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规规划说明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书目录
第一章规划概述
一、规划研究背景
随着xx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有目共睹。
随着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的变化、十三五规划的即将实施、XX3+5城市群带动下的总体发展战略调整、xx和xx城市发展思路的提升,xx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崭新局面。
xx迫切需要反思既往发展的道路,认清新形势,把握发展机遇,对xx的总体发展职能、发展方向、空间格局进行新的思考,及时调整和制定未来发展的策略。
同时,xx经济开发区用地规模扩张,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对xx旅游服务主中心的定位,加速了对xx旅游服务组团规划提质的诉求,正是在这种规划背景下,一个对xx前瞻性调控的规划势在必行,2016年,进行xx东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xx控制性详细规划应运而生。
二、规划范围
规划区位于xx中心城区的东部,由xx、xx、文塔公园部分山体、xx围合的区域,规划面积公顷。
规划区总人口规模预测约万人。
三、主要相关规划及关联
《“十二五”县城城市发展规划》
按照“xxxx”的八字战略方针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其中东联:充分发挥邻近旧城区的优势,借助跨河交通系统的完善,建设河东依山傍水生态组团,用地功能以商贸、居住、文体娱乐为主。
小结:xx县城十二五发展规划将xx定位为以商贸、居住、文娱功能为主的综合功能组团,为全县旅游经济服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根据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按照土地利用主导用途,将全县土地划分为九个用途管制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耕地区、一般农业用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风景名胜旅游用地区和其他用途区。
本次规划范围xx以东是允许建设区范畴,其南片大部分为现状建成区域,北部为新增建设用地。
《域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1)产业结构调整。
xx县域对xx旅游资源潜力巨大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进行了详实的调查与分析:xx内xxxx等。
但是,xx的第三产业不够发达,其第三产业总产值在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很小,仅占%,并且商贸流通业主要面向本县城镇和农村人口,以农产品和日用品交易为主,缺乏更大区域内有影响的大商场、大市场、大网络的流通体系,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商贸餐饮、文化娱乐等行业档次不高,科技信息业发育不足,缺乏高档次旅游接待设施。
分析表明,xx一、二产业不力,第三产业必难以发育,从而导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
并直接指出xx产品调整,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已刻不容缓,而依靠改革开放活力和科技创新实力两力叠加来调整经济结构是xx取得成功的唯一出路。
规划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宏观定位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产品量与质的关系,把由量的增长为主转化为以质的提高为主,实现以质为前提的量的增长。
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和发展档次,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专业市场建设,构筑大商场、大市场、大网络为主体的流通体系。
充分挖掘人文资源和景观资源,加速旅游业的发展,改造提升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商贸餐饮、文化娱乐等行业的发展档次,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会计、法律、咨询等服务业,形成高效率、高质量、多样化、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体系。
(2)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本次规划充分依据xx的自然条件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紧密结合地域经济区和行政区划对县域城镇等级规模作统一规划。
1)城镇体系按职能分为四个等级:县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集镇。
2)城镇体系按规模划分为4个等级:10万以上城镇1个(县城),3—10万人城镇2个,1—3万人城镇6个,1万人以下城镇7个。
其中规划xx城是xx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科教中心,规划建成区域的物资贸易和交流中心,以发展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和小农机生产为特色的xx的中心城市,规划2020年人口规模为18万人,用地规模为1800公顷。
小结:《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其县域城镇体系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梳理,对城镇等级与城镇职能队除了科学定位,明确了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科教中心的整体定位,同时对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和发展档次,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完成旅游服务中心配套设施建设,提出了规划要求。
本规划对xx县城旅游服务组团的开发建设做出控制性规划指引,是对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落实与响应。
《城总体规划》
(1)总规(2006~2020年)
县城发展定位:现代商贸交通为主的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科教中心。
人口规模:城区人口2010年达到万人,2020年达到18万人。
用地规模:2020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以内,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公顷以内。
根据《城总体规划》(2001-2020)的规划要求,xx中心城区2020年规划人口18万人。
其中:
给水工程:
xx城供水采用分期建设,多水源供水方案,规划远期水厂规模共计为10~12万吨/日。
规划近期用水量为5万吨/日;规划中期用水量为7万吨/日;规划远期用水量为万吨/日。
2005年前扩建现有水厂达到枯水期供水4万吨/日的规模,同时在城南兔形山修建第二水厂一期工程(2万吨/日),水源为燕霄水库和石井。
2010年开始,扩建第二水厂二期工程(2万吨/日)使xx城总供水能力达8万吨/日。
2012年左右,修建第三水厂,采用远距离输水方案,水厂位于xx东北侧,水源为江口水库(江口水库水源来自水府庙水库,蓄水量为1亿m3)可以满足xx城综合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
规划xx城为三个
水厂同时向环状管网供水。
近期城区管网呈树枝状,远期考虑连接成环状,以确保城区用水。
用水量大的工业用水一般不由城市水厂处理而采取自行集中处理的办法。
排水工程:
城区建设采用严格的雨、污水分流制,近期建设过渡时期一时难以实施的地段,采用近远结合的方法,逐步改造成分流制。
规划近期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万吨/日,中期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为万吨/日,远期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为万吨/日。
规划县城建设一个IV类污水处理厂,位于xx东北侧河滨以收集、处理和排放城市污水、废水。
规模为8万吨/日(近期3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超过80%。
规划区内充分考虑地势条件,城市排污按地形高差基本上分为六大排污分区,其中河东xx以北为Ⅴ片区;河东xx以南为Ⅵ片区。
暴雨强度公式中设计重现期P为4年,地面综合径流系数Φ取。
防洪工程:
xx城防洪近期按20年一遇,远期按50年一遇标准设防,建立完善的防洪体系;进一步提升湄水、xx段的防洪能力,普遍使堤坝高程达到城市设防要求,并全面改善堤坡基础结构,加强堤身防洪能力,并按照规划做到堤路结合,防洪堤与滨水风光带结合,一次建设好;结合地形,在河东低洼地和河西绕城线以北地带分别建设排涝站。
(2)总规(2010-2030)
城市发展定位:从区域发展需求与责任角度,结合“区域发展、县域发展和城区自身发展”三个空间层次的分析,xx职能定位可以归纳为“三区、四中心”,表述如下:
三区:xx都市区外围重要增长极点、特色产业区;xx一体化发展的东部先发区;集行政、文化、商贸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
四中心:县域城镇化综合服务中心;县域综合旅游服务中心;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新材料、矿业加工、新农机、特色轻工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化中心;以历史名人为依托的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中心。
城市发展目标
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制造业主导,旅游业与高技术产业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良、城市特色突出的现代化新兴城市。
XX旅游资源丰富,包括有形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
规划旅游布局结构为“一带”——xxX休闲旅游带;“两心”——xx服务主中心、xx服务次中心;“五区”——XX旅游区、xx旅游区、xxx旅游区、xx旅游区、xxx 旅游区。
小结:修改版总规对xx定位予以全面提升,特色化更加鲜明,城市经营理念得到很好诠释,县城综合服务与旅游服务的功能更加突出,也使得xx东片本次规划范围的重要性得以提升。
《城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给水工程:
近期(2005年)用水量万m3/d;中期(2010年)万m3/d;远期(2020年)万m3/d。
规划近期扩建一水厂,使其供水规模达到万m3/d;规划中、远期在xx东北侧新建第二水厂,水源为江口水府庙水库,中期供水规模应达到万m3/d、远期应达到万m3/d。
排水工程:
新城区排水采用雨污分流排放体制;老城区近期采用雨污合流排放体制,中、远期采用截流式合流排放体制。
雨水遵循分散不集中、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排放的原则。
县城污水处理厂选址于xx拦河坝下流,洪水淹没区以外的近河段,占地规模不小于。
污水处理厂分二期建设,中、远期污水处理能力应分别达到万m3/d和万m3/d。
污水采用二级处理达标后排入侧水下游水体。
《县城排水工程专项规划》情况
县城排水实行雨污分流,规划近期拟在老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截流倍数取,新城区采用雨、污分流制的排水体制;规划远期除部分路段外完全采用雨、污分流制的排水体制。
规划将建成分为十二个雨水径流区域,其中xx以西十一个,河东一个。
设置三个排滞泵站,具体如下表所示:
规划雨水提升泵站一览表
序号地块编码设施名称用地面积(㎡)设计流量(l/s) 总造价(万元)
01 Y-01 XXX 560 700
02 Y-02 xx 500
03 Y-03 xxX 710 880 264
规划区共划分七个污水排水分区,其中河西六个,河东一个。
预测总污水量约为万m3/d,确定城市污水处理厂规模选用15万m3/d,控制用地不小于10ha。
规划设置两个污水提升泵站。
相关情况如下表所示:
规划污水提升泵站一览表
序号设施名称用地面积(㎡)流量(M3/S)备注
01 污水提升泵站1800 工业废水
02 污水提升泵站5250 工业废水与污水合一
给排水相关规划存在问题小结:
(1)现有《总体规划》、《城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县城排水工程专项规划》对用水量及污水量的预测,不尽相同,出现一定的偏差,详见下表所示,需进一步论证确定。
(2)现有规划对污水厂规模的确定均用最高日用水量乘以污水排放系数得到的污水量确定,而《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中明确污水处理厂规模应根据平均日污水量确定。
因此,所得到的城市污水量及污水处理厂的规模有失准确,污水处理厂用地控制面积偏大。
(3)总规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设计重现期取值为4年,而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重现期一般取值~3年,重要干道、地区及短期积水即引起严重损失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
由此可见,总规设计暴雨重现期取值偏大,计算管径偏大。
(4)相关规划中规划建设排渍泵站,无排渍泵站的服务范围,汇水面积。
不同规划的对照比较
规划名称用水量预测自来水规划污水厂规划
《县城总体规划
(2001-2020)》
近期2001-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近期5万吨/天
中期7万吨/天
远期万吨/天
2005年:
1、一水厂扩建至4万吨/日;
2、
新建二水厂一期工程2万吨/
日
位置:城南兔形山
水源:燕霄水库和石井
2010年:
扩建二水厂二期工程,二水厂
总规模达4万吨/日
2012年:
修建第三水厂
规模:8万吨/
日
(近期:3万吨
/日)
位置:县城东
北角xx东北侧
位置:xx东北侧
水源:水府庙水库
《城给水、排水
工程规划
(2001-2020)》
近期2001-2005
年
中期2006-2010
年
远期2011-2020
年
远景2021-2050
年
近期万m3/d
中期万m3/d
远期万m3/d
远景万m3/d
近期:以一水厂供水
中远期:新建第二水厂
位置:xx东北侧
规模:6万吨/日
(分三期建设,每期均为2万
吨/日)
水源:江口
占地:
中、远期设污
水处理厂,污
水排水量按综
合给水量的
80%考虑,则污
水处理厂污水
处理能力应分
别达到万
m3/d、万m3/d。
《县城排水工程
专项规划》
近期:2007-2010
年
远期:2011-2020
年
近期万m3/d;
中期万m3/d;
远期万m3/d;
城市污水处理
厂规模选用15
万m3/d(分三
期实施,每期5
万吨/d)
《城十二五规
划》
论证建设第二水源
规模:8万吨/天
建设污水处理
厂二期工程万
/d
现状一水厂:4万吨/天
已建成一期万
/d
《城市规划行政技术规定》
(1)建筑容量指标控制
新区成片开发的详细规划,应先确定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并符合下表要求:
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最大值控制指标表
平均层数建筑密度总容积率
1—3层(低层)35%
4—6层(多层)30%
7—9层(中高层)25%
10层以上(高层)20%
(2)建筑间距控制
建筑平行布置时,低层、多层建筑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方位角00—300 300—600 >600
新区旧区新区旧区新区旧区
≥≥≥≥≥≥注:①H指建筑高度,当方位角≤450时为南向建筑高度,当方位角≥450时间相邻较高建筑的高度。
②方位角以建筑正南向(00)偏东(西)的角度值。
③在表示最小距离的基础上,必须确保最低限值:低层≥6m ,多层≥9m。
建筑垂直布置时,按下表要求控制:
方位角00—450 ≥450
新区旧区新区旧区间距≥≥≥≥
注:①H指建筑高度,当方位角≤450时为南向建筑高度,当方位角>450时为相邻较高建筑的高度。
②方位角以建筑正南向(00)、偏东(西)的角度值。
③最小间距为6M。
④以相对面为正面的建筑定向,垂直布置的建筑山墙必须少于15m。
当山墙长≥15m时,其间距按平行布置进行控制。
建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布置,间距按下表控制:
夹角值α≤300 300<α≤600 α>600
间距最窄处按平行
方式控制
新区旧区最窄处按垂直
方式控制
(最窄处)(最窄处)
注:①α为两栋建筑之夹角;
②H指南侧或较高建筑之高度;
③最小距高:低层6m,多层9m。
建筑山墙间距按下表控制:
层数低层多层
间距≥6m ≥8m 注:山墙有窗户的,其间距适当增加。
小结:《城市规划行政技术规定》对xx土地使用强度等相关内容,做出了详尽的规划指导,本规划将在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xx实际情况,和县城城市发展诉求,对xx土地规划性质、土地使用强度、土地管理措施等方面,提出规划指导。
(3)建筑退让与离界
建筑后退道路红线最小距离(M)
区位建筑高度m
城市主干道
W≥45
城市次干道
20≤W<45
城市支道路
12≤W<20 新区H≤24
建筑
离界距离
类别
建筑朝向
居住建筑非居住建筑
建筑物
高度的倍数
最小距离
建筑物
高度的倍
数
最小距离
新
区
主
要
朝
向
低层—
多层—
高层
次
要
朝
向
低层—按消防间距控
制
多层—按消防间距控
制
高层—
旧
区
主要朝
向
低层—
多层—
高层
次要朝
向
低层—按消防间距控
制
多层—按消防间距控
制
高层—
24<H≤60 60<H≤80*
旧区
H≤24 24<H≤60 60<H≤80*
*建筑高度大于80米的,应相应加大后退距离,具体标准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或由城市道路规划管理部门核定。
注:表中H指建筑总高度,W指道路规划宽度;高层建筑后退线指主体部分,建筑高度不超过24M的裙房可按低层、多层建筑控制;在旧城区或特殊地段按此规定确有困难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定。
(4)建筑高度控制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的控制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沿路一般建筑的控制高度(H)不得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建筑后退距离(S)之和的倍,即:H≤(W+S);
沿路高层组合建筑以1:(即度)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总面积,少于组合建筑临街长度乘以道路红线宽度加建筑后退距离之和,即A≤L(W+S)。
四、规划任务
与县域文化旅游城市功能定位相衔接,依托县城既有城市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县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优势,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改善城镇环境,优化城镇管理,强化城镇旅游功能,提升城镇旅游形象,提供优质旅游服务,完善交通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强化旅游客源的集散服务功能,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打造xx旅游服务主中心。
——xx城市形象塑造两型标杆高地;
——xx文化生态旅游休闲示范基地;
——xx旅游服务集散主体中心区域。
第二章现状概况
自然现状
(1)地理位置
xx位于。
中部。
东径xxx,东毗衡山、湘潭两县,南靠XX,西接邵东、涟源,北邻湘乡。
东西长为61km,南北宽公里,总面积1715余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万亩,合平方公里。
xx城位于XX内,测水与湄水的交汇处,320国道横贯东西,娄衡一级公路从县城西侧南北贯穿。
县城规划区内地势大部分为低岗地,较为开阔。
本次规划范围位于xx 城东部,xx以东,xx以西。
城市外围山体、坡度较大,但植被良好,有天然林、人工林及果园,可形成城市的外围绿色背景,与测水、xx一道构成县城山水园林城市的框架。
(2)自然条件
地形水系:xx地形轮廓大体上是东部中低山环绕,南境低山连绵,西端山地崛起,北部丘陵起伏,中部岗盆宽广。
县境山脉走向分为西北,东南两支。
地表切割强烈、河蚀、侵蚀发育。
境内地貌形态复杂,类型多样,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大体分为五区,即西部山地区,中部风盆区,北部丘陵区、东南及东北山地区。
境内共有长5公里的河流49条,总长公里。
本次规划范围内地势较为平坦,多为农田用地,东侧山体绵延,地势相对较高。
西侧xx蜿蜒从侧流过,山水相裹。
气象气候:xx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寒潮频繁,气温变化剧烈;夏季暑热期长,伏旱明显;前秋干旱频繁,后秋天气多变;冬季严寒期短,阴晴少雨天多。
全县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1200至1350毫米,年日照1500至1600小时,无霜期260至300天。
自然资源:xx土地总面积1715余平方公里,属丘陵地形,其中耕地面积千公顷,森林覆盖面积千公顷,覆盖率达38%。
境内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分布广,已查明的有27个矿种,99个矿点,其中金属矿有黄金、铅锌、钨钼、锑钼、铁、矾、铜等;非金属矿有煤、石膏、黄铁、大理石、花岗岩、陶瓷土、耐火粘土、碳、磷、钾、重晶石、硅石等。
位于全省前10位的矿产有:石膏、大理石、黄铁、煤、耐火粘土、黄铁矿等。
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亿立方米,地表径流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容水量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亿立方米。
规划区域属于未开发建设用地,矿产资源情况不明,多为农田和村民住宅,呈现出一片原生态的农业风光景象。
(3)规划区内地质构造情况
环境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地质条件、地基承载力的大小对城市建设影响较大,xx城规划区范围内地质构造较为简单,无断裂带,也不受地震影响。
规划区范围内地基承载力较好,除xx北部西侧约30ha地块承载力稍差外,其余地段均不影响城市建设。
社会经济现状
xx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稳步推进状态,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增速比去年下降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14,。
3%。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
2013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增速比去年下降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14%。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
从近两年产业结构比值可以看出,全县第二产业比重持续提升。
综合交通现状
县域综合交通现状:
xx交通条件优越,现有铁路、国道、高速公路和省道等对外交通道路穿越境内,县域外围还有潭衡西线、衡邵高速分别从东南、西南侧经过,正在建设的益娄衡高速公路,众多的县道乡道,为xx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内外交通。
(1)机场
目前XX有5个民用机场,xxxxxxx,2009年底XX开始动工建设。
机场(国家4c支线机场,月已正式通航)。
目前xx对外航空运输主要依靠长沙黄花机场,日后对南岳机场的依赖性与互动性将逐步增强。
(2)航道
xx位于湘资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处,是湘江二、三级支流上游。
境内分两大水系,以九峰山、牛立寨、紫云山、白石峰为分水岭,将流经我县的涟水、测水、涓水分为东西两大水系。
全境共有长5公里的河流49条,总长公里。
XX境内航道位于县域东北角,为七级航道,归属涟水航道,北通xx,东至湘潭。
(3)铁路
县域西北部有娄邵铁路,经。
,全长公里,1967年正式营运。
另有4条县内专用线,共计公里,均从娄邵铁路分支,即:一是双板桥站至xx煤矿鲤鱼塘工业区,1960年建成,计公里;二是三塘铺站至朝阳煤矿一区,1960年建成,长公里;三是xx煤矿至彭家冲工区,1963年建成,长公里,现已停业使用;四是双板桥站至xx 煤矿蛇形山工区,1966年建成,长公里,现有车站数为分别为双板桥站、xx站、双涟站和三塘铺站。
洛湛铁路从县域西北部穿过,北起河南省洛阳市,南至广东省湛江市,是我国“八纵八横”铁路干线之一,是中西部地区至华南地区及沿海地区深水港口的重要出海通道。
洛湛铁路湖南段总长321公里,投资亿元,在xx境内经过xx、甘棠镇和三塘铺镇。
(4)公路
全县现有公路183条,总长公里,其中国道1条,长公里,省道3条,长公里,高速公路1条,在建高速公路1条,县道25条,长公里,乡道长公里,厂矿和林场专用道3条,长公里。
A、国道——G320
320国道横贯县域,境内总长公里,向西通往湘潭市,自西依次经过青树坪镇、印塘乡、xx城和梓门桥镇,向东通往邵阳市。
B、省道——S210、S209、S314
210省道纵贯县域中西部,由南往北依次经过xxx、xxx、印塘乡、xx城、xx和xx,境内总长公里,是县域南北向的主要交通道路。
209省道从xx内经过,南端接210省道,境内总长公里,向北通往xx、益阳市。
314省道连接xx城和县域东南角的xx,途经沙塘乡和井字镇,境内总长公里,是县域东南部乡镇的主要联系道路,也是连接xx和XX市的重要通道。
C、高速公路——潭邵高速公路、益娄衡高速公路(在建)
潭邵高速公路是国家重点规划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网中上海至云南瑞丽高速公路在湖南境内的一段。
起于湘潭市境内,接京珠高速公路,沿线穿越湘潭、xx、邵阳三市,止于邵阳市,与320国道相接。
潭邵高速公路在xx境内经过蛇形山镇、xx、甘棠镇和三塘铺镇。
连接XX与xx的黄金要道——益娄衡高速公路于2010年9月15日正式动工建设,全线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26米,2016年,预计益娄衡高速便可建成通车。
届时,XX到xx的路程缩短为100公里,一个小时便可到达,该项目将加快形成“3+5”城市群一个半小时经济圈。
高速公路其中一段从xx中部穿过,北接潭邵高速公路,在xx城西面设XX互通、设锁石互通,另设XX连接线,经xx城、沙塘乡、xx向东接入潭衡西线。
益娄衡高速的建成将加快XX与周边地区的物质资源、能源和人才的流通,促进xx城及县域乡镇的建设和发展。
规划范围内交通现状:现状道路主要有和森东路(长约1600米,宽约24米)、xx (长约1900米,宽约16米),西与xx城老城区相贯通,向东可通往长沙,两路是主要的对外交通联系道路;现状道路系统不够完善,多为田间小路,宽度在5-6米左右。
道路设施相对较为落后。
用地与人口现状
现状用地主要为农耕地和居住用地,其内有不少水域。
居住用地沿一条南北贯通的现状道路(规划xx路)两侧布局;现状北侧有污水处理厂;xx西侧有定圆机械厂、XX 辣酱厂、XX机械股份公司三处工业用地;范围内现状有两所学校,一所为XX一中,完全中学,位于xx东侧,xx以北,现有学生4100人,在职在编教师257人,所有教职工(包含离退休)320人,学校内共住200户,学校共66个上课教室,66个班。
XX一中拟进行新校区的选址,而此校区计划作为初中部;一所为小学,名为永丰六中,位于和森东路以南。
规划区域基本上由xx村、红旗村、横塘村组成,其中人口分别为1455人、1541人、1244人,共4240人。
城乡用地汇总表
序号用地
代码
类别名称
面积(公顷)市域总用地(%)
备注
现状规划现状规划
1 H
建设用地
其中城乡居民建设用地
2 E
非建设用地
农林用地
总计市域总用地
城市现状用地一览表
序号用地代码用地名称
面积(公顷)
占城市建设用
地(%)
人均(㎡/人)
现状规划现状规划
现
状
规划
1 R 居住用地
2 A
公共管理与公共
服务用地
其
中
行政办公用地
教育科研用地
3 M 工业用地
5 S 交通设施用地
6 U 公用设施用地
7 E
水域
农林用地
总计总用地100
现状高程
规划范围内现状用地地势较为平坦,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
临xx区域用地高
程小于80米,中间区域用地高程多在80-90米,东侧地势较高,高程大于90米。
现状建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