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文言文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文言文练习题
第二册
(一)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打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
....,便得一山,山有小口,看起来如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爽朗。
地盘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个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年夜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夫人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距离。
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不管
...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
停数日,辞去。
个中人语云:“不足为.万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斯。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崇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
..者。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
一.说明划横线的词语。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__ _ __ ___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__ ___ ___ __ __ ___
3.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___ __ __ ___
4. 地盘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 __ ___ __
5.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 ___ ___ __
6.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 __ __ ___ __ ___
7.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___ __ ___ __
8.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___ __
9. 率夫人邑人,来此绝境 __ ___ ____ _
10.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 __ ___ ___ __ 1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 ___
12. 个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 ___ __ ___
13.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 __ __ ___ ___ __ ___ __
14. 及郡下,诣太守说此 __ ___ __ ___
15.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___ __ ___ __
16.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遂无问津者。
__ ___ ___ __ __ ___ 二.说明下列句子.
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 地盘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夫人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
6.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三.思虑
1.第二段重要写了桃源的美好情形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
们进行了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桃花源工资什么来到那个处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文中哪句话注解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旧想连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4.下列说法中不精确的是哪一项? ( )
A.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洁的模样,“夫人”指的是夫人、儿女。
B.从这两段文字中,能够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明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便邀还家,设久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示了桃源人的忠厚、热忱、好客。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5.对文段明白得不精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一文中进桃源一段描述了一幅幻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确实是常说的“世外桃源”
B.一进入洞口,面前酒显现了一个坦荡敞亮的境域,这确实是桃花源。
C.“见渔人,乃大年夜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年夜惊”写出桃花源人对生疏人的惊奇,显示桃花源与世隔断的长远。
D.文中没有具体写渔人说的话,只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带过,这显示了作者行文的简洁凝练。
6.渔人分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如许写得目标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二)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说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能够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曰:何陋之有?
一说明加点的词语
1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 )( ) ( )
2 鸿.儒( )
3 劳.形( )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话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译文:。
2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译文:。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4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三请给文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意思。
四“调素琴”、“阅金经”分别照管哪句?。
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表达感化?。
六找出文中你爱好的对偶句?。
七请写出文章的中间句?。
(三)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
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喷鼻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远不雅而弗成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正人
..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说明文中加点的词语。
1、蕃:
2、染:
3、濯:
4、妖:
5、亭亭:
6、植:
7、亵:
8、鲜:
9、宜: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喷鼻远益清,亭亭净植:
5、可远不雅而弗成亵玩焉。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答复下列问题。
1、下面的句子分别有什么寄意?
(1)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喷鼻远益清:。
(3)亭亭净植,可远不雅而弗成亵玩焉:。
2、本文以正面衬托莲,以来反衬托莲,用意是什么?从中能看
出作者如何的生活立场?
3、作者把“菊”比方成“隐逸者”,是指的人,把“牡丹”比方成“富贵
者,是指的人,把“莲”比方成“正人”,是指的人。
4、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借赞扬来唱歌
,表示了作者。
5、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6、作者在第1段中从、、等方面描述莲的可
爱形象,用莲来象征。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牡
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8、接洽本身的志趣和寻求,写出你最爱好的一莳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爱好的缘故。
(四)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说明下列加划线的字。
1.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 __ __ _
2.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 __ __ _
3.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_ __ _ __ __ _
4.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_ __ _ __ __ _
5.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 _ _ __ _ __
6.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 __
7.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_ __ _ __ __ _
8.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 _ _ __ __ _ _ __ _ __ __ _
9.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__ _ _ __ _ __
10.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__ _ _ __
11.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 __
二.说明下列句子。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6.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7.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9.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0..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2.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一.答复下列问题
1.第一段写三峡地貌(描述三峡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这些语句侧重写山,凸起三峡的_ ____ ___特点。
2.第二段写三峡的夏水,凸起夏水如何的特点: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唐代大年夜诗人李白有一首诗与第二段文字所写的内容雷同,这首诗是:标题:《_________》,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写三峡的冬春之水,凸起了冬春之水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四段写秋水,由哪句可知?划出描述三峡秋气象候的语句,这些语句凸起了三峡的秋天____ ___的特点,个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衬着了_____ __氛围。
6.本文思路清晰,采取了____ ___构造。
7.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写三峡的全貌,“七百里”三字点清晰明了三峡之长,“两岸连山”二句写出山多,“重岩叠嶂”写山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二句写谷深,凸起了全部三峡的宏伟气候。
B.文章按照初夏秋冬的次序写三峡之水,凸起其绚丽风景。
C.文章写秋景时,应用了正侧结合的写法,个中正面描述的一句是从林寒涧肃,侧面描述衬着了三峡秋景的肃杀氛围,也融入了作者的小我感触感染。
D.文章应用了大年夜量极丰富表示力的词语,说话清新潇洒。
(五)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平易近。
③怀平易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朝的。
本文的体裁属
二.说明下列加点词:
解( ) 欣然( ) 行 ( ) 念( ) 乐( )
遂( ) 寝 ( ) 相与( ) 空明( ) 交错( )
盖 ( ) 但 ( ) 闲人( ) 吾( )
三.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平易近。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四.扫瞄明白得:
1.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重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2.本文写月凸起其,写境凸起其,写影凸起其,写人凸起其,写情凸起其。
(请用一个字答复)
3.作者什么缘故会想到夜里去寺院游玩?
.。
4.作者是如何描述月色的?
.。
5.段末几句抒写作者的心境和感触感染,点睛之笔是“”二字,反应了他掉意苦闷而又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6.作者夜游时的感触感染是如何的?文章重要表示了作者如何的心境?。
第四册
(六)送董卲南游河北序
燕赵古称多感叹悲歌之士。
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护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气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不雅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皇帝在上,能够出而仕矣。
”
一.说明下列加横线的字。
1. 燕赵古称多感叹悲歌之士。
董生举进士 __ __ ______ _____
2. 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__ __ __ __ ____ __
3. 吾知其必有合也 ___ ____
4.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护焉 _______ _ ___ ___ _ ____ _ _____
5.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__ __ __ _
6. 吾尝闻风气与化移易 _ __ _ __ _ __ ____ __
7.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_ __ _____ ____
8.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__ _ _ __ _ __
9. 吾因子有所感矣 __ _ __ _
10.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_ ___
11. 而不雅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__ _ __ ___ _________
12. 为我谢曰:明皇帝在上,能够出而仕矣 __ _ _ __ _ __ _ __ 二.说明下列句子。
1.董生自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护焉。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吾尝闻风气与化移易。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董生勉乎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5.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不雅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6.为我谢曰:明皇帝在上,能够出而仕矣!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三.答复
1.概括三个天然段的段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 _____;第二段________ 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 __
2.确信下列说法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董邵南“连不得志于有司”,他得“志”更多的是在于“功名”。
()
(2)各藩镇的叛臣为了对抗朝廷,天然要广揽人才。
翰愈作为董邵南的同伙,不肯董邵南去为割据权势负责。
()(3)翰愈不肯董邵南去河北,是怕那边的人差不多没有往常那样热忱,怕董邵南去到之后,没人照管,没人赏识。
()(4)翰愈要董邵南“为我吊诸君之墓”,是因为望诸君乐毅是古燕赵地区的名将之一,也是古燕赵“感叹悲歌之士”之一()(5)翰愈要董邵南协助,“不雅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是想明白河北一带的习俗改变了没有。
()
(6)“昔时屠狗者”高渐离等因此出身卑微,但也是古燕赵地区的“感叹悲歌之士”。
()
(7)“明皇帝在上,能够出而仕矣!”别处上是对像昔时高渐离那样出身卑微的“感叹悲歌之士”发出号令,要他们出来为皇帝效力,实际上是暗示董邵南要留在长安为国效力。
()(8).文章第一句“古称”二字,感化是婉转地提出董生:今天的燕赵可能已无“感叹悲歌之士”你此行未必有合,要三思而行.故不克不及删去。
()
(9).“吾尝闻风气与化移易”这句话的感化是:又再提示董生,原有的感叹悲歌之士可能已因风气易化而不克不及称“感叹悲歌之士”了,此行“未必有合”,要三思而行。
()(10.)作者是不支撑董深去河北的,但文章表达得专门委婉,依照是按照“明送-暗劝-实留”得次序构思的。
()
(11).作者托付董生到河北替他帮两件事,感化有二:1.表达了作者对“感叹悲歌之士”的尊敬和关怀。
2.暗示董生:既然燕赵的“感叹悲歌之士”都应到长安来,你还有什么来由分开长安到燕赵呢? ( ) .3.“燕赵古称多感叹悲歌之士”一句在文中起什么感化?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4.作者说:“吾知其必有合也。
”能注解其缘故的一项是:()A. 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B.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护焉。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C. 然吾尝闻:风气与化移易。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D. 明皇帝在上,能够出而仕矣
5..董生“怀抱利器”却“连不得志于有司”,这跟《马说》中的哪些说法士一致的?董生的遭受反应了当时如何的社会实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前后两段末尾句“董生勉乎哉”含意是否雷同,什么缘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7.从本文内容看,你认为翰愈的政治偏向若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七)与朱元思书
风烟
....()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随便
率性
..()。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世界独...()器械
()绝.()。
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
..()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呜.(),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
..()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重点句)。
横柯.()上蔽.(),在
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
..()见.()日。
一、在括号里说明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从流飘动,随便率性器械。
译: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
3、负势竟上,互相轩邈。
译:
4、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译: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伦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
扫瞄答复
1、文章第1、2句写的对象分别是什么?各表示如何的心境?
答:第1句。
第2句。
2、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哪句?本文的描述的内容是什么?
答:。
3、第二段写的内容是什么?它的特点表示在哪两方面?间接描述的句子是哪句?
答:。
4、二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应用这种句式有什么好处?
答:。
5、第二段描述富春江如何的情态美?
答:。
6、三段写的对象是什么?从哪四方面描述?
答:。
7、第三段开首写山形,这些山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把静山写动了,这有什么好处?答:。
8、第三段写林中的声音是为了表示山林的烈火吗?什么缘故?
答:。
9、文章哪些句子从侧面描述山美?表示作者如何的志趣?
答:。
10、三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应用这种句式有什么好处?
答:。
11、鄙人列表示手段中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其感化。
比方:。
衬托:。
夸大:。
第五册
(八)始得西山宴纪行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认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本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过汀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这高而止。
攀附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泥土,皆在席之下。
其高低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这挺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因此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一、说明加点的词语
1 自余为僇.人( )
2 居是.州( )
3 到则披.草而坐( )
4 攒蹙
..累积 ( )( ) 5 外与天际. ( )
6 然后知是山这挺立
.. ( ) 7 悠悠乎与颢气俱.( )
8颓然就.醉 ( ) 9 然后知吾向之
..未始游( )
二、句子翻译
1 认为凡是洲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
2 攀附而登,箕踞而遨。
译文:。
3 其高低之势,岈然洼然
译文:。
4 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
5 然后知是山之挺立,不与培娄为类。
译文:。
6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
7 心灵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
8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因此乎始。
译文:。
9 故为之文以志。
译文:。
三明白得扫瞄
1 概括段意,说说第一段的感化?。
2出游自足的心境为下文游西山做铺垫的句子?。
3描述西山高大的句子?。
4描述西山气概阔大年夜的句子?(抒发生发火者对西山气候阔大年夜的赞扬以及物我相融的感触感染)。
5 分别找出用比方,拟人手段写站于西山之上,四周风景尽收眼底的句子?。
6 文章的主旨句?(写出作者傲世情怀的句子)。
7 描述宴饮之乐的句子?作者描述西山宴游,披露作者什么情感?。
8 描述人与天然融合的句子?(物我相融)。
(九)酒徒亭记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
..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
...于泉上者,酒徒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酒徒也。
酒徒之意.不在酒,在乎山川之间也。
山川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山洞暝.,晦.明变更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喷鼻,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合,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扶携擢升
......,往来而一向者,滁人
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喷鼻而酒冽.,山肴
..而前陈.者,太守
..野蔌.,杂然
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
..
..交错,起坐而鼓噪者,众宾欢也。
苍颜
白发,颓然
..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
..夕阳在山,人影狼藉,太守归而来宾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高低,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四、说明下列词语。
1、环:
2、尤:
3、蔚然:
4、深:
5、回:
6、翼然:
7、临:
8、作:
9、名: 10、辄: 11、意: 12、得:
13、寓: 14、霏: 15、开: 16、归:
17、暝: 18、晦: 19、芳: 20、发:
21、秀: 22、繁: 23、时: 24、穷:
25、负: 26、伛偻: 27、扶携擢升: 28、绝:
29、渔: 30、为: 31、冽: 32、山肴:
33、蔌: 34、杂然: 35、陈: 36、酣:
37、丝: 38、竹: 39、弈: 40、觥:
41、筹: 42、苍颜: 43、颓然: 44、已而:
45、翳: 46、去: 47、乐其乐: 48、谓:
五、翻译下列句子。
1、环滁皆山也:
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4、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5、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酒徒亭也: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7、酒徒之意不在酒,在乎山川之间也:
8、山川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山洞暝,晦明变更者,山间之朝暮也:
10、野芳发而幽喷鼻,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11、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合,而乐亦无穷也:
1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3、已而夕阳在山,人影狼藉,太守归而来宾从也:
14、树林阴翳,鸣声高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5、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
1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7、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六、答复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总领山川天然情形描述的一句话
是:。
2、第一段描述的景物主假如,描述的次序
是。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感化是什么?
4、第一段中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惟情感关系最紧密的一句话
是。
5、第一段点明“酒徒”深意的是哪一句话?
6、第二段作者用对偶句,描述了山间日夕风
景。
是朝,是明,是暮,是晦。
写景方法是。
7、第二段写四时风景,抓住了季候特点,春季写花,夏季写,秋季写,冬季写。
8、第二、第三段每段可用一个字来凸起其内容。
第二段为,第三段为。
这两字有因果关系,因而,由起。
9、第三段中最能表现滁人游山的盛况的一句话是,作者写滁人游的排场与
太守有什么关系?
10、第三段作者写太守醉之前什么缘故要写滁人游和众宾欢的场景?从中可反应出什么?
11、太守与来宾的宴游是检朴的,从中能够看出太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2、第三段写作层次专门清晰,可各用文中的一个三字短语来概括其大年夜意,
分别为,、、。
13、第三段中,“太守醉也”的“醉”有哪两层意思?
14、第四段中描述傍晚时山间风景的句子是。
15、第四段写“禽鸟知山林这乐,而不知人之乐”这句话有何用意?
16、“夕阳在山,人影狼藉”写出了世人归去之时的情形。
此句说话特点是,照管了上文的哪句话?
17、在文中找出主旨句。
18、第四段中作者奇异的用之乐衬托之乐,又以
之乐衬托之乐。
19、“醉能同其乐”与第一段哪个内容、哪个句话相呼应?
20、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感化?
21、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惟境域,我们能够感触感染到他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
展露的奔放胸襟。
(十)得道多助,掉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堪。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堪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
和也。
故曰,域平易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世界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
掉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世界顺之。
以世界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正人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得道多助,掉道寡助》选自,孟子名,是战国时代家思惟
的代表人物。
孟子否决,主意以同一世界,本文是一篇。
二.说明下列加点的词
得道( ) 寡( ) 天时( ) 地利( )
人和( ) 三里之城.( ) 郭 ( ) 环( ) 城.非不高也( ) 池( )
兵革( ) 委( ) 去( ) 域 ( )
固 ( ) 威( ) 至( ) 畔 ( )
顺 ( ) 以( ) 故( ) 正人( )
三. 翻译句子
1. 得道者多助,掉道者寡助。
2. 委而去之
3. 域平易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世界不以兵革之利
4. 故正人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 扫瞄明白得
1 . 本文阐述的重要不雅点(中间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注解了作者什么
主意?
2. 什么缘故说本文的不雅点(中间论点)是孟子“仁政”主意的具体表示?
3. 孟子认为决定斗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 个中起决定身分的是什么?
4. 作者围绕中间论点, 分别从哪两方面逐层论证? (用原文答复)
5. 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
6. 地利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 “委而去之”是指什么人?
7. 第三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 第三段用了什么句式? 什么修辞? 有什么感
化?
8. “域平易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世界不以兵革之利。
”这三个句子
的次序可否改变? 什么缘故?
9.战必胜的缘故是什么?
10.第四段用了什么句式? 什么修辞? 有什么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