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枣庄市滕州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枣庄市滕州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中国小说的传统重新擦亮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小说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传统。
中国小说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叙事传统,比如说潜在的“四季结构”。
西方文学中的长篇虚构叙事,从史诗发展而来,因此非常重视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即叙述一个开头、发展、结尾过程俱全的故事。
“结构的完整性”往往成为评价一部西方长篇小说的标准。
中国小说也注重讲故事,但往往不是紧紧围绕着小说主人公,包含了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的严密的叙事结构,而是在故事的结构之外,常常还有另一重潜在的结构,比如明清长篇小说中的“四季”,或者说“季节的转换”。
以《红楼梦》为例。
“四季”具有对应人物、家族命运的叙事功能,同时小说虽然以宝黛的情感发展线索重点写了几大事件,但还有一个潜在的结构,便是“季节的转换”。
在此基础上,写庆寿、看戏、结社、消夏、过冬,以及一应的衣饰、食物。
一部《红楼梦》,不过写几年的春去秋来,便写出了中国人“恒常”的人生与面对自然的心灵世界。
而在这“恒常”的底色之上,作者写出世事、命运的“无常”,增加了悲剧感。
“四季”这一潜在的结构方式很少受到当代写作者的重视。
“四季”代表的是“日常”“恒常”,代表一种自然、复沓之美,代表编织其中的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
而当下的一些小说,具体的故事情节背后,往往是时代的背景和宏大的思想框架,与“四季”的旨趣相去甚远。
而先锋浪潮中,西方现代与后现代的文学技巧轮番上演,小说的主体不再是故事、人物,有时甚至只是叙事行为,更是与之南辕北辙。
另外,中国小说特别是白话小说中常常使用对话来表现人物,通过语言使人物的个性鲜活生动、跃然纸上,对话甚至用来表现故事。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观察到,中国的主流文学,“言”往往重于“事”,“事”常常被“非事”打断。
也就是说,西方文学更重“事”,小说注重描写事件的发展过程。
而中国小说,往往对人物的语言投入更大的关注。
我们对中国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使他成为一个活灵活现、神情毕肖的个人,所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注重人物的语言,重视说话人的“声口”,以语言来表现人,是中国小说的又一个优秀传统。
金圣叹评《水浒传》的好处,认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
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大致呈现出两个趋向,一是模仿西方的小说技巧,一是网络化的快速写作。
对于认真探索小说艺术的写作者们来说,西方的小说技巧固然值得借鉴,但写好人物语言、仔细揣摩人物“声口”,
或许也是我们不该放弃的并未远去的小说传统。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13日1 6版作者:王晶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四季结构”叙事传统,在每篇小说中都会有对应四季的故事。
B.西方小说和中国古典小说都重视讲故事,但西方小说更重视故事的完整性,而中国小说往往还有潜在的“四季结构”。
C.“四季结构”所反映是中国古典小说对日常、恒常等社会美、复沓美的重视,它代表编织其中的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
D.过分地追求时代背景和宏大的思想框架,使中国当代小说丢掉了传统小说“四季结构”这一优秀的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论述了中国小说的两个重要传统,一是中国小说自身的叙事传统,二是使用对话表现人物。
B.文章在论述中国小说的两个传统特点时,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西方小说进行比较。
C.文章批评了中国当代作者不重视“四季”这种传统的潜在结构,以至于当下的一些小说失去了“四季的旨趣”。
D.作者引用美国汉学家浦安迪的研究成果意在说明中国小说往往更注重通过语言使人物个性鲜活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学中的长篇虚构叙事,非常重视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评价一部西方长篇小说的标准往往是“故事的完整性”。
B.金圣叹评价《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个人物,每个人都有其性情、气质、形状,及属于自己个性特征的语言。
C.作者认为,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一旦模仿西方技巧和进行网络化快速写作,就会偏离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D.作者认为,西方小说的传统固然值得借鉴,但对于认真探索小说艺术的写作者们来说,中国传统更应该继承。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我们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对文化本质缺乏认识,没有一个应对政策,这是文化所面临的冲击,文化遗产一定会被这种高速的现代化、城市化、旅游化所破坏。
本来中国文化是多样的,不论汉唐,还是从春秋战国以来的楚文化、齐文化、吴越文化、巴楚文化,就是近百年的北京、上海、天津这三个直辖市的文化也完全不一样。
北京是政治精英文化;上海是商业文化为主,当然也有精英;天津是市井文化。
世界上哪个国家也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么缤纷灿烂,中国从春秋战国以来的所有文化板块,直到现在还是活着的。
中国虽然城市破坏很严重,但地域性格还是人文气质的。
可是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现在这样,600 多个城市基本上千篇一律,残余的历史街区已经支离破碎,有的甚至一点踪迹都没有留下。
15 年以来,“造城运动”已经将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全部卷土重来一次,抹去历史记忆,彼此克隆,使中国城市像蚂蚁一样彼此相像。
同时,堆满了罗马花园、意大利广场、美国小镇、英国郡。
世界上只有像杜塞尔多夫(“二战”时候被炸平的城市)、华沙或者唐山大地震后城市才会重建。
但是塘沽滨海新区的一次建筑师的高峰论坛曾打出一个主题词——“有多少城市可以重来?”后来我专门做了一个演讲,我说城市不能重来,每个城市里有大量的文化遗产,有物质的、非物质的,有地上的、地下的,连街道的名字都是文化遗产。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与建筑师的无能、急功近利、趋炎附势有很大关系。
开发商想要建几个好卖的房子,他们就在网上找几个个别的城市热销的房子加以改头换面。
作家们、艺术家们会打著作权的官司,但是没有一个建筑师打著作权官司,因为天下建筑一大抄,这样建设出来的城市怎么可能不一样?此外,中国的城市不是线性发展,而是突然变化的,进行的是一场世界城市史上绝无仅有的全国性的“造城运动”,建筑师不可能在短时间里有那么快的速度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建筑。
(选自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义》)
4. “造城运动”危害表现在哪些地方?
5. 造城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6.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中国文化特点具有什么样特点?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精神
梁小萍
老屋的木桌上,西洋菜汤散着热气,这是老妈最拿手的煲汤,顷刻前走进家门的瞬间陌生和熟悉,似乎都随着清淡的气息融合了。
突然钟声敲起,心猛然一震,抬头循声望去,老屋昏暗一角老座钟的钟摆还在晃动。
我问老妈:“老座钟修好了?”
老妈说:“老什么老,座钟好好的修什么!”
老妈还是老样子,从来不说座钟是老座钟,就像我每一次回家,她还总是叫我小名。
我都多大了,老妈还“小弟、小弟”的叫。
我说:“我怎么记得座钟原来不是不响了吗?”
老妈说:“你别说现在买的东西不是今天坏了就是明天坏了,这个座钟自从你爸爸买回来就没坏过,都快30年了。
”
记得那年我六岁,有一天爸爸下班回来,单车后座上驮回了一个座钟。
妈妈问他买那么大一座钟干嘛?爸爸说家里没有钟表看时间,再说我也快上学了,买个座钟正好督促我学习。
妈妈说那买个小闹钟不就行了,可以看时间还可以定时闹铃。
妈妈估计是心疼买座钟花钱多了。
爸爸说小闹钟怎么能和座钟比,不定时就不闹铃,座钟时时刻刻都提醒你注意时间。
座钟刚买回来时,一到整点敲钟时,我就兴奋地跑过去盯着看,心也跟着钟摆兴奋地乱跳,我还伸出小手摸摸座钟的外壳,手指贴着玻璃钟面跟着指针转圈移动,爸爸也会说:“瞧这座钟多精神!人要是有这般精神就好了。
”那时我还小,心想爸爸说的不对,人要是都像座钟每一个小时敲一次钟还不累坏了,怎么会精神呢?
过了一段时间,再听到钟声响起,我也没那么积极了,偶尔会抬头望望座钟,呆呆看着钟摆一左一右、一左一右,心跳似乎也默默应和成了统一的节奏;后来的日子,钟声有时听得见有时听不见,我也没太在意,再后来我的印象中每天好像似乎听不到钟声了。
我努力搜寻记忆,难道我记错了,可是记忆中好像真的没有注意到老座钟是不是坏过。
再后来我考上大学就离开了家,来到新学校新城市的欣喜随着四年大学生活渐渐漠然。
大学毕业留在了远离家乡的另一个城市,特别是到了局机关工作后,一开始的工作热情随着职位的竞争慢慢消失,工作宗旨又随着职务的不断升迁而淡忘。
就比如现在的我,年纪不小了,奔四十了,官也大不了,奋斗了十多年了还是一个小科长,说好不好说坏不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再发展不是没有可能,可是咱一没靠山二没关系三没后盾,前途渺茫啊!老了老了,不争了,无奈了,麻木了。
我的思维把30年的光阴走了一个来回,耳边老妈的声音还在幽幽响着:“你爸爸刚买回来这座钟时,我还真烦听这钟声,每天‘咣当、咣当’地敲着人心烦,你爸却说这钟声好听。
这座钟整天敲来敲去就一个音调,好听什么啊!可是你别说时间长了听习惯了还真感觉蛮好听的,那钟声多有节奏多清脆!你长大了不恋家了。
我和你爸听到钟声就想起了你小时候,那时候你多稀罕这座钟呦!看看摸摸,那淘气模样想起来还都是眼前的事。
自从你爸走后,这座钟就是我的一个伴,我常常想起你爸老了常说的话,你爸说了咱就要像这座钟一样,永远不老,活得精神!”
听到这,我不由心生愧疚,爸爸这话我从小就听过,只不过当时没有在意,也没有放在心上。
我想到自己18岁离家上大学,18年来在外工作生活,最近一次回老家是一年前老爸故去。
这些年生活的平淡就像座钟一样重复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可是我的生活热情呢?怎么就没有像钟声一样不时地激励一下自己的人生呢?
这时老座钟又一次敲响,妈妈突然眼睛一亮,说:“小弟小弟,你听你听,你听那钟声!多精神啊!”
我朝着老座钟走去,眼睛凝视着指针,手指不由紧贴着钟面,跟着指针一下一下移动,重复一圈又一圈。
我是在感受着老座钟的激情呢?还是在寻找着自己曾经澎湃的心动呢?
(有删节)
7.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家里的老座钟用了快30年一直没有坏,但在“我”的印象中它却“不响”了,这是因为现在买的东西容易坏,我就想当然的以为它坏了。
B. 老妈是个非常怀旧的人,我这么大了还喊我的小名,常常回忆老爸说过的话,还把我跟小时候对比,批评我“长大了就不恋家了”。
C. 座钟刚买回来时,一到整点敲钟,我就兴奋地跑过去盯着看,手指贴着玻璃钟面跟着指针转圈移动,体现了我对座钟的喜爱和好奇。
D. 这篇小说题材生活化,人物不多,情节简单,却能够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人生道理。
如果删去最后一段,主题的表达会更加明确。
8. 小说中的“爸爸”没有正面出现,却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他的形象特征。
9. 小说结尾处“我是在感受着老座钟的激情呢?还是在寻找着自己曾经澎湃的心动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两个句子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范晔字蔚宗,顺阳人,车骑将军泰少子也。
出继从伯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
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
年十七,州辟主簿,不就。
高祖相国掾,彭城王义康冠军参军,随府转右军参军,入补尚书外兵郎,出为荆州别驾从事史。
寻召为秘书丞,父忧去职。
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
②元嘉元年冬,彭城太妃薨,将葬,祖夕,僚故并集东府。
晔弟广渊,时为司徒祭酒,其日在直。
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宿广渊许,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
义康大怒,左迁晔宣城太守。
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
寻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③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
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
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④后以图主不轨入狱。
晔本意谓入狱便死,而上穷治其狱,遂经二旬,晔更有生望。
狱吏因戏之曰:“外传詹事或当长系。
”晔闻之惊喜,狱吏笑之曰:“詹事尝共畴事时,无不攘袂瞋目。
及在西池射堂上,跃马顾盼,自以为一世之雄。
而今扰攘纷纭,畏死乃尔。
设令今时赐以性命,人臣图主,何颇可以生存。
”晔谓卫
狱将曰:“惜哉!缠如此人。
”将曰:“不忠之人,亦何足惜。
”晔曰:“大将言是也。
”
⑤狱中与诸甥侄书以自序曰:“于史书,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
余博赡不及之,整理未必愧也。
”晔《自序》并实,故存之。
⑥晔少时,兄晏尝云:“此儿进利,终破门户。
”终如晏言。
(节选改编自《宋书·范晔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B. 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C. 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D. 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侯,中国古代的爵位名称,地位在“公”之下,“伯”之上。
“封侯”是古代很多为官之人的理想。
B. 高祖,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高祖”可以有很多,此办处指的是南北朝时刘宋王朝的高祖。
C. 父忧去职,“父忧”是指父亲去世,类似的还有“丁父忧”“父艰”“失怙”等说法。
古代父母去世,要遵循服丧三年的守丧制度。
D.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编年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12. 根据原文的内容,以下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晔爱好广泛,在多方面有所成就。
范晔爱读书,广“泛阅读经史书籍,他很会做文章,能写隶书,熟悉音乐。
B. 范晔生性洒脱,不拘礼节。
刘义康的母亲太妃去世,即将下葬,发丧的那天晚上,竟然随性地喝酒吃肉。
C. 范晔不畏权贵,任性而为。
他擅长琵琶,却不愿为皇帝演奏。
直至皇帝直言请求,他才勉强答应。
D. 范晔为人谦和,懂得反思。
他认为史书创作方面,班固《汉书》十分优秀,无人能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宿广渊许,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
②晔本意谓入狱便死,而上穷治其狱,遂经二旬,晔更有生望。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陇头水[注
于濆
行人何彷徨,陇头水呜咽。
寒沙战鬼愁,白骨风霜切。
薄日朦胧秋,怨气阴云结。
杀成边将名,名著生灵灭。
[注]也写作陇头吟。
也有说此诗作者是李咸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用行人的彷徨、陇头水的呜咽来渲染大战结束之后整个战场的气氛。
B.诗歌善于运用意象来表情达意,如颔联用“寒沙”等意象来表现战场的惨况。
C.颈联实写天气情况:秋日朦胧晦暗,由死去战士的怨气聚结而成的阴云密布天空。
D.本诗是一首五言边塞诗,全诗描绘的场景寒冷阴森,透露出悲惨愁苦的感情色彩。
15.本诗尾联表达了怎样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默写
(1)己所不欲,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里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是某超市的打烊广播稿,请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亲爱的顾客朋友们,晚上好!感谢您的赏光,您购物辛苦了。
现在距离我们超市关门打烊的时间还有15分钟,又到了和您说再见的时候了。
请您尽快挑选好您所需要的商品到收银台结账,同时不要遗忘随身携带的物品。
我们从内心深处衷心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鼓励,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明日登门进言。
(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简明,文中必须删掉两个词语或短语,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文中使用不得体的三个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一段文字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很有特色,请指出划横线处的人物是谁,并从手法的角度给这段文字写一句点评语,不超过30字。
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马到中军。
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
其酒尚温。
(节选自《三国演义》)
(1)在横线上填写人物名字:_______________
(2)给这段文字写一句点评语: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京举行。
抗疫大战,打出了“硬核”战果,其彰显的“生命至上”“舍生忘死”等抗疫精神,亦成为中国抗疫决胜的关键。
“生命至上”是视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舍生忘死”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拼命精神。
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此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
本题中A项“在每篇小说中都会有对应四季结构的故事”表达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在文中没有依据;C项中“社会美”表达错误,根据文本:“四季”代表的是“日常”“恒常”,代表一种自然、复沓之美,代表编织其中的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
可知应该是“自然美”;D项前后句构不成因果。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
本题中B项论述“四季结构”这一传统时没有引用论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通过分析比对,得出答案。
本题C项说法绝对。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应审清题干,明确答题的内容和方向;然后浏览文本内容,划定信息区间;最后,在答题区间内找到相关的句子,归纳概括,分条作答。
依据原文“可是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现在这样,600 多个城市基本上千篇一律,残余的历史街区已经支离破碎,有的甚至一点踪迹都没有留下。
15 年以来,“造城运动”已经将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全部卷土重来一次,抹去历史记忆,彼此克隆,使中国城市像蚂蚁一样彼此相像”“后来我专门做了一个演讲,我说城市不能重来,每个城市里有大量的文化遗产,有物质的、非物质的,有地上的、地下的,连街道的名字都是文化遗产”“中国的城市不是线性发展,而是突然变化的,进行的是一场世界城市史上绝无仅有的全国性的“造城运动”,建筑师不可能在短时间里有那么快的速度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建筑”,从中可以归纳出:首先,“造城运动”使历史街道这一文化遗产支离破碎,甚至了无痕迹;其次,“造城运动”使很多城市彼此克隆,彼此想像,完全没有自己特色;最后,由于建筑师不可能在短时间里有那么快的速度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建筑,所有“造城运动”使中国城市的发展不是呈现出线性的发展,而是突然变化。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应审清题干,明确答题的内容和方向;然后浏览文本内容,划定信息区间;最后,在答题区间内找到相关的句子,归纳概括,分条作答。
依据原文“我们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对文化本质缺乏认识,没有一个应对政策,这是文化所面临的冲击,文化遗产一定会被这种高速的现代化、城市化、旅游化所破坏”可知,“造城运动”在缺乏对文化本质的认识和没有一个应对政策之下,势必会使“造城运动”问题多多,最终导致“造城运动”失败;依据原文第二段和“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