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5上午:核心素养与适合的教育(简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而需重新认识 “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
国际教育趋势(三份报告) :
学会生存——教育:内在的财富 反思教育(全球共同利益)……
(例证:教师素养与专业阅读)
俞敏洪在清华附小家庭教育讲座上 就孩子生长的环境要素提问: 1、家里有书架吗? 2、书架上满五百本书吗? 3、睡觉前有看书的习惯吗? (例证:大人可向小孩学什么?)
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座右铭:未来并不是一个我们要去 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 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路 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
([澳]埃利雅德,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 载《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第三部分
、沟通(communication)。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有效
的交流(说、写、数字、表格等)。4、内容(content)。使
学生通过思考和质疑来积累丰富的学科知识:人文、社会科学
、数学和科学、艺术。
5、好奇心(curiosity)。使学生愿意探究,乐于发现,持
之以恒地学习。6、批判(critical)。批判性地思考所学知识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1977年在格鲁吉亚第 比利斯首次召开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把环境意识、知识、 态度、技能和参与等5个方面作为环境教育的范围和目标, 为环境教育的发展确定了基本框架和体系。
“绿色发展”:尊重多元性,鼓励良性循环,而非过
分强调“人是万物之灵”的单边主义思维。
“绿色发展”是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 的超越,
人类由过去的依附自然变为能动地支配自然、征服自然。人由
崇拜自然、崇拜超人间的神的力量,转向崇拜人自身、崇拜人
的理性和技能。科技理性的发展甚而取代了“神”的地位,并
将此力量赋予人类。
在此过程中,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起了重大作用, 将 “自然选择”表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及“最 适者生存”,从而凸显了“生存竞争”的必然性。 达尔文的思想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教育的影响 尤为深刻。
的精力都放在了奔跑上。
例证二:
大家坐着看球。有一个人为了看得更清楚,就站了起 来。由于他挡住了别人的视线,其他人也只能站起来,最
后全体观众都站起来了。
结论:从看清楚的程度上说,全站着看与全坐着看没
区别,但是大家现在只能辛苦地站着看而不能安逸地坐着
看了。
生态系统的研究成果表明,任何物种都处于一定生态系统 的架构之中,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受益。彼此通过竞争夺取资源, 求得自身发展,又通过合作节约资源,求得相互之间的持续发 展和稳定。
权威条文,善于探究和反思。 7、创造性(creativity)。通过
所有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8、文明(civilization)。
理解、继承和传递多元社会的精神与物质文化。
9、社区(community)。使学生成为在地方、国家和全 球有知识的积极参与者。10、关心(concern)。学会关心 并愿意关心他人和环境。11、人格(character)。是教育的 核心目标:愿意做正确的事,行为有道德,凭良心做事,能 平衡个人的利益与他人的权利。12、能力(competence) 。使学生成为有效的和有能力的公民。
体验经济更关注人而不是物。
幸福是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人们需体验教育的快乐。
问题:学校为何越来越成为远离幸福的地方? (例证:一年级小学生的问题)
第二部分
教育实践中五类基本问题的 “核心素养指向”
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己、人与神及知与行是古今中 外教育领域的最根本的问题,不妨称之为教育基本问题的 “五元”,即根源性的五大教育问题,这是所有各类问题的 “共同基点”
核心素养与适合的教育
第一部分 教育出发点:认清自我
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Know thyself),认识自我甚为艰难,而认识“人之所以为人”的 教育则是难上加难。 对人类来说,最难的是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
“任何一个没有精通人性科学的理论和技巧的人,很难 把人教育成为更好的人。他会完全是在做表面文章,……这 种技巧对个体的改变是多么微小,所有表面的变化……多么 无价值。
(立德立功立言)情结的动因所在。
中国文化的“圣界”;西方文化 的“神界”。
人性中是否有一种超越的要求:终极关怀?
食和色是人类两种生物性的需求,人类还有一个与其他 动物不同的需要,即宗教性的需要。广义而言,是人类心灵对 真理永恒、圆满,或至善、至美、至真的不停的追求。宗教和 艺术是人类根本的需要之一。这也是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 教说”的缘由。
心中道德律。但人正在对星空和道德律失去敬畏感。
为争夺有限的教育资源及相应的物质资源,人与人陷入
矛盾冲突,丛林原则渐替代了仁爱(博爱)原则。当父母和教
师囿于所谓“爱”和“责任”,驱迫子女和学生在人生之始就 沿着竞争之途狂奔不已时,丛林原则正在吞噬母子师生的人间 温情,恨的毒素不断地潜滋暗长。
工业社会的教育成了分类分等的“器具”
重公民的自由权,没有自由的民主是假民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
的不竭动力,然而创新需要个性自由。一个社会的创新力同这个社
会的自由度成正比。马克思教育思想所内含的自由精神,对当今中 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的日常教学之中。各地各类机构为进
一步深化国家核心价值教育教学,共召开了1325次会议,有
8.1万人次参与其中。
加拿大学校教育的目标:12个“C”
1、加拿大人(Canadian)。培养加拿大人,学习加拿大
历史、地理、艺术与科学成就等。能为加拿大国家的完善、发
展和前途发挥作用。2、国际公民(cosmopolitan)。3、交流
(一)人-物关系
当代学校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的空前膨胀是源于人对
物的无尽控制的原始欲望。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助和渺小,
反而激发其幻想具有大自然同样的伟力,从而能凌驾于自然之
上,使自己为所欲为。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史上一直高度依附自然,从而形成偏于 “天人合一”的最初自然思维,即基于自然本位的思考方式,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
人类的知可分为知天、知人、知己、知神,如果说知
天、知人侧重于空间的探索,那么知己、知神则更注重于
时间的探索。在时空的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坐标上,人类的行为在改变外
界和自我的双向互动中展开,教育的“五元”核心素养亦
在“即知即行”中统一于人自身。
人类的伟大在于改变了世界,人类更伟大的或许是改
变了自己。(例证:阳明“灯谜故事”)
工作程序固定、规章制度井然,科层结构森严、上下分 工明细,科学管理、学历挂帅——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 社会结构决定教育结构:学历学位决定个体在社会中的 分工和地位。于是,学校成了“残酷的竞技场”,学生亦为
“成王败寇”的对手。
亚当· 斯密《道德情操论》指出,“同情”是社会沟通的基 础,如果缺乏同情,整个社会就缺乏交流的基础了;而人的同 情必须通过想象力来实现,你没有直接体会到陌生人的欢乐和 痛苦.但你可以通过想象力,通过自身的经验与对方的感受相 通,从而达至交流。 (例证:林森浩案件)
教育需要敬畏,这是教育学人文性的根基。教育者须心存 敬畏,才可能慎对人生旅途上的波折和苦难。今天,在基础教 育和高等教育中理想教育的资源正在日益枯竭而宗教影响又不 断增长之际,如何思考人神关系,亦是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的 现实问题。
(五)知-行关系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如果我们愿意把教育看作 塑造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类的基本理智的、情感的倾向过程,哲 学甚至可以解释为教育的一般理论”; 它“不仅是全部学校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而且是全部课程 活动的关键所在” 。
([奥]阿尔弗雷德· 珂德勒,理解人性,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13)
教育异化的困惑:学校教育使自然的人成了社会的人, 有文化、有意义、有价值的人;同时它又使人成了窒息自身 价值的超理性或反自然的动物,成了笼中之物,成了部分的 非人。
不知道人类未来的走向,就没资格办教育……
商品经济正走向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
适合的教育:个性化的和谐
他山之石:世界各国倡导学生的“核心素养”
美国21世纪学习框架:
第一类为学习和创新能力,包括创造力、批判性思维、
沟通和协作能力;
第二类为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这涉及有效利用、管
理和评估信息数字技术及通讯工具;
第三类为生活和职业技能,其中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
自我导向、团队精神、对多样性的欣赏、问责制和领导力。
英国核心价值教育:
2015年1月27日,英国教育大臣妮基•摩根发表演讲,强
调推动“英国核心价值”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她说:“所有
学校都应该像提升学术标准一样,提升基本英国价值观。让
每个孩子懂得英国价值观与学习数学、英语同样重要。”
法国国家核心价值:
法国国民教育部于最近出台了11项举措,以期将国家核
质性的知识。”
他强调,不存在哪一种学习应该居首的问题,重
要的是必须使各科学各要素保持平衡与协调。
(邓明言,《赫胥黎教育思想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华东师范大
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3.2)
(四)人-神关系 灵魂不朽是古代希腊人的共同信念,认为人的灵魂本质 上属于另外一个较好的世界。毕达哥拉斯学派进而解释了古老 的灵魂轮回说,认为灵魂不仅不朽,而且可在多个躯体间转生。 从短暂的肉体生命中寻求永恒的精神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古 今中外智者和贤者的共同使命,也是中国知识分子 “三不朽”
随着教育功利主义日益强大,它更多凸显人-物关系中人 对物的征服利用。当今中国基础教育以升学为最大功利,高等 教育以科研为最大功利。 受市场经济惟利是图的负面影响,教育也异化成了赚钱机 器。 教育成了金钱的奴隶。
例证一:
两人在一条风景优美的路上散步,幸福度取决于一是欣赏 风景;二是相对位置(即领先者更幸福,落后者则不快乐)。 为了赶上A , B加快了步伐,于是A也加大了脚步。两人越走越 快,从最初的散步,到大步流星,再到后来的奔跑… … 结论:两人总体的快乐没有改变(即在前者快乐,在后者 不快乐)。但从欣赏风景角度获得的愉悦都降低了,因为两人
(三)人-己关系
美国著名科学史学者乔洛· 萨顿认为:生命最高目的是
通过教育去造就“非物质的东西”。人类创造的科学(包括
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使命正在于此“非物质性的东西” ,
即追问人的精神存在意义及其价值。教育的最高使命是创造
精神财富。
英国心理学家奥利弗· 詹姆斯:过分看重物质利益的“工 作狂”多半染上“富贵病毒”,易造成精神压抑、焦虑,甚 至导致病态人格。“富贵病毒”促使人拼命挣钱(房子更大、 汽车更多、模样更年轻)英语国家的居民因拜金思想影响而 罹患心理疾病的几率比其他国家居民高出一倍。
马克思哲学的精髓是实践型的人学。马克思所说的自由,
即人与社会的双重解放。他强调,以往的哲学都是解说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毕生旨在开辟人类新的实践途径
并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以往中国教育理论只讲“人的全面发展”,忽视了“自由”
两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劳动者有更大的自由,没有劳
动力的自由流动就没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建设要求尊
(二)人-人关系
教育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儒家教育重点:孝、弟、 忠、信、礼、义、廉、耻,核心是“仁”和“敬”。儒家在人 的五种基本社会关系中定位自身,是为“五伦”,以父母与子 女的关系为五伦之始,“父慈子孝”是中国人行事处世的第一
准则。
中国文化具有终极价值的道德理性。
问题:80后子女形容50后父母“父母皆祸害”?
需求与欲望的差异:需求可以满足,欲望永不能满足。 幸福与财富不能同步:因为人们生活中所企盼的(爱情、 友情、尊重、家庭、名望或乐趣等)是无价的。
未标价码的东西无法买到,面对幸福,钱也无能为力。
在《论科学与艺术和教育的关系》讲演中,赫胥黎把一 切知识性的学科分为二类:科学与艺术。“教育分别以科学
艺术的形式,或者以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形式向青年提供实
豆瓣网有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成员的父母多为 小学老师,在子女眼中,是一群“僵化的国家教育机器的最末 端执行者”,他们“逃得掉沉闷无趣的小学,却永远也别想从 父母那儿毕业”。父母为了儿女的未来,让其削足适履去适应 社会种种明规则和潜规则,在违背儿女天性之际“由爱带来
恨”。
康德:人应对两样东西心存敬畏,即头上星空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