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
(完整版)传染病学重点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2、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结果。
3、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称为共生状态.4、机会性感染: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
5、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6、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7、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8、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9、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
10、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11、社区获得性感染:指在医院为罹患的感染,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感染.1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13、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1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16、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17、急性期改变: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18、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19、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染病学考试复习重点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真菌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照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有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感染时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过程的表现:①清除病原体②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③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可排除病原体)⑤潜伏性感染(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感染过程中的病原体的作用:①侵袭力②毒力,包括毒素(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霍乱弧菌。
内毒素→伤寒杆菌、菌痢杆菌)③数量④变异性体液免疫(B细胞):(1)IgM最先出现,近期感染标志;(2)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抗体;(3)IgE主要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传染性病的发生机制中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①直接损伤②毒素作用③免疫机制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①发热②代谢变化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如麻疹、水痘、乙型脑炎等,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至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的周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①病原体②传染性③流行病学特征(散发性发病→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仍处于常年水平时。
流行→某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
大流行→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
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④感染后免疫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传染病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传染病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种传染病不是由细菌引起的?A. 流感B. 结核病C. 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D. 梅毒答案:A. 流感2. 传染病的基本传染途径包括以下哪些?A. 空气传播B. 飞沫传播C. 食物污染D. 接触传播E. 虫媒传播答案:A、B、D、E3. 以下哪种传染病病原体属于病毒?A. 结核病B. 腮腺炎C. 麻疹D. 梅毒答案:B. 腮腺炎4. 传染病的潜伏期是指:A. 从感染病原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B. 一种传染病在社会中持续流行的时间C. 感染病原体后出现症状的时间段D. 传染病在人群中消失的时间答案:A. 从感染病原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5. 以下哪种措施不利于预防传染病的传播?A. 彻底洗手B. 避免接触传染源C. 打开通风D. 戴口罩答案:C. 打开通风二、判断题1. 错误的说法是: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引起的。
答案:错误2. 错误的说法是:病原体滴液污染室内物体表面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答案:正确3. 正确的说法是:传染病传播是在具有一定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播途径和环境条件的基础上。
答案:正确三、问答题1. 什么是属于飞沫传播的传染病?简要描述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答:以流感为例,流感是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等方式排出的飞沫携带病毒传播给他人,一般在距离1米左右就会沉降,易被呼吸道吸入,引起感染。
预防措施包括正确佩戴口罩、及时就医、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2. 请简要介绍一下传染病的防治措施及其重要性。
答:传染病的防治措施包括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接种疫苗、隔离治疗、消毒防护等。
这些措施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有效阻断传染病的传播链,减少患病人数,保护公众健康。
以上为传染病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祝您考试顺利!。
传染病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c卷

传染病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c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A. 空气飞沫传播B. 食物传播C. 血液传播D. 接触传播答案:A2.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以下哪项?A. 性接触B. 母婴传播C. 血液传播D. 所有以上答案:D3. 关于艾滋病病毒(HIV),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B. HIV感染后立即出现症状C. HIV感染者不能通过药物控制病情D. HIV感染者不会传染给他人答案:A4. 以下哪种疫苗是用于预防麻疹的?A. MMR疫苗B. BCG疫苗C. IPV疫苗D. HPV疫苗5. 下列哪种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A. 流感B. 结核病C. 疟疾D. 霍乱答案:D6. 以下哪种药物是治疗结核病的常用药物?A. 阿莫西林B. 利福平C. 阿昔洛韦D. 帕罗西汀答案:B7. 以下哪种病毒是通过血液传播的?A. 流感病毒B. 乙型肝炎病毒C. 风疹病毒D. 轮状病毒答案:B8. 以下哪种疫苗是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的?A. DTP疫苗B. IPV疫苗C. MMR疫苗D. HPV疫苗答案:B9. 以下哪种疾病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B. 结核病C. 霍乱D. 疟疾答案:B10. 关于乙型肝炎,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乙型肝炎可以通过血液传播B. 乙型肝炎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C. 乙型肝炎可以通过母婴传播D. 乙型肝炎不能通过食物传播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艾滋病的病原体是_________(HIV)。
2. 结核病是由_________(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
3. 麻疹病毒属于_________(RNA病毒)。
4.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_________(肠道病毒)。
5.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1. HIV;2. 结核分枝杆菌;3. RNA病毒;4. 肠道病毒;5. 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完整版)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

完整版)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Chapter One1.XXX。
viruses。
chlamydiae。
rickettsiae。
mycoplasmas。
bacteria。
spirochetes。
and parasites such as protozoa。
helminths。
and medical insects that can cause XXX.2.XXX ns。
including both us and us us diseases.3.n is the process of XXX and the human body.4.n process:a。
Pathogens are cleared: XXX the human body。
pathogens can be cleared by non-specific immune barriers that are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body's defense。
or they can be XXX.b。
XXX the human body and only induces the body to produce a 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without causing or only causing slight tissue damage。
so there are no clinical symptoms。
signs。
XXX: Most people acquire specific immunity。
and thepathogens are cleared。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e asymptomatic carriers。
and the XXX.c。
Overt n: also known as clinical XXX the human body and not only induces the body to produce an immune response but also causes tissue damage。
传染病学考点总结

传染病学考点总结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预防和控制的学科。
以下是传染病学考点的总结。
1.疾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和水传播、虫媒传播等。
了解这些途径对于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非常重要。
2.疾病的传播源和宿主传染病的传播源是指能够释放病原体的人、动物或物体,而宿主是指能够被病原体感染的个体。
了解传播源和宿主有助于确定感染的途径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3.疫苗和免疫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了解不同疾病的疫苗接种计划、疫苗的免疫原理以及免疫力的维持和衰退过程对于预防控制传染病至关重要。
4.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疾病传播和发生规律的重要方法。
了解不同类型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如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以及调查中应该注意的方法和技巧。
5.诊断和鉴别诊断正确的诊断是进行有效控制和治疗的前提。
了解不同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鉴别诊断的依据对于正确诊断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6.预防和控制措施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个人防护措施、社会控制措施和疫苗接种等。
了解不同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策略、措施和效果对于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7.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通常包括早期预警和监测、隔离和治疗病例、加强卫生教育和宣传以及改善环境卫生等。
了解不同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对于有效应对传染病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8.国际传染病合作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威胁日益增加,国际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了解国际传染病合作的机制、组织和措施对于有效防控国际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传染病学考点的总结。
了解这些考点对于研究传染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以及应对传染病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传染病的期末期末重点总结

传染病的期末期末重点总结一、引言传染病是指通过接触传染源而导致疾病的一类疾病。
传染病具有传播快、范围广和流行易于控制等特点,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愈发重要。
本文将着重介绍传染病的定义、分类、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二、定义与分类1. 定义:传染病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动物、植物等传染源引起的疾病。
2. 分类:根据传染源的不同,传染病可以分为人传人的传染病和非人传人的传染病。
人传人的传染病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
非人传人的传染病又可分为动物传染病和环境传染病。
三、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如流感、麻疹等。
2. 飞沫传播: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如肺结核、流感等。
3.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接触传播,如传统上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性传播疾病等。
4. 血液传播:病原体通过血液传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5. 病媒传播:病原体通过媒介(如蚊虫)传播,如疟疾、登革热等。
四、主要传染病及其防控措施1. 流感: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防控措施包括疫苗接种、个人防护、早期诊断和及时就医等。
2. 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防控措施包括早期筛查、合理用药、隔离治疗等。
3.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甲型肝炎等。
防控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卫生教育、血液安全等。
4. 艾滋病: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
防控措施包括宣传教育、安全性行为、疫苗研发等。
5. 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防控措施包括灭蚊、个人保护、环境整治等。
五、防控策略与措施1. 预防为主:加强疫苗接种、卫生教育、健康管理等,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2. 早期预警:建立健全的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3. 提高卫生水平: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
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

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一、感染与传染病的基本概念:1、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寄生、繁殖、扩散、播散、排出体外或形成免疫反应的过程。
2、传染病: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点:1、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
2、传染性:传染病病原体能够从感染者传播给健康人群。
3、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分布和影响因素,如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
4、感染后免疫:部分传染病病原体感染后人体可产生免疫反应,但不同传染病产生的免疫反应差异较大。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1、传染源:指病原体能够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
四、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疫苗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包括计划免疫和自愿接种。
2、预防性措施:包括改善卫生习惯、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提高人群免疫力等。
3、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和治疗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4、监测与预警:对传染病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
五、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治:1、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等。
2、结核病: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预防措施包括接种卡介苗、加强通风等。
3、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预防措施包括接种流感疫苗、注意个人卫生等。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由禽流感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接触感染,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活禽及其分泌物等。
5、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接触感染,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人卫生、接种疫苗等。
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一、感染与传染病的基本概念:1、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寄生、繁殖、扩散、播散、排出体外或形成免疫反应的过程。
《传染病学》学习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重点复习集
第一章 总 论 一 、 ★ 传染病的基本 概念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阮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
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 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二、★感染过程的 5 种表现 (一)清除病原体:人体清除病原体的方法:1、非特异性免疫防御能力 2、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 和细胞免疫)。 (二)隐 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 染,病 原体侵 入人体 后,仅 诱导机 体产生 特异性 免疫应 答而不 引起 或引 起轻 微的 组织 损伤 ,因 而在 临床 上不 显出 任何 症状 、体 征甚 至生 化改 变, 只能 通过 免疫 学检查发现。是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 的最常 见的表 现。 (三)显 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 病原体 侵入人 体后 ,不但 诱发机 体发生 免疫 应答 ,而且 通过 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 ,导致 组织损 伤引起 病理 改变和 临床表 现。 (四)病 原携带状态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 体后 ,可以 停留在 入侵部 位或侵 入较远 的脏器 继续生 长、 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 (排出体外),成为传染病的传染源。 ★ (五 )潜伏 性感染 :免疫功能足 以将 病原 体局 限化 而不 引起 显性感 染, 在机 体免 疫力 低下 时, 引起显性感染。 三 、 ★ 传染病的流行 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流行过程的 3 个基本条件
①活 动 性 肝 硬 化 :有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常有转氨酶升高、白蛋白下降 。 ②静 止 性 肝 硬 化 :无肝脏炎症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特异性。 ★根据肝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两 型: ①代偿性肝硬化:早期肝硬化,属 Child-Pugh A 级。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可有门脉高 压症,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 道出血 。 ②失代偿性肝硬化:中晚期肝硬化,属 Child-Pugh B、C 级。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 象,如血清白蛋白<35g/ L,A/ G<1.0,胆红素>35mol/ L,PTA<60%。有腹水、肝性脑病及上 消化道出血。 四 、 ★ 实验室检查 ( 一 ) 肝功能检查 血 清 酶 测 定 :A LT: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
传染病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传染病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不包括以下哪项?A. 传染性B. 流行性C. 遗传性D. 免疫性答案:C2. 以下哪种病原体不是病毒?A. 流感病毒B. 埃博拉病毒C. 结核杆菌D. 艾滋病毒答案:C3.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包括以下哪项?A. 空气传播B. 食物传播C. 直接接触D. 遗传传播答案:D4. 以下哪种疾病不是由细菌引起的?A. 结核病B. 麻疹C. 百日咳D. 痢疾答案:B5.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不包括以下哪项?A. 隔离病人B. 接种疫苗C. 改善卫生条件D. 增加病人的接触机会答案:D...(此处省略若干题目)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空气传播、接触传播、食物和水源传播、血液和体液传播2. 传染病的流行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____。
答案:易感人群3.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____。
答案:保护易感人群...(此处省略若干题目)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或各种生物媒介;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三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只有当这三个环节都存在时,传染病才能流行。
2. 描述疫苗在预防传染病中的作用。
答案:疫苗是经过特殊处理的病原体或其成分,可以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再次遇到相同病原体时,免疫系统能够迅速识别并消灭病原体,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疫苗的使用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1.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有效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流行。
答案:有效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流行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完整版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肮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4、感染过程a、病原体被去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F机体防御第•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消除, 也可以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去除.b、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稍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病症、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 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去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病症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重要传染源.c、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响,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去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局部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d、病原携带状态:无明显临床病症而携带病原体.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苕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及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e、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缺乏以将病原体去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 待机体免疫功能卜降时,那么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5、病原体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6、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着重要作用.7、非特异性免疫:A、天然屏障:外部:皮肤、粘膜、分泌物内部:备屏障B:吞噬作用C:体液因子8、传染病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9、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外来性10、散发:传染病在某地的常年发病情况或一般发病水平11、爆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期内突然出现许多同一疾病患者,大多数是同一传染源或传播途径12、流行: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水平或散发发病率的数倍13、大流行:某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涉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或洲境14、开展阶段⑴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病症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病症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留言观察时间由潜伏期决定(2)前驳期:从起病至临床病症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的.(3)病症明显期: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病症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表现.(4)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根本终止,患者的症状体征根本消失.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剩余的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15、治理甲类1.鼠疫、2.霍乱强制治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h内,农村不超过6h上报.乙类1艾滋病、2病毒性肝炎、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4.麻疹、5流行性出血热、6 狂犬病、7流行性乙型脑炎8细菌性和阿米巳性痢疾、9伤寒和副伤寒、1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1钩端螺旋体病、12血吸虫病、13.疟疾为严格治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农村不超过12h上报,其中,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限制举措.丙类1流行性感冒、2.流行性腮腺炎3手足I】病为监测治理传染病.二病毒性肝炎16、带包膜的DNA病毒电镜下HBV有三种形态: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小球型颗粒、丝状或核状颗粒、后两种颗粒由HBsAg组成,为空心包膜,无感染性.17、Danek 颗粒+形态:球形,42nm核心:环状双股不完全闭合的DNA和DNA聚合酶内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直径28nm,外表为HBcAg; HBeAg也产生于内衣壳外衣壳:相当于病毒包膜,包膜蛋白包括HBsAg,前S1,前S2是完整的HBV颗粒,具有感染性18、四个开放读码区S区:又分为前S1、前S2及S三个编码区,编码pre-sl、pre-s2. HBsAg,均为抗原C区: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编码HBeAg和HBcAgP区:最长,编码DNA聚合的、RNA聚合陶等,参与HBV复制X区:编码HBxAg,具有反式激活作用,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有关.19、乙肝两对半的意义:.HBsAg与抗HBs: HBsA阳性反映现症HB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HBV感染.抗HBs为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HBeAg与抗HBe: HBeAg存在表示病毒亚制活泼且具有较强传染性.抗HBe转阳后,病毒有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HBcAg与抗HBc:HBcAg不容易检出,阳性表示HBV处于复:制状态.高滴度抗HBdgM对诊断急性乙肝或慢性乙肝急性发作有意义,高滴度HBcAglgG表示现症感染.20、丙型肝炎可以通过血制品传播21、出血原因:凝血因子合成少: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减少;DIC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少数并发血小板茂少性紫瘀或再障.22、重型肝炎〔肝衰竭〕:主要有肝衰竭症候群表现.急性黄疸型肝炎病情恶化,2周内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或其他重型肝炎表现者,为急性肝衰竭;15天・26周出现上述表现者为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炎根底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为慢性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感言或肝硬化根底上出现的重型肝炎为慢性肝衰竭.23、胆酹别离:重型肝炎患者可出现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升高的“胆酶别离〞现象, 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24、重型肝炎并发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感染.25、病毒性肝炎鉴别诊断A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B其他病毒所致的肝炎感染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肝及妊娠及性脂肪肝肝豆状核变性26:有疫苗的病毒:甲乙戊三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27、流感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骤,可见高热、明显的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病症而呼吸病症稍微.可伴或不伴流涕、咽疝、干咳等局部病症,少数行恶心、呕吐等局部病症.2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感染人的病毒亚型主要为H5、l H9N2 H7N7,其中感染H5X1亚型的患者病情严重.28、人感染高致病性您流感诊断:在禽流感流行时,发病前一周曾到过疫点,有明确的病、死肉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接触史,或与人肉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苫.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毒别离和血清学抗体检测易于诊断.应注意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别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RT-PCR检测到禽流感H亚型病毒基因,目.双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恢复期较发病初期有4倍或以上升高是本病确诊的承要依据29、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性传染病.30、临床表现:典型麻疹〔约10天〕"3-3-3":〔1〕前驱期〔初期〕:发热至出疹,约3天.a主要为呼吸道及眼结合膜发炎的卡他现象.b特殊体征为斑,位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具诊断价值.c麻疹前驱疹:一过性.⑵出疹期〔极期〕:约3天.a发热和呼吸道病症达顶峰,毒血病症加重.b发疹顺序〔从上到卜〕:耳后发际——前额、面颈一胸腹背、四肢一一掌足底.c皮疹特点:淡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3〕恢狂期:约3天.迅速好转,按出疹顺序〔上一下〕消失,色素沉着,细小脱屑.30、最事.要的传染源是急性期患者.31、麻疹并发症:喉炎肺炎心肌炎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五流行性腮腺炎31、腮腺炎:由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32、临床特征: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33、并发症: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六流行性出血热34、病原体:汉坦病毒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35、主要病理生理变化:A休克:原发性主要是由于病毒及免疫反响广泛损伤全身小血管与毛细血管,加上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使血容黄卜降;血浆外渗使血液浓缩,血液粘稠度升高,促进DIC的发生,,导致E液循环瘀滞,血流受阻,因而是有效血容量进一步降低.继发性主要是大出血,继发感染和多尿期与电解质补充缺乏,导致有效血容量缺乏36、发病机制:一方面病毒能立接破坏感染细胞功能和结构,另一方面病毒感染诱发人体的免疫应答和各种细胞因子的释放,导致组织损伤.37临床分期:A发热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中毒病症、毛细血管损害和肾损害.多起病急,白寒, 发热常在3970间,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全身中毒病症表现为三疝〔头痛,腰痛,眼幄痛〕、消化道病症〔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呃逆〕、神经精神病症〔嗜睡烦躁请妄或抽搐〕毛细血管损害征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皮肤充血潮红〔三红:颜面.颈.胸部〕,重者呈酒醉貌,粘膜充血〔三红:眼结膜,软腭,咽部〕.水肿〔球结膜,面部,眼嗡〕. 鼻出血咯血黑便或血尿,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及胸背部,常呈搔抓样条索点状瘀点.可出现腹水.肾损害主要表现在蛋白尿和镜检发现管型.B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第4-6 口,,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退热同时出现血压卜降,少数在退热后出现,轻型患者不发生低血压或休克.一般持续上3天,其持续长短与病情轻重,治疗举措是否及时和正确有关,一般血压开始下降时四肢尚温暖,当血容量继续下降那么出现脸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等.当大脑供血缺乏时可出现烦躁谕妄神智恍惚,少数顽固性休克患者可出现发笫,并促使die,脑水肿等发生C少尿期:常继低血压休克期而出现,亦可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或由发热其直接进入本期.主要表现是尿毒症、酸中毒、水和电解质紊乱、少尿期,常继低血年休克期而出现,亦可与低血压休克期旧叠或由发热期直接进入本期.24 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少尿期一般发生于第5-8病日,主要表现:1、少尿或无尿2、尿毒症3、酸中毒4、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临床表现: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顽固性呃逆,可出现头痛、烦躁、嗜睡、诏妄、甚至昏迷和抽搐、出血现象加重〔皮肤瘀斑增加、鼻出血、便血、呕吐、咯血、血尿等〕等病症.〔酸中毒-呼吸增快或Kussmaul深大呼吸.钠水储留一腹水和高血容心?宗合征- 体表静脉充盈,收缩压升高;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低血纳和低血钙〕D高渗性利尿作用,使尿量明显增加.多数患者少尿期后进入此期〔尿量>2000ml/日为进入此期〕,少数一发热期或低血压期转入此期〔尿量>3000ml/日进入此期〕.多尿期一般出现在病程第9-14天,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为以卜三期:1、移行期〔每口尿量400^2000,但尿毒症仍然严重-血BUN和肌酊等浓度反而升高,病症加重,不少患者因并发症死于此期〕2、多尿早期〔>2000mI,烈质血症未见改善,病症仍中.〕3、多尿后期〔>3000ml, 精神食欲好转,此期假设水电解质补充缺乏或继发感染,可发生继发性休克,亦可发生低血纳和低血钾〕E恢更期,尿量恢复为2000ml以下,精神食欲根本恢复,一般尚需「3个月体力才能完全恢复.少数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和垂体功能减退等病症.临床分型:1、轻型2、中型3、重型4、危重型5、非典型.36、发热其治疗原那么: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病症预防DIC七流行性乙型脑炎37、病原体:乙型脑炎病毒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38、好发时间:亚热带温带集中在7、8、9月份39、临床表现:极期:高热40+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其他神经系统病症和体征〔浅反射消失或减弱神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征阳性〕循环衰竭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表现40、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测定是早期诊断指标补体结合实险血凝抑制实验41、鉴别诊断:A中毒性菌痢;更急无脑膜刺激症脑脊液正常大便见脓白细胞B化脓性脑膜炎:脑实质病变不突出脑脊液细菌性变化且有细菌检出C结核性脑膜炎:结核病史起病缓病程长脑膜刺激症明显CSF蛋白高氟糖下降八狂犬病42、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43、发病机制病理A组织内病毒小量增值期伤II附近增值侵入近处末梢神经B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沿神经繁殖侵入脑干小脑等处神经细胞C向各器官扩散期唾液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膜炎,以大脑基底面海马和脑干部位及小脑损害最为明显.九艾滋病44、变异性很强的病毒,env基因变异率最高45、0.1%甲醇、紫外线和丫射线均不能灭活46、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其他〔器官移植人工授精污染器械〕47、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CD4+、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48、病变部位:主要在淋巴结胸腺等免疫器官49主要临床表现〔简答〕等PPT50、抗体检测:HIV-1/HIV-2抗体检测是金标准初筛实验ELISA、化学发光发免疫荧光法经蛋白印迹检查确诊即确证实验诊断H1V/AIDS 必须是经确证实验证实HIV抗体阳性,HIVRNA和P24抗原的枪测能缩短抗体“窗口期〞和帮助早期诊断新生儿HIV感染51诊断A临床诊断急性感柒:高危因素+类似血清表现:慢性感染:流行病史+严用.时机性感染或肿痛;高危人群有以卜.两项或以上者应疑心,进一步检查1.近期体重卜.降10%以上;2.咳嗽或腹泻超过1个月:3.持续或间歇性发热超过1个月:4.全省淋巴结肿大:5.反复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HSV感染;6. 口咽念珠菌病:7.无明原因出现的各种神经系统病变.B实验室检查ELISA法抗一HIV抗体连续2次阳性再作蛋白印迹法或固相放射免疫沉淀等确证试验等.52、治疗六类:核首类反转录醐抑制剂非核苜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融合抑制剂整合陶抑制剂CCR5抑制剂53、肺孩子菌肺炎首选复方横胺嗯噗十手足口病54常见病原体:科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55、并发症:脑膜炎心肌炎肺炎三个严重并发症十一伤寒56、病原体:伤寒沙门菌57、伤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沙门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碎片称为伤寒小结58、伤寒小结: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59、极期临床表现〔解做题〕A持续发热多呈稽留热B神经系统中毒病症:内毒素致热+毒素表情冷淡呆滞反响迟钝耳鸣重听听力下降甚至瞻望颈强直C相对缓脉D玫瑰疹E消化系统病症:右卜腹或弥漫性腹部胞痛便秘F肝脾肿大60、其它类型〔选择〕轻型:中毒病症轻厂2周回亚爆发型:急性期井毒1〔11症严重高热不退并发脑病心肌炎肠麻痹迁延型:发热五周以上,弛张热或间歇热肝脾肿大明显逍遥型:病症不明显正常工作61、再燃:局部患者于缓解期,体温还没有.下降到正常时,又重新升高,持续5-7天后退热62、复发:大约10320%用氯毒素治疗的患者再推热后1-3周临床病症再度出现.63、细菌学检查血培养骨髓培养粪便培养尿培养胆汁培养阳性率最高64、肥达实验〔简答〕:其原理是采用伤寒沙门菌体抗原〔0〕、鞭毛抗原〔H〕、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鞭毛抗原共五种,采用凝集法分别测定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病程4-5 周阳性率达80%A 0抗体效价在1: 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 160以上或.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升高行辅助诊断价值B 0抗体升高只支持沙门菌感染,不区分伤寒副伤寒C当某一种H抗体增高超过阳性效价时提示伤寒或副伤寒中某一种感染可能E预防接种后,0抗体仅有轻度升高,持续数月,H抗体明显升高,持续数年.单独出现H抗体升高,对伤寒诊断意义不大F实验必须动态观察0G除五种之外沙门菌属也具有0、H抗原,也可产生交叉反响H少数假阴性.结核病等可出现假阳性I伤寒副伤寒患者的Vi抗体效价一般不高.带菌者有高水平.65、并发症A肠出血最常见并发症B肠穿孔最严重并发症C中毒性肝炎E中央性心肌炎F其他:支气管炎肺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等66、治疗首选第三代喳诺酮类药物儿童孕妇首选第三代头泡十二细菌性食物中毒66、分类:胃肠型食物中毒神经性食物中毒67、过敏反响:摩根变形杆菌能使蛋白质中的组氨酸脱段随而形成组胺,引起过敏反响.病理反映稍微,由于细菌不侵入组织,故无炎症改变◎十三霍乱68、病原体:霍乱杆菌,在碱性环境中生长繁殖更快.,可产生肠毒素神经氨酸的血凝素菌体裂解后还可释放内毒素.69、01群霍乱杆菌小川型〔AB〕稻叶型〔AC〕彦岛型〔ABC〕70、第六次大流行〔或许包括第五次大流行〕为古典生物型第七次大流行为埃尔托生物型.71、希乱毒素还能促使肠黏膜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增多,使腹泻水样大便中含大量黏液.此外, 腹泻导致的失水,使胆汁分泌减少,因而腹泻出的粪便可呈“米泪水〞样.粪便为等渗性.72、霍乱的诊断〔简做题〕原那么: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A确诊病例〔有以下情况之一者,确诊为霍乱〕a有腹泻、呕吐等病症,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细菌培养别离到01群和〔或〕0139 群霍乱弧菌b在疫源检索中,粪便培养检出01群和〔或〕0139群霍乱弧菌前后5天有腹泻病症者B临床诊断病例〔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即为临床诊断病例〕a在轻中丞型或干性霍乱的临床表现,并在其口常生活用品和家居环境中检出01和〔或〕0139群霍乱弧菌b在一起确诊的第乱报复疫情中,暴露人群中具有轻中用.型或干性福乱的临床表现者C带菌者无霍乱临床表现,但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细菌培养别离到01群和〔或〕0139 群霍乱弧菌者73、治疗原那么:严格隔离及时补液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十四细菌性菌痢74、四个血清型:A痢疾志贺菌B福氏志贺菌C鲍氏志贺菌D宋内志贺菌我国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占优势75、福氏志贺菌易转为慢性宋内志贺菌引起病症轻,多呈不典型发作痢疾志贺菌毒力最强76、内毒素是引起全身反响如发热、毒血症及休克的重要因素.外毒素又称志贺毒素,有肠毒性、神经毒性和细胞毒性,分别导致相应的临床病症.77、志贺菌进入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三个要素:细菌数量、致病力、人体对抗力.78、病理变化:主要发生于大肠,以乙状结肠与直肠为主,严重者可以涉及整个结肠及回肠末端.形成地图样溃疡79、中毒性菌痢:临床以严重的毒血症、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而局部肠道病症很轻.分为休克型脑型混合型.80、细菌性菌痢阿米巴痢疾鉴别十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81、病原体:脑腴炎奈瑟球菌82、脑脊液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方法83、细菌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涂片:阳性率约60V80%.瘀点图片简单易行,应用抗生素早期亦可获得阳性结果,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84、确诊病例:在临床诊断病例的根底匕细菌学或流脑特异性血清免疫学检查阳性.85、爆发性流脑的治疗A休克型a尽早应用抗菌药物:可联合用药〔青霉素三代头抱氯卷素〕b迅速纠正休克c Die治疗d肾上腺皮质激索的应用e保护重要脏器功能B脑膜脑炎型治疗a抗菌药物同前b防治脑水肿、脑疝C防治呼吸衰竭C混合型积极治疗休克注意脑水肿治疗十六败血症86、败血症: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毒血症病症的全身感染综合征.87、菌血症:病原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后迅速被人体免疫功能去除,并未引起明显毒血症症状.88、脓毒血症:细菌栓子随血流栓塞可出现迁徙性炎症,全身多出脓肿89、革兰氏阳性球菌:葡萄球菌肠球菌链球菌90、革兰氏阴性杆菌:肠杆菌科〔埃希菌属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医院最常见革兰氏阴性菌91、败血症共同表现:毒血病症〔高热全身不适脉搏呼吸加快消化道病症〕、皮疹、关节损害、肝脾肿大、原发病灶〔毛囊炎皮肤烧伤等各系统感染〕92、常见败血症临床特点A G+败血症以金前菌为代表,多见于严重痈,急性蜂窝织炎,骨与关节化脓症以及大面积烧伤时.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寒战、高热;多形性皮疹、脓点常见;大关节红肿疼痛.B G-败血症病前一般情况较差,有严重并发症或影响免疫的药物,中毒病症明显,心跳过速、血管阻力卜.降、心射血分数降低,管壁通透性增加继而感染性休克C厌氧菌败血症发热、黄疸、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及转移性化脓病灶.胃肠道,女性生殖道感染.D真菌败血症老年、体弱、多病多发.与G-相似.十七钩端螺旋体93、波摩那群分布最广,是洪水型和雨水型的主要菌体: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是稻田型的主要菌群.94、鼠、猪是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猪带菌率最高.95、病情轻重与菌型和人体免疫状态有关.96、赫氏反响:是一种青霉素治疗后加重反响,多在青福素后半个小时至四小时发生, 是由于大最钩端螺旋体被青霉索杀灭后释放毒素所致,当青霉素剂量较大时,容易发生.十八阿米巴病97、典型表现:果翡样粪便等痢疾病症.98、分为大小滋养体99、烧瓶样溃疡100、侵入肠壁的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可经门静脉、淋巴管或直接芨延侵入肝脏.101、阿米巴性肝脓肿细前性肝脓肿十九疟疾102、常见间口疟卯形疟三口疟恶性疟103、寄生虫病死率第一,其次血吸虫、阿米巴.101、间口疟、卵形疟有迟发型子抱子,易复发.输血后疟疾及母婴传播因无肝细胞内繁殖阶段,缺乏迟发型子抱子,不会更发.105,血液厚薄涂片经吉姆萨染色后用显微镜油镜检查,寻找疟原虫,具有确定诊断及判断疟原虫密度的重要意义.106、伯氨喳能杀灭肝细胞内期及配子体,是目前唯一可供使用预防狂发和传播的药物.二十血吸虫病107、我国流行日本血吸虫108、传播条件:带虫卵粪便入水:钉螺存在、滋生;人畜接触疫水.109、伴随免疫:原发感染继续存在而对再感染获得一定免疫力的现象110.主要病理损害:虫卵肉芽肿、纤维化病变.肝脏最为常见.111、叱瞳酮治疗二十一感染性休克112、感染性休克:败血症休克或脓毒性休克,是指侵入血液循环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等激活宿主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内源性炎症介质,引起全身炎症反响综合征.113、临床表现A.休克早期患者呈现寒战高热,个别严重病人体温卜.降.多数患者由于应激产生大量儿茶酚胺而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病症,如神志清楚但烦躁、焦虑或神情紧张;血压正常或梢偏低,但脉压差小:脉搏细速,呼吸深而快: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眼底检查可见动脉痉挛, 唇指轻度发绢:尿量减少.局部病人,特别是单上.阳性菌感染所致的休克患者,初期可表现为联休克:四肢温暖、皮肤枯燥、肢端色泽梢红、手背静脉充盈、心率快、心音有力.但由于血液大量从开放动静脉短路通过而使微循环灌注不良,故组织仍处于缺氧状态,有一定程度酸中毒.血压偏低,尿量减少.B.休克中期组织缺氧加重、毛细血管扩张、微循环淤滞,回心血量和心搏出量降低,无氧代谢增加.临床表现为患者烦躁不安或嗜睡、意识不清,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80 mmHg(10. 7kPa),或较根底血压下降20%〜30%,脉压差小于20 mmHg(2. 7 kPa),心率增快,心音低钝,呼吸浅快;皮肤湿冷、发绢,常见明显花斑,表浅静脉萎陷,抽取的血液极易凝固:尿量进一步减少,甚至无尿.C.休克晚期可出现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a DIC表现为顽固性低血压和皮肤、黏膜、内脏等部位广泛出血.b急性心功能不全呼吸突然增快,紫卯;心率增快,心音低钝,常有奔马律.心电图示心肌缺血和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假设患者心率不快或相对缓脉,但出现面色灰喑,肢端发细,常提示将发生急性心功能不全.c急性肾功能衰竭尿量明显减少或无尿,尿比重固定.血尿素氮和肌酊升高,尿钠排池增多,血钾增高.dARDS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紫纳,吸氧不能缓解,继而呼吸节律慢而不规那么,肺底可闻细湿啰音,胸片示斑点状阴影或毛玻璃样病变.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02)<60 mmHg (8. 0 kPa),严重者<50 mmHg (6. 7 kPa),或PaO2: Fi02W200・e其它肝功能衰竭引起肝昏迷、黄疸、消化道出血等.脑功能障碍可致昏迷、一过性抽搐、肢体瘫痪,瞳孔、呼吸改变等.上述分期根本上包括绝大多数病人的临床过程,但休克是一严重、动态的病理过程,其临床表现随病理过程进展而有不同.中毒性休克综合症即是感染性休克的特殊类型,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产生的外毒索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急性症候群,临床表现为高热、休克、泛发性皮疹、多脏器功能损害(重者可出现昏。
传染病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传染病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哪几类?A. 空气传播B. 接触传播C. 食物传播D. 以上都是答案:D2. 以下哪种疾病不属于传染病?A. 流感B. 结核病C. 糖尿病D. 霍乱答案:C3. 传染病的潜伏期是指:A. 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症状的时间B. 病原体在人体内繁殖的时间C. 病原体排出体外的时间D. 病原体在体外存活的时间答案:A二、填空题1. 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______。
答案:易感人群2. 预防传染病的三个主要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______。
答案:保护易感人群三、简答题1. 简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答案: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包括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区性和免疫性。
2. 阐述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答案: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控制传染源,如隔离病人、治疗携带者;切断传播途径,如加强卫生管理、消毒灭菌;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加强个人卫生习惯。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某学校发生一起流感疫情,多名学生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
问题:作为校医,你将如何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答案:首先,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部门,并启动学校传染病应急预案。
其次,对出现症状的学生进行隔离治疗,避免与其他学生接触。
同时,对学校环境进行彻底消毒,特别是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
加强健康教育,提醒学生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等。
最后,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必要时进行全校范围内的疫苗接种。
五、论述题1. 论述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答案: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包括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易感人群多等。
对公共卫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加医疗资源负担、影响社会稳定、威胁经济发展等。
因此,加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措施。
六、计算题1. 如果某种传染病的基本传染数(R0)为2,假设没有采取任何控制措施,计算在第一代感染者中,平均每个感染者将传染给多少人?答案:基本传染数(R0)是指在没有任何控制措施的情况下,一个感染者平均会传染给多少人。
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

(完整版)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一、确定主题本次期末考试的重点将聚焦于传染病学的基本知识、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以及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传染病疫情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考生不仅能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能了解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以及当前疫情的应对策略。
二、编写提纲1、传染病学概述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及特征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控制措施2、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主要症状预防措施消化道传染病流行特征主要症状预防措施性传播疾病流行特征主要症状预防措施3、近年来常见的传染病疫情COVID-19起源及传播主要症状及治疗预防措施 *埃博拉病毒病 +起源及传播 +主要症状及治疗 +预防措施 *寨卡病毒感染 +起源及传播 +主要症状及治疗 +预防措施4、结论传染病对公共卫生的影响预防传染病的意义及措施三、撰写引言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传染病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传染病疫情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应对当前疫情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四、详述主题1、传染病学概述传染病是一种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和地方性等特点。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通过对传染源的隔离、传播途径的阻断和易感人群的预防接种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2、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是通过飞沫、尘埃等途径传播的疾病,如流感、肺结核等。
其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等。
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消化道传染病是通过饮食、饮水等途径传播的疾病,如腹泻、肝炎等。
其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预防措施包括注意饮食卫生、饮用安全水源等。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传染病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通过病原体传播的疾病的科学。
以下是传染病学的重点知识点:1.病原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
了解病原体的类型、结构和生命周期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非常重要。
2.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经口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和垂直传播等。
了解不同传播途径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3.感染过程:感染过程包括暴露、易感期、潜伏期、发病和康复等阶段。
理解感染过程可以帮助确定合适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4.免疫学:免疫系统是抵抗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理解疫苗和免疫治疗的原理。
5.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方法。
掌握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可以帮助了解疾病的传播规律和影响因素。
6.预防和控制策略: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包括隔离、消毒、疫苗接种、健康宣教、环境改善等。
了解不同传染病的特点和传播方式有助于选择合适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7.全球传染病:了解全球传染病的情况对于应对传染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传染病包括艾滋病、流感、麻疹、登革热等,掌握其传播途径和防治策略可以帮助应对全球传染病的挑战。
8.公共卫生:传染病学是公共卫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公共卫生的原理和实践有助于推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9.新兴传染病:新兴传染病是指近年来出现或重新出现的传染病,如SARS、新型冠状病毒等。
了解新兴传染病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有助于及时应对新的公共卫生威胁。
以上是传染病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的发展是响应公共卫生挑战的重要一环,了解传染病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有助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传染病学重点(精心整理)

传染病学重点题型:名解5*2 分、判断10*2 分、选择10*2 分、简答3*10 分、论述1*20 分名词解释: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首先可被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所清除(皮肤和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正常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内细胞的吞噬作用)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变化,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 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变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以引起显性感染。
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再次出现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
复发: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翻至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感染性疾病:凡是由致病病原体通过不同方式引起人体发生感染并出现临床症状者,即为感染病,或称感染性疾病。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A.B.C)引起的一种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上呼吸道症状轻,而发热与全身中毒症状较重为特点。
病程短,常呈自限性。
传染性强,A型病毒极易变异;抗原性漂移:编码表面抗原基因发生一系列点突变,累积导致了氨基酸序列的改变而改变了分子上的抗原位点。
传染病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是传染病的基本特征?A. 传染性B. 流行性C. 季节性D. 遗传性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包括以下哪项?A. 空气传播B. 食物传播C. 接触传播D. 遗传传播3.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哪几类?A. 控制传染源B. 切断传播途径C. 保护易感人群D. 以上都是4. 以下哪个不是传染病的传播媒介?A. 蚊虫B. 鼠类C. 空气D. 土壤5. 传染病的潜伏期是指什么?A.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时间B. 从感染到完全康复的时间C. 从出现症状到完全康复的时间D. 从完全康复到再次感染的时间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
7. 预防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是____、____和____。
8.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____。
9. 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包括____、____和____。
10. 传染病的控制措施包括隔离、____和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12. 描述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3. 阐述传染病的诊断方法。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传染病的控制策略。
15. 分析传染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五、案例分析题(10分)16. 某地区发生流感疫情,请分析可能的传播途径,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答案:一、选择题1. D2. D3. D4. D5. A二、填空题6. 空气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7.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8. 易感人群9. 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10. 治疗、消毒三、简答题11.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的产生、传播途径的建立以及易感人群的感染。
12. 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3. 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
传染病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章节课后题库2024年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传染病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题库2024年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预防乙脑的关键措施是防蚊灭蚊及接种乙脑疫苗。
()答案:对2.布氏杆菌病的传染源主要是人()答案:错3.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途径单一()答案:错4.痢疾杆菌很少引起败血症和菌血症()答案:对5.甲类传染患者禁止探视()答案:对6.重型肝炎时应用乳果糖的目的是减少氨吸收()答案:对7.外观正常的动物不会引起狂犬病()答案:错8.预防乙肝最主要的措施是接种乙肝疫苗()答案:对9.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需要采取血液-体液隔离()答案:对10.感染痢疾杆菌后可获终生免疫()答案:错11.霍乱为烈性肠道传染病,属于甲类传染病()答案:对12.传染源指被病原体污染的环境或环境中的病原体()答案:错13.甲型、戊型肝炎是以粪口传播为主要传播途经的肝炎()答案:对14.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是经空气、飞沫、尘埃传播()答案:错15.广义的消毒包括消灭传播媒介()答案:对16.传染病流行之后可以使免疫人口增加,降低人群易感性()答案:对17.属于严格管理的传染病是鼠疫和霍乱()答案:错18.霍乱一般是先泻后吐()答案:对19.中毒性菌痢多见于成年人()答案:错20.预防接种对传染病的控制和消灭起着关键作用()答案:对21.关于猩红热的皮疹,错误的是()答案:脱屑少见22.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基本病理变化是()答案:全身小血管损伤23.目前菌痢的病原治疗首选()答案:氟喹诺酮类24.春初,一7岁男孩,突起发热2日,伴全身不适及精神萎靡,体查:全身皮肤粘膜有散在大小不等的淤点、淤斑,脑膜刺激征阴性,血象:WBC15.2×106/L,N 0.85,L 0.15,疑为流脑。
根据以上资料,应属于该病的哪期()答案:败血症期25.普通型流脑的临床诊断依据是()答案:冬春季发病,高热、剧烈头痛,有淤癍,脑膜刺激征阳性,血白细胞增加26.属于乙型脑炎主要传染源的是:()答案:幼猪27.传染病流行是指()答案: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28.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可通过下列途径但除外()答案:输血传播29.为预防传染病,降低人群易感性主要通过()答案:人工主动免疫30.引起临床上凶险发作最常见的疟原虫是()答案:恶性疟原虫3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三痛征”是指()答案:头痛、腰痛、眼眶痛32.狂犬病暴露应用()进行伤口冲洗答案:肥皂水33.重型乙脑患者极期的特征性临床表现,较少见的是:()答案:心功能衰竭34.保护易感人群最重要的免疫措施是()答案:减毒疫苗与菌苗35.细菌性痢疾病变好发部位是()答案:乙状结肠、直肠36.近年来在临床诊断甲型肝炎指标中采用:()答案:HAV-IgM37.在菌痢流行期间,重要传染源是()答案:慢性病人和带菌者38.细菌性痢疾在非流行季节散发流行的主要途径是()答案:健康人的手或蔬菜、瓜果等食物被污染造成经口感染39.有关脑膜炎双球菌下面哪项是正确的()答案:革兰染色阴性,体外抵抗力很弱,能产生自溶酶自溶40.菌痢的确诊依据是()答案:粪培养阳性41.下列属于肝硬化门脉高压表现的是:()答案:脾肿大42.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传染病做到()、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4、感染过程a、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也可以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b、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重要传染源。
c、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d、病原携带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e、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5、病原体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6、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7、非特异性免疫:A、天然屏障:外部:皮肤、粘膜、分泌物内部:各屏障B:吞噬作用 C:体液因子8、传染病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9、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外来性10、散发:传染病在某地的常年发病情况或一般发病水平11、爆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期内突然出现许多同一疾病患者,大多数是同一传染源或传播途径12、流行: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水平或散发发病率的数倍13、大流行:某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或洲境14、发展阶段(1)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留言观察时间由潜伏期决定(2)前驱期: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的。
(3)症状明显期: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表现。
(4)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的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
15、管理甲类 1.鼠疫、2.霍乱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h内,农村不超过6h上报。
乙类1艾滋病、2病毒性肝炎、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4.麻疹、5流行性出血热、6狂犬病、7流行性乙型脑炎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9伤寒和副伤寒、1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1钩端螺旋体病、12血吸虫病、13.疟疾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农村不超过12h上报,其中,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1流行性感冒、2.流行性腮腺炎3手足口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二病毒性肝炎16、带包膜的DNA病毒电镜下HBV有三种形态:大球形颗粒( Dane颗粒)、小球型颗粒、丝状或核状颗粒、后两种颗粒由HBsAg组成,为空心包膜,无感染性。
17、Danek颗粒+形态:球形,42nm核心:环状双股不完全闭合的DNA和DNA聚合酶内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直径28nm,表面为HBcAg;HBeAg也产生于内衣壳外衣壳:相当于病毒包膜,包膜蛋白包括HBsAg,前S1,前S2是完整的HBV颗粒,具有感染性18、四个开放读码区S区:又分为前S1、前S2及S三个编码区,编码pre-s1、pre-s2、HBsAg,均为抗原C区: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编码HBeAg和HBcAgP区:最长,编码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参与HBV复制X区:编码HBxAg,具有反式激活作用,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有关。
19、乙肝两对半的意义:.HBsAg与抗HBs:HBsA阳性反映现症HB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HBV感染。
抗HBs为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
HBeAg与抗HBe: HBeAg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具有较强传染性。
抗HBe转阳后,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
HBcAg与抗HBc:HBcAg不容易检出,阳性表示HBV处于复制状态。
高滴度抗HBcIgM对诊断急性乙肝或慢性乙肝急性发作有意义,高滴度HBcAgIgG表示现症感染。
20、丙型肝炎可以通过血制品传播21、出血原因:凝血因子合成少;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减少;DIC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少数并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再障。
22、重型肝炎(肝衰竭):主要有肝衰竭症候群表现。
急性黄疸型肝炎病情恶化,2周内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或其他重型肝炎表现者,为急性肝衰竭;15天-26周出现上述表现者为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为慢性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在慢性感言或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重型肝炎为慢性肝衰竭。
23、胆酶分离:重型肝炎患者可出现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升高的“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
24、重型肝炎并发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感染。
25、病毒性肝炎鉴别诊断A 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B 其他病毒所致的肝炎感染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肝及妊娠及性脂肪肝肝豆状核变性26:有疫苗的病毒:甲乙戊三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27、流感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骤,可见高热、明显的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症状轻微。
可伴或不伴流涕、咽痛、干咳等局部症状,少数有恶心、呕吐等局部症状。
2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感染人的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 H9N2 H7N7,其中感染H5N1亚型的患者病情严重。
28、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在禽流感流行时,发病前一周曾到过疫点,有明确的病、死禽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接触史,或与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者,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抗体检测易于诊断。
应注意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RT-PCR检测到禽流感H亚型病毒基因,且双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恢复期较发病初期有4倍或以上升高是本病确诊的重要依据四麻疹29、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性传染病。
30、临床表现:典型麻疹(约10天)“3-3-3”:(1)前驱期(初期):发热至出疹,约3天。
a主要为呼吸道及眼结合膜发炎的卡他现象。
b特殊体征为斑,位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具诊断价值。
c麻疹前驱疹:一过性。
(2)出疹期(极期):约3天。
a发热和呼吸道症状达高峰,毒血症状加重。
b发疹顺序(从上到下):耳后发际—-前额、面颈—-胸腹背、四肢---掌足底。
c皮疹特点:淡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
(3)恢复期:约3天。
迅速好转,按出疹顺序(上-下)消失,色素沉着,细小脱屑。
30、最重要的传染源是急性期患者。
31、麻疹并发症:喉炎肺炎心肌炎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五流行性腮腺炎31、腮腺炎:由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32、临床特征: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
33、并发症: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六流行性出血热34、病原体:汉坦病毒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
35、主要病理生理变化:A 休克:原发性主要是由于病毒及免疫反应广泛损伤全身小血管与毛细血管,加上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使血容量下降;血浆外渗使血液浓缩,血液粘稠度升高,促进DIC的发生,,导致血液循环瘀滞,血流受阻,因而是有效血容量进一步降低。
继发性主要是大出血,继发感染和多尿期与电解质补充不足,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36、发病机制:一方面病毒能直接破坏感染细胞功能和结构,另一方面病毒感染诱发人体的免疫应答和各种细胞因子的释放,导致组织损伤。
37临床分期:A 发热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害和肾损害。
多起病急,胃寒,发热常在39-40间,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呃逆)、神经精神症状(嗜睡烦躁谵妄或抽搐)毛细血管损害征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
皮肤充血潮红(三红:颜面。
颈。
胸部),重者呈酒醉貌,粘膜充血(三红:眼结膜,软腭,咽部)。
水肿(球结膜,面部,眼睑)。
鼻出血咯血黑便或血尿,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及胸背部,常呈搔抓样条索点状瘀点。
可出现腹水。
肾损害主要表现在蛋白尿和镜检发现管型。
B 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第4-6日,,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退热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少数在退热后出现,轻型患者不发生低血压或休克。
一般持续1-3天,其持续长短与病情轻重,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和正确有关,一般血压开始下降时四肢尚温暖,当血容量继续下降则出现脸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等。
当大脑供血不足时可出现烦躁谵妄神智恍惚,少数顽固性休克患者可出现发绀,并促使dic,脑水肿等发生C 少尿期:常继低血压休克期而出现,亦可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或由发热其直接进入本期。
主要表现是尿毒症、酸中毒、水和电解质紊乱、少尿期,常继低血压休克期而出现,亦可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或由发热期直接进入本期。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
少尿期一般发生于第5-8病日,主要表现:1、少尿或无尿2、尿毒症3、酸中毒4、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
临床表现: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顽固性呃逆,可出现头痛、烦躁、嗜睡、谵妄、甚至昏迷和抽搐、出血现象加重(皮肤瘀斑增加、鼻出血、便血、呕吐、咯血、血尿等)等症状。
(酸中毒-呼吸增快或Kussmaul深大呼吸。
钠水储留→腹水和高血容量综合征-体表静脉充盈,收缩压升高;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低血纳和低血钙)D 高渗性利尿作用,使尿量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