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
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才
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
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步入了错误的引导。
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于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
但道家也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
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
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
活在社会中。
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
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
儒家的要求。
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
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的道的境界是力求回到那种原始淳朴的自然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
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
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
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任”“死而
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刚之气。
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是实际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将以刚主柔、以阳制阴之道作为主导。
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究谦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旨。
老子提出“上善若水”,
倡导“水”之阴柔以及其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
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
(摘编自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材料二:
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
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互补的方
式主要是“以道补儒”,进而反映出儒学的道家化。
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看,确实存在着一种儒学的道家化倾向。
但是否也意味着还存在一种道学的儒家化倾向呢?目前尚无人明确这么说,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是“以儒补道”。
“互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
无论是偏重于“以儒合道”,还是偏重于“以道合儒”,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以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统一。
王泽应先生认为,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
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
前者如王弼、何晏等正统玄学,后者如东晋葛洪的学说。
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
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来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命之道。
这正与负是互补的。
二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途径。
儒家入世,故心在庙堂之上,一心想参政;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
这两者形成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
三是文学艺术的途径。
儒家强调“文以载道”,重在人的心理、性情的陶冶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改造,突出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和现实效用,充溢着一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精神;道家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张冲破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和现实世俗的人伦纲常,突出艺术和美的独立,追求忘怀得失、忘己忘物的“天乐”,这是一种超现实、超世俗的审美境界和浪漫情怀,二者恰恰可以相互补充。
(摘编自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求发展或复归、讲究务实或求虚、倡导阳刚或贵柔,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
B.道家“返朴归真”的思想能够弥补儒家在追求人性进步发展时过于理想化的不足。
C.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认为“坐忘”能够将人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
D.儒家思想培养的入世之才和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隐士或文人都能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B.儒家以阳制阴之道与道家以阴柔包容天下的思想虽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转化。
C.学术界对“儒道互补”的具体认识有所不同,但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
D.只有通过哲学思维拓展、伦理哲学渗透以及文学艺术熏陶,儒道互补才可具体落实。
3.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很好地体现儒道互补思想的一项是()
A.陶潜少时曾“猛志逸四海”,后弃绝官场,归隐田园,自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清代学者胡文英曾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
”
C.李白以“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入世之意,以“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旷达自我排解。
D.苏轼有“西北望,射天狼”建功立业的思想,又有“一蓑烟雨任平生”超然物外的心态。
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的不同点。
5.李泽厚在《美的历程》里说:“‘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飞翔的故事
李浩
事实上,自从被囚禁的那一天起,安乐县公刘禅没有一时一刻不在暗暗“遥望”他曾经的蜀国。
只是,他不敢在任何人的面前把自己的心思坦露出来,包括他的王妃。
他不思蜀。
他不听蜀乐,不读和蜀有关的书籍,同时也尽可能地不近自己旧日的蜀臣,就是他们在求见自己的时候,安乐县公也总是寻找理由推脱:就是见了,他也是一副憨直、木讷的样子,只和你谈文学、绘画、吃到的食物,而且时不时冒一两句极为愚蠢的傻话。
“唉,我们的皇帝已经不再想他的蜀国啦。
”他旧日的大臣们泪流满面,大幅度地摇着自己的头。
如此过了一年,一年。
他装得很像,甚至连他自己在后来的时间里都相信了,他本是不思蜀的,他已经安于现在的境遇真正地安乐了起来,他的脑袋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木头:是的,他的脑袋里塞满了木头,在晚年,身躯肥胖、走起路来总爱气喘吁吁的刘禅迷上了根雕,他带着自己的仆人、侍卫和乐师一起漫山遍野地寻找,寻找各式可以雕刻的树根,然后将它们拉回自己的安乐县公府。
“你们看,你们看!”刘禅一副天真而欢乐的样子。
“它们多棒!我今天一定能吃掉三个馒头!”
就在他沉迷根雕的那段时间里,强大的曹魏王朝急速崩塌,此时的皇帝已是司马炎,不过,这一巨大的变化
对他刘禅的影响却是微小的,不过是侍卫、仆人和乐师更换了几个人而已。
新来的待卫与仆人继续跟着他上山挖树根,继续把那些废弃的雕塑送进灶膛。
已经这么多年,没有人真正地注意到刘禅的生活,包括他的那些自顾不暇的旧臣们。
说无人注意似乎也有点儿不妥,这一日,一位名重京城的道士受武帝司马炎之托前来探望刘禅,刘禅自然不
敢怠慢。
他端出了好茶,点燃了府里面最昂贵的香,并兴致勃勃地领着道士参观了他的收藏室。
气喘吁吁的刘禅走得很快,他总是急于知道这位道士的看法:“先生,你看你看,这个是不是好?我告诉你,我还有好的!把它弄到
这样,我可费劲啦!先生你看看,你再仔细地看看……”
周围并无耳目。
道士还是坐下来,用手里的拂尘轻轻地把椅子上的尘土擦拭了一下,然后盯着刘禅的眼睛:“安乐县公啊,你还是百密一疏,你知道自己疏在了哪儿吗?”道士用拂尘在空中扫了一下,“你所雕出的,都是鸟。
各种的鸟。
它们当然透露了你的心思。
”
“什么心思?我不明白,请先生明示。
”
道士并没有再说什么。
而是喝下了刘禅亲手奉上的茶。
“味道并没你说得那么好。
唉。
”临走的时候,道士悄
悄从怀里掏出一本书来,“没事的时候,安乐县公可以浏览一下。
或许有些用处。
”
“我不看。
”刘禅气喘呼吁地摇头,“先生的好意我心领了,可我,我从小就不是读书的料儿,我就是不爱看书……”
书还是被留了下来。
刘禅在道士走后不久,便坐在角落里一个人专心地看起来。
刘禅的晚年,在完成他的根雕和对这本没有记载的书的阅读中度过。
后来,他更老了,即使不去爬山单单坐
在床上就忍不住气喘吁吁,根雕的嗜好也就停了下来。
但他还是习惯躲进自己的收藏室,一遍遍抚摸自己雕成的鸟。
它们的翅膀都是张开的,尽管刘禅的雕工实在难以恭维,但每个看到这些根雕的人都能看得清楚,他雕的是正在飞翔的鸟。
尽管安乐公府后面的波涛汹涌始终未曾对刘禅的生活有太多波及,但,他的最后时刻还是一天天临近。
躺在
床上不能移动的刘禅患上了一种怪病,他的皮肤似乎在慢慢地硬化并且一点点变白,他的王妃用手敲击,变硬的皮肤竟然会有敲击蛋壳那样的声响。
刘禅告诉王妃,在他死后先不要声张更不要下葬,就让他在床上这样躺着,他的身体会慢慢地变成一枚鸟蛋一样的东西。
再过上六七天,他就会在蛋壳中重生,变成一只鸟。
“我要,飞回我的蜀,蜀地去。
”
“您是不是在发烧?我给您倒点水来。
”
“不,我不是在说胡话。
你要相信我,这是真的,这也是我唯一的希望啦。
”
“可是,您怎么会这样想……我无法理解也无法相信。
”
“你还记得前几年来过的道士么?他送给我一本书。
我是按照书里说的……”
刘禅说得没错儿,在他死后,他的身体慢慢地萎缩,变白,变硬,变成了一枚看上去有些硕大的鸟蛋。
一向
对他言听计从的王妃也真的没有向外发丧,她只是说,安乐县公病得不轻,而且怕受风寒不能见人,包括侍卫和仆人都不能见。
她要求厨师每日做好的饭就给她送到门口,她会极为小心和精心地喂给这个病人。
厨师想了想,也就答应了她。
一天、一天。
到了第七日。
可是蛋壳里始终没有动静。
一直守在一侧一眼不眨的王妃当然心急如焚,她不知道自己迎接的
将是什么,她不知道,刘禅会不会真的“破壳而出”并变成一只鸟。
早晨,正午,黄昏。
一直到半夜,这枚石头一样的“蛋壳”终于有了动静,它从一处裂开一道缝来,露出了一段极像鸟的喙,带着淡淡的黄色。
“啊,真的是啊!”王妃自然是兴奋不已,她用更大的专注盯着,盯着这只鸟继续破壳。
夜半,蛋壳终于裂开,一只很小的雏鸟从壳里面钻出来。
“我的王……”主妃抚摸着雏鸟身上湿漉漉的绒毛,
心里泛起一丝丝的失望。
它竟然这样小,这样弱。
它竟然,一身的绒毛,它们根本不是为飞翔准备的。
看来,她还需要相对漫长的一段时间将这只鸟慢慢养大才行。
(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泪流满面,大幅度地摇着自己的头”,旧臣们的这种痛心与无奈,其实是其主动配合刘禅“装”的表演。
B.“习惯躲进收藏室,一遍遍抚摸自己雕成的鸟”,表现出刘禅表面虽沉迷根雕,实际却时刻不忘回到蜀地。
C.厨师“想了想”才答应王妃的要求,暗示出安乐公府内人际关系,透露出刘禅在家中也不敢表露心思的原因。
D.“早晨,正午,黄昏”一词一停顿,在对时间平静地叙述中,隐含王妃度日如年的焦灼,富有内涵与张力。
7.关于文中道士探望刘禅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禅端茶、焚香、领着道士参观收藏室,意在表明自己安于现状不思蜀。
B.刘禅让道士明示心思,巧妙应答道士,反映出其内心时刻不放松的警惕。
C.道士对刘禅茶叶味道的否定,表现了他对刘禅自我满足生活状态的失望。
D.道士探望刘禅故事虽小却一波三折,为整个小说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8.刘禅变蛋化鸟这一荒诞情节有其合理性,请从小说情节发展逻辑的角度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写刘禅化为一只鸟,并特别突出了其弱小,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太史公曰:虞夏以来,人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民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所验邪?
农工商虞,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
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
昔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隶,各有差品,然后上下序而民志定。
于是教民种树畜养,所以养生送终之具,
靡不皆育。
《管子》云:“古之四民不杂处。
”士相与言仁义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稻于田野,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
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且敬,贵义而贱利。
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
及周室衰礼法堕其流至乎士庶人莫不离制而弃本,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
至桓文后,
礼义大坏,上下相冒,嗜欲不制,借差亡极。
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上争王者之利,下佃齐民之业,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货殖传》)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王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及周A室衰B礼法C堕D其流E至乎F士庶人G莫不离H制而弃本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意为穷尽、尽享,与前文“人耳目欲极声色之好”中的“极”意思相同。
B.虞,指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鸟兽、畋牧的官职,有山虞、泽虞之分。
C.靡,指没有,与蒲松龄《促织》中“探石发穴,靡计不施”的“靡”意思不同。
D.货殖,两则材料中均指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的人。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物质享受与财富追求是人的本性,统治者要顺其自然,以利引导,不与民争利。
B.班固认为,夏商周各阶层安居乐业、寡欲不争,统治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最终不严而治。
C.司马迁看来,各行各业之人凭本事努力工作以满足欲望,这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合乎规律。
D.班固看来,士农工商追求世俗所好而获取社会财富,对上可为王者争利,对下可助平民齐家。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2)昔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隶,各有差品,然后上下序而民志定。
14.对积累财富与遵守礼义之间的关系,司马迁和班固的看法不同。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本题共2小题,9分)
县中池竹言怀
(唐)钱起
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
卑栖且得地,荣耀不关身。
自爱赏心处,丛篁流水滨。
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
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
却愁丹凤诏,来访漆园①人。
【注】①漆园:庄子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善于选取典型的意象,诗中的“丛篁”“荷香”就有《离骚》中屈原的香草美人传统。
B.诗歌的九、十两句,体现了诗人忘记世俗的机心,追求心中的志向。
其中“宁”是宁愿的意思。
C.钱起的诗以五言为主,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明白晓畅,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D.诗歌末尾引用与庄子相关的典故,表明了诗人心中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16.本诗塑造了一个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县官形象。
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人物的这一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
”
(2)《大学之道》中的“ ”一句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 ”一句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3)儒道学说看似矛盾对立,但思想不乏相通之处。
儒家经典《尚书》中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说法,而我们学的《<老子>四章》里就有“ ,”的相似观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①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动物会因为繁衍、觅食等原因,②不断地行走、迁徙。
③植物则是扎根在一块固定
的土地上,④除非人为挪动,否则永远位于“静止”状态。
⑤但是,在大自然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可以”行走”的植物。
⑥卷柏被称为遇水而安的迁徙者,⑦这是一种生活在南美洲的、会走路的植物。
卷柏的生存需要充足的水分,所以a ,它就会展开“自救”。
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然后让整个身体蜷缩成一个圆球,随风在地面上滚动。
当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这个圆球就会迅速打开, b ,安居下来。
为了探究卷柏的
生存奥秘,一位植物学家对卷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挡板圈出一片空地,把一株卷柏放入空地中水分最充足处,卷柏便扎根生存下来。
几天后空地水分减少, c ,卷起身子准备换地方,可实验者隔绝了它移走的一切路径。
不久,卷柏又重新扎根在那里,在几次将根拔出都动不了的情况下,它便再也不动了。
此时卷柏的根已深深地扎入泥土,而且长势比任何一段时间都好。
18.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静止”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有两千多年了,已经成为很多人的行为准则。
C.“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
D.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对于“复”未必这么热心。
19.请根据你对语段的理解,在文中a、b、c画横线处将植物学家的卷柏实验过程补充完整。
要求条理清晰,句子简洁流畅,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分)
20.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语病,请指明标号,并写出改正后的语句。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本题共2小题,10分)
都江堰坐落成都西部岷江之上,是中国最出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这座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并非__________,而是在漫长的尝试与实践中发展而成的,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伫立水边,听着__________的涛声,我的心与波涛一同澎湃;望着水跳跃奔流——“卷起千堆雪”,我的心被至清之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可是,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
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的天地?何处有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水质干净、水流不断,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
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寻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
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靠立在伏龙观前的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
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仿佛快要窒息,无处安身,失去生命之泉,没有可供自由呼吸的天地和可供安枕的绿洲。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哲学家叔本华说:“人性中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
你有没有此类的体验或思考?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