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四川省凉山州2018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春秋早期的礼乐远不如后期的复杂,所以贵族中尚不乏文武兼资之人。

后期则贵族中已多不知礼之人了,而必须向“上”阶层中的孔子去学礼了。

据此可知
A. 贵族濒临消亡
B. 官僚政治建立
C. “士”阶层崛起
D. 礼乐文化衰落
【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不断崛起,“贵族中尚不乏文武兼资之人。

后期则贵族中已多不知礼之人了,而必须向“上”阶层中的孔子去学礼了”正是贵族向士学习的表现,C正确;A中消亡错误;B是秦朝建立;材料中没有提到礼乐文化衰落,D错误。

2. 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文学形式。

某种文学形式揭露现实,描写广阔的社会场景,强调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

该文学形式的代表作品是
A. 《人间喜剧》
B. 《红楼梦》
C. 《诗经》
D. 《唐璜》
【答案】D
【解析】“描写广阔的社会场景,强调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说明是浪漫主义文学,《唐璜》是浪漫主义,D正确;A、B和C均是现实主义。

3.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汇。

以下各项,反映隋唐时期我国经济较全面的一组是
A. 釉下彩绘、水排、市镇、商帮会馆
B. 青瓷、丝路、夜市、高转筒车
C. 素纱禅农、丝路、水排、用煤冶铁
D. 青花瓷、丝路、草市、曲辕犁
【解析】唐朝出现南青北白瓷器特征,夜市出现,开辟海上丝绸之路,B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A错误;C是汉朝时期;青花瓷是元朝出现,D错误。

4. 宋代事关大政方针,皇帝通常与宰执近臣反复讨论,或个别咨询,或集体商议:有时即在朝听政时经君臣商讨后决策。

皇帝的指令,原则上也须经由二府颁布诏敕施行: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与抵制。

这表明宋代
A. 权力制衡机制已经建立
B. 君臣共治理念有一定体现
C. 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 强调集体主义决策防止皇帝专权
【答案】B
【解析】“皇帝通常与宰执近臣反复讨论”“集体商议”“经君臣商讨后决策”体现出宋代君臣共治的思想,B正确;古代仍然是君主专制,不是权力制衡,A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分权的信息,C错误;集体议政不属于集体主义,故D错误。

5. 下图所示的股票被称之为“中华第一股”,发行于1873年。

该股票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近代民族企业的出现
B. 近代造船业的诞生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垄断组织的产生
【解析】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时期,图片股票说明是近代民族工业出现,A正确;近代造船业是1872年轮船招商局建立,B错误;C是鸦片战争之后;D不符合材料信息。

点睛:在高考复习中,关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一要掌握一条主线、两个重点。

一条主线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曲折发展轨迹: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萎缩。

注意分析每一阶段的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两个重点:一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二是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二要掌握重点概念,如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6. 下表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其体现的时代主题是
A. 挽救清朝统治
B. 追求民主政治
C. 振兴国家民族
D. 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C
【解析】表格显示出近代中国各个派别进行探索中国近代化方式,主要是摆脱民族危机的需要,C正确;革命派不是挽救清政府,A错误;追求民主政治不符合洋务派,B错误;地主阶级是维护清朝统治,D错误。

点睛: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

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

“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7.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

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

毛泽东当时引起美国《生活》杂志重视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 红军反围剿的胜利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 中美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答案】C
............
8. 下表是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组成人员,其表明
A. 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发展阶段
B. 民主党派已成为了执政党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建立
D. 新政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组成人员民主人士在总人数中占据接近一半席位,说明新中国成立的政府具有广泛性,D正确;A是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B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建立是1954年,C错误。

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
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9. 苏格拉底看见阿利斯塔库斯为家里有14位自由人挨饿发愁,却不满格拉蒙家里有许多奴隶为其创造财富。

“这难道不是耻辱吗?”苏格拉底问,“他由于一些恶人的关系丰衣足食,而你同那么优秀的人在一起却贫困不堪。

”这反映苏格拉底
A. 肯定雅典式民主政治
B. 认为雅典民主败坏了民风
C. 认为劳动者是可耻的
D. 反对雅典实行奴隶制度
【答案】B
【解析】材料描述雅典社会分配的不均,反对奴隶主创造财富后不关注贫穷人风气,批评雅典民主政治破坏了民风,B正确;材料明显是批判雅典民主政治,A错误;材料是批判奴隶主的耻辱,C错误;苏格拉底反对奴隶主利用奴隶创造财富不分配给穷人的风气,D错误。

10. 1763年威尔克斯发表一篇文章,对国王在议会的演说进行抨击,国王下令逮捕威尔克斯,指责他犯了诽谤。

然而威尔克斯是议员,享有豁免权,法庭以人身保护法为依据将他释放。

国王操纵议会剥夺威尔克斯的议员身份,并指示政府下达逮捕令。

这说明英国当时
A. 议会由君主把持控制
B. 君主权力仍在强化
C. 君权神授思想根深蒂固
D. 君主立宪尚不完善
【答案】D
【解析】光荣革命后,虽然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但是国王仍有一定的行政权,材料中“国王操纵议会剥夺威尔克斯的议员身份,并指示政府下达逮捕令”这是这一现象表现,体现出君主立宪制的不完善性,D正确;君主并不是掌控议会,A错误;君主权力在《权利法案》颁布后逐渐减弱,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君权神授思想,C错误。

11. 从1920年到1928年,美国工厂中的工人的生产率猛增了65%,而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

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
A. 消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B. 加紧扩张抢夺世界市场
C. 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D. 快速发展完成工业革命
【答案】A
12. 1965年苏联经济委员会决定:工厂企业的产量计划由企业自行制订,企业完成计划时,可以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奖励基金,利润越高,提取的奖励基金也越多。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企业工人经济待遇
B. 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C. 强化国家对企业的管理
D. 彻底转变国家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奖励基金,利润越高,提取的奖励基金也越多”说明是注重企业奖励,显然是以此刺激企业提高经济效益,B正确;该措施主要目的不是提高工人的待遇,A错误;材料是下放企业管理权,C错误;此时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不是彻底改变,D 错误。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的苏州“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酒馆凡数十处,每.日演剧,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

在商人的引领下,城市成为时尚的策源地。

服饰质料由朴素而追求锦绣绫罗,颜色由黯淡趋于鲜艳明丽,样式奇异翻新,一向为人君至尊的团龙、立龙也成了百姓衣服上的花纹。

饮食讲究新鲜精致,追求花色名品。

《清嘉录》记载苏州“居人有宴会,皆入戏园,为待客之便,击牲烹鲜,宾朋满座”:杭州地方,居人“踵事奢华,增构屋宇固亭,穷极壮丽”。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但丁的《神曲:地狱》中也看得出奢侈消费在当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已经形成一股相当盛行的风气了,、奢侈品往往与荣耀、地位、声望等联系在一起,封建贵族附庸风
雅、以奢侈为荣,普通百姓也喜欢效仿贵族。

昂贵精美的服饰、豪华宏伟的住宅、奢侈美味的饮食等物质生活让人们尽显奢侈之能事,充分享受财富带来的快乐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是消费能力的提高,更是个人取得成功的表现I,这股潮流从意大利发端,涌向整个欧洲,又从欧洲席卷了世界。

在这样的消费文化传统下,奢侈品牌逐渐从意大利奢侈消费生活中独立出来,成为现代奢侈品牌的前身。

——摘编自朱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消费生活》(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苏杭地区和佛罗伦萨社会风貌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相似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地社会风气嬗变所产生影响的差异性及其原因。

【答案】(1)相似之处:都崇尚奢侈;人们对奢侈的社会风气较为认可接受。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人们追求享受,突破禁欲的观念兴起。

(2)差异性:中国明清之际的奢侈之风并未形成社会的主流观点,影响仅限于国内,没有使社会出现质的变化与飞跃,没有推动社会出现转型;意大利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奢侈品行业,奢侈之风刺激了人们对财富的狂热追求,形成了席卷欧洲的寻金热。

推动了意大利社会的转型。

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社会基础。

原因: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商品经济获得突破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得到较大发展。

政治上,中国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强化,意大利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文化上,中国明清理学禁锢人们思想,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冲破了禁欲主义的束缚。

【解析】(1)依据材料一“踵事奢华,增构屋宇固亭,穷极壮丽”以及材料二“尽显奢侈之能事”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中西社会特征从经济发展、社会新阶层兴起以及思想观念转变角度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一“城市成为时尚的策源地”以及材料二“股潮流从意大利发端,涌向整个欧洲,又从欧洲席卷了世界”的信息从影响范围以及社会转型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中西政治模式和经济模式不同回答。

点睛:比较类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1.比较需明确宗旨。

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

2.比较需求同存异。

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
种意义上说的。

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

3.比较需分开层次。

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极权政府与工业文明在本质上是相冲突的,而只要极权统治者放开对工业的限制,开启工业化之路,无论他是有心还是无意,都意味着他都走上了自毁之路。

——摘自《极权之殇》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史或世界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清政府主导的洋务运动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为了挽救封建统治,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增强国力,达到自救的目的。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创办了采用大机器进行生产的近代企业,刺激并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形成一种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所以,以挽救清朝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示例二19世纪末,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甲午战争以后,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初步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壮大了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最终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所以,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示例三1861年农奴制改革,让沙皇的极权统治走上了不归路。

以巩固沙皇专制统治为目的的1861年改革,引进西方工业革命成果,使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经济全面发展时期。

19世纪末,俄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进行壮大了俄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力量,在1917年爆发的二月革命,就是以资产阶级为领导,以无产阶级为主力军,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的罗曼诺夫王朝。

所以,1861年农奴制改革,让沙皇的极权统治走上了不归路。

(观点明确,史实清楚,逻辑严密,论证有力,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中信息“极权统治者放开对工业的限制,开启工业化之”从“近代东西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走上了自毁之路”提取“清政府主导的洋务运动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或者“19世纪末,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限
制,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观点。

第二问论证结合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以及向西方学习历程从“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使社会变化”等角度归纳论证。

点睛:开放试题答题方法: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再对材料中相关系信息进行高度概括,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

具体解题方法如下;
1. 变化、趋势类:答题要求一般遵循“从……到……”格式答题。

这类题在高考试题中是常考题型,值得关注。

2. 特点、特征类:这类的题目一般要求“从具体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

这类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3. 归纳要点类:这类题目主要要求点要全,面要广,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

请考生在第45、46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请把答题卡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存在一个身份卑贱的“贱民”阶层,如浙江执贱役的惰民、山陕地区吹打谋生的教坊乐户、浙东苏南的丐户、福建江西的棚民、广东的昼户(水上居民)等,户籍上列为副册,不得与平民通婚,极为屈辱困苦;明末清初经常发生贱民“奴变”,+许多富户占有大量“贱民”为其奴仆,使政府大量财政税收沆失。

康熙下诏,“令绅衿大户,如有将佃户穷民欺压为奴等情,各省该督抚即行参劾”。

雍正元年下令“除山西、陕西教坊乐籍:该改业为良民”,除浙江绍兴府惰民丐籍”;五年下令将“年代久远,文契无存,不受主家豢养”的伴当世仆“开豁为良”;七年下令昼户“与齐民一同编列甲户”;八年下令将苏州府就有丐户“照乐籍惰民之例,除其丐籍,列为编氓”。

——据施建中《中国古代史》(I)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除贱为良”改革的原因及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除贱为良”改革的作用。

【答案】(1)原因:贱民阶层身份卑贱,社会地位屈辱困苦;贱民的反抗斗争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富户占有大量奴仆,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宣布改贱为良;废除贱籍,户口统一编入国家正式户籍。

(2)意义:贱民变平民,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增加了国家直接控制的户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解除贱民阶层的人身束缚,调整了生产关系,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存在一个身份卑贱的“贱民”阶层”“使政府大量财政税
收沆失”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改业为良民”“除其丐籍,列为编氓”的信息归纳措施。

(2)依据材料中废除贱民措施并结合所学从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增加了国家直接控制的户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等角度思考回答。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范蠡,春秋末期楚国人。

《史记》评述:“范蠡事越王勾践,即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十余年,竞灭吴,报会稽之耻。

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范蠢在68岁时,弃政从商,、他拜计然为师,学习了我国古代最早的商业理论。

每到一处,后,他根据在各地掌握的市场信息,把自家生产的各种皮货、绢、纱、绸、缎、食盐等,用车运往各地销售。

范盎主张:“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

范蠡发明了先进的十六两秤,告诫商人,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当时,范蠡看到吴越一带需要好马,这种好马齐国有,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沿途强盗劫匪很多,贩马有风险。

当时他了解到有一位布商对于这条线路很是熟悉且能保证安全,于是他写了一张榜文,说他组建了一个马帮,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_不出所料,这位布商果然找到范蠢,求运麻布。

.就这样,范蠡与这位布商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

范蠡果然没有收这位布商的钱,而马匹也在吴越很快卖出。

—一摘编自夏廷献《范蠡》(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范蠡成为著名政治家和商人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蠡为政从商的成功之道。

【答案】(1)背景:春秋末年诸侯争霸;各国统治者对于人才和财富的追求;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早期商业理论的影响。

(2)成功之道:坚忍不拔;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善于调查;抓住时机;诚信经营;合作共赢。

【解析】(1)依据材料中“秋末期楚国人”信息以及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从政治、经济、用人以及商业理论等角度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即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根据在各地掌握的市场信息”“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等信息从坚忍不拔、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善于调查、抓住时机以及诚信经营等角度归纳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