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三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三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
A.河流、明确的B.湖泊、模糊的
C.交通线、模糊的D.山脉、明确的
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
A.化学工业B.建材工业
C.电子工业D.纺织工业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区域界线沿山脊线划分,行政区界线明确。

第2题,由图可知,该地有高校园区,科技发达,有飞机场,交通便利,森林公园,环境优美,适宜发展电子工业。

答案:1.D 2.C
(2017届某某六校联考)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

下图为某某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

读图,回答3~4题。

3.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
A.气候B.土壤
C.市场D.水源
4.Ⅰ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弱B.降水少
C.多大风D.低温冻害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荔枝生长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则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气候。

第4题,荔枝生长过程中,冬季不耐低温霜冻,而图中Ⅰ区在三个区域中纬度位置最高,则该区域划分为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易出现低温冻害。

答案:3.A 4.D
(2017届某某模拟)读某岛屿地形和景观图,完成5~6题。

5.图示景观是该岛南部特有民居,该民居最可能的朝向是( )
A.东北B.东南
C.西北D.西南
6.民居顺势而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
A.节省建筑材料B.防寒保暖
C.减少占用草地D.庇荫纳凉
解析:第5题,据纬度位置可知,该岛南部地区常年盛行西风,图中树被盛行风吹向东方,据此可判读该民居最可能的朝向是东南方向。

第6题,该地纬度较高,气温较低,顺势而造,可以防寒保暖。

答案:5.B 6.B
(2016·某某质检)读两区域相关示意图,完成7~8题。

7.从自然条件看,两区域发展的产业是( )
A.甲畜牧业,乙水产养殖业
B.甲渔业,乙商品谷物农业
C.甲畜牧业,乙水稻种植业
D.甲水稻种植业,乙高寒畜牧业
8.黄河谷地、湟水谷地以及横断山区多数河谷地势低,夏季气候温和,近年来逐渐形成我国为数不多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其产品主要供应( )
A.东部冬季市场B.东部夏季市场
C.本地夏季市场D.本地冬季市场
解析:第7题,根据图中水系形状特征判断,甲区域为洞庭湖流域,乙区域是青藏高原地区。

所以从自然条件看,甲是鱼米之乡,产业是水稻种植业;乙是独特的高原气候,适宜发展高寒畜牧业。

第8题,黄河谷地、湟水谷地以及横断山区多数河谷位于地势第一、二级阶梯,海拔高,但相对地势低,夏季气候温和,作物生长期比东部平原地区晚,当东部地区进入伏季,蔬菜供应紧X,这些地区可以发展反季节蔬菜,供应东部的夏季市场;冬季气温低,该地不会有蔬菜生产;本地夏季市场供应不是反季节蔬菜生产。

答案:7.D 8.B
(2017届某某名校联考)国家创新指数是通过评估制度和政策、基础设施、商业和市场的成熟度以及人力技能来衡量一个经济体广泛的经济创新能力。

读世界部分国家创新指数与人均GDP图。

回答9~10题。

9.国家创新指数高于冰岛而人均GDP低于冰岛的是( )
A.瑞士B.加拿大
C.巴西D.以色列
10.图中A、B、C、D代表的国家分别为( )
A.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
B.澳大利亚、美国、印度、中国
C.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印度
D.澳大利亚、印度、美国、中国
解析:第9题,读纵坐标可知,四个选项中国家创新指数高于冰岛的有瑞士和以色列,读横
坐标可知,这两个国家中人均GDP低于冰岛的只有以色列,故选D项。

第10题,图中B、D 两个国家人均GDP低,为发展中国家,且D国家人均GDP更低,为印度。

答案:9.D 10.C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

读图,回答11~12题。

11.有关图中从阶段I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少,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政策B.交通运输
C.劳动力D.市场
解析:第11题,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林地面积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差,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村庄由小城镇发展为中等城市,说明城市人口增加。

第12题,从阶段Ⅲ到阶段Ⅳ时期,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由耕地变为花卉、蔬菜用地,是城市人口增加、市场扩大的结果。

答案:11.A 12.D
(2017届某某质检)某某和联合承办2020年冬奥会,
承办冰上项目,某某则承办雪上项目。

右图为京津冀各城
市与经济联系强度指数比较图。

据此,回答13~15题。

13.下列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经济联系强度与对外开放程度和人口数量相关
B.经济联系强度与距距离和城市等级相关
C.据港口越近,经济联系强度越大
D.辖区X围越广,经济联系强度越大
14.某某能和联合申办冬奥会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较为发达,与经济互补性强
B.交通通达度好,为华北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
C.地形、气象条件比更适宜开展雪上项目
D.目前,配套设施已经完善,接待能力强
15.若分散的批发和物流业,最合适承接的城市是( )
A.某某B.某某
C.某某D.某某
解析:第13题,图中显示与经济联系强度指数较高的有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等,而这些城市等级较高,同时距离越远,强度越小,故B项正确;与的经济联系强弱与这个城市的人口数量没有必然联系。

第14题,冬季奥运会的雪上项目对地形和气象条件要求较高,与相比,某某具有地形和气象条件上的优势;某某经济、交通、基础设施等要落后于。

第15题,批发和物流业一般占地大,应布局在地价较低、交通便利之处,同时分散的相关产业,不应距离太远。

图中某某与联系紧密,距离较近,较合适。

答案:13.B 14.C 15.A
二、非选择题
16.(2016·西城期末)“盐地碱蓬”染红了半个中国。

读下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盐地碱蓬,一年生草本植物,夏秋季节呈火红色,有很强的抗盐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是典型的盐碱地指示植物。

(1)结合图文材料,简述盐地碱蓬在我国主要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与乙地相比,说出甲地所处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以及甲地土壤盐碱化的人为原因。

盐地碱蓬能够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和重金属,增加土壤肥力,是盐碱地的“拯救者”。

在滨海地区,盐地碱蓬会组成大面积红色群落,又被称为“红地毯之王”(如图)。

(3)说出在滨海地区保护和开发盐地碱蓬的意义。

解析:第(1)题,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一般从气候、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等方面描述。

第(2)题,从汛期、结冰期、流量、流速、含沙量等方面比较河流的水文特征;土壤盐碱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方式(大水漫灌)。

第(3)题,在滨海地区保护和开发盐地碱蓬的意义应从生态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

答案:(1)降水少,蒸发量大;年均温较低;地形排水不畅;多盐碱荒地;植被较少;生态环境脆弱。

(2)差异:流速较慢,含沙量较小,结冰期较长,有凌汛。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方式(大水漫灌)。

(3)降低污染,改良土壤,修复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岸;发展旅游业。

17.(2017届某某联考)读我国南方某河流中下游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农业生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可能的变化是什么?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3)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环境?
解析:第(1)题,阶段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农业由种植业向城郊农业不断转变。

原因是市场需求及交通运输的发展,利润也更高。

第(2)题,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从图例和注记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第(3)题,从阶段一到阶段二,可以从图中看到具体措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

答案:(1)变化:由水稻种植业为主变为城郊农业为主。

原因:甲地变成了城市近郊,城市的市场需求起主要作用;生产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的利润更高;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运输更为
便捷。

(2)工业结构:传统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

工业布局:传统工业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移动、集中,电子工业在西北方向的高校密集区聚集。

(3)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