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技术与管理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可行性方案.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流技术与管理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可行性方案
目录
一、基本情况
1.1管理学院基本情况
1.2现有实训条件的基本情况
1.3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二、物流技术与商务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
三、物流技术与商务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3.1场地布局
3.2实训基地功能
3.3实训基地硬件
3.4实训基地软件
3.5投资预算与实施进度
四、物流技术与商务实训基地实验项目集
五、资源共享与示范作用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教财[2004]9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支持奖励评审试行标准〉的通知》(教财[2005]12号)以及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和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基地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按照《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支持奖励评审试行标准》的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进行物流技术与管理综合实训基地建设,该基地主要从事物流技术与商务的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工作。

一、基本情况
1.1管理学院基本情况
物流与运输管理学院现开设有物流管理、物流管理(采购管理方向)、报关与国际货运、公路运输与管理、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高速公路管理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路政管理等九个专业(方向),在校生规模为1660人,各专业学生构成。

表1 物流与运输管理学院各专业学生构成
管理学院现有教师48人,其中校内专职教师36人,校外专职聘任教师12人。

校内专任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12人,博士2人,硕士14人,在读硕士5人。

1.2现有实训条件的基本情况
物流与运输管理学院自学校升格为高职院后,按照社会对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要求和专业建设要求,开始加大了对管理类实训教学基地的重视。

2004年开始建设管理综合实训室和物流技术实训室。

1.设施情况
建设有管理综合实训室和物流技术实训室,2006年为配合交通厅机动车教练员考试中心的建设需要,撤销管理综合实训室,现仅剩物流技术实训室。

实训场所使用面积70平方米,设备总值9.74万元。

2.设备情况
具有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皮带式线性输送链等物流管理类实验实训仪器设备,设备总值9.74万元。

3.实训师资队伍
物流技术实训室现由物流系老师协助管理,无固定实训指导人员。

1.3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物流专业成立于2002年,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是我院物流与运输专业群的龙头专业,也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专业。

2006年该专业通过教育厅评审,被评为“示范性建设专业”,并计划2007年参加示范性建设专业验收工作。

公路运输管理专业也是具有20年办学历史的老牌专业,现正申报院级、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是管理学院最具建设价值的专业之一,也是下一步重点建设专业。

二、物流技术与商务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
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国内技术先进,省内示范共享,环境高度仿真、软硬件齐全配套、收效明显突出。

具体功能目标如下:
(1)提供给学生进行以下技能的训练:物流模型、物流流程的模拟实习;物流设施与设备的认识、操作实训;运输管理模拟实训;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拟实训;仓储管理、配送管理模拟实训;供应链一体化模拟实训;条码制作、条码识别实训;物流企业运作管理模拟实习;物流管理案例与模拟实训;报关、国际贸易商务模拟实训。

(2)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进修、培训基地。

(3)面向社会,开展物流管理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在职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

(4)为兄弟院校在校生提供相关实验实训技术服务。

三、物流技术与商务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3.1 场地布局
物流技术与商务实训基地由“三个中心,五个实训室”组成:仓储综合实训中心(仓储实训区、分拣实训区、工业工程实训区)、国际物流实训中心、模拟软件实训中心、运输管理实训室、包装实训室、条码卖场实训室、商务环境模拟实
训室、沙盘模型实训室。

物流技术与商务实训基地面积约1600m2,平面布局可根据建筑实际情况进行组合分层布置。

3.2 实训基地功能
将基地建成具有国内领先的现代物流人才的孵化园;管理类专业的综合实训基地;物流、电子商务、报关与国际货运等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中心。

基地建设后,可满足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满足企业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

学生通过在中心的训练,可以具备以下能力:
具备运输与配送运营管理能力;
具备集装箱运输租箱、验箱、配箱及运营管理能力;
具备从事国际物流和国际结算的能力;
具备条码的生成、印制、识读、检测以及电子标签的生成、识读等能力;
具备分拣线的操作、检测和简单维护保养能力;
具备自动化立体库、多层仓库、平房仓库的管理能力和仓库设施设备的简单维护保养能力;
具备物流运输服务与质量管理能力;
具备从事报关与报检业务的能力
具备遵守国家和地区物流运输法律法规的能力;
具备必需的计算机物流信息管理能力
3.3 实训基地硬件
1.仓储综合实训中心
仓储综合实训中心分为仓储实训区、分拣实训区、工业工程实训区,实训空间为35m×20m×3.2m。

仓储实训中心主要设备有:
2.模拟软件实训中心
模拟软件实训中心面积约270m2,可同时容纳两个教学班进行软件模拟实训。

主要设备:
3.国际物流实训中心
国际物流实训中心主要是报关、报检、货代、船代办公环境模拟。

实训面积约100m2。

主要设备:
4.运输管理实训室
运输管理实训室面积约为150m2,主要是站务、监控、安检环境模拟。

主要设备:
5.商务环境模拟实训室
商务环境模拟实训室面积约90平方米,可容纳1个班进行运政执法、路政执法、招聘、商务洽谈、采购招标等商务环境模拟实训。

主要设备:
6.条码卖场实训室
条码卖场实训室面积90平方米,可容纳0.5个班进行条码制作、检测、卖场布置等实训。

主要设备:
7.包装实训室
包装实训室面积约90m2,主要实训设备:
8.沙盘、模型实训室
沙盘、模型实训室面积约90m2,主要设备:
硬件投资共259万元。

3.4 实训基地软件
物流技术与商务实训基地主要实训软件:
3.5 投资预算与实施进度
1.项目支出预算
2.实施进度
四、物流技术与商务实训基地实验项目集1.课内实验实训羡慕
2.单独设置实训项目
物流技术与商务实训基地每学年可以开展实训项目:2618学时。

五、资源共享与示范作用
1.资源共享
(1)校内经管类专业综合实训平台
物流技术与商务综合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可以满足管理学院所有专业课程内实训项目及单独设置校内实训项目的开展,还可以满足学院其他院系相关专业部分课程实训的需要(公路学院:工程造价、建筑工程管理;汽车学院:汽车运用技术、汽车营销、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方向);经贸学院:水运管理、港口与航运管理、国际航运、港口业务管理、会计电算化;航运学院: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

(2)对外实训项目开展
广东省高职高专中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不下30家,中专技工学校中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也不下20家,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广东省交通技工学校、广州市交通运输中等专业学校、广州市交通技工学校、广东省经济贸易学校、广东科技学校等,长期以来与我院进行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多方面合作。

广州沙河和龙洞地区是高职高专和中专学校比较集中的地区,物流技术与商务实训基地的建成,可与其它高职高专和中专技工学校共享实训教学资源。

我院将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来保障实训基地的共享作用进行:接纳周边学校学生如下实习、实训(物流模型、物流流程的模拟实习;物流设施与设备的认识、操作实训;运输管理模拟实训;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拟实训;仓储管理、配送管理模拟实训;供应链一体化模拟实训;条码制作、条码识别实训;物流企业运作管理模拟实习;物流管理案例与模拟实训;报关、国际贸易商务模拟实训)。

(3)物流管理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
物流技术与商务综合实训基地建立将申报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作为省内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进修、培训基地。

面向社会,开展物流管理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在职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规定了报酬的分配措施;和企业或其它院校开展科研课题。

2.示范作用
(1)近几年,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每年培养全日制毕业生近300人、成教学生平均约70人、相近专业(公路运输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采购管理)近600人。

(2)实训基地的建设,淡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界限,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师生的动手能力。

我院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完成了生产、教学和科研任务,形成了互补、互动、良性循环的局面,使实训基地充满活力。

(3)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协作,实现不同学校、不同实训基地之间的联合、合作和交叉,实现资源共享。

认真制订实训方案,改革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发挥实训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近年来,我院在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教育改革、校企合作、对外培训、对外服务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但我们不会满足于现状,将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做大做物流技术与商务实训基地,以适应社会与市场的发展需要,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成为“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摇篮。

/glxy/glys/main.asp?id=5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