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产业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能源产业的分析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

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

能源供应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为世界能源市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中国的能源消费状况
根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分析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能源消费总量在不断的增长。

1978年的消费总量是688.0万吨标准煤。

其中的煤炭消费占据63.7%的主导地位,水力发电次之,石油最小。

到了上世纪末期即八九十年代,我国的能源消费量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

到了2000年时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达到2942.6万吨标准煤。

约是1978年的4.3倍。

而且煤炭的占据总量的54.4%,石油占据23.3%,水电占据22.3%。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以及结构上都有很大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总量的增加,而且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如天然气和风力发电。

这些能源的消费污染小,储量大,所以近年来发展迅速。

到了2009年能源消费总量是8916.5万吨标准煤,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煤炭67.6%,而天然气已经占到总能源消费的1.3%,风力发电占到了0.3%。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不仅调整了我国整体的能源消费结构,而且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减排都有重要意义。

(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示意图: )
二、中国能源情况及新兴能源发展现状。

㈠中国能源情况:
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

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

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

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

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

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2、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

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

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

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3、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

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

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

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4、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

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

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

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

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㈡、中国能源消费和能源效率现状:
20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加剧了能源供求矛盾,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高能耗、低产出”的粗放生产方式,不仅浪费了稀缺的能源资源,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当前,中国能源消费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特点。

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相当于445.8亿吨标准煤,年均增幅5.5%,新世纪以来的10年,年均增速更达9.1%,2010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达33.8亿吨标准煤,而每年全球消耗能源新增部分,我国占近四分之三,巨大的能源需求与我国有限的能源开采已形成尖锐矛盾。

1.能源需求加快增长,供求矛盾突出。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中国能源需求加快增长,能源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

200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43199万吨标准煤,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水电、核电、风电分别占总能耗的66.7%、2
2.9%、2.6%以及7.8%;2008年消费总量为285000万吨标准煤,经上四者分别占总能耗的68.7%、18.7%、
3.8%以及8.8%,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0.33%。

2、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加快,但普遍存在产业链尚不完整或上下游产业链无法对接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比,平均技术水平偏低、利用成本较高,产品竞争力弱。

从新能源的发展前景看,国家政策将为新能源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3、自主技术研发将为新能源发展奠定技术基。

近两年.我国新能源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自主研发能力持续提高。

产业龙头带动与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将为新能源发展注入动力,新能源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各产业巨头和民间资本重点投资
的对象,发展新能源成为企业发展重要的战略之一可再生能源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都制订了符合各国发展的可再生能源目标。

目标主要基于发电、固定能源、终端能源及温室气体排放等这些指标。

“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到15%的初次能源会来自非化石能源,在“十一五”时15%的初次能源则来自可再生能源,因此可再生能源会在“十二五”计划中会有所上升。

4、国家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各种新能源逐年增加。

到2020年,生物能源、风能、太阳能可能会增加3%-4%。

在2010年时,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使用国,占到全世界总体装机的三分之一。

另外中国也是世界上太阳光伏发电生产国,占到全世界的35%—45%,而其中95%都出口了。

㈢、中国新兴能源产业现状:
1、太阳能产业方面,我国光伏产业总计有10家企业实现海外上市,IPO融资总额超过20亿美元;我国多晶硅材料总产量已从2005年的30吨增加到2008年的近5000吨,产能从2005年不足200吨上升到2008年的6000吨以上,基本缓解了我国太阳能电池生产中多晶硅材料短缺的问题。

2、光伏电池生产方面,2007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首次超过德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一位。

2008年的产量继续提高,达到了200万千瓦,占全球产量的比例由2002年的1.07%增长到2008年的近16%。

但与快速发展的光伏产品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光伏发电产品的市场应用还很少,目前主要用于解决偏远地区无电人口和特殊行业用电问题。

与海外市场旺盛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有产业,没市场”,对太阳能这一绿色、清洁能源的应用相对滞后。

3、太阳能热水器产业方面,2008年年底,我国生产了3100万平方米的太阳能热水器,占全世界产量的80%左右,我国是生产和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最多的国家。

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达到3000万平方米,总保有量达到1.5亿平方米,可替代2250万吨标准煤或760亿千瓦/时电力,占社会总能耗的1%,提供80万个就业岗位。

4、风能,连续四年翻番。

2009年我国除台湾地区外新增风电装机10129台,装机容量1380.32万千瓦,超过美国排名全球第一。

到2009年,全国新增装机增长率、累计装机增长率均连续四年翻番。

2009年年底我国除台湾地区外累计风电装机容量2580.5万千瓦,全球排名由2008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

从2004年年末到2008年年末,我国风电能力增加了250%,达到了1.2亿千瓦,首次超过印度成为第四个装机超过1000万千瓦的大国。

随着国内企业兆瓦风电机组产量的增加,2007年兆瓦级风电机组的装机容量占到当年新增市场的51%,2008年占到72.8%,2009年占到86.86%。

2009年,我国市场新增装机超过100
兆瓦的机组制造商有19家,其中华锐、金风、东汽三家装机均超过1000兆瓦,三家企业装机容量占2009年全国新增装机的59.7%。

2010年,我国风力发电新开工重大施工项目378个,项目总投资额高达近3000亿元。

报告称,我国风能资源可开发量为7亿~12亿千瓦,从风能资源看,风电完全可能成为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

5、生物质能,诸多瓶颈。

我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每年理论有生物质能资源50亿吨左右,其中农作物残留物占一半多。

生物质能源是我国仅次于煤与石油的第三大能源,在全部能源消耗中约占15%,是唯一可运输和储存的可再生能源。

生物质能源目前主要用于发电和转化为“绿色汽油”与“生物石油”。

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生物质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

2010年,全国沼气发电量为80万千瓦,2020年达到150万千瓦;2010年垃圾焚烧发电装机达到50万千瓦,到2020年焚烧发电的垃圾处理量将达到总量的30%,垃圾焚烧发电总装机将达到200万千瓦以上。

我国最先起步的是生物质转化替代石油,即乙醇汽油。

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共生产销售燃料乙醇165万吨,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仅次于巴西和美国。

6、生物柴油方面,目前全国有7家万吨级生物柴油生产企业,生物柴油年产量超过100万吨。

但目前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面临一些瓶颈问题,包括生物质资源不足、品质不佳、收集困难、难于转化;生物质催化与转化效率低下,过程能耗和水耗高;生物转化工艺难以低成本规模化放大,以及生物能源终端产品品质不佳、产品标准欠缺等。

7、核电,与核大国地位不相称。

我国是继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和瑞典之后,世界上第七个能自主设计和建造核电站的国家,但核电的发展状况与核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2007年,我国核电发电量和装机容量的比重分别达到1.92%和1.24%,在拥有核电的国家中是最低的。

近年来我国不断调高核电发展的目标,根据最新目标,2020年核电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例将达到8%以上,照此计算,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至少可以达到7000万千瓦,相当于未来12年我国平均每年有5~6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投产。

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已核准10个核电项目共28台机组,总容量为3140万千瓦,其中20台计2192万千瓦已开工建设。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三、中国能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及取得成绩。

王晓宁在2008年第1期《高科技产业化》撰文指出,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新能源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总体产业化程度不高,但同时,我国具有丰富的天然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扶持下,新能源领域成为投资热点,技术利用水平正逐步提高,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1、基础能源体系形成多元发展态势。

通过促进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气体能源的跨越式发展,促进能源体系由“以煤为基础”的结构特征向“煤油气并重”转化。

这是“十一五”期间中国能源体系改造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实现基础能源体系多元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2、我国开启“气体能源”时代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

目前,我国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为2.6万亿立方米,预计可采储量为7-10亿立方米。

同时,我国的煤层气资源丰富,是质优价廉煤层气最富资源的储备国。

最新的资源勘查结果显示:我国埋深在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总量为36万亿立方米,其中可采储量达10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

显然,我国已具备依托海陆气体能源的独立供给,力促气体能源跨越式发展已具有充备的资源基础和转型条件。

3、能源结构层次呈现低碳多元格局。

建国60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其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稳健地实现了从“以煤为主”向“煤油气并重”的转变,同时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亦有较大幅度提升。

对比1952年的能源结构,截至2008年,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比重从95%下降到68.7%,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比为21.8%,水电、核电和风电等清洁及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已接近10%。

4、尽管未来的能源形势仍存在种种不确定性,但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正在趋向全面多元化。

日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新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据了解,拟议中的《新能源产业规划》,要求在“十二五”规划期内,将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目前水平提高到12%-13%左右,到2020年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达到15%。

我国现已成为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大国,截至2008年底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1000MW,居世界首位。

2009年太阳能电池产量已达2800MW,并且发展和利用空间仍巨大。

此外,核电的振兴也成为新时期能源多元化发展的重点之一。

5、供给能力明显提高。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

建成了一批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矿。

2006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2.1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

其中,原煤产量23.7亿吨,列世界第一位。

先后建成了大庆、胜利、辽河、塔里木等若干个大型石油生产基地,2006年原油产量1.85亿吨,实现稳步增长,列世界第五位。

天然气产量迅速提高,从1980年的143亿立方米提高到2006年的586亿立方米。


品化可再生能源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逐步提高。

电力发展迅速,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6.22亿千瓦和2.87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

6、能源节约效果显著。

1980—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6%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

按2005年不变价格,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3.3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1.21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3.9%,扭转了近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上升的势头。

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综合效率为33%,比198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其中钢、水泥、大型合成氨等产品的综合能耗及供电煤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7、消费结构有所优化。

中国能源消费已经位居世界第二。

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

中国高度重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6年的69.4%,其他能源比重由27.8%上升到30.6%。

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比重由4.0%提高到7.2%,石油和天然气有所增长。

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趋势明显,煤炭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比重由20.7%提高到49.6%,商品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居民生活用能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8、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中国能源科技取得显著成就,以“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为标志的基础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石油地质科技理论的发展。

石油天然气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勘探开发技术体系,特别是复杂区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煤炭工业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矿井,重点煤矿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

在电力工业方面,先进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水电站设计、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电初步具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自主设计和工程建设能力,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增殖堆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烟气脱硫等污染治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迅速提高。

正负500千伏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电示范工程相继建成投运,正负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开始启动。

9、环境保护取得进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基本国策,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

中国的能源政策也把减少和有效治理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起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作为其主要内容。

2006年,燃煤机组除尘设施安装率和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近100%,烟尘排放总量与1980年基本相当,单位电量烟尘排放减少了90%。

2006年,全国建成并投入运行的脱硫火电机组装机容量达1.04亿千瓦,超过前10年的总和,装备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占火电总装机的比例由2000年的2%提高到30%。

10、市场环境逐步完善。

中国能源市场环境逐步完善,能源工业改革稳步推进。

能源企业重组取得突破,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

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能源投资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煤炭工业生产和流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

电力工业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建立了监管机构。

石油天然气工业基本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

能源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价格机制不断完善。

四、中国能源资源存在的问题:
①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

中国优质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供应能力的提高;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也增加了持续稳定供应的难度;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

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

②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

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

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随着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已经变成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

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③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

中国能源市场体系有待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未能完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

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能源监管体制尚待健全。

煤矿生产安全欠账比较多,电网结构不够合理,石油储备能力不足,有效应对能源供应中断和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④新能源产业体系有待完善且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不应只局限于城市,而忽略广大的农村。

因此,在特定区域、特定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之后,应完善整个市区新能源体系,包括农村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⑤资金限制。

由于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起步较西方发达国家晚,不管是政府还是各行业对于可再生能源的重视度还不够,所以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一直很少,各项研究经费有些不足。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自主研发技术以及器械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

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⑥成本和环境约束。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益处,它清洁、环保、资源量丰富。

但是当前的问题是一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会受到成本与环境等方面的约束。

就太阳能而言,太阳能电板的生产本身就是一个高能耗以及高污染的产业,太阳能电板的主要材料是多晶硅,由于我国未掌握减少污染的核心技术,导致太阳能电板的生产过程对生产人员以及周边环境造成严重伤害。

⑦市场需求薄弱,新能源发展缺乏市场保障。

长期以来, 中国新能源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 缺乏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

虽然国家支持新能源发展的力度逐步加大, 但由于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 新能源发展缺少持续的市场拉动。

⑧行业素质相对低下,新能源发展瓶颈突出。

除水电、太阳能热利用、沼气外, 其它新能源的技术水平较低, 缺乏自主技术研发能力, 设备制造能力弱, 技术和设备生产主要依赖进口, 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同时, 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没有形成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

五、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调整能源工业内部的比例结构。

煤炭工业重点解决好产品结构失调,限制低效、低质煤炭开发,石油、天然气工业重点解决好储采比例失调,电力工业重点解决好后备容量不足,输配电、自动化设施及电网不配套等问题。

(2)坚持电力先行的方针。

通过保障投资,调整价格,降低税率,改革体制等措施,加快电力工业发展步伐,增大水电和核电的比重。

(3)提高一次能源加工转化比重,调整能源产品结构。

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和综合利用,保证煤炭定点、定质供应,搞好资源综合加工利用,提高资源回收率和低热值燃料利用率。

(4)开展广义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强化节能管理,搞好节能技术改造,充分发挥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促进全社会节能工作的广泛开展。

(5)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加大加快能源的商品化步伐,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理顺价格关系,完善企业制度,逐步使能源工业的发展步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上。

(6)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

在原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

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加强监管力度。

其次要加强资金投入,只有充分的资金支持,各项科技难题攻关,技术创新等才有了物质保障。

再者还要提高科技水平尤其要加强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所以为了我国经济能够可持续、健康、科学发展,我们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的同时,提高我们自身的研究能力。

重视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鼓励创新,奖励进步。

(7)政府出台强制的市场政策和经济激励政策。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没有政府的支持,新能源不可能迅速地发展。

新能源是新技术,仍在成长发展阶段,需要扶持。

新能源的优点是有益于环境,但是市场调节作用对环境是失灵的,因而只有政府的支持,才能加快新能源的发展。

(8)出台扶持新能源发展的法律法规。

早期各国发展新能源都首先发展技术,其次是示范工作和降低成本。

只有成本足够低,市场才能发展。

近几年,一些想要大规模发展新能源的国家,通过立法,强制电力公司供应或购买再生电力,对未完成任务者予以惩罚。

这样就不再需要沿袭过去的顺序而直接跳跃到创立市场的阶段。

有了新能源强制市场的立法,就可吸引民间资本,提高新能源开发商的信心。

(9)依靠科技进步,提升行业整体素质。

新能源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科技进步。

加快行业优化升级步伐,自创和引进核心技术相结合,提高元件的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进系统的稳定性和兼容性。

六、结束语。

总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互联互动日益加深。

在全面建设惠及13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进程中,能源是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政府将努力解决好能源问题,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较快,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三,人均石油消费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石油人均进口量也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过去不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能源安全构成威胁。

此外,中国还将继续以本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世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政府将与世界各国一道,为维护世界能源的稳定和安全,为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为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而不懈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