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风俗作文45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的风俗作文450字
不知道大家对苗族了解多少,我对少数民族了解也不是很多,但是最近在书上了解了苗族的风俗,其中我觉得苗族的花山节很有趣。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

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

“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

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

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

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

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滇东北和滇南一带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

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

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
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

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

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吹芦笙,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

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

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这就是苗族的花山节,是不是很热闹啊?
篇二:苗族风俗作文400字
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有特色的风土民情的地方。

这里有壮、汉、苗、彝、仡佬五个民族。

今天,我就说一说苗族吧!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每当有客人来到家里时,他们都会热情地招待客人。

苗族招待客人可有意思了,他们分为两次进行:首先,把一些弄得不是很干净的食物,拿给客人吃,如果你能把食物吃几口,他们就会觉得你不嫌弃他们;接着,他们就会把家里最好吃的,舍不得吃的东西都拿来弄得干干净净地煮给你吃个饱。

要是你第一次一口也不吃,那你就只有饿着肚子,他们就再也不理会你了。

首饰是苗族妇女喜爱之物,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有金饰、银饰、恫饰、玉饰之分,以银饰最为普遍。

银饰有银帽、银盆、凤冠、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鉴、扣绊、银花、银牌、披肩之别,以耳环、项圈、手镯、戒指为常戴之物。

各种银饰又有不同造型,项圈就有轮圈、扁圈、盘图等。

耳环有瓜子耳
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圆圈耳环、龙头耳环、粑粑耳环等。

苗族妇女每当出嫁、串亲、做客、赶集、节日赴会等均佩戴银饰苗族有一个自己的民族节日,叫做“跳坡节”。

跳坡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到了农历正月初九那一天,苗族同胞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女孩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男孩子梳理得整整齐齐,一大早便赶往跳坡地点——跳坡场。

来到坡场上,人山人海,人们来来往往,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坡场上最热闹的要数对山歌了。

轻年男女们用优美的歌声表达出自己的爱意,他们找到自己的心上人之后,就会互相赠送礼物,男孩送给女孩一面小镜子,女孩送给男孩一把手电筒,相互赠送完东西,就是他们的定情物了。

送完东西之后,他们就会手牵着手,到别的地方去了??经过几个月或一年的交往,他们就会结婚生子,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怎么样?朋友,你觉得有意思吗?我们这还有许多有趣的民族风情,有机会你也来隆林看一看,我再给你一一介绍
篇三:苗族风俗
苗族同胞一串串的贝壳是对来自东方的记忆平塘是一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近60%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境内生活着24个民族的群众,其中布依族、毛南族、苗族是人口较多的三个少数民族。

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也孕育了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有着不一样的苗族风情,新塘、大塘一带的苗族风情有“芦笙舞”、“赶月”等;。

一苗族风情:苗族是平塘县主要三大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县境内西北部的大塘、新塘、鼠场等乡镇。

1苗族服饰
苗族同胞一串串的贝壳是对来自东方的记忆。

苗族服饰丰富多彩,样式色调繁多,且以色彩艳丽而受国内外游人的青睐,在大塘西关、新塘、鼠场、油岜一带,“喜雀苗”女子掺假发盘于头顶,呈圆盘形,围银泡花头帕,插银吊花和红缨流苏、野鸡花羽毛。

上穿大襟对开大袖短衣,衣领背后叠缀3至4层背褡,衣襟、袖口饰有挑花或蓝白布片;下着滚白布边的青布百褶裙,系挑花腰带,垂吊红、绿绣球。

戴3至7个银项圈、银耳环,背挂串串海贝,海贝串下端加挂银饰品和铜钱板。

脚缠蜡染白布或羊毡绑腿,束红花带,耳吊银耳环,手戴银或玉石手镯,脚穿草鞋或布鞋,服饰分生活装和盛装。

男子头包蜡染圆点纹头帕,上穿长衫,系条纹腰带,下穿裤,脚穿布鞋。

在卡罗、牙舟、谷硐一带的苗族少女头顶部留长发,四周剪短发,头后打髻插红梳,妇女绾髻于头后,呈钩状,插骨钗,额头围海贝花。

上穿贯首长袖衣,前摆短至腹,后摆长至臀。

前后摆,衣袖缀挑花图案,后摆连彩穗。

下着青布百褶裙,系青布腰带。

缠白布绑腿,脚穿布鞋。

戴顶圈、银链
和大耳环等银饰。

平塘苗族妇女从小就学会刺绣挑花,裙子是用手指钾慢慢刮出来的缀子,一套衣服一般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制成。

苗族妇女喜欢戴银器,最多者服饰银器20多斤。

新塘有一支自称为“咕噜”的苗族,每年9月中旬他们会身着盛装汇聚在“月场”唱歌跳舞,俗称“跳月”,期间,苗族同胞举行祭祖、“迁徙”等活动,以缅怀祖先,传承民俗。

她们衣饰图案记载着祖先走过的路线,衣饰上的一串串贝壳是对来自东方的记忆。

2 苗族歌舞
民间歌舞:主要代表性舞蹈有《红鼓舞》(又称夜乐舞),《跳芦笙》、《咕噜跳月》、《跳月》、《打草舞》、《粑槽舞》、《粑棒舞》、《铜鼓舞》、《斗鸡舞》、《打粑舞》、《皮鼓舞》等。

常见的苗族舞蹈喜用芦笙、铜鼓、皮鼓伴奏和表演。

芦笙吹奏者一般参加跳舞、铜鼓和皮鼓大多用于壮场面和伴奏用。

3 苗族的节日
平塘县少数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其节日有歌节、跳月、了年、撵虫节、迎春节、赛马节、清明节、四月八、端午节、六月六、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火把节、绣花节等,同时也汉族节日,在这些节日里,各民族往往渗入本民族自己的内容,使其节日更加丰富多彩
平塘的中秋,苗风浓郁,气氛热烈。

月亮在苗族这个古老
民族的传说里,象征着幸福爱情的信念,所以在中秋夜月亮最大最圆的这天,苗族的青年男女都要沐浴一下月亮的光辉,披着月光唱苗家歌跳苗家舞,寻找心上人、祈求爱情甜蜜,这一风俗被形象地称为“跳月”。

贵州平塘是苗族聚集地,每到中秋夜,苗寨里的年轻小伙和姑娘们便盛装打扮、载歌载舞,酣畅淋漓地加入到“跳月”的盛大PARTY里。

苗家人对中秋非常重视,“跳月”一般会持续3-7天,每天大约一小时。

除了“跳月”,还有赛马、射箭、棒舞等比

4 丧葬
苗族的丧葬习俗,反映了深厚的祖先崇拜观念。

丧葬仪式由巫师(阴阳先生)主持,遇有丧事,必请巫师。

某家遇有丧事,同寨的人都出来帮忙,亲戚也前来吊唁。

当老人咽气时,全家都围绕哭泣,接着为死者梳头洗尸,换上新制衣服,把尸首停在堂屋中间,举行祭奠仪式。

苗族普遍是土葬,墓地的选择一般请巫师选择定向。

很久以前,苗族是采用洞葬。

在新塘乡、谷硐乡、塘边镇都发现苗族洞葬,目前已破坏,只有谷硐乡的洞葬至今保存完好。

苗族在举办丧葬活动中,举行“打草鞋”的歌舞活动,其歌词曲调和表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5婚俗
苗族婚姻大致分为自主婚姻和父母包办两种形式:自主婚
姻是通过青年男女公开的社交活动来达到。

每逢赶场、喜庆或集会的节日,男女青年就进行公开的社交活动,谈情说爱,对唱情歌,经多次接触,双方感到情投意合,就可以结为夫妻。

父母包办的婚姻一般是通过亲友撮合而成。

无论是自主婚姻或是父母包办婚姻,一般来讲,都须经过说亲、订婚和结婚三个过程,苗族一般都是异姓通婚,同姓不同宗有的也可以通婚。

青年男女从认识到结婚,一般要经过“先集体邀约相会对唱发展到有意后单独密谈”二个阶段。

利用集会的场合,邀约本寨或最友好的朋友一起去参加,通过观察、接触、比较和考虑,若找到意中人,则以交衣换信物,订立婚约。

交换信物一般是以手巾、银饰、衣服等,开始先交换轻小的东西,随着爱情的发展,再交换比较贵重的物品,表示诚意。

每当苗家女儿出嫁时,其母亲把自己收集的头发绳分发给自己的女儿,一代代传承。

成亲时,女方可用作嫁妆,如没有姑娘只有儿子的人家,母亲就会把自己世代传承下来的头发给儿子作为聘礼,把头发传承给媳妇,苗族妇女把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头发传承给姑娘或媳妇后,又会从新收集,然后在死后与棺材一起下葬。

如遇无子无女的人家,苗族妇女死后,所收集的头发绳就与棺材一起下葬。

结婚后的苗族妇女,每逢有人家办喜酒、进新房以及重大民族节日的时候,
就拿所收集的头绳盘绕在头上,再在外面包上青色帕子。

苗族一串串的贝壳是对来自东方的记忆。

篇四:苗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的风俗习惯
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聚居在“五溪”(今湖南省西部和贵州东部地区),后来不断迁徙,分散到南方各省。

现在,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海南等地。

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

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

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

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苗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能歌善舞,芦笙是他们最喜爱的乐器。

苗族的芦笙舞蜚声国内外。

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篇五:苗族风俗
苗族风俗
苗族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

有稀客、贵客来到苗寨,往往是主人家请客喝酒吃饭以后,主人家的兄弟、房族、友邻甚至全寨的人家都会接着来请,真可谓“一家客人全寨亲”。

苗家请客大都有鸡、鸭、鱼、肉和木耳、香菇、豆腐、豆芽,
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腌鱼、盐酸菜、香肠、血豆腐等菜肴。

不仅要敬酒劝酒,还要唱古歌、飞歌助兴。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

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

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文化
苗族的神话反映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臆测和幻想,记录和描绘了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界的历史。

如《张郎张妹》、《盘古开天地》等神话故事,记叙的就是张郎张妹兄妹结婚,创造世界繁衍人类的历史。

《涨满天水》的神话故事,说的是洪水滔天的原因。

苗族的传说故事,种类繁多,题材十分丰富,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苗族人民生产、生活和反抗反动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历史,抒发了苗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美好愿望。

从内容
上分,大体有颂扬反抗压迫的故事,如《潘金盛阻马殷》、《姚民熬起兵抗劳役》等故事。

有歌颂农民起义的故事,如《吴天保起义》。

有反映苗民智斗财主的故事,如《头脚与身子》。

有抨击包办婚姻的故事,如《们娘抗婚》。

有赞美善良勤劳的故事,如《卖柴汉》。

有关于人物传说故事,如《谎江山》、《哈利布》等。

有关于地方习俗的故事,如《苗族吃牛的来历》、《油茶会的来历》等。

苗族的男女老幼,都喜欢唱歌,苗族地区素有歌的海洋之称。

苗歌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如《开天辟地歌》、《玩山歌》、《婚礼歌》、《哭嫁歌》、《担水歌》、《上梁歌》、《和气歌》、《饭歌》、《酒歌》、《茶歌》、《烟歌》等。

《酒歌》主要流传于湘西南城步、绥宁的苗区,歌中除了叙述苗族先民的迁徙过程和各宗支苗族的定居发展外,还详细记述了苗族喜庆婚姻时的许多风俗和礼仪。

苗族的苦歌,即是倾诉从前苗族人民的悲惨生活的
民歌。

如《长工歌》、《逃荒歌》等。

情歌是苗族歌谣中最为丰富的一种。

苗家姑娘小伙,多以歌会友,唱歌传情,因此产生了大量的情歌。

苗族情歌,善于借景、咏物抒情,情景交融。

苗歌按其内容,唱法上也各有特色。

有的旋律优美,婉转缠绵;有的嘹亮奔放,激越昂扬;有的女唱男和,多情善感。

其中多声部苗歌的唱词,联想丰富,旁征博引、比喻得体,颇富哲理。

苗族节日
苗族信仰万物有灵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认为神灵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无论消灾除病或求子求财等都祈求神灵与祖先保佑。

祈求消灾除邪时,由巫师驱鬼。

祭神祭祖活动极为隆重,黔东南的“吃牯脏”(鼓社)、黔西北的“吃牛”、湘西的“还傩愿”、“椎牛”、“吃猪”以及“赶鬼”、“吃鬼”、“祭鬼”等活动,耗费很大。

此外,对自然物(大树、怪石)或人造物(水井、板凳)的崇拜和祭献,以酒、肉、鱼、鸡、鸭、糯米等作祭品。

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少数民族群众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等。

苗族的节日很多,各地的苗族过的节日不完全相同。

黔东南部分地区和广西融水县盛行过“苗年”,在旧历九——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有踩鼓、跳芦笙、赛马、斗牛、“游方”等活动。

贵阳附近几县的苗族,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日,都穿上了盛装来到贵阳市喷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对歌谈心,纪念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

此外,苗族还有龙船节、花山节(五月初五)、吃新节(农历六、七月间稻谷成熟时)、清明节、赶秋节(立秋)等等。

云南苗族几乎每年都有踩花山的活动,这种踩花山虽有迷信内容,但它又是苗族人民传统性的群众娱乐节日。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是典型的女性文化瑰宝,苗族女性是其服饰
文化的主要载体。

同时,苗族服饰又是一种原始苗族人民的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存根,一种无字的历书,一种无声语言和标志。

苗族服饰由于性别、年龄、婚否等情况而不同,并且有地区差别。

但都保持一种苗族从古至今的传统款式,苗族女性百褶裙,图案花纹色彩斑斓,多刺绣、织锦、蜡染、挑花装饰。

衣裙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后汉书·南蛮传》)的传统。

服饰用料则以居住地出产的原料为主,多以棉、麻、毛等经过家庭手工作坊精编细织而成。

现有的苗族服饰,主要以地域而定,分为黔东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种。

黔东南苗族服饰:流传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个县市和都匀、荔波、三都、兴仁、安顺,广西融水、三江等区域。

上衣有大领对襟或右衽半身。

百褶裙长短不一,佩戴各式围腰和绑腿。

发髻也有较大差异。

总体上黔东南苗族服饰有30多种款式。

黔中南苗族服饰:主要有贵阳、龙里、贵定、惠水、平坝、安顺、平塘、罗甸,云南的丘北、文山、麻栗和广西隆林等地。

其特点是以黑、白、蓝色线绣衣裙或蜡染。

大领对襟开,百褶裙,包头帕或头巾,髻发。

黔中南苗族服饰有5种款式。

川黔滇苗族服饰: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东北、桂西北以及云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

衣料主要是麻布,服饰色彩较浅,蜡染工艺普遍。

服饰和发型多种多样。

湘西苗族服饰: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松桃、四川秀山、酉阳、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有多彩头帕和变型式样,服饰亦有8种。

海南苗族服饰:由于海南苗族受当地黎族服饰的影响,苗女穿右偏襟长及膝部的长衫,仅一扣,无领,蜡染短裙,以黑、红色为主,花纹较少,束发,包一绣图案花纹的头巾,外面再盖一条绣有花边的尖角头帕,套上一条红带子垂在背后,显出与其他地区的苗族服饰的非常不同。

苗族服饰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

褶裙上的彩色线条,是一条条河流,一条条山路,背牌上的回环式方形纹,是曾经拥有的城市,并有街道、有城墙、有角楼,那披肩上的云纹、水纹、棱形纹,是北方故土的天地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土,花带上的“马”字纹和水波纹,是苗族祖先迁徙时万马奔腾过江河的壮观气势......苗族服饰的图案,是穿在身上的一部民族史书。

苗族服饰,作为一种存于其文化传统和生活模式跌重要构成部分,是历史来源与文化因子在传递、衍化过程中绽开的物质和精神花朵。

通过本身的系统将象征符号与意义结合起来并使之意义符号化。

转载自《苗领新都》苗族风景建筑
湘西有着太多太杂的铺垫,有着太美太玄的铺垫:历史的文化的,过去的眼下的,生态的人造的??曾经许多次地走到离湘西很近的地方:在贵州,在重庆,在湖北,只需越边界一步———却没有去。

只是为了,将湘西完整地,留给这个夏天?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

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

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
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

在部分苗族中,正门一般不得随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丧嫁娶或祭把等活动,方能由正门出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