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校园景观公共空间提升设计——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第2期现代园艺
老旧校园景观公共空间在建设初期,难以准确把握师生未来活动和行为需求,导致景观设施使用率低、功能模式单一。
为了给师生提供一个具有时代性的且符合行为心理需求的使用空间,基于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研究,以改造提升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海珠校区)教学楼与英东楼之间的绿地景观为例,从校园景观环境给师生带来的行为和认知影响出发,通过现场及网络问卷调研,分析校园景观公共空间现状及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探讨如何改进校园服务功能,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校园文化和特色。
1环境心理学理论概况
1.1环境心理学概述
环境心理学涉及多种学科,以心理学、地理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主要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与人生活中的社会环境、信息环境及居住环境、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等物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直接有效地影响着人的生理、心理、行为反应,同时,人作为环境的使用者或创造者,也会主观对环境布局产生相应的影响。
在长期共生中及特定条件下,会产生人的心理行为适应环境或改变环境以适应人的心理行为。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对环境的感觉和认知过程,如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人对环境的评价,如舒适度、满意度、厌恶度等;人在环境中产生的行为活动,如行走、停留、休息、等待、交谈等。
研究环境心理学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环境的人性化发展,最大化发挥环境中的功能作用。
1.2环境心理学的唤醒理论
唤醒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和意识水平变化程度。
人们的行为和情绪状态会受到唤醒水平的影响,唤醒水平的变化分为2个极端:高唤醒水平和低唤醒水平。
在高唤醒水平下,人们的注意力、警觉性和生理反应会增强,可能表现出更高的兴奋度、活跃度和冲动性,低唤醒水平则相反。
环境因素可通过提供刺激或调节唤醒水平,影响人的情绪和情感状态。
环境拥有的唤醒水平和人本体的情绪,共同决定了人最终与环境相联系的情感、心境、记忆。
2师生对校园景观公共空间的需求体现
2.1一般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5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现代高校环境首先要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校园景观公共空间成为体现这2种需求的具体形态之一。
其物质表现形式有校园景观的道路规划、景观空间的功能分区及基础设施的功能运用、尺寸规模等,需要注重舒适性、便捷性、安全性设计,是营造优质校园环境的基础条件,也是体现高校注重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性化体现。
2.2自我发展与校园文化归属感需求
校园环境氛围是一个由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紧密联系的整体,各种组织性或自发性且丰富多样的课余活动,彰显了校园文化的繁荣。
因此,校园环境除了要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情感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也同等重要。
首先,高校景观公共环境应提供愉悦的文化氛围,创造鼓励学生发展和自主学习的氛围环境,满足他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对校园产生归属感的需求。
其次,有特色的校园景观空间对师生起着无形地刺激作用,师生受校园景观影响,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既能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校园文化特色往往是引发校园师生情感共鸣的关键,当人们提及学校名称时能联想到校园环境,表明校园环境具有可意象性,即校园文化特色。
3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园景观公共空间提升设计3.1场地分析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海珠校区)内部教学楼与英东楼之间的景观公共空间,作为连接各楼层的通道,既能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路径,又可作为休息区域,
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校园景观公共空间提升设计
——
—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
苏珩,王萱,陈慧苑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20)
摘要:高校校园景观环境不仅要满足师生日常生活需求,而且要满足师生培养社交技能及提高学术素养的需求。
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海珠校区)为例,基于环境心理学视角,探讨高校校园景观公共空间设计策略,旨在促进校园环境人性化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公共空间;校园景观
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人文社科)(项目编号:
2021WTSCX038)。
作者简介:苏珩(1997-),女,汉族,广西合浦人,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设
计;王萱(1997-),女,汉族,广东汕头人,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设计;陈慧
苑(1999-),女,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67
--
2024年第2期
现代园艺为师生提供休憩交谈的机会。
场地虽然拥有较为全面的基础设施,但路径规划、区域划分、
功能设施等在建设初期由于难以准确把握师生可能出现的活动形式和更深层次的个性化行为需求,景观空间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问题。
3.2校园景观公共空间调研现状3.2.1调研分析。
(1)现场调研。
在道路引导设施方面,
场地人流量分为2个时期(见图1):一是上、
下课高峰期,主干道1和主干道2人流量大,会出现拥堵现象;
二是上、下课高峰期以外及周末时期,人流量较少。
在休息设施方面,3个主要休息区布局分散、相互独立且间隔较远,主要休息区1和主要休息区2附近有停放车辆
(见图2),虽然阻挡了师生道路通行,
但由于靠近图书馆,是使用率最高的2个休息区。
而主要休息区3因为
位置偏僻,场地内通行道路较窄且不平整,
难以行走,加上唯一连接外部道路的入口被车辆挡住(见图3),降低
了师生通行意愿,导致座椅设施使用率极低。
次要休息区是场地连接教学楼和英东楼道路的必
经之地,虽然设有座椅设施,
但由于场地空旷、人来人往,通行频率高、道路宽大、座位分散,
安全感、舒适感不足,整体空间缺乏吸引力,大大降低了空间使用率。
(2)问卷调研。
借助问卷星平台,
共发放104份调查问卷,其中,教师占7.69%、本科生占21.15%、研究生占
71.15%。
主要针对校园景观需求、
使用场地意图、场地问题3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数据统计,
结果如下:第一,校园景观需求方面。
首先,针对校园景观公共空间对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影响,有35%的师生认为校园景观公共空间舒适宜人;21%的师生认为会对学校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20%的师生认为校园景观会影响学习和生活精神状态;17%的师生认为公共空间是师生
之间交流的重要环境;
只有7%的师生表示只需要偶尔休息交谈。
其次,针对校园景观公共空间功能,38%的师
生认为,促使他们停留的是良好的景观设计,
且带有座椅的空间;24%的师生认为是具有遮阴功能的空间;而
选择具有宣传效应的公告栏、道路指示牌、
带有草坪的空地以及娱乐互动设施的师生人数基本持平。
大部分师生认为,美观性和具有遮阴功能是最主要的校园景观需求。
第二,使用本场地意图方面。
40%的师生经常上课经过此地,19%的师生选择闲坐休息;16%的师生在此散步聊天;20%的师生选择休息或等人,选择户外活动、阅读分别占3%和2%。
场地作为连接校园内各大建筑
的中转平台,大部分师生逗留时间不多,
小部分人愿意在此散步及闲坐。
因此,场地利用率有待提高,应着重提升道路的连接性、便捷性及完善休息设施。
第三,场地存在问题方面。
22%的师生认为场地功能模式单一;18%的师生认为场地休憩设施使用率较低、绿植观赏性欠佳;15%的师生认为场地道路规划不明确;13%的师生认为座椅设施舒适度不足;8%的师生认为校园文化呈现不明显。
3.2.2问题总结。
(1)功能模式单一:校园景观公共空间具有道路、座椅等设施,但功能设置与周围空间环境缺
乏呼应,景观氛围营造缺少创新性。
(2)基础休息设施使用率低:师生的校园行为与环境、
心理息息相关,场地各休息区域分布较为分散,部分休息区域因道路通行不便或受车辆阻碍、座椅设施过于简陋及材质冰冷等细节问
题,大幅度降低了使用率。
(3)情感共鸣的缺失:
由于功能模式单一,缺乏校园精神的体现,
场地景观设施并未满足师生心理行为的不同需求,
使得师生难以对校园环境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
因此,
应注重通过营造多样化、富有创意的校园景观公共空间,以提升师生对校园文化的参与和认同,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良好的学术品格和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4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提升校园景观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在尊重校园场地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海珠校区)师生对校园景观的心理需求,
以提高校园景观公共空间美观性及设施使用率,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对场地
空间进行提升改造(见图4)。
图1
场地草图
图2主要休息区1、主要休息区
2
图3主要休息区3场地内主要入口及连接外部道路的入口
68--
2024年第2期
现代园艺
图5
公共休息
图6停车区
4.1优化道路设计
考虑到场地的2条主干道会出现拥堵现象,改造设
计在保留2条通行线路的基础上,
再分别增加2条主要线路和次要线路。
主要线路分别为:连接教学楼与英东
楼靠近图书馆的道路;靠近操场,
主要连接教学楼与艺术楼、学生公寓等的道路。
次要线路分别为:
连接图书馆与教学楼通往英东楼的道路;
场地内公共休息区连接教学楼的道路。
通过增加人流动线,
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并为师生提供一个舒适、愉悦、放松的道路环境。
4.2凸显空间功能分区设计
在场地提升设计改造中,
根据调研中师生对场地的不同需求,在力求满足基本功能设施的基础上,合理划
分场地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主要分为公共休息区
(见图5)、校园文化长廊、过渡区、临时等候区及停车区
(见图6)。
改造后的场地,各功能分区明显且集中,
改善了改造前场地功能分散的缺点。
首先,
在原主要休息区3的位置,扩大道路边缘,避免因车辆停放导致道路不通。
扩大
公共休息区范围,并设置梯级座椅。
其次,校园文化长廊设置多把长椅及校园文化宣传栏,
与图书馆功能环境相呼应,既能提升文化氛围,又能提升设施使用率。
再次,
增加停车区域,避免车辆随意停放。
最后,基于人体工程学,科学设计座椅尺寸及色彩,
优先选用木质材料,大幅提升空间活力。
4.3展示校园文化设计
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校园环境,
因此,校园景观设计中凸显校园文化特色和内涵尤为重要。
通过设置展示校园文化长廊区域(如图7),充分展示仲恺农业
工程学院的校园文化、精神文化和
“注重实践,扶助农工”的校训,潜移默化地影响校园师生,极大增强了师生
对校园景观的记忆和归属感。
此外,
场地基础设施使用舒适的木质材料,不仅符合新时代校园师生的审美眼光,还能提高师生通行率。
5结语
校园公共环境作为校园学习与生活的场所,其文化
底蕴及精神文明氛围营造、
基础设施建设等都会影响校园师生日常生活,其景观设计既要满足实际功能需求,又要承担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职责。
通过运用环境心理学
理论,优化校园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能更好地满足师生多方面需求,塑造更为优质的校园景观环境。
(收稿:2023-09-20)
参考文献:
[1]徐秋耒.环境心理学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1):70-75.
[2]王瑛,王媚,赵伟韬.浅谈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河北林业科技,2009(3):80-81.
[3]杨济源.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的校园景观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20.
[4]吴磊.环境心理学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19.
[5]王帅.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校园空间提升设计研究———以长沙康礼·克雷格学校为例[J].城市建筑,2021,18(32):134-136.
[6]縯张立平,毛韬,胡婷婷,等.校园环境中公共景观设施设计对师生行为心理的影响[J].安徽建筑,2019,26(7):13-15.
[7]成洁.环境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评《环境心理学》[J].环境工程,2020,
(8):
259.
图4
场地改造后平面图
图7校园文化长廊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