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案1岳麓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2、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张骞出使西域,培养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4、采用课堂讨论、想象等方式,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收集关于郑和、戚继光的资料,作为小故事的素材,提高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3、鼓励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及到达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以增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拓宽知识面。
4、要求学生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使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2、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既有友好合作的一面,也有反侵略的一面,从而全面认识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
一、郑和下西洋
二、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教学过程设计
课题引入
复习导入:前面的课我们已学过明朝的建立以及明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今天谁愿意当小助教来帮助大家复习这些内容。
教师对小助教和同学们的表现做出评价。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一、郑和下西洋
教师向学生提问:下西洋的郑和是谁?郑和为什么要下西西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郑和的生平。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原因。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回复生产的措施。
经过明初劳动人民30余年的辛勤劳动,明朝的社会经济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
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
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这
为开展大规模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史学界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明成祖派郑和到西洋去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有人认为是明成祖欲向海外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教材认为是为了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2、郑和下西洋的情况。
教师边向学生简介郑和下西洋的情况。
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第一次航行有200多艘海船,27000多人。
最大的宝船长40多丈,能容1000多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具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设备和技术。
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第一,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航海家,他的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他率领的船队规模庞大,组织严密,技术先进,在当时世界上是无可企及的。
他到达非洲赤道以南东海岸的地方,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发现新航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要早半个世纪以上,郑和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去。
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郑和航海的壮举不但未能像哥伦布等人的航海那样导致地理大发现的结果,而且终因明朝国力的衰退而悄然结束。
第二,郑和远航各国,不仅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而且把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郑和航海期间,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访问,仅1423年就有16国使节,率1200人,随郑和来华。
郑和下西洋还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阳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明朝前期的对外政策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派使四出,广加招徕,努力加强与周邻各国的正常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实行严厉的海禁,不许私人出海贸易,也不准外国人来华经商,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中外交往的发展。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应初步学会全面地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方法。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对我国沿海地区骚扰的危害性。
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海防巩固,所以祸害不大。
到了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另外东南沿海的奸商土豪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勾引倭寇上岸抢劫,共同分赃,倭患日益严重,沿海数千里同时告急。
嘉靖中期以后倭寇攻陷州县,到处抢劫财物,屠杀人民,掠夺奴役人口,危害极大。
损害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我国的主权。
地方官无力还击,年轻将领戚继光受命到浙东抗倭。
2、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
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让小助教上台来讲述。
3、东南沿海倭患的基本解除。
其它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2、概况
3、意义和影响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2、戚继光抗倭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由小助教上台小结新课,并带领大家复习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