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中探索画面感体会文化德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实效
古诗教学中探索画面感体会文化德育区沛娟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
基本理念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
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首先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温儒敏教授也曾提
出:今天小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和古代的“诗教”是一
脉相承的。

提倡儿童多学一点诗,古代叫“化以成德”,
“得其性情之正”,是以古代的伦理道德化育人。

而今天提
倡儿童诗古诗词,也是希望通过诗歌诵读来传承优秀的传
统文化,立德树人。

古典诗词中沉淀有我们民族思想情感
的“基因”,作为中国人,就必然也必须接受和激活这些传
统文化的“基因”。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非常重视古诗教
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

近来,我对古诗文
教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在自己的课堂上加以实践
探索、反思。

一、以景带“景”引导提炼学习方法
小学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阅读理解古诗词的能
力,能借助注释初知诗词大意。

但对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展
开想象还需要更多提示。

在学习风景诗时,我让学生加快
写景文章,小结过写景文章的特点如何抓住景物描写来突
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然后迁移到写景古诗的学
习。

这样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方法,然后
迁移运用,让学生有学习的路径方法,也拉近古诗文与学
生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化难为
易,让学生快速地尝到品味古诗文情感成就感。

唐代诗人
王维也说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对于小学生来说,
知识积累较少,一首新的古诗往往很难感知它的大意。


时,如果教师能引导学习迁移,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而且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境的钥匙。

二、以“景物”为骨,重现画面感
学习古诗文,我们可以抓关键词展开想象,补白诗中
言外意,重现诗文中的画面,让孩子在读中补白从而理解
诗意,体会文化德育之美。

如在《清明》这一诗的教学中,我抓住诗句的关键
字,让孩子在读中补白从而理解诗意。

如:第一句抓住
“雨纷纷”,这是怎样的雨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通
过图片对比“倾盆大雨”与“细雨纷纷”。

然后转入“欲断
魂”人的心情。

这需要联系清明节活动而补白:路上可能
会有哪些人?神情怎样?一二句诗的沉闷愁怅之情,第三
四句的“酒家”和“遥指”却让人觉得柳暗花明,有如黑
夜的指路明星,这是整首诗的精气神。

第三步,我引导孩子
回归整首诗的意境,让孩子想象补白:当你轻轻诵读诗
文,你似乎看到——如此,整首诗都是在读、想、说中品
味诗中的“魂”。

一堂课下来,相信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
一首28个字的《清明》,而是《清明》背后整个美轮美奂
的诗词意象。

如诗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的学习
中,孩子们对景物的色彩的美感很容易能体会到,接着我
让孩子们抓住“肥”和“稀”来想象面,孩子们通过重现
画面感,很容易就体会杏子大得饱满又可爱,让人馋嘴,
而菜花因季节的更替显得稀稀落落,却没凄凉之感,反而
让人觉得勃勃生机。

三、以画面感为肉,品诗之文化德育
因为学生在品读理解诗的过程中会因认知结构、人生阅
历、对问题认识的深度等,使孩子们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
制,故在教学中又采用对比、联系生活背景等多种教学方
法,调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能结合自身的情
感积累,进一步地去感受、思索,从中不断地获得新的体
验,并力求在朗读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美、意境美。

我们语文
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正是这样情景交融的语言珍品,需要我
们引领学生徜徉在诗词所营造的意境里,放飞想象,融入情
感,去感受美,亲近美,提升心灵,发展智慧。

如在教学《清明》这首诗时,我从节日引入,“清明是
一个节气又是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

这天你家是怎么
过的呀?”因为上这首诗时,刚好放清明假回来的第一
天。

孩子们关于清明节的情景历历在目,一下子感觉穿越
古今,孩子们侃侃而谈,有的说清明节全家族一起抬烧猪
祭祖,场面热闹非凡;有的说回乡团聚一起吃杀猪饭,比
过年还齐人;有的说去附近旅游……其实从古至今,人们
过清明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这样自然而然地润物无
声式的补白转入《清明》诗的学习。

然后在理解“雨纷纷”时,我引出“天街小雨润如
酥”一诗,引导学生采取对比的学习方法体会毛毛细雨的
意境;在理解“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欲”时,我又出
示旧知识“李白乘舟将欲行”,两个“欲”字的对比,学生
很容易就明白“欲”是指“将要”的意思;学习过程中,
我还引导学生通过背诵、、小品、配乐唱诗、改成长短句
(小令)、三言诗等形式来表演《清明》诗;最后,我引出
《元日》《正月十五夜灯》《乞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四首传统节日的诗,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效果不
错。

将不同的诗作进一步地对比分析,寻找他们的共同
点,体会其不同特点,进而深刻体会其表现的情与意境。

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
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
的作用。

古诗教学中探探画面感体会文化德育,古诗文是形象
思维的结晶。

教学古诗,让儿童体会诗中鲜明、独特而感
人的艺术形象,可以丰富儿童的情感,发展儿童的联想、
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元勋.小学古诗意境教学浅探[J].成功:教育,2008(011):
79.
[3]江和平.诗之韵──小学古诗词教学意境引入探究.
[4]王冬梅.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画面感教学的几点思考
[J].中国校外教育,2016(26):142.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屏山小学)
30┆好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