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城市公园应急避难所可达性研究——以天津市南开区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8卷 第3期 2021年3月
天 津 科 技
TIANJIN SCIENCE & TECHNOLOGY
V ol.48 No.3Mar. 2021
收稿日期:2021-02-10
科学与社会
特大城市公园应急避难所可达性研究
——以天津市南开区为例
郭 鑫1,2,李红柳2,李 燃1,2
(1. 天津环科环境规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天津300191;2. 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天津300191)
摘 要:城市公园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也是城市应急避难的集中地,一旦发生不可控的灾害,绿地公园将发挥重要的避难作用,其防灾减灾的综合效率将直接受到公园空间布局合理性的影响。

为研究天津市中心城区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以南开区为例,基于空间的可达性理论,运用缓冲区分析法研究了公园应急避难可达性。

结果表明,该区公园避难需求与避难服务供给极不平衡,特别是向阳路街道和王顶堤街道应该新建公园。

关键词:公园 应急避难 可达性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945(2021)03-0057-03
Research on Accessibility of Emergency Shelters in Megacity Parks
——Taking Nankai District of Tianjin as an Example
GUO Xin 1,2,LI Hongliu 2,LI Ran 1,2
(1. Tianjin Huanke Environmental Plann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Tianjin 300191,China ;
2. Tianjin Academy of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1,China )
Abstract :The city park is not only a public place for people's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but also a concentrated place for urban emergency refuge. Once an uncontrollable disaster occurs ,the green park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f refug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will be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rationality of the park's spatial layout.In order to study the accessibility of emergency shelters in parks in the central city of Tianjin, taking Nankai District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spatial accessibility theory ,the buffer zone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study the accessibility of emergency shelters in park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mand for refuge in parks and the supply of refuge services are ex-tremely unbalanced ,especially in Xiangyang Road Street and Wangdingdi Street ,new parks should be built. Key words :park ;emergency shelter ;accessibility
0 引 言
城市是人类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人为灾害或是自然灾害都会给城市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有研究统计我国城市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0%[1]。

城市应急避难所为灾难的突发提供一个保障场所[2]。

2015年 8月12日的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给人们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南开区是天津市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区,城市灾害未知隐患更大,因此有必要开展南开区应急避难可评价的相关研究。

1959年Hansen 首次提出了可达性的概念——“交通网络中每个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机会的大小”[3]。

荷兰的K.T. Geurs 和J.R. Ritsema Van Eck 对可达性已经有深入的研究[4]。

Gimpel 和Schuknech 的研究表明到投票箱的可达性影响居民参与政治活动(选举)的意识[5]。

国内对可达性的研究比较多,但天津市的相关研究较少,涉及公园避难场所的更少,应急避难场所研究已迫在眉睫。

1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1.1 应急避难场所区位布局原则 1.1.1 就近原则 发生灾害后,时间成为拯救生命的最宝贵因素,
·58·天 津 科 技第48卷 第3期
应急避难所建设要坚持均衡布局的原则,避难场所应较均匀分布在城区[6]。

1.1.2安全性原则
应急避难所应远离高层建筑、地下断层、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场所,尽可能选择平坦地段,确保居民易于搭建帐篷。

1.1.3可达性原则
应急避难所应确保居民在发生灾难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步行到达,且道路畅通,易于步行,一般避难时间以步行10min之内为宜。

1.1.4容纳性原则
应急避难所应至少确保1m2/人,服务区域半径至少大于270m。

1.1.5生活性原则
避难场所应确保有适合灾民生活的设施,如饮食与饮用水的供应程度,生活排水便利性等。

1.2 应急避难场所分类
一般情况下将应急避难场所分为3类[7]。

1.2.1紧急避难所
紧急避难所是指城市建筑物附近的小面积空地、小公园等设施。

灾难发生时3~20min内可达到的服务区,并且满足1m2/人,服务区域半径应为270~350m。

1.2.2临时避难所
临时避难所是指城市中面积较大的公园、操场、空地等设施。

灾难发生后10min~3h内可供使用,服务半径360~800m,有效避难面积2m2/人。

1.2.3中长期避难所
中长期避难所指全市性公园、大型开放广场等大型开放空间。

一般保证有效避难面积3m2/人,服务半径800~2000m。

2 南开区公园应急避难可达性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数据获取
本文中人口数据均来自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实验中的公园面积来自于遥感影像加载到ArcGIS10.2中勾绘完成,面积自动计算生成。

经测量得到南开区公园总面积为40159747m²,总人口为1018196人,共有12个街道。

因数据获取原因,本文人口统计单元为街道,结果如表1。

表1研究区街道详情
Tab.1Details of streets in study area
街道名称公园可避难面积(km²)避难级别人口数(人)区域面积(km²)人口密度(人/km²)
向阳路街道-- -- --
145263
361.5744
401 长虹街道长虹生态园 21.7323 临时避难场所 13346 260.9423 51
广开街道南开公园 3.5972 临时避难场所 13299 175.4782 76
兴南街道翔宇公园 3.019
4 临时避难场所 43744 143.514
9 304
鼓楼街道-- -- --
28788
204.247
9
141 嘉陵道街道绿水园 31.235
8
临时避难场所 102405 414.303
9 247
万兴街道-- -- --
140684
344.061
9
409 王顶堤街道-- -- --
122599
442.051
2
277 学府街道风湖公园 0.873
1 紧急避难场所 103319 434.630
4 238
水上公园(北) 32.894
0 临时避难场所八里台街道
水上公园(南) 59.582
5 临时避难场所64853 577.507
5 112
华苑街道-- -- --
52948
159.605
3
331 体育中心街道南翠屏公园 28.930
8 临时避难场所 66948 498.056
8 401
2.1.2评价分析方法
可达性是指居民克服距离、旅行时间和成本等阻力到达一个服务设施或活动场所的能力及期许的定量分析,是衡量城市中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

基于ArcGIS的可达性计算方法主要有:缓冲区分析法、行进成本法、引力模型法、最小距离法、网络分析法和费用加权距离法等[8]。

本文研究的是灾害发生后,人们从受灾地点到达避难服务区的便捷程度,采用ArcGIS可达性中的缓冲区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较合理地解决了邻近度的空间分析等问题。

本文以南开区各大公园为中心,以不同距离为半径,运用ArcGIS 10.2的缓冲工具分析,得到在南开区地图上形成的不规则多边形,通过这些多边形与南开区地图的覆盖率,评价居民以最快速度到达附近避难场所的难易程度。

2.2 现状分析
南开区共有7个公园,因水上公园里面有大片的湖水将水上公园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因此按照指北针的方向将水上公园分成水上公园(北)和水上公园(南)两个部分。

南开区公园分布不均匀,其中向阳路
2021年3月郭鑫等:特大城市公园应急避难所可达性研究———以天津市南开区为例·59·
街道、鼓楼街道和王顶堤街道均没有公园,其他街道则仅有一个公园。

南开区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匀,其中长虹街道人口密度最小,仅为51人/km2,广开南路人口密度也较小,为76人/km2,而人口密度最大的万兴街道达到409人/km2,向阳路街道和体育中心街道也达到401人/km2。

作为人口密度较大的向阳路街道没有公园,一旦发生灾害危险,当地居民将难以很快到达避难地点,这将是一大隐患。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6],本文将南开区公园划分为两个级别:紧急避难所和临时避难所。

因测量公园面积时就已去除掉公园中湖泊、房屋的占地面积,故测量的公园面积可直接看作是服务区可避难面积,按照人均使用面积紧急避难所以1m²/人为标准,临时避难所以2m²/人为标准。

南开区各街道理论上可避难人数见表2,在8个公园中仅风湖公园面积较小为紧急避难所,其他7个公园均为临时避难所。

2.3 可达性分析
利用ArcGIS分析工具中邻域分析的缓冲工具对南开区各大公园进行缓冲区分析。

依据避难所的分类标准,本文紧急避难场所服务半径取300m,临时避难场所取500m。

南开区总人口为1018196人,而8个公园的可容纳量为909327人,占南开区总人口的89.3%,虽然容纳比较高,但由于南开区面积较大,公园分布较集中,根据计算结果能得出南开区内避难所的避难可达性不理想。

针对这个供求矛盾,在不新增公园数目的情况下,通过适当扩大公园绿地面积,增加避难所的服务面积,调整公园结构,可以使其为应急避难提供更好的服务,依照此条件,对南开区公园的服务半径做了相应调整(表2)。

表2各公园理想服务半径
Tab.2Ideal service radius of each park
街道名称公园现实服务半径(m)理想服务半径(m)
向阳路街道 -- -- --
长虹街道长虹生态园 500 1200 广开街道南开公园 500 1200 兴南街道翔宇公园 500 1200 鼓楼街道 -- -- --
嘉陵道街道绿水园 500 1200 万兴街道 -- -- --
王顶堤街道 -- -- --
学府街道风湖公园 300 1200 水上公园(北) 500 1200
八里台街道
水上公园(南) 500 1200 华苑街道 -- -- --
体育中心街道南翠屏公园 500 1200
此理想状态下南开区公园服务半径基本能满足市民在紧急灾难情况下的容纳量,尤其学府街道的风湖公园服务半径由300m调整到1200m,即将风湖公园的紧急灾难所扩建成较大长期避难所。

但是就算在扩建公园的情况下,向阳路街道和王顶堤街道依旧没有公园能够覆盖,因此建议在这两个街道新建公园,以满足市民紧急避难需求。

因将水上公园拆分为水上公园(北)和水上公园(南)两个部分,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是大的湖泊,故不需要改建。

虽然华苑街道也没有公园,但因其面积较小,如果能在王顶堤街道选取适当的地址新建公园,也能够满足华苑街道应急避难的需求。

3 结 论
通过研究南开区公园应急避难可达性,并分析应急避难服务与公民避难需求的平衡关系,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①南开区总人口数1018196人,公园可避难总面积40159747m²,公园容纳比为89.3%。

②南开区内公园数目较少且分布较分散,向阳路街道和王顶堤街道需要新建公园。


参考文献
[1]刘海燕,武志东. 基于GIS的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规划师,2006(10):55-58. [2]李传贵,张晓锋. 城市灾害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问题分析[J]. 安全,2006(5):34-36.
[3]Hansen W G. How accessib ility shapes land-us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59,
25(1):73-76.
[4]Geurs,K T,Ritsema van Eck. Accessib ility measures review and applications[R]. RIVM report 408505
006National Institute of Pub lic Health and the Environ-
ment Bilthoven.
[5]Gimpel J G,Schuknecht J 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ballot box[J]. Political Geogra-
phy,2003(5):471-498.
[6]蒲德群,刘西拉. 特大城市安全设施——应急避难所的建设[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2):153-156. [7]栗婧,金龙哲,汪声. 基于应急避难空间的矿山安全防护体系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4):
155-159.
[8]靳诚. 基于路网结构的南京市区旅游景点可达性分 析[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