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心得500字(素材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资治通鉴心得500字(素材15篇)
读资治通鉴心得500字篇1
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总会有一颗颗闪光点,一座座里程碑。
就如司马迁的《史记》,高尔基的《童年》,以及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本奇书。
它能与脍炙人口的《史记》合称“史学双壁”。
它也用不朽的史实,传世的语言激励了无数人。
而我,就是被《资治通鉴》折服的人之一。
在我看来,它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位博学多才,通晓古今的老先生。
他用战国的智伯之例,向我传授智伯败亡的原因。
最后再加上一句深刻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点醒了我,令我牢记在心。
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而这本书就是一面生动的镜子。
它告诉我古时朝代“为何兴替”,“如何兴替”。
汉朝的“巫蛊之祸”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汉武帝雄才大略,威震蛮夷,却在晚年“悔恨不已”,最后只能建造“归来望思之台”表达对已故太子的怀念?我正疑惑不已时,这面镜子给了我答案:武帝晚年多疑,信奉鬼神,任用奸臣致使朝政混乱,最后让奸臣钻了空子引发惨烈的“巫蛊之祸”。
太子因此遇难,数十万人也因此而亡。
在讲述道理的同时,它也不忘打一个生动的比喻:“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不能使之破坚。
”“以史为鉴”果然可以“知兴替”啊!
《资治通鉴》用它全面客观管的语言教会了我为人处世的道理。
“德胜才者谓之君子”。
相信我会运用古人的宝贵经验做最好的自己。
读资治通鉴心得500字篇2
《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豫让,因主公智伯被赵襄子等人杀害,心里气愤不已,便道:我一定要为他报仇,为他而死,我只有尽忠尽义,才有脸对他。
这是他发下的誓言,他也去做了。
在第一次刺杀行动中,他被发现了,但赵襄子因为看豫让是个仁义之人,便放了他;在第二次行动中,他又被发现了,在临死前,他要求刺赵襄子衣服几下,完成心愿后,豫让便拔剑自杀。
豫让的这一举动多么令我震惊,他为了义气,可以牺牲自己,为义这一字添加了光彩,为朋友报仇而放弃生命,重义轻死。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要为朋友尽忠、尽义、尽能,豫让的义气让我感慨万千。
在现在,人们为了金钱和利益,可以放弃一切,重利轻义。
“义”这个字早已消失在许多人的字典里。
那这样看来,豫让的精神,和为义、为忠、为情的做法,不是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吗?
虽然,我们现在不需要那样,做出为朋友之情、之义、之忠牺牲自己的大事,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朋友交往时,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和朋友相处时,我们要真心相待,不欺骗;在朋友有困难时,我们要义无反顾的伸出援助之手,有难同当;在我们有快乐,记得和朋友分享,要知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这虽然不可说是为大义,但也是小义,也是一种义,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时刻义字当头,多做义事,又何不为君子之行呢?
读资治通鉴心得500字篇3
最近,我看了一本让我受益无穷的书,书名叫《资治通鉴》。
这本书一共有八十篇。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赤壁之战》。
这个故事讲的是:曹操的士兵不习惯坐船,于是他们把战船首尾相连,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
周瑜的部将黄盖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长期相持。
曹军正把战船连在一起,可以用火攻。
”于是,便选取蒙冲战船十艘,装上枯柴,在里面浇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边插上旌旗,谎称打算投降。
离曹军还有二里多远,黄盖便在十艘船上同时点上熊熊大火,当时东南风正急,刹那间,船像箭一样向前飞驰,把曹军的战船全部烧毁。
烧死、淹死、呛死的曹军不可计数,曹军的实力大大下降。
看完这本书,我发现古人非常了不起,他们有很多绝妙的计策。
比如:以逸待劳,空城计等等。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黄盖就非常聪明,他看到曹军首尾相连的战船,就想到了火攻的办法。
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道,但又想到他对关羽有恩,便放了他一马,否则曹操必定粉身碎骨。
那样的话,就不会有后来发生的许多故事了。
我们一定要像他们一样遇事保持冷静,善于认真思考,想出办法解决。
还要学习将士们那视死如归、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
《资治通鉴》这本书让我回味无穷。
读资治通鉴心得500字篇4
读史明理的确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而古籍中《资治通鉴》是其中的佼佼者。
自宋司马光完成这一力作后多少代储君被要求必读《资质通鉴》。
直到今天,这本书还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教会我们信义,智慧,勇敢,执着等道理。
在这里,我就挑我感触最深的一篇说说。
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少年得志,封侯拜将。
是大汉王朝的骠骑将军,立有赫赫战功,擅长杀敌更是一马当先。
但是他却不是一个能体会士兵疾苦的富家公子出身。
每次打仗,专门为他准备的后备物资就有几大车,往往打完战了物资还有余。
但是,普通士兵却可能饥寒交迫。
反观同时期的李广将军,人人都知道他的赫赫战功,匈奴更是对他畏惧有加。
但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李广对下属的爱护和体谅。
就是这种真正融入群众的上级
才获得了真正的拥戴和信服。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李广一直无法封侯,但是,在很多人的心里,李广更像一位伟大的将军。
而霍去病则自能成之有勇有谋,得天独厚。
李广的仁义,李光的谋略,李广的胆识,李广的能力造就了这位流芳百世的将军。
我们如果将来成为一名领导,不仅仅要有能力,还要懂得与下属之间相处的艺术。
合作,协助,共赢,相互体谅都是我们有学习的。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典型,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读,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读资治通鉴心得500字篇5
《资治通鉴》问世于北宋年间,是由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
我从小只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还不知道,他竟然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司马光前前后后总共花费了19年的时候,完成了这部史书巨著,主要的编纂工作全由他一个人负责,书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的心血结晶。
他为了这部书殚粗竭虑,《资治通鉴》成书后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
翻开这本书,第一个故事,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
智家想立智瑶为继承人时,智果曾经说过:智瑶有好多优点,但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心胸狭隘,不能宽厚待人。
但是智家不听智果的劝告,智果为了躲避灾难,脱离智氏,改姓为“辅”。
果然跟智果说的一样,智瑶狂妄自大,他说:“灾祸只能由我带给别人。
我不给他们降临灾祸就罢了,谁敢给我呢?”但是,愚蠢的智瑶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灭掉了整个智氏家族,只有改姓的智果得以幸免。
书中说,一个人多次犯错误,结下的仇怨不会在明处,应该在它表现出来之前就提防,贤明的人处理小事都非常谨慎。
这就是平时老师教我们的“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差不多吧?自己满足已获得的成绩,并且狂妄自大起来,这样的人,怎么才能持续进步呢?
读资治通鉴心得500字篇6
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一书。
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非常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资治通鉴》此书详解了九世纪在战国纪的沧桑风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统,在汉纪的泱泱文风当中,我知道两汉(西汉和东汉)的兴衰,在三国纪当中,我清楚了乱世中的演进,在晋、宋、齐、梁与陈纪当中,我了解了当时浑乱的场面,在唐纪当中,我知道了封建社会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国的演进。
此书里面也写了许多名人,如贤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辟汉风的汉高祖刘邦、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国刘彻、渡江称制的司马睿;如贤明臣子有:变法的商鞅、纵横的苏秦、仲父吕不韦、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外交家班超;如贤明的武将:乐毅、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父、飞将军李广、秦叔宝。
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知识面十分广泛。
司马光发愤写了《资治通鉴》完整记述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种.种时间,并且英雄人物辈出。
里面更加给后人给予经验。
俗话说"读史明志",所以,读历史可以让人志存高远。
读资治通鉴心得500字篇7
读史明理的确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而古籍中《资治通鉴》是其中的佼佼者。
自宋司马光完成这一力作后多少代储君被要求必读《资质通鉴》。
直到今日,这本书还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教会我们信义,智慧,勇敢,执着等道理。
在那里,我就挑我感触最深的一篇说说。
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少年得志,封侯拜将。
是大汉王朝的骠骑将军,立有赫赫战功,擅长杀敌更是一马当先。
可是他却不是一个能体会士兵疾苦的富家公子出身。
每次打仗,专门为他准备的后备物资就有几大车,往往打完战了物资还有余。
可是,普通士兵却可能饥寒交迫。
反观同时期的李广将军,人人都明白他的赫赫战功,匈奴更是对他畏惧有加。
可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李广对下属的爱护和体谅。
就是这种真正融入群众的上级才获得了真正的拥戴和信服。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李广一向无法封侯,可是,在很多人的心里,李广更像一位伟大的将军。
而霍去病则自能成之有勇有谋,得天独厚。
李广的仁义,李光的谋略,李广的胆识,李广的本事造就了这位流芳百世的将军。
我们如果将来成为一名领导,不仅仅要有本事,还要懂得与下属之间相处的艺术。
合作,协助,共赢,相互体谅都是我们有学习的。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供给了一个学习的典型,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读,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读资治通鉴心得500字篇8
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资治通鉴》,这是一本著名的历史书。
我最喜欢里面的一个故事——“商鞅变法”,“商鞅变法”里的的商鞅是一个著名的改革家。
那个故事讲的是商鞅不是秦国人,也不姓商,原名公孙鞅。
他从小聪明好学,喜欢研究刑名之学。
他受不了魏国对他的冷落,投奔到了秦国,受到了秦王的重用,当上了左庶长,实施了著名的商鞅变法。
为了让百姓相信他遵守诺言,他在京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承诺谁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
谁就能获得10两黄金。
大家都不相信商鞅,商鞅就提高赏金到50两。
于是,有一个壮汉真的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果然奖赏了50两黄金给他。
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京城,大家对商鞅制定出的刑法不敢不信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要遵守诺言,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也让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读资治通鉴心得500字篇9
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总会有一颗颗闪光点,一座座里程碑。
就如司马迁的《史记》,高尔基的《童年》,以及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本奇书。
它能与脍炙人口的《史记》合称“史学双壁”。
它也用不朽的史实,传世的语言激励了无数人。
而我,就是被《资治通鉴》折服的人之一。
在我看来,它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位博学多才,通晓古今的老先生。
他用战国的智伯之例,向我传授智伯败亡的原因。
最后再加上一句深刻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点醒了我,令我牢记在心。
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而这本书就是一面生动的镜子。
它告诉我古时朝代“为何兴替”,“如何兴替”。
汉朝的“巫蛊之祸”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汉武帝雄才大略,威震蛮夷,却在晚年“悔恨不已”,最后只能建造“归来望思之台”表达对已故太子的怀念?我正疑惑不已时,这面镜子给了我答案:武帝晚年多疑,信奉鬼神,任用奸臣致使朝政混乱,最后让奸臣钻了空子引发惨烈的“巫蛊之祸”。
太子因此遇难,数十万人也因此而亡。
在讲述道理的同时,它也不忘打一个生动的比喻:“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不能使之破坚。
”“以史为鉴”果然可以“知兴替”啊!
《资治通鉴》用它全面客观管的语言教会了我为人处世的道理。
“德胜才者谓之君子”。
相信我会运用古人的宝贵经验做最好的自己。
读资治通鉴心得500字篇10
近周来,我阅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我最喜欢文中的朱买臣。
因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时时不失读书之心。
面对妻子的骂声,朱买臣不但没有放下书本,反而更坚定了读书的决心。
果然,他的埋头苦读没被埋没,后来他成为了会稽的太守。
我最爱其中《李鹰不惧权贵》的故事。
因为李鹰明知杀死张朔,他的哥哥张让便会上奏皇上。
但为了还百姓一个清白,张让待审后把张朔斩了头。
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鹰丝毫不惧。
本想皇上会辞了他的职,没想到却重赏了他。
其实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这本书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
他一生历任要职,三度为相,既能在朝廷辅佐君主,又能带兵出征,而且任劳任怨。
虽然屡次受到妄臣排挤,让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他与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刘禹锡有深厚的友谊,和他们之间的诗酒风流也使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带了几分书卷气息。
读了这本书史书,使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仅让我饱览了战国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还让我了解了古代政治政坛方面的一些真实的故事。
它还记录着王朝是怎样从繁华到衰败的印痕。
这个过程中有智慧,也有阴谋;有勇武,也有残忍;有人性的挣扎、固守,也有堕落。
读资治通鉴心得500字篇11
资治通鉴是一部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历史巨著,对于学习古今中外历史以及历史学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
作者司马迁通过梳理二千年间的历史,旨在为后人提供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帮助他们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道义和政治抉择。
在阅读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我深感其编写风格之独特。
司马迁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从而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风貌。
此外,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生动的历史故事和政治事件,使历史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具现实意义。
在阅读心得方面,我认为资治通鉴对于历史学研究具有显著的启示作用。
首先,作者通过梳理历史,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清晰的年代划分和历史脉络,这对于了解古今历史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书中对于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最后,资治通鉴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和政治风貌的机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总之,资治通鉴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还为我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对于历史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这部作品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
读资治通鉴心得500字篇12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这本书是宋朝的司马光编写的。
简单地说,《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书,它所记载的历史,从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时间跨大达一千三百六十
二年之久,还包括了战国时代、秦朝、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
它是按时间先后记录历史,所以称为编年史。
其中我感觉最有趣的是《孟母三迁》。
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小时候住在墓地旁边,他天天学别人装神弄鬼。
孟母觉得很不好。
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里。
可是孟子又学小贩们吆喝叫卖。
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孟子也跟着学生们学习知识和礼节。
孟母很高兴,便不再搬迁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得到启示,一个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环境以及理想有着很大的关系,就像《三字经》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刚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环境的不同,人长大后性格就相差很大。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去对我们身心健康有帮助的地方,例如图书馆、科技馆、运动场等等。
不要去网吧、游戏厅等不良场所。
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资治通鉴》这本书里的故事很好看,并能让我们增长历史知识,建议大家去看这本书。
读资治通鉴心得500字篇13
去年读《资治通鉴》,岳麓书社的版本,主要图个便宜,厚厚四大本,网上买才78元,抱在怀里非常有满足感。
以前读《史记》,花三个月细细啃完,以为已是不小的工程,这次才发现太小CASE了。
《资治通鉴》整整3700多页,我每小时只能够读10页,每天都坚持读的话,也要一年时间。
倒是也不愁,毕竟是好书,古文好处在于精炼,有味道。
政论洋洋洒洒,战争血脉贲张,尤其是讲朝代兴替,让人觉得天道茫茫不可逃。
这套书真正考验了我的耐心,在家坐着、躺着都读倦了,就在书的空白处写点评。
这种大部头的东西,如果不做点记号,看到后面就会把前面忘了。
偶尔周末,去火车站附近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读通宵,凌晨两点看到晚归的情侣吃汉堡,拾荒的老人在店角落中安睡,心中莫名生
出亲切感。
在异乡城市的深夜,想千载世事沉浮,越发觉得自己渺小,出门正寒雨潇潇,恍惚间不知今夕何夕。
虽然几番痛下决心,《资治通鉴》我也读了80%,而后就在我的床头搁置下来。
从这套书开始,我渐渐养成一个恶习,不自量力地喜欢读大部头的书,但每本都读不完,买一本新书就把刚读一半的书扔掉,床头的书越堆越高,有《五灯会元》、《元好问全集》、《清代笔记小说》等。
每每让我感慨时间有限的同时,也鄙视自己的恒心。
读书贵在活学活用,我始终没真正领会这点。
办公桌上那本梅尔文门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已陪了我5年多,但直到我告别新闻,也始终没读完一半。
学以致用成了笑话。
读资治通鉴心得500字篇14
最近闲来无事,打开书柜,找到一本老公以前读过的书—《资治通鉴》,慢慢读来,竟然读出了兴趣。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著作。
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十分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资治通鉴》此书详解了九世纪在战国纪的沧桑风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统,在汉纪的泱泱文风当中,我明白两汉(西汉和东汉)的兴衰,在三国纪当中,我清楚了乱世中的演进,在晋、宋、齐、梁与陈纪当中,我了解了当时浑乱的场面,在唐纪当中,我明白了封建社会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国的演进。
此书里面也写了许多名人,如贤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辟汉风的汉高祖刘邦、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国刘彻、渡江称制的司马睿;如贤明臣子有:变法的商鞅、纵横的苏秦、“仲父”吕不韦、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外交家班
超;如贤明的武将:乐毅、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父、“飞将军”李广、秦叔宝。
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知识面十分广泛。
司马光发愤写了《资治通鉴》完整记述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种.种时间,并且英雄人物辈出。
里面更加给后人给予经验。
俗话说“读史明志”,所以,读历史能够让人志存高远。
读资治通鉴心得500字篇15
最近闲来无事,打开书柜,找到一本老公以前读过的书—《资治通鉴》,慢慢读来,竟然读出了兴趣。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著作。
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非常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资治通鉴》此书详解了九世纪在战国纪的沧桑风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统,在汉纪的泱泱文风当中,我知道两汉(西汉和东汉)的兴衰,在三国纪当中,我清楚了乱世中的演进,在晋、宋、齐、梁与陈纪当中,我了解了当时浑乱的场面,在唐纪当中,我知道了封建社会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国的演进。
此书里面也写了许多名人,如贤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辟汉风的汉高祖刘邦、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国刘彻、渡江称制的司马睿;如贤明臣子有:变法的商鞅、纵横的苏秦、“仲父”吕不韦、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外交家班超;如贤明的武将:乐毅、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父、“飞将军”李广、秦叔宝。
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知识面十分广泛。
司马光发愤写了《资治通鉴》完整记述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种.种时间,并且英雄人物辈出。
里面更加给后人给予经验。
俗话说“读史明志”,所以,读历史可以让人志存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