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探究精选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探究精选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一、探究题
1.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光源A)。

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将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光源高度h/cm2030405060
影子长度l/ cm3015107.56
(1)实验中影子形成的原因是光的________;
(2)该实验要验证的假设是________越大,影子长度越小;
(3)分析实验数据还可推断:若光源高度为70 cm时,影子长度可能是______(填字母)。

A.4 cm B.4.5 cm C.5 cm
2.为了探究环境温度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小金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①选用籽粒饱满、均匀一致的菜豆种子60粒,将种子随机平均分成3组,分别放入三个垫有二层湿滤纸的培养皿内。

②用记号笔在每个培养皿上做好标记(如图所示),然后将三个培养皿分别放到4℃、25℃、40℃的培养箱中恒温培养7天。

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步骤③__________。

(2)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__________。

(3)有同学说上述实验材料过于浪费,每个培养皿只需要放一粒菜豆种子就可以了。

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

(4)小周同学用另一种植物种子做了上述实验,结果发现4℃环境中的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其它二组。

请推测该植物所生活的环境条件很可能是__________。

3.某雷达工作时,它可以定向发出电磁波,电磁波信号间隔为10-4s。

一架飞机始终在雷达的某一方位上作直线飞行。

下图所示为雷达屏幕,屏幕上方有标尺,p1、p2是雷达发出
的电磁波信号,n1、n2是p1、p2由飞机反射回来后雷达接收到的信号。

设雷达匀速扫描,请根据下图所示分析处理下面两个问题:
(1)飞机是朝着雷达飞行,还是远离雷达?________________;
(2)当p1信号传播到飞机时,飞机距雷达多远?________________。

4.成成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如图所示:
(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________ (选填上或下)调整;
(2)正确调节光屏后,在如图所示位置得到了清晰的像,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___清晰的实像;
(3)在实验时,若将蜡烛向左移动,为了得到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________移动适当距离;
(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中的______。

A.
B.
C.
D.
5.小林同学做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

(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等于摩擦力,此时木块做________运动;
(2)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说明: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________,滑动摩擦力越大;(3)甲、丙两图所示的实验说明:压力一定时,________,滑动摩擦力越大。

6.小柯和小妍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1)小柯将点燃的蜡烛A竖立在倾斜的薄玻璃板前,另取一支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 在薄玻璃板后移动,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完全重合。

请通过作图帮助小柯找到蜡烛A像的位置。

(2)小妍想到轿车的前挡风玻璃也是倾斜的。

请从安全角度对轿车的这一设计加以解释。

7.课本中关于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有这样一个活动:如图所示,在一段粗管的下端
蒙上橡皮膜,并将水注入管内至约1
3
处,观察橡皮膜的形状变化,再将水注入管内至约
2
3
处,再次观察橡皮膜的形状变化,两次变化比较后得出相应结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科直观看到,水深度在增加,橡皮膜向下凹陷程度在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小或不变),说明液体深度是影响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这也与课本结论相吻合。

(2)小敏则提出了质疑,在上述操作过程中,水的________也在增加,那为什么不说是这个因素对液体压强产生影响呢?课本活动还不能精准说明深度就是影响因素。

(3)老师肯定了小敏的想法,并指导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实验中玻璃管底面积相同,并在下端蒙上橡皮膜,但上端的开口形状各不相同。

小敏通过此实验最终排除了原先认为的影响因素,精准到了深度这个因素。

请你帮助小敏分析此实验是如何排除质疑的。

________
8.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太阳给了地球光亮和温暖,更给了地球生命维持所需的能量。

(1)除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地球和太阳之间还有________两颗行星围绕太阳公转。

(2)已知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000万千米,而光的传播速度为3×108m/s,求光从太阳发出到达地球所需时间。

______________
(3)太阳光需穿透地球大气层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如果地球大气层消失,会出现
______________(选填字母)。

A.日出、日落都延迟
B.日出、日落都提前
C.日出提前、日落延迟
D.日出延迟、日落提前
9.小科在用蜡烛作为光源去学校实验室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发现了该实验装置的一些不足,小科和同学一起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创新,创新点如图所示:光具座上凸透镜所在位置为零刻度,数值向左、向右依次增大;在标有均匀格子的面板上制作字母“A”状LED灯替代蜡烛;光屏上标有同样的均匀格子。

(1)请选择一个方面分析创新后实验装置的优点________。

(2)老师看了小科的改进设计后,指出用这个字母“A”无法探究成的像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________。

(3)实验时已经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像的时候,小科继续做拓展实验,他将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物体之间,若还要成一个清晰的像,他应该将光屏________。

10.小科经常开展家庭小实验,他用如图所示的其中一种或多种器材,分别完成了三个指定实验。

请根据要求,将表格中的空白填写完整。



实验内容
选用的器

操作方法发生现象
1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
果与受力面积是否有

锥子、橡
皮泥
分别用锥子的两端用相
同的力压橡皮泥
凹陷明显的是用
________(选填尖端
或柄)部位
2
探究:物体是否具有
惯性
小石块、
一张白纸
将小石块静止放在白纸
上,快速水平移动下方
白纸
________
3
探究:液体对侧壁压
强与________是否有

锥子、塑
料瓶及水
________
有水喷出,且深度越
深喷出的水越远
11.小梦乘坐竖直升降电梯从一楼到六楼,刚上升时有一种向下沉的的感觉,快到六楼时
却有一种向上飘的感觉。

小梦猜想这种感觉应该与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大小有关。

于是小
梦把压力传感器放在电梯地板上,将一物体放在压力传感器上,探究电梯上升过程中压力
传感器示数变化,每隔1s记录一次数据,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t/s
01234567891011


F/N
10.011.511.010.510.010.010.010.09.59.08.510.0(1)根据上表数据,请在图中绘制出电梯整个上升过程中压力传感器示数F随时间t变化
的图象。

____
(2)分析图象可知物体的重力为____N,由图象还可以获取的信息有____(写出一条即可)。

12.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小金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取4个罐头瓶,编号1-4,每一瓶底放6层餐巾纸,每一瓶中放入10粒大豆种子于餐巾纸上。

②将1-4号瓶做了如表所示不同的处理,5天后取出观察到如表所示的实验现象。

编号处理方法实验现象
1不做处理盖上瓶盖放入25℃的培养箱中不萌发
2不做处理盖上瓶盖放入 5℃的培养箱中不萌发
3向瓶中加水至餐巾纸湿

盖上瓶盖放入 5℃的培养箱中不萌发
4向瓶中加水至餐巾纸湿

盖上瓶盖放入25℃的培养箱中萌发
请回答:
(1)1号瓶与_____号瓶组合,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_____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比较分析3号瓶和4号瓶的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1号瓶和2号瓶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吗?__________________。

(4)4号瓶中有1粒种子没有萌发,可能原因是_______。

13.“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经历了伽利略、笛卡儿和牛顿等科学家不断完善的过程。

(1)伽利略经过如图所示的实验和推理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会一直运动下去。

结合伽利略的结论写出图中各实验和推理的先后顺序:__________。

(用字母表示)
(2)笛卡儿在伽利略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牛顿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相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笛卡儿的观点有什么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后,小柯还是认为重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于是张老师用如图装置与他一起实验。

步骤一:将铁块放在木板上,往沙桶中加入一定量细沙,使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为 5.00牛,水平向左拉动木板,读出拉力传感器的示数并记录。

步骤二:换用质量不同、粗糙程度和底面积都相同的铁块,重复步骤一,记录结果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 1 次实验中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_________牛。

(2)实验中能否用钩码代替细沙?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

(4)小柯认为:该实验中压力传感器的上表面要尽量光滑,否则会使拉力传感器的读数偏大。

你认为他的说法是否合理,为什么?_____。

15.实验桌上有A、B、C三个凸透镜,其中凸透镜A的焦距为10cm,凸透镜B的焦距为50cm,凸透镜C的焦距未知。

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如图所示。

(1)小刚想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应选用________凸透镜(选填“A”或“B”)。

实验过程中,他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凸透镜25cm处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

(2)小刚将凸透镜C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当烛焰在光具座上30cm到40cm刻线之间时,烛焰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当烛焰在光具座上0cm到30cm刻线之间时,烛焰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由此可判断烛焰在光具座上45cm刻线处时,烛焰的像是正立、放大的________像。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探究题
1.直线传播光源高度 C
【详解】
(1)[1]光线被长杆挡住形成的影子,这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2]观察表中可知,光源高度越高,影子的长度越小。

(3)[3]观察表中数据,光源每升高10cm,影子长度缩短15cm、5cm、2.5cm、1.5cm,所以光源高度为70cm时,影子的长度缩短的距离应该小于1.5cm,即影子的长度应该大于
6cm-1.5cm=4.5cm
故C正确。

故选C。

2.观察并纪录每个培养皿中菜豆种子萌发数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水分不同意一粒种子有偶然性低温(寒冷)地区
【分析】
对照性的探究实验应注意变量的唯一性。

我们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有①外界条件--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②自身条件--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详解】
(1)步骤②用记号笔在每个培养皿上做好标记(如图所示),然后将三个培养皿分别放到4℃、25℃、40℃的培养箱中恒温培养7天。

因此步骤③可以通过观察统计一段时间后种子萌发数量来判断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因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因此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提供菜豆种子萌发时所需的水分。

(3)若每个培养皿只需要放一粒菜豆种子就可以,则因为实验中种子的数量太少,1粒种子实验会出现偶然性,实验结果不可靠。

(4)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小周同学用另一种植物种子做了上述实验,结果发现4℃环境中的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其它二组。

推测该植物所生活的环境条件很可能是低温环境(寒冷环境)。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的特点。

3.飞机正远离雷达飞行 7.5×103m
【详解】
(1)由标尺上的时间刻度可以看出,第一个雷达信号P1从发出至返回历时为10个小格,第二个雷达信号P2从发出至返回历时为11个小格,即第二个雷达信号从发出至返回所用时间较长,表明P1、P2两个雷达信号分别遇到飞机时,第一个信号与飞机相遇的位置离雷达较近一些,第二个信号与飞机相遇的位置离雷达较远一些,可见飞机是朝着远离雷达的方向飞行的;
(2)在图上,P1、P2间相距为时间标尺上的20小格,由题意知连续两个脉冲间的时间间隔为10-4 s,故时间标尺上的每一小格代表的时间为△t =5×10-6 s.
由图可以看出,信号P1从发出至返回被雷达接收到(图上的n1)历时为10个小格,则这段时间为:
t=10△t=5×10-5 s
信号P1自发出后,经过t
2
就遇到了飞机,则信号P1传播到飞机时,飞机与雷达之间的距
离为:s=vt=3.0×108m/s×2.5×10-5 s=7.5×103 m.
【点睛】
本题是典型的回声测距题型,应注意计算距离时所用时间t为双程旅行时间的一半,解题关键是要根据题意确定图中一小格所代表的时间。

4.下放大左 B
【详解】
(1)[1]根据图片知道,光屏的中心在蜡烛火焰和凸透镜中心所在直线的上面,因此应将光屏向下调整。

(2)[2]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因此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3)[3]在实验时,若将蜡烛向左移动,那么像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必须减小像距,即需将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

(4)[4]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且像距大于物距,故选B。

5.匀速直线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
【详解】
(1)[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等于摩擦力,此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2)[2]甲乙两图中,接触面相同,但是乙中木块上有砝码,因此压力大,那么得到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3]甲、丙两图中,木块对桌面的压力相同,但是二者接触面不同,那么得到结论: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6.(1)(2)见解析
【详解】
(1)平面镜没有与白纸垂直放置,作出蜡烛A的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可知,图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如下图:
(2)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如果竖直安装,成的虚像会在正前方,干扰司机观察路况,倾斜安装可以使像成在正上方,不干扰司机观察路况。

7.增加质量,重力,体积见解析
【详解】
(1)[1]小科直观看到,水深度在增加,橡皮膜向下凹陷程度在增加,说明液体深度是影响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这也与课本结论相吻合。

(2)[2]小敏则提出了质疑,在上述操作过程中,水的质量,重力,体积也在增加,那为什么不说是这个因素对液体压强产生影响呢?课本活动还不能精准说明深度就是影响因素。

(3)[3]实验方案如下:在三个容器中,将水加到如图所示的深度,我们发现三个地面到液面水的深度已一样,但是三个容器中的水的质量却各不一样有大小,结果三张橡皮膜的凹陷程度却一样。

于是说明精准说明了液体对底部压强是与深度有关,而与质量无直接关系,从而排除了质疑。

8.水星、金星 500s D
【详解】
(1)[1]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地球和太阳之间还有水星、金星两颗行星围绕太阳公转。

(2)[2]由
s
v
t
=知道,光从太阳发出到达地球所需时间
11
8
m
1.5
310m/s
==500s
s
t
v


=
10
(3)[3]由于存在大气层,阳光射入大气层的时候会发生折射,导致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时,阳光就可以照到地球上某些地方,所以如果不存在大气层,会导致日出推迟,日落提前,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D。

9.①可以直接读出物距以及像距;②光屏上成像更清晰、稳定;③从光屏上可以准确得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LED灯代替蜡烛,光源更稳定。

由于A字母左右对称,无法探究成的像是否左右颠倒远离凸透镜(向右移动、向外侧移动)
【详解】
(1)[1]该装置的优点有:①可以直接读出物距以及像距;②光屏上成像更清晰、稳定;③从光屏上可以准确得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LED灯代替蜡烛,光源更稳定。

(2)[2]老师看了小科的改进设计后,指出用这个字母“A”无法探究成的像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由于A字母左右对称,无法探究成的像是否左右颠倒。

(3)[3]小科继续做拓展实验,他将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物体之间,由于近视眼镜片是凹透镜,所以光线发散了,成像靠后了,那么光屏要远离凸透镜。

10.尖端小石块停留在原位置附近,不跟随白纸运动或小石块仍保持静止状态、小石块停留在原位置深度用锥子在塑料瓶侧壁上按不同深度扎透几个等大的洞
【详解】
[1]凹陷明显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明显;因为尖端比手柄位置的受力面积小,所以凹陷明显的是尖端。

[2]白纸受力后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而上面的小石块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3][4]根据发生现象“深度越大喷出的水越远”可知,变化的因素是深度,因此探究的是液体对侧壁的压强与深度是否有关。

而操作方法是:用锥子在塑料瓶侧壁上按不同深度扎透几个等大的洞。

11.信息有:在0~1s,地板对物体向上的支持力大于重
力,做加速运动;4~7s地板对物体向上的支持力等于重力,做匀速直线运动等
【详解】
(1)[1]利用“描点法”,绘制出电梯整个上升过程中压力传感器示数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2)[2]由图像可知,电梯未上升时,物体对传感器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得,物体的重力为10N。

[3]由图像还可以看出,当压力和重力相等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在4~7s电梯匀速上升。

在0~1s,地板对物体向上的支持力大于重力,物体做加速运动等。

【考点定位】
压力
12.水分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不能胚已死(或种子处于休眠期)
【分析】
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而探究这些条件时我们用对照实验的方法。

【详解】
(1)(2)表中由两组对照,1和4变量是水分,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3和4
变量是温度,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所以1号瓶与4号瓶组合,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号瓶在低温环境下种子不能萌发,4号瓶在适宜的温度下萌发,所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3)本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1号瓶和2号瓶不能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因为它们都不满足种子萌发的条件。

(4)种子的萌发同时还需要自身条件,有1~2粒种子没有萌发,最可能的原因是种子的胚已死(或种子处于休眠期)。

【点睛】
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目,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中变量的唯一性。

13.CAB 没有涉及静止物体的运动规律
【详解】
(1)图中各实验和推理的顺序应是先实验再推理,图C中有空气阻力,图A中没有空气阻力,所以先C再A,而图B中,是推理得出了在无空气阻力和无摩擦的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故正确的顺序应该是CAB;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笛卡尔的观点中,只涉及到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没有提及静止物体的运动规律,所以这是他的观点的不足之处。

14.10不能;细沙质量小,能较为准确调节对铁块的拉力,来保证压力传感器示数相同铁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与铁块的重力无关不合理,拉力传感器示数始终等于木板对铁块的摩擦力,而且压力传感器和铁块之间无接触,不会对铁块产生摩擦
【详解】
(1)实验中,水平向左拉动木板时,铁块在水平方向受到向右的摩擦力和拉力传感器向左的拉力处于静止状态,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水平方向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同,因此第1次实验中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2.10N;
(2)钩码的质量是固定的不能连续变化,细沙的质量可以连续变化,方便控制铁块对水平木板的压力,实验实验中不能用钩码代替细沙;
(3)三次实验中,木板受到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摩擦力大小相同,可得出结论:在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大小相同;
(4)实验中测量的摩擦力是铁块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铁块与压力传感器不接触,压力传感器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对实验无影响,所以小柯的说法不合理。

15.A 倒立、缩小虚
【详解】
(1)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分别要使物距小于f、大于f而小于2f、大于2f,而光具座的长度为100cm.所以不能选择f=50cm的凸透镜B. 应选择f=10cm的透镜A.
小华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凸透镜25cm处时,物距u>2f.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由图知,凸透镜在50cm处,当烛焰在光具座上30cm到40cm刻线之间时,烛焰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说明此时蜡烛处于f和2f之间;当烛焰在光具座上0cm到30cm刻线
之间时,烛焰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说明此时蜡烛在2倍焦距之外。

所以当物体在30cm处时,u=50cm−30cm=20cm为2倍焦距处。

因此f=10cm.
烛焰在光具座上45cm刻线处时,u=50cm−45cm=5cm<f,
所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