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黎圣母院》的主人克洛德 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浅析《巴黎圣母院》的主人克洛德
【作者】洛松云丁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克洛德扭曲的灵魂
【指导老师】陈远利
【专业】英语
【正文】
1. 引言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作品里,雨果塑造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上至国王,下至乞丐,这些众多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大多栩栩如生,其中副主教克罗德的形象尤其复杂,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个特殊的对比关系,作为教士的邪恶和作为人的善良的对比。

在人们的印象中,维克多雨果(1802—1885)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一直都是一个十恶不赦的魔鬼,一个阴险歹毒的衣冠禽兽。

人们恨他,厌恶他。

因此,当加西莫多将克洛德从巴黎圣母院的楼顶上推下摔死时,大家才觉得那么解恨。

然而,克洛德这一形象并不仅仅是一个单一邪恶的形象。

小说中克洛德那阴暗畸形的灵魂并不仅仅让人恨,作者还赋予了它怜悯与同情。

克洛德既是一个宗教狂,又是一个叛徒者,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罪人。

他从一个善良博学的青年变成一个阴险,毒辣的副主教,是由于宗教禁欲主义的思想侵蚀扭曲了他的灵魂,他也是一个受害者,从理智上他认为爱情即罪恶,从感情上,他却对爱情充满了甜美的向往。

他的心在信仰、理智与感情、欲望的角逐的铁蹄下被蹂躏着,被践踏着,终于把他由一个正常的人变成了一个异化的人。

雨果塑造的克洛德这个人,就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复杂的附有多面性的人物。

2.《巴黎圣母院》的简介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悲剧,一部命运悲剧,无论是克洛德,爱斯梅拉达还是加西莫多。

对于悲剧,恩格斯认为“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实际上不能满足的悲剧冲突”, ①鲁迅则认为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②在这出悲剧中正是通过这种“悲剧冲突”和对价值的“毁灭”的对比,构画出了16世纪,而实质上是18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图景。

作品主要讲述了十五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表现了反封建的现实主题。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弗罗洛对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产生邪念,指使丑陋的敲钟人加西莫多劫持她。

近卫队长弗罗洛行刺弗比斯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致使她被判死刑。

加西莫多救出爱斯梅拉达,藏于圣母院,终被弗罗洛劫去交给官兵。

行刑之日,加西莫多将弗罗洛从楼顶推下摔死,自己则自尽于爱斯梅拉达遗体旁。

在本书中,相貌美丽而心地善良的吉普赛姑娘爱斯美拉达,在巴黎圣母院前面的广场上跳舞时,引起了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的注意,并勾起了他那罪恶的畸形淫欲,便与自己的养了,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一起,劫持了爱斯美拉达,不料在途中竟被御前侍卫——腓比斯救出,爱斯美拉达从此便被他那英俊的外表所打动,并深深地爱上了他。

实际上,腓比斯?德?沙朵佩是个无情无义,只
知道到处寻欢作乐,十分轻浮和浅薄的家伙。

而那位可怜的卡西莫多却代人受过,成为牺牲品,被绑在耻辰柱上,置于烈日下忍受鞭刑。

在他口渴难耐,大声喊着要大喝之际,却遭到众人的嘲笔,善良的爱斯美拉达却不计前嫌,给了他水喝。

从此,卡西莫多便有所心动。

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

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加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富洛娄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

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

小说的发表,使雨果的名声更加远扬。

3.克洛德体现的复杂性格
克洛德的父母双亡,这给他带来了生命的转化。

现实生活,伦理道义,使他不得不抚养襁褓第弟;出于良心,他又收养了几乎被市民快要烧死的社会弃儿加西莫多。

这两个人虽不是异性,对他也不会产生性爱的吸引,但这两个男孩唤唤醒了他沉睡的人性,使他冷漠的血液获得了升温,给他单调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使他发觉了自己心里有了一种“奇怪而甜蜜的人的感情”。

他发现人除了学习,还需要感情.他意识到“没有温情,没有爱的生命,犹如一个从没受过润滑的车轮,转动时格吱格吱乱响”。

③于是;他的第二重性格——渴望爱情即将萌生。

尽管父母把他从小就绑在这个没有受过润滑的乾子上,使他觉醒太晚,但人性的复苏毕竟是可贵的,因为这种觉醒使克格德有了人的本质,人的内涵.正当他这第二重性格的热力缓慢升腾之际,他见到了那个吉普赛姑娘爱斯梅哈达。

他对自己“童男生理和血液”的反应深感恐怖.他是一块铁片,不可抵抗地被那块磁铁所吸引,内心产生了一种不可驾驭的响应.他不停地把目光投向那和“老虎”一样可怕的“魔鬼”,而当这个16岁的活泼可爱的女孩舞姿激动着观众的时候,他觉得他的希望对他越变越情。

间或一个微笑和一声叹息在他的嘴上相遇,但那个微笑比叹息更加痛苦.这微笑便是他内心对爱向往的掩露。

他欣赏美;陶醉于爱斯梅哈达的青春美丽之中。

这种美的愉悦使他脸上绽开了微笑。

然而,一旦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他又感受到爱的虚无.爱的遥远,爱的绝望,爱对他是如此的陌生,爱的权利早已离他而去,很早就同他断了缘份。

于是他感到痛苦,感到窒息,感到无可奈何。

他为命运而痛苦,为爱的可望而不可及深感痛苦。

3.1 正常人的自然性
一开始,不可否认,克洛德是一个正常的人,甚至是优秀的人。

他出身于中等家庭,在当时被称为上等市民或者小贵族。

按常理,他可能有着不学无术、花天酒地的少爷脾气。

但是现实却相反,他是一个听话、勤奋、好学的人。

他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别人眼中的优秀神父。

献身神职,并不是他自己个人的意愿,这一切是早在幼年时由父母决定的。

他是从拉丁文学习认字看书开始的,并养成低头垂目、轻声说话的习惯。

“他年轻时,是神学院里一个博学的优等生,在十六岁时,这青年教士在神学方面就已经比得上一位教堂的神父,在教育方面已经比得上一位京邦神学院的博士了”。

④学完了这些学科后,他又学习了宗教法规、医学、文法、修辞、天文、几何、化学等,还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

这对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来说,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这孩子,生性忧郁,总是一幅老实相,不苟言笑,学习十分勤奋,
领悟也很快。

在课间游戏时,他从不吵吵嚷嚷,也不同福瓦尔街那些酒徒胡混,更不知打耳光揪头发为何种游戏;即使在一四六三年那次暴乱中也没有他的份。

很少见他嘲笑蒙塔居的穷学生,不叫他们因穿风帽短斗蓬而博得傻帽的绰号,也不嘲笑道尔芒学院那些公费生,尽管他们剃得光光的脑袋,身上穿着四王冠教堂红衣主教书所说的湖绿、宝蓝、绀紫三色粗呢制服,都是极好的笑料。

这说明,他本是一个品质优良的好学生。

这样的思想道德在当时的社会是很难得的。

“他本善良!”这无庸置疑!
在学习上,他又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他经常出入大小学堂。

山谷圣彼得教堂的神父,每次到圣旺德日西尔学校开始宣讲教会法典时,首先注意到总靠着一根柱子站着的一名学生,那就是克洛德?弗罗洛。

只见他携带了羊角墨水瓶,用嘴咬着鹅毛管笔,垫着磨损的膝头纪录,冬天还要往手指上呵气。

每星期一早上,学校一开门,神父就看见一个气喘吁吁跑来听讲的,就是克洛德?弗罗洛。

因此这个年轻的神学生虽然才十六岁,在神秘学方面比得上宗教评议会的神父,在经院神学方面比得上索邦学院的博士。

除了法典之外,他还精通医学和各种自由学科,攻读了草药学、膏药学,成了热症、扭伤、骨折和疔疮方面的专家。

在自由学科方面,他先后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他还攻读语言,学会了拉丁文、希腊文、希伯莱文,这三座圣堂,当时很少有人能够登堂入室。

他如饥似渴,不断获取和积累知识的财富,到了十八岁,他修完了四个学院的全部课程。

十八岁,多少人还处在年少无知之中啊!而他,却已成为博古通今的人。

雨果评述说:“他用一种真正的狂热去获得和积累学问,到了十八岁,他已经精通四种学科,对于这个年轻人来说,好像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学习。

”⑤这一切,都体现了克洛德性格中好学、专注、深刻的虔诚的一面。

这样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又有多少?!在学习、知识方面,他是出类拔萃的!
此外,他的正常人的自然性还体现在对弟弟的疼爱抚养上。

1466年盛夏的那场瘟疫,是他有生以来所面临的一场危机。

那场灾难,夺取了他父母的生命,使他成了一个孤儿,同时也使他成为了家长。

这种突如其来,对于一个生命中原本只有读书、知识的人来说,是多么大的冲击。

但他却还是毅然接受了现实,勇敢的担当起了兄长家长这一重担。

从此,他的生命中又多了一份牵挂与留恋,弟弟便成了他生命中的另一个二分之一(另一个二分之一是知识)。

于是他对小约翰(他弟弟)投注了全部的爱心,况且他生来就有一种痴情,性格沉稳,虔诚而专注。

他把孩子视为十分脆弱、十分珍贵的东西,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这远远胜过一位兄长,简直成了一位母亲。

“从此,克洛德感到肩负重任,便极为严肃的对待生活了。

有小弟弟占据他的头脑,这不仅成为了他的娱乐,而且成为了他研究学问的宗旨。

他决心对上帝负责,全身心献给这孩子的前途,决心一辈子不要女人,不要孩子,只保证弟弟的幸福和前程。

从此,他更加专心致力于教职的使命。

由于他品德高尚、博学多才,采邑又直接附属于巴黎主教,教会的大门自然为他敞开。

年仅二十岁,他就得到了教廷的嘉惠殊恩,当上了神父,成为圣母院中最年少的教士,主持人称‘懒汉圣坛’的最晚的弥撒。

”三十六岁之年便成为巴黎主教群中第二个头目,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主教代理)。

面对被人遗弃、没人收养、相貌奇丑的加西莫多,克洛德对他流露出了深切的同情。

他在收养加西莫多时暗自许下心愿,为了对小弟弟的爱心,他要抚养这孩子长大成人,将来小约翰无论犯下什么过错,都有以他的名义做的这桩善事来赎补。

这是克洛德为小弟弟积的一份阴德,未雨绸缪,算是善行的一笔投资。

以备小约翰日后淘气时的不时之需。

虽然这是一同情、善良、怜悯之举,但体现更多的是对弟弟小约
翰的爱。

以上种种可以表明:克洛德有着正常人的自然性。

一开始,不可否认,克洛德是一个正常的人,甚至是一个优秀的人!
3.2 无法摆脱的社会性
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都有自己的社会生活背景,这种社会性才是他的根本属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具有社会性。

据历史记载,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也是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

十五世纪以来,天主教会日益腐败,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都贪得无厌,挥霍无度,成为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天主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三分之一,并在自己的领地上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它采取各种手段搜刮钱财,如征收什一税、特赦税,出售赎罪券等。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它宣扬天主教神学,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在中世纪的西欧各国,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因此,从生到死都与天主教会关系密切,连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密控制。

在西欧各国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从生到死,从思想到行动都与天主教会密不可分,受其统治。

克洛德弗洛罗作为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主教代理,既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又是封建统治阶级实施专政的工具。

他身上的污浊之气,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生活的社会背景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的思想行为。

他有着无法摆脱的社会性。

生活在十五世纪上半叶的克洛德不可能对那个时代的特点毫无反应,作为社会的一员,在他身上,也有了人性的要求。

然而正因为他所要求的爱,是他所代表的那种势力和环境所不能允许的。

因此,它们表现出来的方式便又是扭曲的、变形的。

他一方面憎恨宗教的非人性,一方面又在心里激起了对自己人性要求的憎恨。

他极力把这双重憎恨柔和在一起,使自己成为一个无法解脱的疯狂的人,注定了他爱情难以实现的悲剧。

“在这一点上,雨果站在了同情副主教的立场上。

但他的身份和报复所带来的权利和罪恶使他最终遭到人们的唾弃。

与甘果瓦相比,他更富有男子汉的天性;与弗比斯相比,他不仅为了感官享受,灵性尚存;与卡西莫多相比,他近乎疯狂,魔性毕露。

在他失去“善”和“爱”,更加险恶,更加残酷时,他失去了人性。

”⑥也许克洛德曾经不,不可怕,是社会把他推上了犯罪的道路,是教会存在这一严酷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作为副主教的克洛德存在的恶性和无辜。

3.3 无法控制的野兽性
人,只要他是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有对异性的喜爱之心,这是一种自然性,更是一种本能。

并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事物,谁都会欣喜,谁都会喜欢。

一个正常的人,对异性的喜爱之心,这是一种自然性,更是一种本能。

但当时的社会统治阶级却实行禁欲主义。

这种禁欲主义,使得他这种自然本能便成了一种疯狂的野兽性。

克洛德? 弗洛罗爱上了爱斯美拉达,他曾对艾斯梅拉达倾诉到:“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并不是没有别的念头,不止一次我的肉体由于一个女人走过而冲动起来。

我在年少时就以为被生活窒息了的这种男人的生理和血液的精力,不止一次的痉挛地解开了我把这个可怜人栓在神坛冰冷石头上的铁链。

”⑦但当时的统治阶级却推行禁欲主义。

他的禁欲主义是虔诚的,同时也使他身心倍受摧残,扭曲了他作为自然正常人的灵魂,失去了正常的人性。

当他看着爱斯美拉达被绞死的时候,他的兽性他身上透露着宗教恶势力的本质便被暴露得淋漓尽致。

面对美若天仙,浑身透着一种真、善、美的爱斯美拉达,就连那三分像人的加西莫
多都会喜欢的忘掉自我、一反常态,何况一个十分像人的克洛德呢?难道他就不能有爱美之心吗?站在正常的人性一面,克洛德对爱斯美拉达的爱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爱斯美拉达是一种美,克洛德也是一个人!当爱斯美拉达第一次出现在他的视野中时,他的心被深深的震撼了,面对那无与伦比的美,他深深的爱上了爱斯美拉达,这是在情理之中的。

但是,如果真的爱一个人就应该让她幸福。

但是,克洛德对爱斯美拉达的爱,开始的时候,如果说那是人之常情的话,后来却超出了一个人的范围,简直发展成了一种兽。

性!甚至是泯灭了他的自然人性的一面。

4.克洛德性格的形成原因
克洛德之所以有这样复杂的性格,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

4.1宗教影响
克洛德作为一个神职人员,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他的禁欲主义是虔诚的。

在追逐和迫害爱斯美拉达的过程中,他的禁欲主义道德观是同其自然本能欲望进行着激烈的冲突。

他不是达尔丢夫似的伪君子,后者的禁欲主义只是招牌、假面具,隐藏着的却是极为卑劣的贪色和淫邪。

克洛德倒是真诚的把肉体之爱看作是可耻的,自己一旦放松了对自己性欲的约束,他就把自己视为良心的背叛者,上帝的敌人。

他最初也把自己对爱斯美拉达的占有欲视为可耻的,非常的痛苦,常常偷偷的祈祷上帝,进行忏悔。

甚至他禁止爱斯美拉达到圣母院跟前的广场来,以为他看不见她,他就能恢复他的圣洁生活,重新皈依上帝。

此外,他还只是听见妇女绸纱蟋蟋窣窣的声音,他立刻就把风帽拉下来遮住眼睛。

他甚至不准公主参观修道院,他引证黑皮书,其中说禁止无论老人妇女进入圣母院……克洛德,作为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他研究的是否定人的宗教神学,与人的世俗生活无补。

而作为神甫,他又要身体力行违反人性,逃避世俗生活的宗教禁欲主义,养成了禁欲主义道德观,反对享受世俗生活的幸福,把男女之爱视为洪水猛兽,甚至拒绝接近妇女。

尽管这样,但现实并非真能如他所愿,他越发对上帝虔诚,他内心的矛盾斗争也就越发的激烈。

虔诚的禁欲主义使他的灵魂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摧残。

禁欲主义的宗教观,使他年仅三十六岁便花白了头发、面容憔悴……活像一个老头儿。

禁欲主义对他的摧残,除了表现在肉体上的变化外,更强烈的折磨便是精神上与灵魂上的摧残。

他想把自己的一生只虔诚的献给上帝,但他毕竟也是个有血有肉的自然人,他也有正常的人性。

他也有爱,也有憎;他也有自私、嫉妒的心理;他也有人的欲望……二者的矛盾无时无刻不在强烈的撞击着他那本已经憔悴的心灵,如同有百虫在撕咬他的心。

“爱斯美拉达”“上帝”轮番在他大脑中轰炸的时候,“他猛地站了起来、默默的在墙上刻出了这个希腊词的字母--ANARKH(命运),主教代理回身又坐到椅子上,双手捧住脑袋,如同病人头重发烧一样。

”试想,当克洛德在写下命运这两个字时,他内心该是多么的凄苦、无奈!
禁欲主义的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使他丧失正常人性和情感,扭曲了他作为自然、正常人的灵魂,变得阴森可怕。

当他低垂着他的秃头慢慢走过的时候,人们就都在他面前发抖。

但是,禁欲主义不管再怎么严格,他依然还有正常人的一些没法泯灭的东西,他还依然拥有正常人的自然本能和欲望。

越是严格虔诚的禁欲主义、越是对他道德观的压制、越是对爱斯美拉达喜爱,他内心的冲突越演越烈,最终导致他人性的畸形发展。

他对爱斯美拉达的喜爱也变成了迫害与摧残,最终变成了一种兽性欲望。

他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成了一种迫害!他嫉妒孚比斯(爱斯美拉达爱孚比斯),由于这种嫉妒心的驱使,为了达到目的,追逐变成了迫害。

他拦路抢劫,杀人诬陷,
造谣惑众,勾结官府,招致了爱斯美拉达的被捕,最终把她送上了审判席。

在爱斯美拉达受审时,他怀揣利剑,坐在审判席上,用利刃将胸脯划得鲜血淋淋,企图用自我惩罚以使自己的良心安宁,进而也企盼能使爱斯美拉达将“爱”转给他。

但是,他的诡计却最终没能得逞——爱斯美拉达屈打成招!她被判处了死刑!他威胁利诱,无所不用其极,一切失败后,便亲手把受害者交到刽子手手中。

最后甚至站在巴黎圣母院的高塔上,面带着狰狞的笑,观看着受害者、自己心爱的姑娘被绞死。

禁欲主义,使得他变成了一头疯狂的野兽,变得丝毫没有人性!当他面带着狰狞的笑,看着爱斯美拉达被绞死的时候,他身上透露着的那种宗教恶势力的凶残本质便被暴露的淋漓尽致!
4.2自身因素
克洛德,他是圣母院的副主教。

而小说对他的刻画是通过他对爱斯梅拉达的迫害所展开。

他就像是尾随着爱斯梅拉达身后的一个阴深可怕的魔鬼让人挥之不去。

他的身上虽然有教士的阴险和虚伪,但是也有人性被压抑的悲哀。

可以说他是在宗教压抑下,人性异化的代表。

作者用满怀悲伤沉痛的笔力描写克洛德步步陷入恶魔泥潭的过程。

克洛德是被命运折磨的一个可悲又可怜的人。

他有他善良和人性的一面。

他很小时候就被父母做主,要他献身神职。

这是他无法摆脱的命运的选择。

这使他从小的就过着与一般人不一样的幽居生活。

他生活在书籍和辞典中,这是他生命的动力。

他学习勤奋,生活刻苦。

18岁的时候已经成为受人尊敬的博学之士。

19岁父母双亡,他全心全意去抚养还在襁褓中的弟弟。

而出于一种人道主义的怜悯,他收养了残废丑陋无比的卡西莫多。

在孤苦的教会生活中,他唯一的依靠只是他那唯一的弟弟。

可惜弟弟不争气,他只是个浪荡的无赖,这让克洛德即懊恼又痛心。

而他最忠诚的养子,仆人卡西莫多,却只是个不会说话的残疾人。

在天主教的残酷世界中,在修道院灭绝人欲的世界中,他是孤独的,寂寞的。

随着他地位步步高升,学识的越高,他的内心就越苦闷。

多年以来,内心的那种不安和躁动似乎要被他自我的理性所压制住了。

当他看到了青春洋溢的爱斯梅拉达,他内心的欲望就好像火山爆发般的喷涌出来。

如书中描写到克洛德第一次看到美丽的爱斯梅拉达的时候,非常生动的描写到“那深凹的眼睛里却迸发出非凡的青春火花,炙热的活动,深沉的欲情”。

作为一个天主教的修士,他竟然爱上了一个被世人嘲笑的吉普赛女郎。

这简直就是对他以前所遵从神意的最大侮辱。

用书上概括:“作为教士,却爱上一个女人,那种无奈和痛苦。

”然而他不知道他的人性已经被教会的制度一步步异化。

所以在他身上表现的是严厉,苛刻的,自私的,虚伪的,更是狠毒。

所以他由一开始对于爱斯梅拉达的爱就是畸形的,残缺的。

他的自命清高,他的崇尚神学。

这个戴着宗教假面的男人,就被那个年轻美貌,善良的女子所冲破垮他最后一丝理智。

他用尽了一切可以得到爱斯梅拉达的手段,强抢,跟踪,嫁祸,甚至是威胁。

他处处表现出狰狞可怕的一面,让读者不寒而栗。

然而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的时候却不忘剖析他的双重人格。

作为一个教士,他过着清苦禁欲的生活,他回避人世间的欢乐和享受。

在任何人面前他都得伪装出一副冷漠的神情。

他是虚伪的,冷漠的。

然而,当他爱上爱斯梅拉达的时候,他又是最疯狂的,他可以为了爱尝试去吻这个美丽少女的脚,甚至只是他脚底下的泥土。

可以为了爱,放弃神圣的一切,只祈求过上凡人男欢女爱的生活。

但是,长期以来宗教的禁欲主义告诉他:爱情是最可怕的异己力量,是凶神。

信奉上帝的克洛德。

他害怕自己的灵魂和肉体都交给了凶神,所以他用所谓的理智压抑自己爱的冲动。

他每次想起了爱情的时候,都会用斋戒,祈祷来将爱的欲火扑灭。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他也渴望得到爱情,也渴望被别人关爱。

一个近乎是完美的女性出现在他的生命里,他的理智开始动摇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