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怎样确定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科怎样确定教学目标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那么,教学目标怎样去确定?我在这一段时间学习以来,通过与老师们的交流探讨,已明确了许多。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目标范畴明确化
知识与技能又分为知识与技能两部分,在地理学科中,所谓知识主要是指地图、地球和地理基础知识,这是对地理教学内容范围的界定;所谓技能主要是指基本地理技能,如,观测技能、读图技能、运用信息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的技能等。
过程与方法主要界定了基本地理能力的范畴,例如,通过对地理信息进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关于地理教学中显示学习兴趣、科学态度与精神、地理观念和对国家、民族情感等方面教学内容的界定。
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的策略中,首先明确的就是这些教学内容的范围,处理好过程和知识的关系。
我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新课改不是不要知识,淡化知识,而是认为知识传授只是课程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三维之一,除此以外还要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学会做人,提高人文素养,全面发挥地理教育在提高地理人文素质、人格精神方面的育人功能。
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是依托知识基础的,只有把这三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学生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很多示范课过分强调方法的花样性,一节课采用的方法过多,比如我见过这样一节课,一开始让学生唱歌,然后让学生看多媒体,再让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小报,还让学生写诗概括一节课的主要内容。
从这节课的总体情况来看,学生的兴趣确实是调动起来了,积极性很高。
但是从时间上来看,一节课让学生不断的活动,根
本没有时间去掌握基本的知识点。
我想这种教学方式不符合我们的教学目标要求。
它过分强化了过程与方法的要求而忽略了知识目标。
因此,我们不能各取所需,将其割裂,我认为要达到三者的有机结合应该从过程与方法入手,引导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而过程与方法不仅是指教师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更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最终形成师生间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使师生间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
二、目标行为可操作化、具体化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我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这样“对学生进行地理观念的教育”、“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辨别能力”等的教学目标都是不妥当的,因为这些目标的行为主体不是学生。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的具体而明确的动词。
如,“记住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记住我国领土的面积”等。
3、具有一定的行为条件。
如,关于中国的地理位置,在传统教学中的要求是“中国的地理位置”,而新课程中则是“运用地图说明中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就是课标对行为动词规定的条件。
4、表现程度也是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是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所以,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中,要避免那些大而空的目标。
目标大了,就完成不了主要的问题。
三、要准确把握重难点,确定具体的操作方法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重难点的把握很重要。
对于重点内容,要多分配点时间;但对于难点,并不是非要用太多时间,可事先设计一些方法快速突破。
例如在学习到降水的形成条件时,就要涉及到“空气受热时,作上升运动”,我先让学生回想在家里烧水,当水开了,我们一揭锅盖,会看到什么情况。
学生不加思索地说,热气腾腾,直向上冒。
我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受热一般作什么运动?学生已经理解,作上升运动。
“这时如果在蒸汽上面放个凉锅盖,会有什么现象”,学生很容易想到有许多小水珠。
那么降水的过程和条件就容易理解了。
又如在学习我国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受到东西向山脉的阻挡时,我就这样比喻: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像运动员一路奔跑,但不是一般的跑步,而是像刘翔一样,作的是跨栏运动。
学生在笑声中对这一地理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明确了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作用;再如在学习风的形成的时,对于空气从高压中心流向低压中心,学生不太理解。
我就作这样的比喻:在高压中心空气十分稠密,就好像我们教室里挤了80个人,而低压中心,空气十分稀薄,就好像另一个教室里只有8个人,现在两个教室的门都打开,两个教室的人会怎样流动?当然是从我们教室跑向另一个教室,空气的流动也是这样的道理。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因此,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事先设计好授课策略,肯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对我们地理课来说,每周仅有两节课,内容有很琐碎。
所以在制定目标时,要以重点、考点为主,要有侧重点,坚持“三讲三不讲”,要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