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1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一、语基部分
本次考试语基部分共设5题,包括字音字形、成语辨析、病句辨析、文学常识和语句衔接。
总体来说难度中等偏下,没有出现偏题怪题。
只要注重日常积累,均可得分。
学生如果在本部分失分,则需要更加关注日常积累,保证每日30分钟语基背诵。
二、文言文部分
本次考试文言文部分的考查与往年略有不同,没有按照常规考查人物传记,而是考查论说类文本,阅读难度中等,但由于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而导致部分学生在阅读方面产生不适。
考生除需要在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中心论点外,还需要对重点词句及论述线索进行推敲。
本部分在题目设置方面与往常有所改变。
其中第一题实词理解与往年难度相当;第二题虚词理解的CD两项考查的并非18个常用虚词,设题略偏;第三题考查省略句中虚词的省略,难度略大,且并非常规题型;第四题文意理解与往年难度相当。
针对今年文言文考查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每年高考都力求在稳定基础上施以相对变化。
但是整体难度不会有颠覆性改变,仅仅依靠技巧、语感已经很难高水平完成本部分题目。
必须在日常学习中重视文言素质的培养。
文言断句难度不大,只要掌握了翻译、断句技巧不难解决。
学生若在此处错题超过两个,则属于文言基础薄弱。
需要通过分析试卷判断是文章阅读还是解题部分出现漏洞,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同时,学生需要将虚词的用法完整背诵,并保证每周精准翻译两到三篇文言文。
三、诗词鉴赏
本次考试,诗词鉴赏也有一些变化,选取了张耒的《示秬秸》,属于说理诗,即事言理。
诗词阅读难度不大,语言风格通俗易懂。
题目设置也为常规设题,难度中等。
选择题主要考
查对于诗词情感基调的把握。
主观题考查对于诗词语言风格的把握--这也是近几年北京卷诗词部分的特色。
只要考生掌握解题技巧及相关手法的基础知识,本部分题目不难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与去年不同,今年诗词部分设置了阅读延伸题。
需要在准确把握诗词内容及说理方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感受回答。
四、社科类文本阅读
历次考试社科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学生细致阅读能力以及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
本次考试选取的是科学类文本。
考生需重点把握行文脉络,对于选项涉及的部分精准回文定位进行判断。
五、文学作品阅读
本次考试选取了散文进行考核。
文章难度较高,不少考生反映无法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在题目设置上,难度也较09、10年有所增加。
题型涉及广泛:选择题、赏析题、概括题和延伸题均有涉及。
而且,每道题均需结合中心作答,不仅考查对于文章的理解,更需要对解题方法有所掌握。
在此部分失分较多的考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针对解题技巧和阅读方法部分进行重点补充学习。
六、写作
本次考试考查了材料作文。
在审题方面难度不大,学生应该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角度。
但是,由于审题方面的难度下降,就进一步对于发展等级的写作有了较高要求。
本次考试,出现跑题或者偏题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想要获得高分并不容易,需要学生在立意、表达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如果只是人云亦云分数很难取得高分。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之后的学习中加大对于作文发展等级的训练,特别是在立意、行文上多下工夫,提高文章的思想性、材料的丰富性和语言的文采。
总体说来,本次考试难度较09、10年有所提高,但基本未出现偏题怪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语文基础。
同学们需根据答卷情况在今后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备考。
2010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一、语基部分
2010年的语基题,将难度较大的词语题与语句连贯题合并为一道题,置于最后。
这一变化其实是要降低语基部分的难度,这与语文高考不断弱化基础,强化能力的方向是一致的。
降低难度的方法不外乎减少题数与合并难题这两种。
此外,成语题几乎属于送分题。
病句题的三个错误选项都把语病设置为成分缺失,考查的知识点非常集中。
这也降低了语基部分的难度。
二、文言文部分
文言文的第一题考实词。
A选项考“居”,属于常用词的偏僻义项;B选项考“券”,属于偏僻词;C选项考“诣”,是初中课文《桃花源记》中学过的偏僻词。
而D选项考“复”,则是实实在在应该掌握的常用词。
之所以加大生僻词的考查,是为了更加侧重于对阅读能力的考查,让考生在不认识这个词的情况下根据上下文做出合理判断。
而C选项则是对考生基本功的考查,这个奇奇怪怪的词其实在初中就已经学过,这实在是出题人的匠心。
考前我就对学生说过,实词题中的生僻词或生僻义项一般来讲是解释正确的,至少到现在还没出现过例外。
现在看来,仍是如此。
第二题考虚词。
A选项考的是虚词词性,两个“之”,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B选项考的是虚词的实词意义,第一个“以”是动词;C选项仍是在考虚词词性,两个“其”,一个是副词,一个是代词。
这道虚词题并没有出现对虚词具体意义的考查,都是在考虚词的语法功能。
这也使这道题的难度降低了。
第三题考翻译。
错误选项是A,译文中“等待”这个意思是原文中没有的。
这属于训诂学中所说的“增字为训”。
第四题考理解。
错误选项是B,这是对文中人物的过度拔高,可以通过正文中宋清的自白找到这一选项的问题。
主观题仍然是断句,而非标点或翻译,这是北京卷自2004年坚持至今的特色。
三、诗词鉴赏
今年的古诗词阅读出的是李白的《古风(其三十九)》,这与北京卷历年来偏向于古朴、豪放诗风的选材取向是相符合的。
古诗词主观题难度偏低,原因有三:
其一,李白古风全无语言障碍,直白如话,简明易懂,比安徽卷作文材料中的那首诗都容易了不知多少倍。
其二,客观题的B、C、D三个选项中实际上已经把主观题的大部分答案“泄露”出来了,除了没说“怀才不遇”这个给分点之外,其他的在选项中都说到了。
其三,主观题的题干提示非常明确,要求考生“结合全诗”作答,也就是说尾句的意蕴都可以在前面几句中找到对应的答案,结合第五句中的“荣华”、第八句中的“无定”以及第九、十句注解中标明的典故,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四、散文阅读
今年的散文阅读主观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考生能识破其题型特点,就可以根据我们所熟悉的答题套路进行解答。
高考散文阅读主观题一共有五大题型:要点概括、语句理解、解释作用、表达技巧和阅读延伸。
今年散文阅读的第一道主观题有两问:
第一问是:文章第二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
这就属于我们所说的“解释作用题”,这一题型的特点就是问考生某一段落、某一事物、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的作用或原因。
其答题套路是先答结构,再答内容,内容部分则是先答表面,再答本质。
题干中问为什么,显然就是问原因。
而且出题人还提示考生“真的是无缘吗”,显然答案分成两部分,一个是表面上是无缘的,一个是本质上却又是有缘的。
所谓无
缘,指的是作者在国内外总是与海棠花失之交臂;所谓有缘,指的是深层次的情感,海棠花能唤醒作者的思乡之情。
第二问是: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的作用。
这属于标志非常明显的“解释作用题”,直接问你某一事物的作用。
按我们刚才说的套路,先答结构作用,显然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再答内容作用,则是寄托乡思,抒发爱国之情。
第二道主观题则属于语句理解题。
按照语句理解题的套路,我们首先要“从形象到抽象”,找出句子中的抽象词,即“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以及“心情不能平静”,然后把这两点连成一句话就是答案了。
此外,题目还问,“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这就已经对答题方向有明确指示了,显然是让你指出这句话铺垫了下文什么内容,只要根据刚才得出的抽象词和下文的大意,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五、阅读延伸题
阅读延伸题是今年语文高考的新题型,因此成为大热门,吸引了很多目光。
高考题一披露,我们发现这一题型的真实情况基本符合我们之前的判断。
所谓阅读延伸,便是在在阅读的基础上做延伸,既要考阅读能力,是阅读题的一部分,又要考写作能力,要结合自己的积累。
今年的这两道阅读延伸题都符合这一特点。
它们都没有把阅读篇目撇开,而是要求考生先解决文中的问题,再书写自己的体验。
比如文言文延伸题是关于取利长远的,先让考生从文言文篇目中举一个例子,再去联系生活进行阐发。
六、写作
今年这个题目,“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延续了往年的风格,可以纳入“发展”主题,既可以解读为个人的成长问题,也可以解读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式。
北京卷一贯的风格便是不大喜欢求新求变。
实际上,北京卷一直都是中规中矩,只考查学生最基本的社会观感和人生体验,在概括题旨这一步丝毫不难为人,往往都是直白浅露的。
一个题目能否写出新颖的文章,不是由题
目本身的新颖度决定的。
出题人都把漂亮话说尽了,那学生还有什么好说的?面对一个很土的题目,考生还能写出新意,那才是真本事。
将“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这两个相反的动作并列起来,组成关系型题目。
最大的难点是难以出亮点,因为用辩证法得出的观点在作文中往往都会是最苍白的结论。
如果你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说“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那就很难进入一类文。
如何把这种苍白的结论表达得更具艺术效果,就是这道题的一个难点。
所以我们说,这个题好写,却难以写好。
2009年北京语文高考试卷分析
一、语基部分
作为大纲卷最后一年的考试,整个语文卷没有出现偏题怪题。
32分的基础知识题难度适中,包含了字音、字形、选词填空、成语、病句、文学常识、背诵、语言表达及应用八个部分、八道题目(字音、字形放在第一题混考,情况与去年相同,语言表达及应用包含两个题目)。
今年的字音字形题仍然采用将字音、字形混考的出题方式,放在第一题。
选词填空的临场思路仍然是选择文学性强、书面性强的词语,秩序、擅长一一应选,答案自现。
很明显,对于一个早已形成规律的考试来说,积累和功底只是一个方面,加以技巧的指导可以让我们更快更准的选出答案。
成语题中的四个成语都是我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成语,难度并不大。
正确项多是出题者抄的,而错误项多是出题者编的。
这道题仍然在这一规律中,同学们应该可以较快判断出来。
高考资源网
病句题B、C、D项考查了关联词、更换主语和搭配。
后两句的错误都较为明显,B项则很明显是设计过的选项。
背诵和文学常识都考得是常见内容。
特别是背诵题,由于去年没有考唐代文学作品,所以09年考杜甫《旅夜书怀》和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可以预见的,难度均不甚大。
语言表达及应用的两个题目,第一个是写长单句,第二个题目是拟写解说词,内容都与歌颂建国60年有关,同学们作答时应该有所体现。
同学们对规律的熟悉、对技巧的掌握在此显得非常重要,毕竟基础知识题仍然是整个语文卷面上可以期待的较容易拿满分的一部分。
二、文言文部分
今年的古文题选自《史记叔孙通列传》,阅读难度较去年的《汉书韩延寿传》较难。
故事情节中虽然仍然有正邪之争,如叔孙通与"鄙儒"的争论,但主要讲述的为国正礼仪的情节却是同学们不大熟悉的,所以会让大家觉得有点费解。
然而,很多年古文题都曾出现文难读而题好做的情况。
因此,把握例年古文题目的设置可以让我们在没有读懂文章的情况下极大可能的获得满分。
例如,今年的古文首题即第6题,考查模式仍然是古文今译者错,而四个选项里只有C是如此,答案立现。
再比如最后一题,从文章的构成角度来看,对正面角色的正面形象有削弱作用的往往是错项,答案D立现。
三、诗词鉴赏
今年的古诗作者不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
虽然有些同学知道作者张孝祥与岳飞都是抗金将领、爱国词人,但题中注释却并未提及相关历史背景,因此答题时不必顾虑是否有这一方面的积累。
整个古诗题都不难,第一题很明显D选项没有什么逻辑,在楼上听水底的音乐声,想一想也觉得脱离实际。
第二题考查我们熟悉的宋词词人,苏轼、辛弃疾、岳飞都可以写,比较容易。
第三题与第二题一脉相承,具体分析诗中某几句表现作者豪迈之情的就可以。
毕竟古文题并非考量大家的文学鉴赏力,而是一种较简单的对应关系。
但仍然希望同学们在进入大学后,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文学阅读,提高文学能力对于大家长远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四、现代文阅读
下面具体从题目选文特点、题目设置特点以及考生应对策略这三方面做一个分析:
1、选文特点分析
考生如果在考前对历年真题进行过仔细的研究与分析,对于2009年的选文甚至命题路数一定不会陌生。
比如,全国1卷《彩色的翅膀》在选题上仍延续07年《总想为你唱支歌》、08年《阳关古道苍凉美》两篇文章的西北主题,文中提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其实也早在2006年全国高考题《绵绵土》中反复出现过。
2、题目设置特点分析
纵观09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可以发现,试题命制仍体现出文章内容理解与文章鉴赏二分天下的图景。
前者更多属于难度适中的题目,后者则具有比较强的难度和区分度。
文章内容理解包括:文章词句理解、内容分析以及作者观点评价等题目类型。
内容分析与作者观点评价类题目,即大部分以"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面目出现的题目几乎在各套试卷中都能够看到,且都有较高分值。
2009年的鉴赏题在命制上突出考察学生对句子作用、文章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等知识点的掌握。
要求考生就文章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进行作答;就文章作者所使用的方法、手法、修辞等进行分析等,几乎在所有试卷中都有体现。
3、考生应对策略
考生应对策略,也可根据今年的形势进行调整和反思。
近几年的考题,我们发现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市单独命题的试卷,往往都非常重视试卷的稳定性,因此在选文和题目考察的方式上都是比较固定的。
考对词句理解和内容分析这类试题,应注意从原文中锁定搜寻答案。
因为很多情况下,为了保证答案的合理性和参照性,命题人往往就是以文章相关内容为蓝本,稍加整理制定参考答案的。
考生还可以仔细研究往年试题,观察这类题目的赋分原则,2分、4分、6分等分值背后往往都暗示着考生答题时所列条目的多少,摸透了这里的规律,就可以预防答案遗漏等问题。
对于鉴赏题,考生有必要在平时训练时把相关的鉴赏常识像语
文其他部分的知识点那样记诵下来,如现代文中常考的表现手法(象征、欲扬先抑、对比、渲染烘托、联想想象等)、修辞手法、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如开头的为下文做铺垫;中间的承上启下;结尾的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照应开头等)类似知识整理成一个知识谱系,在考试时灵活取用,在结合对文章的具体分析,就能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了。
五、写作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是典型的"主观感受类"题目,在北京卷历史上具有颠覆性革命色彩的一篇文章。
人们以为材料属于流行文化,便说有多么多么新颖,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这道题的背景是北大老校长许智宏离任,他曾在北大的百年讲堂给同学们唱过这首歌,而许智宏离任正是09年的事。
这件事在北大人尽皆知,在北大以外则知者甚少,算不上什么大事。
出这道题也并不是要跟风,只不过是出题人自己的“北大情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