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思品课堂的有效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思品课堂的有效运用
摘要:为了提高初中思品课堂实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运而生,本文在思品课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分析总结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三要素:小组学习的职责分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建构科学评价机制。

关键词:实效;小组合作学习;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品课堂的学习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的趋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的课堂模式正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何谓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

注重学习之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课堂中利用小组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习者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小组成员间以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人际交往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思品教师应学会蹲下身来和学生谈话,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充裕的时空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和真诚的激励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帮助学生逐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产生自觉参与的愿望,激发他们合作的兴趣,让他们毫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情感。

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必须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氛围,才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大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学生的合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

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和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

比如,别人说话时,自己应如何注视对方;有不同见解不能统一时,如何学会保留自己的意见。

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只有具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才能保证合作的效率。

记得在人口状况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时,各组都发表了本组的讨论结果,但有的同学没有认真地听取别组的意见,后来在答题时,回答不够全面。

另外,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要举行辩论赛,有的同学很喜欢,也显得很激动,往往没等其他同学回答完,就迫不急待地私下叽叽咕咕,害得课堂纪律不好,只知道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清楚别人的观点,更不知道自己存在的缺陷。

三、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热情
问题的设置是小组合作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合作才有目标。

问题的设置既要让学生有话说,又要有适当的思考深度。

同时还要把握好设问的难度。

课堂提问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在提问中点拨启发学生分析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自觉维护正义》一课的学习中,笔者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某天,你放学回去,坐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行为古怪的乘客带着一把匕首上了车,你会有什么反应?”这一问题在学习小组中炸开了锅,出现各种各样的答案,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然后继续设问“你这样的反应,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并找出最佳的应对方法,这时小组讨论达到高潮。

最后,请同学们一起看一看,这个案例真实发生在厦门某公交车上时,主人公又是如何面对的。

这时,课堂生成顺理成章,学生在充分讨论后亦已理解并达成共识,要努力做有正义感的人。

四、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把握
教师要对每次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监督,深入到每个小组,保证学生讨论、交流的顺利开展,并且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纠正,帮助学生有效地进入小组讨论中。


论结束后,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的评价也要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对小组成果进行评价,从而激励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时期教学的新模式,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这种能力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所以,教师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初期,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五、加强对合作学习的评价
对合作学习小组的评价与反思是帮助学生总结、进步的关键环节,教师不能把学习成绩当作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要同时以小组和个人为单位,从多方面综合性地对学生和小组做出客观的评价。

例如,在学习“竞争合作求双赢”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帮助孤寡老人打扫房子、做饭等等,让学生在各自分工的情况下合作完成一件事,,并且在事后针对事情的完成度、老人的满意程度、学生的分工合作程度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六、勤用课后反思
教师根据课堂反馈内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布置课后巩固任务。

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对课堂内容巩固复习,可采取读书、互相提问,做练习等方式进行。

组长将巩固复习情况反馈给教师。

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可以选择拓展性问题,这类问题更适合小组合作的开展。

例如,在八年级《保护环境》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加强学生对环境知识的了解,树立环保意识。

为此,我在课后设计了这样一项作业:给同学两周时间,结合学校争创区绿色学校这一契机,小组合作讨论和研究如何创建绿色环保学校。

1.观察、调查校园环境;2.再认识我们的学校;3.讨论(先分组,再派代表汇报);4.绘制蓝图(写出你理想中的绿色环保学校,为我校环境保护工作设计标语)。

这样的作业融环境教育、人文教育于一体,更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还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要想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这种能力的培养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

教师应从学生低年级起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晓燕.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09
[2]张凯.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0
[3]苏汉阳.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