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议论文论证方法的类型与作用。

教学难点:对文章论点的寻找及辨别。

导入激趣:天下事有苦乐乎?愿为,则苦者亦乐矣,弗愿,则乐者亦苦矣。

苦乐何在?根于责任也。

有大责者,心忧天下为乐,无小当者,虽立身而难成。

(PPT 展示)看明白它的意思了吗?能解释的就说说看。

人生的苦乐与责任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要知端的,一定要认真学习《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哟!
知识铺垫:
1. 本文作者,字,号,别号,广东新会人,思
想家,学者。

变法的主要发起者之一,著作大多收在《》
2本文体裁:
3我们以前学过该题材的课文有《》这种文体一般包括三要素即,,。

• 4.其中,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文章的连接其他两个因素的纽带,又能体现文章证明观点的方法。

是证明观点的材料或道理,又分为事实和道理。

重点字词:契约:1.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条款、文书。

2.特指由双方依法订立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委托、承揽等事项的文书。

•如释重负:释,放下爱不释手中的释,弛担持刀中的弛都是这种意思。

•悲天悯人:悲天:哀叹时世(社会);悯人:怜惜众人。

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交流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为主持人,汇报各组的自读
教师预设的问题及课堂生成策略
1.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你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快乐分别是什么?
2.从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原句,并读一读。

3.论证既然是论点和论据的纽带,那么论证的方法一定较多,从文中你能找到
哪几种论证,并读一下对应的句子。

4.你能找出本文的论点或分论点吗?
5.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两种,试从本文中分别找出这两种
论据。

6.你怎么理解某一语句的意义或内涵。

7.赏析某一语句的表现效果(或某一写作方法的妙处)
8.你以往学过哪些与苦乐有关的诗句、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请写下来。

……
有时,小组之间对某个问题看法不同,存在争议或矛盾,那么,老师不能任其两可没有态度,须有一个明确的判断,以让学生对知识点有准确地认知。

对于课堂生成性的问题,如有价值,教师应予重视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适度、益趣、启智的前提下,做一定的阐述及拓展。

链接生活写作平台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一定会有感到苦乐的事,及让自己懊恼愤怒的苦不堪言的事,既然这些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也可以充当我们练笔的素材,现在,你就拿起笔,把这些或苦或乐的事写下来吧!(只写一个方面即可,80—100字即可。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初一三班,是升入初中以来就由我来教的一个班,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我不用担心,师生之间熟悉程度及默契程度较高。

而且这个班级自读训练、合作探究、表达交流等基本达到了训练有素,对于上这节阅读展示课,打下了较好基础。

如果说存在一定的疑虑的话,就是担心各组探究交流的内容存在高度的重合,从而使课堂的创新性、精细化、实效性打折扣。

鉴于此,在第一节阅读准备课上,我收集了学生们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兴趣点,分门别类做好整合,然后按“文体探究”“阅读印象”“段落析意”“语言品味”“写法鉴赏”“质疑拓展”对六个小组进行分工,使各小组探究时“术业有专攻”,展示时共享通有无。

这样,无论是研讨阶段,还是展示的过程,学生都处在动态的学习状态中。

只要教师发动好,引导好,学生成功展示一定会成功。

当然,在学生交流展示的过程中,老师不是局外人,也应是参与者,充当学术顾问和旋律指挥,仲裁学生的争议,调整课堂节奏,令课堂行进有序。

学生对字词掌握和积累已形成习惯,课堂上即使涉及较少,但不会影响学习效果。

效果分析
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准,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先问自己一声: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
本节课,指教老师在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心情的情况下,大胆采用自读-------探究-------展示-------拓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凸显为课堂主体,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在展示交流环节,没有一个学生居于学习阵地的大后方,没有一个学生身上没有任务,学习没有目的,训练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可以说,这才是学堂,而非讲堂。

在老师课时设计与课堂表现上,指教老师处于班级团体平等中的首席地位,提问题,抓反馈,辨是非,显真知。

在收放的掌控和拓展的深度上,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整节课,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教材分析
《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以修身正己为主题,分别从个人修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助人精神(《驿路梨花》),社会担当(《最苦与最乐》),做人操守(《陋室铭》),境界追求(《爱莲说》)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或处世引导,在不同体裁、不同角度、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大背景下,所选文章相互映衬与依托,为共同的主题服务。

其中《最苦与最乐》一文,置于单元第三课,是单元唯一的一篇自读课文,同时,该文由于写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时期,吊书袋、文言词、素材老等不利于学生产生兴趣或轻松理解的情况较为凸出。

要让学生自读,就必须按照语文的学习规律,设计精细的学习环节,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才行。

本单元的训练要点是学习略读。

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

根据文章表情达意的主旨,确定阅读重点,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这里既有阅读速度的要求,又有阅读受益的规定。

落实到本文来说,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读得进去;二要指导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有所取舍;三要实现学生表达的愿望,使学生的心得成为共享资源。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知识学生接触的少,教师应做好相关铺垫,以实现学生阅读的顺畅,加强阅读的目的意识。

评测练习
一、为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
1.契约音:义:
2.恩惠音:义:
3.悲天悯人音:义:
4.卸却音:义:
5.如释重负音:义:
二填空. 1 本文选自《》,作者,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字,号任公,别号。

他的作品收集在《》。

2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失意:失去意义。

B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C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D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3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相应语句,并说说下面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①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②处处尽责任,;时时尽责任,。

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教学本文之后,我产生了很多复杂的感受。

其中,我为学生们的表现而欣慰。

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深刻的体会:
1)学生发现问题并不难,难的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合适的切口。

教育界有这样一个提法“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此我们应大胆地鼓励学生去寻找问题,而实际上,老师的启发式,是把现成的问题抛给学生,学生疲于应付的是寻找解决办法。

长此以往将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几个像样的问题,是老师开启学生心灵的主要标志。

2)能够运用的知识,才是学生感兴趣和学生以为乐的知识。

以往的情况是“诗书咽下胜,嘴如闷葫芦”。

真应了鲁迅先生那名“人生识字糊涂始”的话了,课文和生活断档,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脱节,让学生们学起来自然心生厌烦。

如果,我们让学生学会转化书面语言,认识到学好语文能够把语说得更漂亮,更得体,可以滋润他们的生稍大和润滑人际关系,方便与外界的沟通,学生一定会去
掉书卷气、书生腔的习惯。

并且会让语文成为生活的先锋,把学语文看成最快乐的事情。

3)投其所好往往能事半功倍。

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学生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对荧屏那边的生活仰慕不已,我们适时让他们过一把表现瘾展示瘾,他们一定不会错过机会的。

当然,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还有不少,做个善于思考的老师,做个善解人意的老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耕耘。

你会和学生一起走向成功。

4)学生性情可以成为展示课堂活动力的不竭资源。

学生都是有个性的,都属于性情中人,老师可以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他们的性情做资源来调配课堂。

如言行无羁,异想天开,追赶新潮,敢比敢拼,寻奇猎怪……都可以通过老师的因势利导转化为探求新知,解决问题的动力和势能,课堂灵感的火花在于学生个性的碰撞、互递和感染,课堂之所以成功,是以让学生各自展示了他们的成功为基础。

因此富有个性的课堂和弘扬性情的学生相融合才是和谐的和可持续发展的。

显然这节课并不够完美,情感渗透教育发掘不深,双基也未能有效夯实,语文课的综合训练手段。

但是以学生的心愿出发,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巩固和扩大,则成为本课设计差强人意、聊以自慰的地方。

课标分析
在文本解读与课文理解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及“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基于此,对《最苦与最乐》一文的教学,执教者发动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走进文本,提出个性化的见解或问题,并以合作小组共同探究的方式,探讨涉及文本的基本问题,生成性问题及拓展性问题,教师积极聆听,随时跟进,择机介入,师生互动与反馈在适时、有效、精深的层面上展开,以达到课堂受益的最大化。

另外,《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议论文这种文体也有专项化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这就潜在地规定议论文的阅读教学不能脱离文体特点,架空分析,笼统领会。

本课《最苦与最乐》也设计了议论文的专题知识的强调与议论文要素分析的环节,引导学生在议论文文体框架下,进行文本的涵泳与相关探究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