巾帼英雄情怀。
示例3:"身"与"心"音近,“列"与"烈"音同,起到了音律和谐、反复唱叹的效果。
【解析】【分析】⑴C."青衫湿"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难觅知音的苦闷心情。
理解有误。
故选C。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先理解词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是秋瑾的自我写照。
再确定赏析的角度。
1.解析关键词列"与烈"。
2.写法,对比。
3.句式特点。
示例一:关键词。
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表达了词人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音韵和谐。
示例二:对比的写法。
将“女儿身"和"男儿心”进行对比,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巾帼英雄情怀。
示例三:句式特点。
短句,节奏明快,读起来气势高昂,表现了词人的豪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