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一有余数的除法第1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案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1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材第1~3页的内容。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
2.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并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事实写出相应的有余数除法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3.使学生体验有余数的除法产生于现实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的合理性,形成探究数学知识的意识和积极性。
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师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
1.将 12 平均分成 4份,每份是几?
(1)学生独立列式,明确平均分用除法计算。
列式为:12÷4。
(2)学生自主解答,说一说你是用的哪句口诀。
12÷4=3(三四十二)
2.每3个一份,可以把 24平均分成几份?
(1)学生独立列式,明确平均分用除法计算。
列式为:24÷3。
(2)学生自主解答,说一说你是用的哪句口诀。
24÷3=8(三八二十四)
师: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把一些物体平均分。
(板书课题)
1.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1。
师:把10支铅笔分给一些小朋友,怎样分才合理呢?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师: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每人分2支、每人分3支、每人分4支、每人分5支。
师:如果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3支、4支、5支呢?
学生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内分一分,并思考:
①10支铅笔,每人分2支,你是怎样分的?分得的结果怎样?
②10支铅笔,每人分3支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分给3人后,分掉了几支?还剩几支?还能继续分吗?
③10支铅笔,每人分4支、5支,分得的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分完后汇报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生共同小结:10支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
(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这四种分法,哪些正好分完?哪些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生自由讨论交流)
(2)师: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指名回答)
生1:10÷2=5(人),分完了。
师:10支铅笔,每人分5支,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指名回答) 生2:10÷5=2(人),分完了。
师:你能说出这两道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吗?(生自由交流)
(3)师: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
生: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3人,还剩1支。
师:那这种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应怎样列式计算呢?(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小结:写成除法算式是:10÷3=3(人)……1(支)。
10÷3=3……1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追问:你知道这道算式表示的意思吗?这里的“3人”表示什么呢?“1支”又表示什么呢?(生自由讨论)
师:这样的算式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这里的1叫作余数,表示平均分后余下的部分。
表示余数时,要在商的后面写上省略号,再写上余数。
师:你能把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反馈交流:10÷4=2(人)……2(支)。
(4)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生自由交流,全班汇报)
2.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2。
师: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
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书上的表格填完整。
学生按要求操作,填写除法算式和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观察13÷4、14÷4、15÷4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讨论)
小结: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师: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小是几?(指名回答)
生1: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1,2,3,4,5。
生2: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小是4。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看来你们都理解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牢记这一规律。
1.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操作和填空。
(2)小组内交流:列出的算式以及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2.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4题。
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
在本课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通过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后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动手摆小棒的活动中,直观感知有余数的除法。
从课堂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
总之,整堂课下来效果较好,学生知识掌握得比较到位,并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在思维上给了学生延伸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