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偏离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偏离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同样,一个社会,无论存在多少“五花八门”的价值观,是多么的多元化,其中也都存在着一些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的、自觉遵守最基本的价值标准,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核心价值观。
今天我来浅谈一下当代高校中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偏离问题的原因。
在新浪网上我曾看到一些关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调查,调查是针对不同地区高校的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的。
调查显示:在一些最基本的文明方面,如责任感、勤奋、关心他人等方面,随着年级的递减,这些“指标”有不断弱化的趋势。
(我的意思并不是批评低年级的同学,望理解)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直接点出了目前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弊病之一——对道德教育(或基本公民道德教育)的忽视与冷漠。
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国民都在经受时代和现实的考验。
处于人生转型期的大学生们同样经受着一切来自社会及周遭的影响和考验。
尽管国家提出了很多关于社会公德和公民道德行为的倡议和口号,但它们在金钱、名利、地位等诱惑面前有能有多少分量呢?并且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网络、媒体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里也越来越大,各种思潮蜂拥而至。
个人权利至上、不为他们着想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应届本科生一毕业就要求工资在3000以上,女大学生毕业就想傍大款的行为被“普遍接受”……这一切又说明了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信念。
我先不说什么。
再来谈谈我身边的事。
前几天,一个好朋友跟我说她很郁闷,我说你都签到成都九中去了还郁闷什么呢?她说她的一个同学保送到北大去了。
在她们两人的交谈中,她的同学把她使劲“批评”了一番,说她在这个破大学里都把志气都磨没了,当个老师没出息。
“没出息”,呵呵。
做什么才算有出息呢?到最好的大学上学,尽快入党,然后去最好的公司或企业工作,拼命的很多很多的赚钱,再买房,买车,娶个非常漂亮的老婆,shopping,然后……永远“踩在别人之上”,这才叫实现自身的价值,是这样吗?我想他是这样想的。
现在,我倒是想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信念。
忠诚、诚信、谦让、拼搏……都很难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着的青年人身上找到。
到底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在核心价值观上发生“偏离”呢?
一民族传统文化的衰落和文化认同感的缺失
无论说成是公德还是美德,它都应该存在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现在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之中。
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公共场所的行为举止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习惯,就可以看出这个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特征和道德水平。
如果当地的文化开始衰落,人们不再看重这些遗产时,原本的文化认同感就会逐渐消失。
我们民族的特点是什么?我们的祖辈除了物质的东西还留下了什么?我们以什么为傲?没有了这些,那外来的一些文化或是价值观念便开始迅速的漫延过来,充斥着整个社会,侵袭着每个人。
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没有完全衰退,新来的价值观却着急想进入每个人的头脑之中。
就在这时,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开始迷茫,一种非典型性迷茫。
这种迷茫不是人生转型期的迷茫,而是价值观的迷茫。
从而开始向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发展,走
向极端。
疯狂的追逐名利,迫切的渴望成功,做梦都想中一夜暴富……传统文化?他们不再关心。
二社会的舆论导向
舆论是社会的风向标。
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网络世界,都在有意无意地大肆宣传XXX 通过什么途径迅速发家,XXX多少岁就成为了CEO……出版的小说等读物也都在描写社会是如何如何的现实,人们应该变成什么样才符合社会对人圆滑程度的要求。
炒股、炒房、买车、买房,总有不尽的“追求”和目标。
倒是发现我们平时不屑一看的媒体在宣传传统的美德,在鼓励人们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价值观。
舆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导向作用。
社会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及制约作用。
能否优化舆论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
部分大学生爱攀比时尚消费品的多少,攀比家庭条件的好坏,很多都是收到本国或外国影视作品的习染。
大学生在不良社会风气和舆论导向影响下,向“世俗”
低头。
我们的年轻人不是在大海里迎风远航,而是在随波逐流。
有人说我们都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我们也改变不了什么,我们只能从众,随波逐流才能安逸。
我承认个人的能力有限,很多时候只能随波前行,但我们要看清海浪的方向!
三高校缺少应有“精神”、师生定位错误
知识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很多高校都有自己所谓的“校训”和“精神”,不过也就只停留在了“所谓”的水平上,人们对它们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对学生亦如此。
无论是用鎏金的大字还是用石刻,校训和精神都醒目地摆在那里给外人看。
“精神”,名存实亡!如果那个劳神费力从故纸堆里翻出校训的人知道今天这种情况,他肯定会因为“精神”
而变成“神经”的。
同样,疯狂追求一流大学和科研成果的领导和教授们又有多少精力和心思去关心他们的学生,去耐心的引导他们?“大学是个小社会”,说的不错。
不过就像浮躁的社会一样,浮躁的人们只是看到了它的表面含义,错解了它的意思。
“已是成年人的大学生不需要像以前一样呵护了”,这是很多大学老师们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很多大学生认同的观点。
“基础教育过度呵护,高等教育过分放纵”,正是目前我国教育的特点之一。
(不知我总结的是否恰当)大学生确实不应再像小学生或中学生一样对待,教师也不应该再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提醒他们不要忘记洗手,做作业。
但就像世界上不仅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一样,在处理师生定位时也不应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以前过度的溺爱,现在为了给他自由就放任不管了?!很多其他院的同学都曾和我说过,他们大学四年没和院领导说过话,甚至每学年只能和导员见一次面。
有想法的同学抓住机会锻炼自己,但有很多同学随波逐流,惨淡经营着自己的大学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在四年后成为地区的骄子,或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有些人只能整天为生计发愁,抱怨连连。
这张单不能仅由大学生自己买,教师因为自己的定位失误,在心里错误的抛弃了学生,而导致学生“发散”地成长。
学校里也有个别学院或个别老是比较负责任,因而他们的学生很多都有好的出路,不会感到无助。
这就显示出了灵魂工程师的效用。
没有得到正确有效引导的学生,在扭曲的价值观的引导下,最终走向了不想要但却注定了的方向。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如果非要定个精神,说个价值观,那我就从众借用“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来表达我的想法。
只要我们抱住自己的价值观,去拼搏,去奋斗,坚定信念,永不懈怠,不停地去追求我们的理想和目标,那无论外部世界是如何变化的,无论什么思潮来袭,我们都会向着我们想要的世界更进一步,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