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公主》:与众不同的“女强”影视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忧公主》:与众不同的“女强”影视剧
作者:马彧于松明
来源:《声屏世界》 2016年第8期
马彧于松明
摘要:电视剧《解忧公主》讲述了汉武帝时代,汉朝将解忧公主派往西域乌孙国和亲,描
述了解忧公主在乌孙与翁归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冯嫽亲如姐妹的友谊。
解忧公主不仅让中原的
文化和影响传播到了西域,而且也为中原与西域带来了真正的和平。
《解忧公主》综合了时下
热门“女强”电视剧集的优点,时尚现代、场面恢弘,同时又兼备古装正剧的要素,坚持思想
精深、主题严肃、虚构情节与历史真实相结合,去除了当下影视剧浮躁的弊病,又弥补了古装
历史正剧不接地气,难与年轻观众产生亲近感的缺陷。
关键词:《解忧公主》“女强”古装正剧改编重塑
大胆改编:
对传奇历史人物增删有度
解忧是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关于她的记载,主要来自班固的《汉书》中。
她出生没落皇族,是汉武帝时代又一个远嫁乌孙国(今哈萨克斯坦与新疆边界一带)的和
亲公主,先后嫁给三个乌孙王为妻。
她帮助乌孙发展经济文化,开创了乌孙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公元前71年,她促成乌、汉联合,打击匈奴,使匈奴从此一蹶不振,“匈奴遂衰耗”“匈奴益弱,不能近西域”。
解忧毕其一生,不仅圆满完成了汉武帝赋予的联乌抗匈使命,而且还推动
乌孙、龟兹等国先后加入汉朝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
乌孙国人赞其为天鹅,尊其为国母。
年近七旬,思乡心切的她上书汉宣帝想落叶归根:“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
”情词
哀切,天子为之动容,派人接回了解忧。
在乌孙国生活了五十多个春秋,年近七十解忧才回到
阔别已久的长安,归国两年后病逝。
近半个世纪以来,以解忧公主为题材的文学影视舞台作品无数,小说、话剧、影视剧,甚
至网络流行的穿越小说,都以解忧公主为原型,讲述这个身世离奇、命运跌宕起伏的女性的一生。
央视将解忧公主搬上荧屏,是如何讲述这位2000年前的女性?
央视版《解忧公主》没有像其他艺术作品那样,从少女直到老年,按时间顺序讲述解忧公
主的整个人生,而是只选择了她前三分之一的人生,即讲述她的少女和青年时代。
从平民时期
的她讲起,到所嫁的第一任昆弥(对乌孙王的尊称)去世、乌孙政局平定的局面出现而终。
剧
情没有把重点放在解忧公主在乌孙的鼎盛中年时期,而史载在这一时期,是她在乌孙政治舞台
上最为活跃的时期。
虽然这样的取舍不太符合时下“女强”(以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影视剧类型的情节设置,但看完全剧却能理解编导的良苦用心:选择讲述解忧的少女到青
年时期,能较好地展现解忧对于和亲从不甘不怨到承担历史使命的心理自觉这一心理变化历程,而这一改变无疑能给演员巨大的表演空间;选择展现乌孙国一开始在汉与匈奴之前左右摇摆,
到经过解忧的努力倾心向汉,给编剧带来了极大的想像空间;而解忧从一开始备受乌孙王冷落
到得到乌孙昆弥的真情对待,一步步成为左右乌孙时局、左右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实现自己
的人生价值。
这个励志但不狗血不沉迷“宫斗”的女性成长故事给年轻观众以很多正能量的启迪,同时也有效规避了解忧一生嫁过三次昆弥(按照乌孙习俗,前代昆弥的妃子都要改嫁给下
一位继任昆弥)这一现代观众道德伦理上无法理解并接受的习俗。
为让时下年轻观众更好地理解解忧这个人物,编剧还对解忧的少女时代做了极大胆的改写
和扩容。
在历史上,19岁之前的解忧虽是皇族后代但也是叛臣之女(其祖父刘戊曾参与“七国
之乱”,兵败后畏罪自杀,整个家族均受牵连),在监视下度过了凄苦的19年。
而在央视版的《解忧公主》中,解忧却是一位流落民间的精灵,跟随戏班在广阔自由的大漠里行走卖艺,性
格开朗乐观,善良坚强,又带着精灵古怪。
而正是在大漠行走的经历,她与乌孙第一勇士翁归(也是第二代乌孙昆弥)邂逅,不打不相识,二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这一设置为其后的一系
列情节做了铺垫,也为她其后二嫁昆弥,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有了良好的故事基础。
重塑人物:
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女性表达
当下荧屏,“女强”影视剧正成为一种流行,但也渐渐陷入窠臼。
自《甄嬛传》起,至
《武则天》《芈月传》《女医明妃传》《班淑传奇》等热播剧,不论是真实或是虚构的历史女性,无一例外地在“人生奋斗”历程中被多位优秀男性爱慕,并为其铺平奋斗道路。
这些女性
在男女大防的古代,在几位男子之间“游刃有余”。
这些“女强”影视剧为了迎合消费主义时
代的女观众,往往把女主角塑造得无人不爱、无所不能。
同时,“女强”们的命运要么是登上
了权力顶峰,要么是在复杂的宫斗中凭借聪明才智笑到了最后。
编剧这样设置,满足了时下年
轻女观众的“代入感”,也影射了当代职场的一些现实得到了高关注。
但是,毫无疑问,这种
迎合当下的做法丢掉了历史眼光,破坏了历史真实,忽略了历史剧的基本要素。
无论何时,历
史剧的一大使命,依然是要尊重并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严谨的态度讲述历史是必须的。
《解忧公主》对于这种人物塑造的趋向做了一定的矫正,使得解忧公主这个形象真实可信
而丰满。
首先,解忧公主一直处在抉择的矛盾之中,既割舍不下与翁归的爱情,又有着身为大
汉和亲公主的使命意识,理智与情感始终在冲突。
当听说乌孙王下旨要心上人翁归娶阿伊腊为
妻时,她心情复杂,先是喝醉酒,然后冲动地骑马去找翁归,要求与翁归私奔。
这时候,她变
成一个简单的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小女子”。
而在大宛之战中,她为了救大汉军队于困境,
不惜走险棋,怀着身孕还偷偷跑到前线慰问,让乌孙王军须糜不得不跟随而至,造成昆弥“亲征”的假象,激励军士,令敌方不战而屈,显示出大智大勇的女杰风范。
小女人冲动的一面与
大智慧大爱的一面始终交织在一起,直到最后一集,呈现出人物的复杂和矛盾性。
央视版的
“解忧”,只讲到解忧的彷徨不定、处于成长期的青年时期,并未到沉稳的、理性的中年,这
样安排设置人物,符合人性的真实,也符合历史真实。
宫斗是“女强”剧中必不可少的情节,解忧公主是昆弥的右夫人,自然要与来自匈奴的
“左夫人”互相“竞争”。
但《解忧公主》虽然也有后宫阴谋,尔虞我诈,但并没有沉溺于此。
左右夫人的竞争,并非只是单纯的二女争宠,而是背后匈奴和大汉之间的势力消长。
这本身十
分符合历史真实,有了这个做铺垫,左右夫人的“宫斗”就不仅仅是“抢男人”那么简单。
事
实上,两位美丽的女性都是“身不由己”被推上这个宿命,两位女性都是时代的、历史的牺牲品,是政治的工具。
基于这样的一个历史和女性认知,《解忧公主》并没有将“宫斗”戏讲到
最后,胡姑虽然一直是反派形象出现,多次陷害解忧,成为解忧生命中的一大阻碍。
但解忧被
慢性下毒致流产,却并非胡姑所害,胡姑怀孕时也差点中毒。
在解忧的帮助下,二人发现,下
毒者是一心想要保证乌孙王室血统纯正的太后。
解忧和胡姑最终达成了和解,结束了宫斗,抛
却了民族种族之间的隔阂。
最后一集中,胡姑还随着解忧一起返汉(后解忧被翁归寻回,胡姑
将儿子托付翁归,自己远走天涯)。
在央视版的《解忧公主》中,这样的女性友谊还有很多,
比如解忧与冯嫽、解忧与阿彩、解忧与阿伊腊,尽管一度有过误会,但最终女性之间的谅解与
爱战胜一切,令解忧数次化险为夷。
这种“女性表达”跳出了“宫斗”的狭隘小圈子,更多地
讲述了女性的友谊、智慧、爱与美好。
女性不再仅仅是政治的工具、权力的牺牲品或觊觎者,
而是能够跳出宿命,并与之抗争,试图并努力掌握自己命运的自觉的女性。
为了凸显女性表达,大多数女强题材的历史传奇剧,都会将女主人公的命运最终设置成在
男权社会中,掌握了一般由男性才能拥有的权力,成为男权社会中的首领,令男性顶礼膜拜。
编剧和导演向观众暗示:比男人更强,这就是女性的成功。
但事实上,这既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也并非真正的女性表达。
在历史上,通过和亲解忧公主带来了和平与民族团结,解忧认知到了自己的使命,这当然
是她自身价值实现的一部分,这是历史上给予她的“定论”,也是央视版《解忧公主》要表达
的主要内涵之一。
但这一价值并不意味着女性要通过在宫斗、权力争夺中表现出强悍的一面来
实现。
《解忧公主》中,恰到好处地弱化了宫斗和权力阴谋这一面,使得解忧有机会展示真实
的自己。
比如对中医针炙感兴趣,比如保持自己在戏班走江湖时的活泼与开朗,更重要的是,
保持赤子之心,对翁归的感情一如既往的真挚。
在很多“女强”剧中,剧情进展到中后期,女
主角母性的一面常常超过其女性的一面,为了儿子的利益(权力和生存)利用自己曾经爱过的
男子,为了母性牺牲爱情,为自己夺取权力做合理化解释,也更能得到男性和女性观众的理解
和认同。
难得的是,《解忧公主》始终没有这么设置剧情,让解忧走上一条所谓“不得已走上
害别人的路”,这多多少少与观众的欣赏预期相悖,却塑造了一个真实、复杂而不那么类型化
的“女强”形象。
精致视听:
结构紧凑细节为塑造人物服务
《解忧公主》选取的是解忧公主少女和青年时期这个时间段,年龄跨度并不大,长度有42集,但该剧却并没有因此注水。
全剧有两条主线索,一是乌孙、匈奴、大汉三方关系的发展和
推进,另一条是解忧、翁归以及乌孙王军须糜之间的感情纠葛。
故事沿着这两条线索互相推动,贯穿始终,情节推进迅速,节奏掌控方面每集都能出现几个高潮。
如第一集便是匈奴方面半路
拦截翁归赴汉朝出使之路,上演了精彩的打戏和马戏,立刻攫取了观众的注意力。
帮戏班寻找
水源的解忧与迷路受伤的翁归不打不相识,解忧与翁归的性格在第一集中便得到了较好的展现。
《解忧公主》取景于西域大漠,剧中的沙漠时而有着狂沙漫天的恐怖,时而又有“大漠孤
烟直,黄河落日圆”的壮丽,还有充满异族风情的敦煌城,华丽而粗朴的赤谷城等风情。
西部
大漠壮阔风光,配上悠远的音乐,给全剧带来一种粗犷的美的质感,给观众以不寻常的美的享受。
《解忧公主》导演之一路阳是电影导演出身,拍过《绣春刀》,擅长马戏、打戏。
《解忧
公主》剧中,各种马戏、打戏、战争戏更是毫不含糊,尤其是最后两集中与匈奴的大战,大军
压境、山雨欲来、气势恢宏,堪比电影大片,完美地再现了2000年前的西域边塞,大汉、匈奴、乌孙之间战争的紧张气氛和景象。
在人物塑造方面,解忧与翁归的性格都很“现代”,解忧活泼灵动善良可爱,翁归刚毅勇
敢痴情又不失洒脱风趣,都符合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
该剧通过不少细节展现解忧的性格,比
如她成为和亲公主到了赤谷城,乌孙王却因为她迟到了一天,给了她一把剑让她自杀。
护卫淮
天沙刚要拔剑,解忧忙跪下托起宝剑用言语巧妙地化解了危机。
乌孙王离开,淮天沙称赞她
“做得好”,她却拍拍胸口,表示“刚才吓死了!”另一次,在迎亲宴会上,她与匈奴和亲公
主胡姑、与乌孙王斗嘴险胜,镜头扫过她,她又是一脸“不淡定”,俏皮地吐了吐舌头。
这些
小细节都较好地展现了解忧的天真可爱与争胜好强的天性,让她显得像一个初入职场、小心翼
翼又好强而且喜怒形于色的年轻姑娘,很有亲切感。
《解忧公主》还通过服装道具化妆等方面来凸显主人公心境、环境、身份的变化。
如在大
漠漫游时期,解忧穿的是颜色鲜艳的少女装,妆容较为清新。
而入宫之后,不管是宫庭正装还
是居家服装,都以白色或淡色为主,妆容时而华丽时而素朴,也暗示了解忧“一入宫门深似海”,再也无法与心爱的人双宿双飞的凄苦忧愁心情。
男主角翁归粗犷帅气,他既有英勇和痴情的一面,又有浪子般的放荡不羁,为了爱情江山可以不要,为了国家和民族生命也可以不要。
这样的人物设定有着浪漫化、偶像化的特点,也极大地满足90后女性观众的审美。
他的造型也是全剧的一大亮点,身为乌孙贵族、乌孙昆弥的堂弟,他的西域风格的华丽服饰和发型,都颇富现代感,即使放到今天,依然能引领潮流。
在主演的选择上,剧组也挑选得十分到位,张歆艺(饰解忧)是内地年轻女演员中少有的有着英武气质的女明星,柔媚之中有着巾帼气,而袁弘(饰翁归)没有时下很多男演员的阴柔气,浓眉阔脸,很符合草原汉子的气质。
除了解忧和翁归,《解忧公主》还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如忠肝义胆的淮天沙、女侠风范的冯嫽、多思多疑的乌孙王军须糜、泼辣的胡姑、单纯的阿伊腊、阴险的长山等等,正是这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撑起了一台精彩的剧集。
《解忧公主》并非完美,尤其是剧中的语言多遭诟病,这也是时下古装剧集的通病。
为了过分追求与当下观众“接轨”,很多古装剧集常常让古人和现代人有着同样的语言思维体系。
《解忧公主》也未能免俗,虽然也注意到了一些历史的细节,比如在汉朝说“是”为“诺”,在乌孙说“是”为“唯”,但在其他方面,就没有这么严谨了。
解忧动不动脱口而出的都是现代汉语,甚至还会说一些网络段子。
比如翁归让她不要去和亲与他私奔时,她以“有选择的叫机会,没有选择的是命运”这句话以示拒绝,但类似的语言因太多,常给人出戏之感。
在情节方面,为了让节奏加快,部分情节的推进也不够顺畅。
比如第二集中,解忧用“无根之水”为翁归疗伤,一边气呼呼地觉得翁归是一个大麻烦,但接下来的晚上,解忧便躺到翁归的身边温柔地和他一起聊天,问对方的姓名,这两个情节毫无过渡,十分牵强。
另外,在翁归与解忧的感情线中,翁归一直处在受伤、疗伤、复原、再受伤这个循环中,情节设置缺少新意。
瑕不掩瑜,尽管仍有不足,但《解忧公主》依然是一部耐看、养眼、有品质的剧集,既通过偶像化、时尚化吸引了年轻观众,又有着本着历史真实出发的女性表达。
对于当下的同类型影视剧如何走出“玛丽苏”等套路,提供了一个很成功的尝试和思路。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栏目责编:曾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