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奠》与《骆驼祥子》人力车夫悲剧形象之比较
多作品中人力车夫的形象对比分析

多作品中人力车夫的形象对比分析
在多个作品中,人力车夫这个角色以不同的形象出现,这些形象体现
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
下面将以《大卫·科波菲尔》、《红楼梦》和《梁祝》为例,对这些形象进行比较和分析。
最后,我们来看看《梁祝》这个中国古代传说性文学作品中的人力车
夫形象。
在这个故事中,人力车夫是一个重要的次要角色,他体现了忠诚
和情义。
人力车夫阿忠帮助梁山伯和祝英台相会,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
友谊。
人力车夫在故事中不仅扮演了推车的角色,还是两位主角爱情的见
证者和守护者,他们的存在为主角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和保护。
这种形象
展示了友谊和忠诚的力量,也体现了人力车夫这个角色在中国文化中的独
特地位。
通过对比分析这三部作品中的人力车夫形象可以发现,尽管这个角色
在各个作品中的形象和角色定位略有差异,但他们背后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和文化差异是相近的。
无论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封建社会的中国还是
古代的中国文化,人力车夫这个角色都暗示了劳动者的苦难和社会阶级的
矛盾。
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线索和视角展示了人力车夫这个形象所代表的
社会问题,试图唤起读者的思考和对社会不公的关注。
骆驼祥子的对比加赏析

骆驼祥子的对比加赏析《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描写了一个普通的北京市民骆驼祥子的生活遭遇和心灵历程。
在小说中,作者鲁迅通过对骆驼祥子的塑造和对比,展现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引起了读者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骆驼祥子和其他人物的对比。
在小说中,骆驼祥子是一个勤劳朴实的人,他靠着拉车为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与之相对比的是,小福子是一个贪婪自私的女人,她利用骆驼祥子的感情和身体,最终将他推向了绝望的深渊。
另外,骆驼祥子和福贵也是鲜明的对比。
福贵是一个有钱有势的人,他可以随意挥霍金钱,而骆驼祥子却要为了生计而艰难地奔波。
这些对比,使得骆驼祥子在小说中显得更加不幸和可怜,也更加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骆驼祥子的内心世界。
在小说中,骆驼祥子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人,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然而,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冷漠却让他的梦想变得越来越遥远。
在生活的磨砺中,骆驼祥子逐渐变得愤世嫉俗,他开始变得冷漠和残忍,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种内心的变化,使得骆驼祥子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也更加让人感到心痛和无奈。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骆驼祥子的命运。
在小说的结尾,骆驼祥子因为一场意外而丧失了自由和尊严,最终沦为了社会的弃儿。
他的命运让人感到无比的悲哀和心痛,也让人对社会的冷漠和残酷深感震惊和愤怒。
通过对骆驼祥子的命运的描写,作者鲁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也引起了读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总的来说,骆驼祥子的对比加赏析,不仅展现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也让人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骆驼祥子的塑造和对比,作者鲁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充满人性悲剧的形象,也让人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从骆驼祥子的故事中,汲取一些人生的智慧,也希望我们能够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骆驼祥子》人力车夫从奋斗到毁灭斯琴高娃揽“鸡”抱“花”

《骆驼祥子》人力车夫从奋斗到毁灭斯琴高娃揽“鸡”抱“花”2012-6-14 23:10:22由凌子风导演的电影《骆驼祥子》(1982)虽然已有30年的历史了,但今天再重新审视这部影片,不由地感到导演对原著主题独到视角把握。
由于影视改编和小说创作的不同,因此在这部影片中导演特别着力表现的就是祥子和虎妞之间的情感悲剧,也就是这部影片的主题——得失倒置的悲剧典型。
《骆驼祥子》是作家老舍作品中改编得较为成功的案例之一,如果说同年谢添电影版《茶馆》(1982)博得专家及北方观众的喜爱,那么《骆驼祥子》则在中国大受欢迎,这也是凌子风最为普通观众所熟知的电影。
观众对这部电影所以耳熟能详,与影片塑造了虎妞这个泼辣能干、世俗精明又不失善良的独特女性形象不无关系。
斯琴高娃凭借对虎妞这个角色准确的把握和诠释获得了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和第六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成为她演艺生涯中具里程碑意义的角色。
影片纯正、浓郁的老北京生活气息,鲜明复杂的人性呈现更是凌子风“原著加我”最生动的体现。
影片包揽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员、最佳美术、最佳道具四项大奖和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员两项大奖。
潘虹在《人到中年》中饰演的陆文婷令她和斯琴高娃同获当年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影片并没有按照小说原著中的顺序来拍摄,而是在影片中直接就凸显出祥子和虎妞的关系。
可以这么讲影片直截了当的把车主的女儿,老姑娘虎妞引进祥子的生活圈子,描写了他们感情上生活上的纠葛,使这成为祥子的悲剧性结局更加合理和必然。
因为他们的结合,始终都是很不自然的,或者说是祥子一直都是在逃避中接受虎妞的。
因此对祥子来说,这是一场比丢车和攒钱买车更加难以忍受的灾难。
凌子风对虎妞这一形象的处理,就集中显示出了他对女性命运的沉重的思考。
经了他的改编和斯琴高娃的演绎,虎妞在小说中的刁蛮和无赖被大大地虚化,代之而突出的是她对祥子由衷的喜爱,她自主婚姻的一往无前,以及她死于落后愚昧的悲惨命运。
郁达夫《薄奠》和老舍《骆驼祥子》比较阅读中探讨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命运悲剧

郁达夫《薄奠》和老舍《骆驼祥子》比较阅读中探讨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命运悲剧作者:龙羿来源:《新一代》2010年第05期摘要:人力车夫,又名洋车,它是一种用人力挽拉,供人乘坐的单座车辆。
19世纪末由日本传入中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都市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
伴随人力车的流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人力车夫。
关键词:文学;构思;制度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227-01人力车夫,又名洋车,它是一种用人力挽拉,供人乘坐的单座车辆。
19世纪末由日本传入中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都市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
伴随人力车的流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人力车夫。
五四运动时期,受“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批以人力车夫为描写对象的作品。
胡适、沈尹默的同题诗《人力车夫》和鲁迅《一件小事》都是描写人力车夫的作品。
它们各自以不同的特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从文学现象的传承方面看,有关人力车夫的描写使人联想到郁达夫的短篇小说《薄奠》和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这些作品相比五四时期规模更宏大,展示的生活场景更加宽广。
只要我们把这两部作品加以比较研究会发现他们塑造的艺术形象和主题思想更为深刻,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郁达夫的《薄奠》是他早期创作的优秀作品,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通过对一个人力车夫以其一家悲惨生活的描写,悲怒地控诉人吃人的社会制度。
同时这也是郁达夫冲出个人的藩篱,把自己的触角伸向社会,这对于郁达夫小说创作来说是一个新的转折点。
老舍的《骆驼祥子》对旧中国北平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描写,塑造了一个社会地位底下的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
希望、奋斗、幻灭,这是祥子悲剧的命运。
我们将这两部作品相比较,可以在作品里看到中国传统美德,勤劳、质朴、善良。
同时也都受到社会剥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拉上自家的车”免于资本主义压榨,获得人格上独立。
多作品中人力车夫的形象对比分析

胡适,在《人力车夫》一诗中他用“酸悲”、“惨凄”这样同情的字眼表达对人力车夫人道主义关怀。
他也曾一度因怜悯而不愿让一个年仅16岁的车夫拉车,但车夫的饥寒又使他放弃不坐他车的念头。
慨叹了人间的不平,抒发了对弱者的同情在胡适笔下,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力车夫的苦难,流露出对那个16岁的车夫的一定的同情,但是,这种反映是肤浅的、微弱的。
作者看到人力车夫年龄小来拉车才感到不忍心。
那么,年龄大的来拉车,作者会不会有这种“不忍之”呢况且,人力车夫的苦难并不在于年龄大小,而在于社会制度。
,这里,作者宣扬的是资产阶级奴役现象的合理性。
客人最后的态度,把他最初那点极浅薄的同情也否定了,暴露出来的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庸俗和虚伪。
在帝国主义任意宰割中国人民,北洋军阀卖国投降、残酷压迫和剥削人民大众的社会条件下,人力车夫和其他劳动人民一样,无法生活下去,只有呻吟、辗转于饥寒死亡线上胡适,在《人力车夫》一诗中他用“酸悲”、“惨凄”这样同情的字眼表达对人力车夫人道主义关怀。
他也曾一度因怜悯而不愿让一个年仅16岁的车夫拉车,但车夫的饥寒又使他放弃不坐他车的念头。
慨叹了人间的不平,抒发了对弱者的同情《一件小事》中人力车夫和知识分子“我”对妇人的态度是不同的,“我”认为那妇人是故意的,想阻止他多事,车夫却带着妇人去了巡警分驻所,“我”从人力车夫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小”并增长了勇气和希望。
,《一件小事》中知识分子对人力车夫的态度从责怪他多事到敬仰他的高尚人格,从中可看出知识分子思想上的渐变和反思。
“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而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这里,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看到劳工身上的人格和美德并受之鼓舞,这种对劳工的最终认同也表现出新的知识分子形象,体现出知识分子对自身的反思和觉醒,表达出“劳工神圣”这一主旨。
,而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则对社会有着深深的失望但未绝望。
,其《一件小事》通过车夫的行为与坐车者自私心理的鲜明对比,充分展示了人力车夫的无私助人的精神境界,一种需要仰视的人性的巅峰.在小资产阶级作家笔下,劳动者的性格是被扭曲的,劳动者是作为知识分子同情怜悯的对象出现的。
《 薄奠》与《好运的一天》人物艺术

中外互鉴 |《薄奠》与《好运的一天》人物艺术形象比较□张淼卓/文20世纪初,中韩两国深陷帝国主义的魔爪之中,两国底层民众忍受着日本殖民者的剥削和本国封建阶级的压迫,生活十分凄惨。
作为底层民众的典型代表,人力车夫进入了作家们的作品中,《薄奠》和《好运的一天》都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力车夫形象。
虽然两部作品中的人力车夫处于不同国家,但因为两国相似的社会环境,他们身上也表现出生活艰辛、命运悲苦;努力生活、积极向命运抗争;下场悲惨、家庭破碎的相似之处。
进入近代以来,中韩两国同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统治下。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韩国则完全沦为了殖民地,两国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0世纪初,汽车尚不发达,人力车在亚洲各国作为主要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
人力车风行是20世纪初中韩两国特有的社会图景,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了中韩社会的多重讯息。
在奔跑的人力车夫身上,既可以看到人力车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同时也能发现人力车夫群体在这一异化的过程中所遭受的阵痛。
因此人力车夫也吸引了许多作家们的目光,以人力车夫为题材的作品纷纷涌现。
郁达夫和玄镇健是20世纪20年代中韩文坛上的代表作家。
两人所处时代相同,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方面,都有很大的相似性,作品中相似之处颇多。
虽然目前对两位作家的研究成果众多,但对于其作品中的人力车夫研究尚是凤毛麟角,因此本文选取《薄奠》和《好运的一天》来对人力车夫进行比较研究。
1 《薄奠》和《好运的一天》中的人力车夫尽管郁达夫和玄镇健处于不同的国度,但都不约而同地将人力车夫作为写作对象,还于同年发表了《薄奠》和《好运的一天》。
处于同一时代、不同国家的两位作家,都将写作目光对准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力车夫,都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人力车夫的悲惨生活,他们笔下的人力车夫虽处在不同国度,但存在着很多共同点。
1.1 生活艰辛、命运悲苦《薄奠》中的人力车夫,并没有因其努力生活而得到命运的眷顾,比起岁月,贫穷和劳累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更多。
在苦难中毁灭的希望—《骆驼祥子》中的人力车夫文化现象分析

《 骆驼祥子》 中的人力车夫文化现象分析
王 霞
( 长安大学 .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4 )
【 摘
要】 老舍的《 骆驼祥子》 是 一部反 映北京人 力车夫苦难生活的经典著作 。从祥子的踏 实肯干 , 一心一意为 生活苦奔 , 到 最后 希望
破灭 , 自甘堕落, 逐渐被周围环境同化, 成为这城市丑暗面的一角, 可 以看到作为社会底层的 劳苦车夫最终无法摆 脱的悲剧命运。《 骆 驼祥子》 从祥子的视 角描绘 了在苦难 中挣扎的人力车夫 , 反映 出了人力车夫文化 的种种 。本 文结合老舍的这部 作品 , 对人力车夫文化
、
每天风里来雨里去 , 也 还 是 维 持 不 了 家里 人 的正 常 开 销 。 既然拉车这么苦 ,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个行业呢?从他 们的来源里便能看 出原 因。“ 北京人力车夫 中城市贫 民特别多 , 因为前清 的秀才举人 . 以及旗人的公子哥儿 , 由于科举的废除和 清 帝 的退 位 , 经 济地位和社 会地位下 降 , 身无长物 . 而 又 无 谋 生 技能 , 为生活所迫 . 只好 干这 一 行 了 。 乡 下 农 民因 天 灾 人 祸 . 农 村 经 济 衰 落 而 发 生 困难 , 背 井 离 乡 流 人 城 市寻 找 饭 碗 。 而 城 市 里 经
从《 骆驼祥子》 可概 括 出 人 力 车 夫 的 种 类 : 从 年龄 划 分 为 , 年 轻 壮的车夫 ; 岁数稍大 一些 的 ; 四十岁 以上 的 , 二 十岁 以下 的 车夫 。 从从事 的工作划分 , 有拉散客 的. 有拉包月 的. 还有专门拉 洋人 的, 地 位 相对 高一 些 。 年轻 力壮 的车夫会 租漂亮的车 , 或 者买上 自己的车 , 生活 相 对宽松些 ;岁数稍 大一些的车夫 , “ 或 因身体关 系而跑 的稍差 点 劲的 , 或 因家庭 的关 系而不敢 白耗一天的 , 大概 就多数拉 八成新 的车 ; 人与 车都有相 当的漂亮 , 所 以在要价 的时候也还 能保持住 相当的尊严 。 这派的车夫 , 也许拉 ‘ 整天 ’ , 也许拉 ‘ 半天’ 。 在后者 的情形下 , 因为还有 相当 的精 气神 , 所 以无论 冬天夏天 总是 ‘ 拉 晚儿 ’ 。 夜间 , 当然 比白天需要更多的留神与本事 ; 钱 自然也多挣 些 。” 然 而 四 十岁 以上 , 二 十 岁 以下 的车 夫 是 这个 行 业 里 最 悲 惨 的。 他们跑得慢 , 也没有本事租漂亮 的车子 , 车子破 , 穿着不体 面, 难免不被人们轻视。被雇 主瞧不起 , 还要挨巡警 的打, 也许 有 天 就 累倒 在 马路 上 再 也 起 不 来 了 祥子 是~ 个年轻力壮的车夫 ,他来 自农村 ,通过 自己的努 力, 攒 了一 百块 大洋 , 终 于买 上了 自己的车。j 三 年甚至五年没 日 没 夜 的 在 马 路 上 奔 波 ,省 吃 俭 用 ,就 为 了买 车 这一 个 简 单 的 梦 想。有了 A己的车 , 就有了 自由。可是好景不 长 , 祥子买的车 , 被 当兵 的掳 去 了 . 他 瞬 间 一 无 所 有 在 梦 想 一 次 又一 次 破 灭 后 。 祥 子垮 了, 沦为了下等车夫 。从祥子身上可 以看 出 , 无论是哪种车 夫, 生 活境遇都是不幸的 。 三、 人力车夫的苦难 “ 说 起话来 , 祥子 才知道小 马儿 已死 了半年多 . 老人把 那辆 破车卖掉 , 天 天 就 弄 壶 茶 和 些烧 饼果 子在 车 口儿 上 卖 。 老 人 还 是
骆驼祥子社会底层人物的悲壮形象

骆驼祥子社会底层人物的悲壮形象骆驼祥子,这个由老舍所创造的文学形象,深深地刻画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悲壮形象。
通过对他的塑造,作者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与无情,也唤起了对于底层人物命运的思考与关注。
一、生活的压迫与贫困骆驼祥子这个形象首先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与贫困息息相关。
他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京城,是个雇佣车夫,他每天面对着高强度的肉体劳动,却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的温饱。
虽然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却始终无法摆脱贫穷的困扰。
在这个社会底层,骆驼祥子的生活方式也被束缚在各种限制之中,他无法找到更好的出路,只能继续默默地忍受贫困与艰辛。
二、力求改变与个人奋斗尽管社会对于底层人物的机会有限,骆驼祥子并没有放弃追求自身改变的努力。
他靠着自己的辛勤努力和聪明才智,希望通过出人头地来改善自己的命运。
他为了存下买车的钱,日夜驾车,卖力地工作。
他精打细算,妥善处理利益关系,和别人交朋友,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贞操做赌注,努力地争取着属于自己的机会。
骆驼祥子的个人奋斗精神,使他充满了希望与争取,表现出了社会底层人物对于自我价值的不断追求。
三、社会现实与个人无奈然而,骆驼祥子在追求改变的过程中,也深切地感受到了社会现实对于底层人物前进的巨大阻力。
他明白在这个社会里,底层人物的出身和身份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不公平的待遇和机会的稀缺让他们难以逆袭。
在祥子的努力和付出面前,他却接连受到了诱惑、欺骗和背叛。
他最终沦为马车夫,陷入了社会底层人物无法逃离的困境。
这种社会现实的无情让人无不唏嘘不已。
四、个人命运与社会背景的呼应骆驼祥子这一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呼应。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底层人物往往成为社会动荡的牺牲品。
正因为如此,骆驼祥子这样的悲壮形象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缩影。
骆驼祥子所经历的苦难,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都在无形中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
他个人命运的悲剧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思考与反思。
多作品中人力车夫的形象对比分析

胡适,在《人力车夫》一诗中他用“酸悲”、“惨凄”这样同情的字眼表达对人力车夫人道主义关怀。
他也曾一度因怜悯而不愿让一个年仅16岁的车夫拉车,但车夫的饥寒又使他放弃不坐他车的念头。
慨叹了人间的不平,抒发了对弱者的同情在胡适笔下,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力车夫的苦难,流露出对那个16岁的车夫的一定的同情,但是,这种反映是肤浅的、微弱的。
作者看到人力车夫年龄小来拉车才感到不忍心。
那么,年龄大的来拉车,作者会不会有这种“不忍之”呢况且,人力车夫的苦难并不在于年龄大小,而在于社会制度。
,这里,作者宣扬的是资产阶级奴役现象的合理性。
客人最后的态度,把他最初那点极浅薄的同情也否定了,暴露出来的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庸俗和虚伪。
在帝国主义任意宰割中国人民,北洋军阀卖国投降、残酷压迫和剥削人民大众的社会条件下,人力车夫和其他劳动人民一样,无法生活下去,只有呻吟、辗转于饥寒死亡线上胡适,在《人力车夫》一诗中他用“酸悲”、“惨凄”这样同情的字眼表达对人力车夫人道主义关怀。
他也曾一度因怜悯而不愿让一个年仅16岁的车夫拉车,但车夫的饥寒又使他放弃不坐他车的念头。
慨叹了人间的不平,抒发了对弱者的同情《一件小事》中人力车夫和知识分子“我”对妇人的态度是不同的,“我”认为那妇人是故意的,想阻止他多事,车夫却带着妇人去了巡警分驻所,“我”从人力车夫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小”并增长了勇气和希望。
,《一件小事》中知识分子对人力车夫的态度从责怪他多事到敬仰他的高尚人格,从中可看出知识分子思想上的渐变和反思。
“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而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这里,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看到劳工身上的人格和美德并受之鼓舞,这种对劳工的最终认同也表现出新的知识分子形象,体现出知识分子对自身的反思和觉醒,表达出“劳工神圣”这一主旨。
,而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则对社会有着深深的失望但未绝望。
,其《一件小事》通过车夫的行为与坐车者自私心理的鲜明对比,充分展示了人力车夫的无私助人的精神境界,一种需要仰视的人性的巅峰.在小资产阶级作家笔下,劳动者的性格是被扭曲的,劳动者是作为知识分子同情怜悯的对象出现的。
一组震撼人心,发人深思的车夫形象——《一件小事》、《薄奠》、《骆驼祥子》中车夫形象比较谈

作者: 刘席珍
出版物刊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5-61页
主题词: 车夫形象;《薄奠》;《骆驼祥子》;《一件小事》;人力车夫;比较谈;下层人民;郁达夫;劳动人民;知识者
摘要: <正> 十月革命的礼炮,给晨色曦微的东方带来了黎明的曙光,“社会改造”、“劳工神圣”、“妇女解放”等响亮口号,震撼着古老的中国大地.从此,许多进步作家,将自己的笔触伸到社会的最底层,去描写那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苦苦追求,顽强奋斗,拼命挣扎的工农劳动者.因此,在我国现代文学纷纭浩繁的人物画廊里,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劳动人民形象群.其中有一组人力车夫的形象,闪烁着晶莹的亮色,特别是鲁迅、郁达夫、老舍笔下的车夫形象,颇象活的雕塑,具有震撼人心、发人深思的艺术魁力.。
郁达夫《薄奠》和老舍《骆驼祥子》比较阅读中探讨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命运悲剧

郁达夫《薄奠》和老舍《骆驼祥子》比较阅读中探讨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命运悲剧郁达夫感伤情调的积极意味这种积极的意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郁达夫的颓废以及这种颓废的具体表现——性苦闷,不仅是一己的感受,而且是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提出来的。
这种颓废和性苦闷,是当时青年的普遍心态,郁达夫则以自己的感受,集中地表现了这种“时代病”,从而将一个尖锐的问题提到了历史与社会面前,所以,具有积极性。
第二,郁达夫的感伤、颓废包含着对封建旧道德的自觉的挑战。
正如郭沫若在《郁达夫》中所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要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就因为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成就、特点和影响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代表作品是《沉沦》,郁达夫在《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性心理,同时也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
这篇自传体小说一出版,立即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轩然大波,受“五四”运动洗礼后的青年一代,从他的小说中找到了与自己心灵相撞的东西,那些不敢与封建道德决裂的文人,也把矛头直接指向了郁达夫。
郁达夫在自传体小说中,除了反映下层知识分子失意、苦闷外,还有一些作品通过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映处于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表现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怀,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因此充满了失意和颓伤的情感。
这些患有严重忧郁症的落魄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的“零余人”形象,这些主人公的灰色人生也使小说的格调偏于低沉。
多作品中人力车夫的形象对比分析

多作品中人力车夫的形象对比分析-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胡适,在《人力车夫》一诗中他用“酸悲”、“惨凄”这样同情的字眼表达对人力车夫人道主义关怀。
他也曾一度因怜悯而不愿让一个年仅16岁的车夫拉车,但车夫的饥寒又使他放弃不坐他车的念头。
慨叹了人间的不平,抒发了对弱者的同情在胡适笔下,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力车夫的苦难,流露出对那个16岁的车夫的一定的同情,但是,这种反映是肤浅的、微弱的。
作者看到人力车夫年龄小来拉车才感到不忍心。
那么,年龄大的来拉车,作者会不会有这种“不忍之”呢?况且,人力车夫的苦难并不在于年龄大小,而在于社会制度。
,这里,作者宣扬的是资产阶级奴役现象的合理性。
客人最后的态度,把他最初那点极浅薄的同情也否定了,暴露出来的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庸俗和虚伪。
在帝国主义任意宰割中国人民,北洋军阀卖国投降、残酷压迫和剥削人民大众的社会条件下,人力车夫和其他劳动人民一样,无法生活下去,只有呻吟、辗转于饥寒死亡线上胡适,在《人力车夫》一诗中他用“酸悲”、“惨凄”这样同情的字眼表达对人力车夫人道主义关怀。
他也曾一度因怜悯而不愿让一个年仅16岁的车夫拉车,但车夫的饥寒又使他放弃不坐他车的念头。
慨叹了人间的不平,抒发了对弱者的同情《一件小事》中人力车夫和知识分子“我”对妇人的态度是不同的,“我”认为那妇人是故意的,想阻止他多事,车夫却带着妇人去了巡警分驻所,“我”从人力车夫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小”并增长了勇气和希望。
,《一件小事》中知识分子对人力车夫的态度从责怪他多事到敬仰他的高尚人格,从中可看出知识分子思想上的渐变和反思。
“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而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这里,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看到劳工身上的人格和美德并受之鼓舞,这种对劳工的最终认同也表现出新的知识分子形象,体现出知识分子对自身的反思和觉醒,表达出“劳工神圣”这一主旨。
人力车夫

人力车夫鲁迅先生曾经写过关于人力车夫的散文《一件小事》,至于赞扬该人力车夫的纯朴、善良和负责,面对一个不小心与拉车相碰的老女人,他没有不屑她的年老无助,没有不屑她的假意怪罪,在雇车人“我”说“没你的事,你走你的吧”时,他仍旧不为所动,坚持将老女人送往巡警处。
而郁达夫先生写过的人力车夫题材的小说《薄奠》表达的是作者对一个受社会压迫的人力车夫悲剧人生的叹惋和对世人不解又不同情的愤怒。
“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这两篇文章虽题材不同,但写作视角却是一致的。
“他们都以一个知识分子居高临下的观察和道德评价”来描写人力车夫这一形象,表达内心对人力车夫的赞美与同情。
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描写人力车夫的角度和方式却与之大不同。
看老舍先生笔下的人力车夫祥子,会让人感觉那是个真实的人在自述。
他真实地生活在现实中,他真是的渴望他的微不足道的梦想,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真实地呈现他的内心需求。
人力车夫,是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新职业。
它解放了一定的劳动力,让贫苦的百姓生活有了依托和希望。
祥子拉车不久便看出“拉车时间更容易挣钱的事”,他开始设想,几年后,自己也能攒上钱买上车,不受栓车的人们的气。
但社会的发展总是压制了部分人民的生活念想。
因为当时中国军阀混战的社会环境,他在兵荒马乱中失去了洋车;鼓起勇气重新积攒买车的钱,却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不得已与虎妞成亲,也终于拉上了自己的车,却因虎妞的难产而死,最终人车两空。
这样的生活让他感觉尽了捉弄。
所有本真、纯朴的想法和习惯原来都是无用的,一次次打击终于让他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他开始游戏人生,像社会上许多无助的人一样,“吃喝嫖赌,出卖他人还钱,祥子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变成一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
这样赤裸的描述来自于老舍先生的认真,来自于他多年来对北京下层社会的观察,来自于他对人力车夫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
他没有直接地表达对人力车夫的赞美或同情,而是通过对其生活和内心的细致描写来突出人力车夫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所受到的“威压”。
《薄奠》与《骆驼祥子》人力车夫悲剧形象之比较

《薄奠》与《骆驼祥子》人力车夫悲剧形象之比较作者:刘鑫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8期摘要:作为人力车夫题材作品的《薄奠》和《骆驼祥子》,它们以相同的笔触展示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刻画了两个人力车夫的悲剧形象,并控诉了那个时代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摧残。
本文试从悲剧形象的生活经历、悲剧形象的社会影响等角度阐述比较两个形象的不同点。
关键词:车夫形象;悲剧;个人奋斗;命运作者简介:刘鑫,女,汉,山东省济南市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1一、引论:郁达夫创作的短篇小说《薄奠》问世于1924年。
小说以凄凉的笔调叙述了一位人力车夫的悲惨故事。
无独有偶,12年之后,蜚声文坛的作家老舍,同郁达夫一样,用《骆驼祥子》——北京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的悲剧故事——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剥削阶级对下层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在《薄奠》和《骆驼祥子》中塑造的这两个悲剧形象在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现实主义色彩方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悲剧形象的经历和社会意义等则大不相同。
二、悲剧形象鲜明的差异(一)悲剧形象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曲折变化《薄奠》与《骆驼祥子》塑造的悲剧形象——拉车夫和祥子,二者的最大不同在于人物生活经历和曲折变化。
郁达夫塑造的“人力车夫”故事的发展情节和生活经历的变化不是很明显,他的故事比较简单:“我”看戏出来,雇了一辆人力车,路上方知,车主的住处离我家很近。
又一次出门,走到车夫家门口,听见里面大声喊,进去才知道,是车夫在训斥妻子把自己辛苦攒来买车的钱买了过夏的白布。
我很想帮他的忙,可恨身上没带钱,便将自己的一块银表拿出来悄悄放在他家的桌上。
多日后,又路过他家门口,听见里面有哭声,进去一看,原来是几天前这车夫淹死了,他的妻子在哭。
女人拒绝了我的钱并求我为她的丈夫买一辆纸糊的车在坟上烧掉,我照办了。
《骆驼祥子》中对人力车夫形象的塑造

《骆驼祥子》中对人力车夫形象的塑造《骆驼祥子》中对人力车夫形象的塑造祥子是旧中国农村破产后进城贫民的典型形象。
他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买一辆自己的车是他惟一的生活目标,“足壮与诚实”是他安身之本。
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在和平年代完全可以实现,可在那个时代,却是那么地遥不可及。
诚如作者所说的那样:“一个拉车的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是血;他要卖最大的力气,得最低的报酬;要立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打击。
”先是大兵、再是侦探,从经济上两次剥夺了他辛苦积累的全部;还有虎妞,从感情和精神上也不放过他。
好不容易有个恩人,却也是个文弱的书生;有个知心的女孩吧,却也无情地被社会给吞噬了……一切的一切,都似乎与祥子那个善良的愿望作对。
所有的路一条又一条全被堵死,祥子只有堕落了,堕落得和这个社会一样的黑。
但我们同时还要看到,祥子的目标只是个人目标,也只愿通过个人奋斗达到这个目标:他不合群,别扭,自私,死命赚钱,“不得哥儿们”,这就使他很难从更宽、更广、更深的层面来思考自己的出路。
他自以为“有了车就有了一切”,就像农民认为有了地便有了一切一样,只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不与人争辩、不与人接触,是他忍让苟且的表现。
这种性格,导致他面对纷的社会缺少明智的认识,这就决定了他或许能够承受自我所加的任何压力,但面对外来的力量,却是既缺乏挑战的勇气,也缺乏应对的.智谋。
所以,在尔虞我诈的社会环境里,他只有一步步走向了堕落:虎口逃生,偷了三匹骆驼,可以说是他堕落的开始;为了挣钱他开始抢生意,这也是他以前从来不屑干的;面对虎妞的性引诱,他也没能坚守住自己的防线;面对善良的小福子,他也没有勇敢地负起责任来,尤其是得知她的死讯后,也没能反省一下自己……他从来没有想到生活中竟然会有这么多的变故!所有这些都使他最终完全屈服于命运,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这不能说没有他个人性格上的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骆驼祥子》中也不乏对祥子这类下层贫民性格的批判,这与“五四”以来“批判国民性弱点”“唤醒民众”这一文学大主题是一脉相承的。
《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与挣扎

《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与挣扎《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杰作,以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为背景,深刻地描绘了旧北京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
他的一生都在用笔墨记录着底层市民的生活,以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
《骆驼祥子》作为他的代表作,更是将他的艺术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的主人公祥子,是一个来自乡间的人力车夫。
他怀揣着对城市的憧憬和梦想,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
他经历了买车、失车、再买车的三起三落,每一次的挫折都让他离梦想更远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遭受了物质上的剥夺,更经历了精神上的堕落。
从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逐渐沦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祥子的命运三部曲——精神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正是这部小说的核心所在。
它揭示了旧社会对底层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在祥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无数底层劳动者的影子,他们为了生活而挣扎,为了梦想而拼搏,但最终却往往难以逃脱命运的枷锁。
除了祥子之外,小说中还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虎妞这个大胆泼辣、办事爽快利落的女性角色,她与祥子的感情纠葛为小说增色不少。
还有刘四爷、曹先生、高妈等各具特色的角色,他们共同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
在艺术特色上,《骆驼祥子》也堪称一绝。
小说结构紧凑、落笔谨严,以祥子的三起三落为发展线索,将笔触伸向更广大的社会层面。
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鲜明突出的“京味儿”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旧北京底层社会图景。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骆驼祥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骆驼祥子》不仅是一部揭示旧社会黑暗现实的小说,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
它让我们看到了底层劳动者的辛酸与挣扎,也让我们思考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一曲人力车夫的挽歌——《骆驼祥子》中人力车夫形象的典型性

一曲人力车夫的挽歌——《骆驼祥子》中人力车夫形象的典型性(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曲人力车夫的挽歌——论《骆驼祥子》中的人力车夫形象的典型性摘要:通过鲁迅的《一件小事》、郁达夫的《薄奠》和老舍的《骆驼祥子》三部作品中的比较分析,从“人力车夫”这一都市劳动人民的主人公形象,我们清醒认识到在旧制度下劳动者的悲剧命运是无法避免的,体会《骆驼祥子》中所塑造的祥子这一悲剧形象的典型性。
关键词:人力车夫形象祥子典型性《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五四以后新文学着重描写城市贫民的主要作品,通过塑造“祥子”这样一个典型人物,深入描写了旧北平人力车夫的悲惨遭遇,拓展了新文学的表现范围,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骆驼祥子》是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它沿用了《一件小事》、《薄奠》中的人力车夫形象进行创作,其成功之处在于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的精神毁灭的悲剧。
(一)1919年7月,鲁迅以北京人力车夫为题材写成了《一件小事》,是鲁迅小说中最短和特别引人注目的一篇。
最初发表在这一年的12月1日的《晨报创刊纪念增刊》上,后由作者编入小说集《呐喊》。
它的篇幅虽然很短,全文不到一千字,但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
在这个短篇中,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表现手法,通过作品中主人公人力车夫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的鲜明对比,歌颂了劳动人民的阶级友爱、正直无私和勇于承担责任的优秀品质,触及了知识分子向劳动人民学习这个重要问题,揭示出了“一件小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地大道理。
作品一开始,就点出了一件小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并且用“国家大事”来反对一件小事,从而突出了一件小事具有不平常的意义。
紧接着就写一件小事发生的经过和对“我”的深刻影响。
《骆驼祥子》老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悲剧故事

《骆驼祥子》老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悲剧故事《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另有同名电影、电视、话剧等。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从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最后失败以至于堕落的故事,无情地批判了那个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的主题思想。
《骆驼祥子》问世后,被译成十几个国家的文字,产生很大影响。
故事梗概:祥子本来生活在农村,18岁时,不幸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便跑到北平城来赚钱谋生。
他既年轻又有力气,不吸烟赌钱。
他认定拉车是最好挣钱的活儿。
他咬牙苦干了3年,终于凑足了100块钱,买了一辆新车。
他激动得几乎要哭出来。
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
他幻想着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能开车厂了。
祥子每天放胆地跑,对于什么时候出车也不大考虑,兵荒马乱的时候,他照样出去拉车。
有一天,仅仅只是为了多赚一点儿钱,他竟然冒险把车拉到了清华,结果在抄便道的途中连车带人被十来个兵捉了过去,给大兵们干活,连车都给兵营收了。
他自食其力的理想第一次破灭了。
后来大兵吃了败仗,夜里祥子趁乱混出了军营,并且顺手牵走了部队丢下的3匹骆驼。
天亮时,以35块大洋把3匹骆驼卖给了一个老头儿。
从此,他就得了一个外号,叫“骆驼祥子”。
回城的路上,祥子突然病倒了,等祥子病好后,便进城向原来租车的人和车厂走去。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是快70岁的人了,只有一个37岁的女儿叫虎妞。
虎妞长得虎头虎脑,像个男人一样。
刘四爷很喜欢祥子的勤快,虎妞更喜爱这个傻大个儿的憨厚可靠。
祥子把30元钱交给刘四爷保管,希望攒满后再买一辆车。
谈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韩小说中的人力车夫形象

On Images of Rickshaw Pullers in Novels of China and Korea During the 1920s and 1930s 作者: 何燕
作者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出版物刊名: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页码: 101-10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1期
主题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韩小说;人力车夫形象
摘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韩小说中以人力车夫为题材的作品《薄奠》《骆驼祥子》和《走运的一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力车夫形象。
这些人力车夫虽身处中韩两个不同的国家,但由于两国类似的社会状况,他们身上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
他们在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旧制度的压迫下,经济贫困,生活艰难,爱情悲惨,家庭破碎。
他们没有向命运屈服,满怀希望积极创造美好的未来,却最终难免心死、人亡的悲惨结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薄奠》与《骆驼祥子》人力车夫悲剧形象之比较
刘鑫 伊犁师范学院
摘 要:作为人力车夫题材作品的《薄奠》和《骆驼祥子》,它们以相同的笔触展示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刻画了两个人力车夫的悲剧形象,并控诉了那个时代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摧残。
本文试从悲剧形象的生活经历、悲剧形象的社会影响等角度阐述比较两个形象的不同点。
关键词:车夫形象;悲剧;个人奋斗;命运
作者简介:刘鑫,女,汉,山东省济南市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41-01
一、引论:
郁达夫创作的短篇小说《薄奠》问世于1924年。
小说以凄凉的笔调叙述了一位人力车夫的悲惨故事。
无独有偶,12年之后,蜚声文坛的作家老舍,同郁达夫一样,用《骆驼祥子》——北京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的悲剧故事——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剥削阶级对下层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在《薄奠》和《骆驼祥子》中塑造的这两个悲剧形象在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现实主义色彩方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悲剧形象的经历和社会意义等则大不相同。
二、悲剧形象鲜明的差异
(一)悲剧形象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曲折变化
《薄奠》与《骆驼祥子》塑造的悲剧形象——拉车夫和祥子,二者的最大不同在于人物生活经历和曲折变化。
郁达夫塑造的“人力车夫”故事的发展情节和生活经历的变化不是很明显,他的故事比较简单:“我”看戏出来,雇了一辆人力车,路上方知,车主的住处离我家很近。
又一次出门,走到车夫家门口,听见里面大声喊,进去才知道,是车夫在训斥妻子把自己辛苦攒来买车的钱买了过夏的白布。
我很想帮他的忙,可恨身上没带钱,便将自己的一块银表拿出来悄悄放在他家的桌上。
多日后,又路过他家门口,听见里面有哭声,进去一看,原来是几天前这车夫淹死了,他的妻子在哭。
女人拒绝了我的钱并求我为她的丈夫买一辆纸糊的车在坟上烧掉,我照办了。
相比较而言,《骆驼祥子》中人力车夫的形象更为饱满,人物经历更加曲折,人物变化更加明显。
在小说展开部分祥子连遭厄运。
这主要表现在事业上的买车与个人生活的娶妻两方面,就前一方面来说,是他积极的、千方百计地追求,后一方面则令他避之惟恐不及。
命运的安排却使他追求的车不可得,他躲避的妻被强加。
尽管如此,可祥子却不甘俯首认输。
他对虎妞强加于他的性纠缠作了一定程度的反抗、挣扎,他仍不改自己作一个独立劳动者的初衷,不愿依靠虎妞的经济优势,在老婆手里讨饭吃,更不愿受她的钳制。
所有这些,都表明祥子在命运的捉弄面前不甘失败,竭力挣扎和抗者的生活姿态。
至此,祥子的形象仍是令人其敬的,作者抱的也是悲悯的态度。
当虎妞难产而死,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已经不在人世的时候,祥子终于不堪这最后的沉重打击,他绝望了。
长久以来潜藏在他人性下的野性、兽性恶性发作,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狡猾,他耍赖打架、占便宜,甚至连他原来作为立身之本的拉车,他也讨厌了。
他形容猥琐,举止肮脏,如同行尸走肉。
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性格,吞噬了这个一度有着强大生存能力的个人奋斗者。
(二)悲剧形象具有不同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郁达夫《薄奠》中拉车夫的悲剧形象,让我们看到了劳动者的严峻、忧郁的叹息,也让我们感觉到他的生活就如带有切分节奏的乐曲奏出的凄怨哀绝的旋律,回荡着二十年代的劳动人民的悲苦,他是受苦受难的劳动者的缩影。
拉车夫的这一悲剧形象涉及了社会问题,是作者把个人融入到“我”的角色之中。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作家个人的愤愁在作品中的宣泄,而是应当把作者倾注到悲剧形象上的真实情感看作是悲剧形象最大的成功。
《薄奠》中拉车夫的悲剧形象诞生之时,已经出现了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的广阔图景,但是,此悲剧形象没能反映出奔腾的时代激流。
但我们今天读《薄奠》,认识拉车夫这个悲剧形象,对于今天的社会仍有认识价值,通过悲剧形象以真情表现自我(即表现自己的个性和作品),也可以使后学者获得有用的借鉴。
而老舍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塑造的人力车夫悲剧形象,是对车夫性格的更为深刻更为性格化的描绘。
尽管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祥子这一悲剧形象却一直感染着读者。
把旧中国北平城里深受歧视的人力车夫,塑造成过目难忘的艺术典型。
祥子这一悲剧形象以人物自身的性格矛盾,揭示了来自乡村的破产农民面对腐朽社会的压迫盘剥,在日益贫困的同时也扭曲了质朴的人生,激化了小生产者对“私有”的追逐,从而加速了他们悲剧的结局。
相比较而言,老舍的祥子这一悲剧形象更加深刻的抨击了资产阶级剥削者的残酷嘴脸,并向我们显示腐朽的社会制度对个人变化造成的严重影响。
三、结语
作为人力车夫题材的两部作品,《薄奠》和《骆驼祥子》分别成为作者写作风格变化的代表作和家喻户晓的佳作。
两部作品中的典型悲剧形象也已经成为中国现时代文学史上的热点讨论的对象,两个悲剧形象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时代变化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作用,也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作家的写作风格和题材等必须反映社会的激荡和主流。
参考文献:
[1]蔡之国、张文臣.沉浮于自我的迷雾[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5:399.
[2]张思和.郁达夫小说欣赏[M].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172.
[3]陈子善 ,王自立.郁达夫资料研究[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7.
[4]陈亮.骆驼祥子悲剧命运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53.
[5]王自立.中国现代文学百家-郁达夫之薄奠[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30.
[6]老舍.骆驼祥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32-33.
[7]徐德明.老舍自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