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附属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大学附属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古诗词阅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露”写出中秋月夜的氛围。
(2)“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问,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1)诗的第二句中“夏寒”一词似乎违背季节常理,你是怎么理解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是曹操诗《》的第一章,诗中“”字起统领全诗的作用。
(2)请对本诗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诗题“野步”意为郊野漫步。
诗中“”与“”两字说明诗人已经被美景深深吸引。
(2)前两句诗中“翠”、“浪”、“斜”、“肥”、“噪”等字体现了春的气息,选择其中一个字,加以具体分析。
6.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________,________,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解释“次”和“客路”的含义。
(2)尾联抒发作者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两首李白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第一首诗中,诗人在暮春时节,听到友人被贬谪的消息,又无法与友人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________,向友人遥致思念;第二首诗中,作者同样是与友人分别,用________来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
(2)在古诗文中,还有许多歌颂友谊,抒发怀友之情的句子,请你再写出连续的两句。
(本套试题中出现的诗词除外。
每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草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的一二句一个“”字透露出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二字写出了“见草芽”时的情态,极其传神。
(2)诗的后两句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什么?(2)这首小令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观沧海》,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学习诗歌重在朗读。
以下是同学们学习了《观沧海》后,对于本诗朗读的讨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朗读时要读出诗歌的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此时他登上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写下此诗,所以应该用比较激昂的语气去朗读。
B.朗读时要重读需要强调的词语。
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可以将“临”“观”两字重读,以突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气概。
C.朗读时要注意音调的起伏变化。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写作者极其高兴的心理状态,他不禁要歌唱起来,所以要读得高昂些,前面都要读得低沉些,以突出变化。
D.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
本诗是四言古诗,读的时候大多可以两字一顿,读出古体诗歌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美感。
(2)阅读画线诗句,展开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画面。
(3)古诗词中还有不少含有“海”字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本试卷已出现的除外)。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阅读诗歌,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为什么?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应傍战场开中“傍”的意思是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你从诗中哪些词看出来的?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①吹笛唤春归,迁客②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寒山:地名,在今正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泅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②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
作者此刻被贬滴,也属“迁客”之列。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2)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但笛声所引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秋行》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诗人描写了鸣蝉、________ 、________ 、等景物,有动有静,以动衬静,构成了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
(2)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
16.读下列诗行,完成以下题目:
如梦令·春思【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名;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17.诗歌赏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18.阅读下列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分别解释“临”与“澹澹”。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的手法和内容作简要分析。
19.诗歌赏析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的“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古诗阅读。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簟(diàn):竹席
(1)这首诗写了初夏之景,主要描写院深席清、________、________、梦觉莺啼四幅夏日画面。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一个“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雨水之大,注满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衬托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2)前两句诗写的是当前实景,诗人羁旅巴山,提笔回信的场景;后两句诗写的是将来虚景,诗人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
前者表现了诗人归期无期的无奈、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后者表现了相见共语的期盼和未来团聚的欢乐。
2.(1)凄凉(意思相近即可)
(2)“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问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突出自己中秋见月不见人的愁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分析】(1)“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冷露”写出中秋月夜凄凉的氛围。
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联想。
(2)“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的情绪。
普天之下不知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
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而诗人有感于家人离散,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抒发了作者对家人,对友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⑴凄凉(意思相近即可)
⑵“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问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突出自己中秋见月不见人的愁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意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要求考生整体感悟诗歌,结合诗人的处境和诗歌语言,进行分析。
3.(1)不违背,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清凉之感。
(2)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还有可爱的孩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理解,解答时要结合诗句加以理解。
落落长松夏寒的意思是: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
“夏寒”的意思是夏季感到凉爽,这里是因为松树生长的茂盛,树阴很大给人带来清凉。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鉴赏,解答时要在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作答。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的意思是: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
“牛
羊”、不是衣冠的“童稚”很显然是描写乡村生活。
牛羊自在的吃草,小孩不识官家衣服,更不识官家人,所以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闲、质朴、平淡。
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意。
故答案为:⑴不违背,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清凉之感。
⑵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还有可爱的孩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做好本题要结合诗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平时对王维本人的诗作要多积累,对他的作品特点也要略知一二。
4.(1)步出夏门行;观
(2)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解析】【分析】(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诗文所描绘的景色都是登山观望的所见所想,所以全诗用“观”字来统领全诗。
据此理解作答。
(2)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
此时正值诗人北征乌桓得胜回师之时,看到这景象,以大海自比,以景托志,更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步出夏门行;观
⑵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线索和基本常识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名句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基础上进行分析,注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在诗歌中的作用理解。
5.(1)羡;醉
(2)“翠”字描绘出麦色,充满了浓郁的春天的气息。
“浪”表现春色之浓。
“斜”写出了春风徐来,麦浪波动的美好景象。
“肥”写出了水草的肥美,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噪”写出蛙声一片,让人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活力。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诗歌词语理解题,这种题型是要求理解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解读、联系作品内容解读;联系当时社会实际解读;联系自身经验解读。
通过多方面的“联系”,并深入思考,对古诗文词句的解读就会正确而深刻得多。
(2)这是一道诗歌词语赏析题,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具体而言,要分三步回答: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第
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6.(1)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等
(2)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解析】【分析】(1)考查对意象的把握和提取。
“不系船”侧面写流动的溪水。
“春风吹入钓鱼湾”写轻柔的春风。
(2)考查词语的表现力。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兴,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村里来了客人,急急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门打开。
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此题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作答,要联系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1)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等
(2)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点评】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7.(1)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2)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次北固山下”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面”,“次”的意思是“停留”。
“客路青山外”的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客路”的意思是“旅人前行的路”。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尾联遥应首联,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⑵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抒情语句和诗歌的意象等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
8.(1)明月;地点转换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分析】(1)第一首诗结合对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的理解可填写第一空。
第二首诗中: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地点的
转换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
(2)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歌颂友谊,抒发怀友之情的句子即可。
注意不要有错别字。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故答案为:⑴明月;地点转换
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注意结合重点诗句的理解把握。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积累,注意内容是歌颂友谊,抒发怀友之情的,写出连续两句。
9.(1)都;初惊
(2)这两句移情于物(运用拟人手法),“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白雪颇解人意,有意地“穿庭树”化作飞花装点春色。
【解析】【分析】(1)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
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
“初惊”字最值玩味。
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最后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
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
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
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
这就是最后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
“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故答案为:⑴都;初惊
⑵这两句移情于物(运用拟人手法),“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白雪颇解人意,有意地“穿庭树”化作飞花装点春色。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诗中的一二句,找出重点字词加以理解,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首先明确诗句所用修辞方法,然后分析写出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
10.(1)①萧瑟(萧索)、荒凉;②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
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2)孤寂愁苦,思念家乡。
【解析】【分析】(1)一问,考查对这首曲子所描绘的图景的概括能力。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由此这幅深秋晚景图的意境特点可概括为萧瑟、荒凉。
二问,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
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
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
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同时“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苦凄凉以及对亲人的思念。
(2)夕阳西下:一层指的是当天的时间已近黄昏,另一层意思指的是年纪垂暮。
断肠人在天涯:漂泊在外的游子,已然垂垂老矣,觉得心凄肠断。
表达出的画面是夕阳即将落下地平线,远方马上的行人在孤独的赶路,但却路途遥遥,不知所向。
夕阳西下写人生之苍暮,时日无多。
断肠人写出一生之伤悲。
天涯,离家之远,思落叶归根,却是路之不可得。
它不仅在一种萧瑟中与前面的诗句发生着共振,而且还将迷离的夕晖洒上了那些似乎孤立的意象,表达了作者感叹年华逝去,游子思乡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①萧瑟(萧索)、荒凉;②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
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⑵孤寂愁苦,思念家乡。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1.C
解析:(1)C(2)岛上的树木,一丛丛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各种草木都长得丰茂繁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3)示例:海上生明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直挂云帆济沧海/ 曾经沧海难为水 /海内存知己/海日生残夜
1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的感慨。
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于湖面之上的景象。
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
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13.(1)靠近(2)重阳节,“九日”“登高”(3)寄托着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或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的渴望。
14.(1)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滴之人盼归的急切、无奈和惆怅之情。
15.(1)小溪;秋叶(2)感受到诗人悠闲、宁静、自适的心情。
16.(1)繁茂,生机盎然
(2)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17.(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18.(1)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2)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以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