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文化中的“道通为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ʌ特㊀㊀稿ɔ
㊀㊀编者按: 不忘初心㊁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工作会议2019年5月31日在北京召开.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员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为了更加系统深入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本刊增设了特稿专栏,将陆续推出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从各自研究的领域及视角分析㊁研究有关国内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等方面的热点㊁焦点问题的理论研究文章,供大家参考.
浅谈中华文化中的 道通为一
王㊀蒙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北京100020)
[中图分类号]G122㊀[文献标识码]C㊀[文章编号]1006G8279(2019)03G0018G04
㊀㊀中华文化有一个有特色的说法, 道通为一 ,出自«庄子 齐物论»: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莛是田间细小的草茎,楹是指盖房的柱子,虽然两者大小差异很大,但实际上是相通而浑一的. 厉 长得很丑陋,而西施却很美丽,但两者在本质上也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世界各种事物表面上看着区别很大,但它们的根本性质㊁根本法则㊁根本特色是相通的.借用庄子 道通为一 这个词,来看看中华文化,这里与庄子原义不尽相同.
何为 道 通 一
第一个字是 道 . 道 是中国传统文化孜孜以求的一个终极概念,是最高大上的概念,是决定一切的概念,是最高的价值标准.孔子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 说明 道 在价值上属于顶峰,还是规范和法则的最高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道 还是世界的本原, 道 是无所不包容的,天可能是经过盘古才出现㊁经过女娲修补才完成的,但天道是先验的,无天之前已有天道,有了天道,才有了天,有了一,有了二与三,即有了多.
第二个字是 通 .中国人讲究打通,这件事情和那件事情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关系,是因为你的认识水平㊁智慧水平不够,如果你的水准高,
那么就把它打通了. 通 就是互文㊁互补㊁交
流㊁互动㊁互相转化,当然也包含差异㊁矛盾㊁
斗争.中国文化还讲究 大同 尚同 .打通就是
整合,就是成功,就是理顺,就是和谐与平衡,
就是逐渐通向天下大同.
第三个字是 一 .中国人对 一 有崇拜,认
为世界上总有一个最根本的㊁最重要的关键,庄
子称之为 道枢 .你抓了它就无往而不胜.孟子
说 天下定于一 ,孔子说 吾道一以贯之 .老子
说得更详细,他说 天得一以清 ,天得了 一 ,
天㊁日清了,没有雾霾; 地得一以宁 ,地得了 一 就安宁,没有地震; 谷得一以盈 ,山谷得到 一 就各种物产丰饶;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
贞 ,封侯封王的人得了 一 ,就能为天下树立
原则与标准.看到了 一 ,也要看到 多 ,看到 一 与 多 的转换,强调掌握 一 以后,什么都解决了,所谓 一通百通 .这个我在后面还会进一步阐述.
传统文化强调 文政合一 与 天人合一
那么,中华传统文化中是如何体现 道通为
一 的呢?主要是两个 合一 :
第一个 道通为一 ,是文化与为政的统一,
即 文政合一 . 为 就是 行 ,我们现在叫行政,古人叫 为政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认为,用行政来引领,用刑罚来规范,老百姓可以不去做坏事,但是并不认为做坏事有什么可耻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思想认识达不到自我反思的程度,因此这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道之以德 ,用道德来引导,让每个人都有道德的涵养,再用 礼 教化整顿规范,民众不但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还能自我控制,自觉守规矩㊁走正道,达到更高的品性.对于孔孟儒学来说,为政问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在理论上的主张是文化立国.«论语»中有句名言 为政以德 ,一切从德行出发.把 为政 和道德㊁文化㊁教化等统一起来,这叫 文政合一 .
另一个更重要的 合一 ,就是 天人合一 .天㊁地㊁人称之为三才,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按照老子的说法, 人法地 ,人要按照地的情况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地法天 ,地要根据天时,根据季节来生长万物㊁产生地貌的各种变化; 天法道 ,天按照规律来变动; 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不完全是我们现在说的自然㊁人文的意思,它更多是指一种状态, 道法自然 就是自然而然.
中华文化的理论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循环统一机制.比如治国平天下,依靠的是文化㊁道德㊁仁爱,实行的是仁政,道德上有示范作用,才能得民心㊁得天下.它号召用道德㊁仁爱㊁善良等来治理国家.同时孔孟都主张性善.孔子高度评价人的 孝悌 ;孟子说 侧隐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人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老子不喜欢孔子的一大堆关于美德的说法,但是他对于 善 还是肯定的,老子说过人 能婴儿乎 ,你应该变得像婴儿一样天生纯净,证明他认为人性天生是美好的.老子又说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没有亲疏的区别,天道要求你善良,要求你有道德.所以不管老子还是孔孟,他们认为人是性善的.
为什么是性善的呢?他们解释是天生的性善,意思是这个善是天造成的,这样从人性㊁人心就引来了 天性 天心 天命 .在中国人心中, 天 这个字特别重要.第一,它是最大的存在,天道㊁天理㊁天良 有一大批用 天 作定语的词;第二,它是形而上的,是终极概念.它是一个概念之神.你们看汉英词典,对 天 的解释,一个很简单,就是天空的意思,另外天在汉语里写成苍穹,在词典中干脆被解释成上帝.第三, 天 还是天生的㊁先验的㊁自然而来的表现,比如天才.
对于 天 这个概念,孔孟喜欢从道德伦理上总结,而老庄喜欢从哲学上总结.总的来说,天既是超人性的神性力量,又是我们整个存在的总括.天即道,道是没有名称的,既是本体,又是方法;既是精神,又是物质;既是起源,又是归宿;既至大,又至小㊁至微㊁至精;既是正面的,又是反面的.所以天的概念,既是哲学的概念,又是道德的概念,还是通向信仰的准宗教概念.而在历史小说«李自成»中,强调的是民心即天心.这种说法起源于孟子 得民心者得天下 命题.
天㊁地㊁人结合起来,形成 天人合一 .现在大家都觉得 天人合一 这个话非常好,但有人解释 天人合一 证明中国自古就爱护环境,这稍微有点牵强. 天人合一 最深刻之点在于天道㊁天理与人心㊁人性的合一.
国家治理要将 合道性 合法性 结合起来
现代国家非常强调权力的合法性,权力要受法的制约,权力要依法行事.古代中国提及的 法 跟我们今天说的 法 意思不完全一样,古代的法家研究的是保持与运用权力的道术.古代中国,更多强调的是权力的 合道性 .什么叫合道性?就是说君王㊁朝廷㊁邦国有道,有章法㊁有理念㊁有是非㊁有秩序,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盛世.无道,则国无宁日,人心乖戾,民不聊生,大难临头.
孔子在«论语»里多次反复地说,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也及,其愚不可及. 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大臣,他在君王圣明㊁国家治理有方的时候,充分施展自己的
才华和聪明.而在君王昏庸无道㊁国家混乱不堪的时候,就变 傻 了,无所作为.孔孟的另一个说法,叫做 卷而怀之 ,只能 收摊子避祸 了.
把天道㊁人性㊁王道(就是搞政治的道,也是仁政)㊁世道人心㊁天理㊁民心,修身㊁齐家㊁治国㊁平天下统一起来了;把天性㊁人性㊁为政㊁道德㊁信仰㊁终极追寻统一起来了.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可以理解,中华文化一大关键就是崇尚道德㊁崇尚性善,可以说这是一种理论,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信仰.归根结底,说的还是 道通为一 .当然,今天我们讲国家治理,一定要将合道性与合法性结合起来,一定要把对于 道 的理解和对于 法 的优化改善坚持结合起来.
儒㊁释㊁道的 合一 及 合一 中的中国式辩证法
道通为一 还表现为中国一些主要思想流派的相通,尤其是自从汉晋以来,民间提出来的儒㊁释㊁道三家的合一.
先说儒和道,儒㊁道有很多一致的地方,比如在 性善 上,在 仁慈 上.孔子强调 仁 ,老子强调的是 慈 ,一曰俭,二曰勤,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 就是爱民, 俭 就是爱惜民力, 不敢为天下先 不是说不敢创新,它指的是当政的人,其施政目标不会让老百姓 五迷三道 ,摸不着底. 无为而治 是老子的话,但孔子其实也把无为而治看作一个很高的标准.«论语»快要结束的时候,孔子说: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能够做到无为而治的,不就是舜吗?舜也没有做什么事情,只是端端正正坐在北面,向着太阳,各种事情就都有条理地展开.老子说, 太上,不知有之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老百姓都非常自觉,一切行为都符合公德㊁符合他人利益㊁符合社会全体的利益,就好像一个人开车完全符合交通法规,那他就根本不用考虑哪儿会有交警.而权力存在的最糟糕状态是什么呢?老子说, 其次,侮之 ,就是权力和被权力管制的人之间相互轻蔑.所以,老子设想了这样一种理想状况: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事情办好了,老百姓都认为这是他们自己做的,是自然而然的.老子还有更深刻的一句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这
强调了权力的意图应与人民的意图保持一致.
在中国尽管也有宗教的矛盾㊁摩擦,但较少
因此爆发战争.在民间,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
宗教和谐共处.比如,在陕西神木县二郞山的一
些寺庙中供奉释迦摩尼㊁观音菩萨,也供奉孔
子,也供奉三清大神,还供奉玉皇大帝㊁王母娘
娘,甚至还供奉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和梁红玉夫
妇.我在杭州见过一个家庙,里面不但供奉上面
这些神仙菩萨,连孙悟空㊁猪八戒都供奉,而且
供奉贾宝玉.为什么供奉贾宝玉?贾宝玉是皇上
封的文妙真人,也是半仙之体.
少林寺有 三教合一碑 ,体现出嵩山佛㊁
道㊁儒三教荟萃㊁共荣共生的繁荣.为什么要这
么做?碑上说: 佛教见性 ,你要学了佛,你的
人性才纯洁㊁地道㊁实在. 道教保命 ,你要学
了道教,你才能颐养天年,活得最好. 儒教明
伦 ,学了以后懂得伦理道德㊁人际关系.碑上
最后说: 纲常以正 就是说有了三教,大家都做
到了三纲五常,一切有了标准与规范.
中国的合一㊁统一㊁通为一,并不等于一切
变成一样.所以一面是讲 通 ,一面我们要研究
一下中华辩证思想.因为这个 辩证法 欧洲有欧
洲的系统,从希腊集大成于黑格尔,但中国的辩
证法更久远,而且不完全一样.一个词是讲 相
反相成 .老子说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
祸福相生,我们都知道 塞翁失马,安之非福 ㊁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上面我提到过 一 和 多 相生,这也是中国很有趣的事情,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都是从 一 而
生,一而成为万物,但最终万物又走向 一 .
郭沫若代表作«凤凰涅槃»是五四时期诗坛的
丰碑,它里面有一句话, 啊,你一切的一;啊,
你一的一切 , 一 是一个, 切 是很多部分.
后来我又看到这个话不是郭沫若发明的,而是来
源于中国典籍«华严经»,佛教的说法,一就是一
切,一切就是一.在中国,孔孟㊁老庄他们早有
这种看法,这也是辩证的 一 和 多 的关系.只
有 一 才能安定,才能掌握大道,但是 一 只有
符合了 多 ,你才能变成真正的 一 .
中国有一种特殊的说法,把儒㊁释㊁道㊁名㊁法㊁阴阳都能混合起来,化为一体.我去美国的次数比较多,有的时候和他们聊起中国,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了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 a l l m i x e d ,所有的都混合在一起.我上世纪80年代去的时候,还没有这种观念,一直到90年
代㊁新世纪,大学教工食堂会宣布,今天有中国菜.一看,大杂烩就是中国菜,肉片㊁土豆片㊁胡萝卜片都混合在一起.他们认为中国的特点是混合.司马迁的父亲就说过: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天下大道是一,但是人的考虑却有100种,归宿是一,但是道路途径有很多,关键是一而生多,多而归一.中国的混沌㊁混一㊁浑一㊁太一㊁归一㊁分久必合㊁合久必分的说法极为有趣.一与多的统一,应该说也是道通为一.
北魏时期由于佛教盛行,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主张,到了唐代,这种主张被很多人接受.合一混一的主张,一方面养成了学理上马马虎虎㊁不求甚解㊁不讲求准确性严谨性的毛病,另一方面其实解放了接受某种主张的信仰者的头脑,扩大了某种学派成员的选择空间,同时弱化了不同学派乃至不同信仰㊁不同宗教间的价值争拗与文化冲突.至于中国民间,这种类似 三教合一 的现象多有所见,天真可爱,莫名其糊涂.从好的一面看,中国人想办法把不同的道理㊁学派放在一起解释,不但是命运共同体,而且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文化的大同观念,大同理想,确实光辉夺目.
知行合一 :经世致用大道至简
还有一个属于 道通为一 的重要命题,就是 知行合一 (王阳明提出来的).孙中山提出 知难行易 ,毛泽东在«实践论»里提出 知行统一 ,他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为什么要知行合一?如果只是对行为进行纠正㊁惩罚,坏事自然会少很多,但是小偷你能抓得完吗?而如果世道人心好了,根本没人去偷东西.所以,只要心好了,什么事都好办,这是王阳明主张的.孙中山要号召革命,号召人们改变思想㊁解放思想,所以说知难行易,难的是把已经腐朽几千年的不科学㊁不现代的思想改过来.而毛泽东是主张在革命中学会革命,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都说明了中国理论的经世致用,注重世道人心的特点.此岸性㊁实践性㊁积极性,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宝贵性格.
要经世致用就必须大道至简,什么叫大道至简呢?就是越是真理越不应该高深化和复杂化.孟子认为,实行仁义其实是很简单的,只要善良一点就可以了.实行仁义并不像挟泰山以超北海那样艰难,实行仁义就好像为长者折枝,只要把树枝撅下来就可以了.到了王阳明那里,认为只要安了好心,当然就可以干好事.
有些外国人不了解中华文化的背景,就会得出一些偏离实际的判断,比如黑格尔对孔子的评价就比较低,他认为孔子说的事情都是常识以内的东西,他认为孔子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但是黑格尔不知道,孔子根本不想当哲学家而是要当做到克己复礼㊁天下归仁的圣贤,他要当王者师,他必须把常识以内的事情看得很重,这也是化繁为简的思维方法.伏尔泰就持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像孔子这样能用人间最简单的事例来说明最深刻的道理,这样的伟人全世界只有一个.比如孔子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伏尔泰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道理,但是到孔子这儿就很简单地说得明明白白.
对20世纪的改革开放,一些西方人士,都不看好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布热津斯基㊁撒切尔夫人㊁基辛格等人都看好中国的改革开放.他们的理由是中国有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特色中,应该有 道通为一 这四个字的活力㊁辩证㊁通达与调整㊁消化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绝非 不可说 .首先,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其次,我们要学会明辨,认识到传统文化中有合理的部分,也有不合理的部分;最后,我们也需要看到问题,对传统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作者系著名作家㊁学者,原文化部部长)
责任编辑:陈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