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角下的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刘人怀院士访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4-10-10
作者简介:刘人怀(1940-),四川省成都人,板壳结构分析与应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文彤(1975-),四川成都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城市发展与旅游管理;闫婷婷(1991-),女,河南濮阳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

摘要:刘人怀院士结合旅游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提出旅游工程学的概念,强调以系统论的视角去重新认
识旅游发展,对旅游系统的构成要素、组成结构、信息交换和反馈控制等问题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设计、试验、实施,以便最充分地发挥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最合理、最有效、最经济地实现旅游系统的
整体效益优化。

本次访谈,刘人怀院士向我们介绍了这一研究理论思路,针对旅游学科发展与学术研究提出了
个人的见解与建议,同时对新一代的旅游研究人员提出了期望,并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

关键词:系统论;工程管理;旅游研究;旅游工程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F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4)11-0003-04
系统论视角下的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
——
—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刘人怀院士访谈刘人怀,文
彤,闫婷婷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广东广州
510632)■
■名家语丝WORDS FROM THE
CELEBRITY
刘人怀院士,1940年7月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196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先后在
兰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任教,1991年调至暨南大学,先后任副校长,校长。

刘人
怀院士是我国力学和管理学的知名学者。

他与叶开源共同创立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修正迭代法,对板壳结
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同时他还在
管理科学理论与应用方面开展了研究,2000年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首批院士,曾任中国工程院
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等职。

现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战略
指导委员会委员、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和管理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常委、首席咨询专家、中国
工程院院士广州资讯中心主任等职。

刘人怀院士从1983年开始从事管理科学理论和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安徽黄山旅游区规划设
计》(1984)、《上海旅游交通研究》(1988-1989)、《以价值工程方法全面提升广州市荔湾商旅核心竞争力》
(2002-2003)等数十个科研项目,出版著作8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156篇,培养管理学博硕士120余人。

针对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刘人怀院士提出旅游工程学的研究方向与思路,强调以系统论的
视角去重新认识旅游发展,采用系统工程原理分析现有的旅游问题。

.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彤、闫婷婷(以下简称“文”、“闫”):刘老师,您好!作为工程管理学部的院士,您在管理学科尤其是旅游管理领域做了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我们这次受《社会科学家》杂志的委托对您进行采访,想听听您对中国旅游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一些想法。

刘人怀院士(以下简称“刘”):好啊,欢迎欢迎!说起来我主要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力学、工程学领域,但是回顾一下我的教学和科研历程,旅游与我的缘分一直贯穿其中,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由于出生于教师家庭的书香渊源,我从小对旅游就很感兴趣,对于名山大川、人文风光都很喜欢,在读书、工作时如果有机会我都尽可能到处看看。

现在我还记得第一次去青城山、崆峒山的旅游经历,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旅游设施,整个过程还比较惊险。

看看现在的青城山、崆峒山已经建设得很好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真是快!后来我得到洪堡基金资助到德国访学以及到希腊等国讲学期间,也到巴黎、柏林、日内瓦、维也纳、威尼斯、罗马、梵蒂冈、雅典等欧洲有名的旅游地游览。

这个阶段我对旅游只是爱好,还没有理论知识的系统化,但对于旅行社、导游、旅游景区、服务体系也有了自己的一点点体会。

1983年4月我结束访学回国在中国科技大学担任教授,一个很巧的机会成为当时安徽省杨纪珂副省长的顾问,协助他处理一些事务,开始接触到旅游业。

1984年8月7号,安徽省及地市刚刚成立旅游局不久,安徽省计委(现发改委)汇同省旅游局召开“安徽省旅游发展规划座谈会”,旅游局局长主持会议,讨论怎么发展安徽旅游,我到会代表杨副省长致词。

那个时候全国都刚刚开始发展旅游,旅游行业的干部都非常迫切地想了解相关的知识,旅游局局长就说:“刘教授,你从国外留学回来,见多识广,你跟我们讲一讲怎么搞旅游工作吧。

”盛情难却之下,我就说:“我就讲讲欧洲见闻吧。

”于是我就讲了出国期间我所见到的欧洲旅游发展的一些情况,比如说旅行社、导游、旅游景点设计等这些方面。

讲完以后,这个旅游局长又问:“刘老师,安徽旅游应该从哪着手?”实际上我毫无准备,但我从小就知道“黄山归来不看山”这个说法,就说:“安徽旅游首先就应该从黄山开始,黄山很美丽,就从黄山开始,打造黄山旅游。

”这次会议安徽省旅游局很满意,也接受了我的建议,开始着手黄山旅游开发,我随后也参与了制订黄山旅游规划的工作,也和安徽省旅游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们经常邀请我参与商议安徽旅游发展的相关工作,后来又参加了九华山、天柱山等名山的开发规划工作,我和旅游的缘分开始从兴趣爱好转向实际工作了。

1986年,我的老师钱伟长先生邀请我到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工作,主要任务之一是创建经济管理学院,我任副校长、经济管理学院首任院长和预测咨询研究所所长,开始涉足管理学科领域。

20世纪80年代之前全国大学几乎没有什么管理学科的专业基础,因此首要工作就是创建企业管理、会计、外贸、旅游等各个管理专业,当时创建的旅游管理专业应该是全国最早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了。

在上海期间,我开始从事管理研究,并指导管理工程专业的硕士生,成立了旅游工程学会,倡导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旅游工程,慢慢开始积累教学科研成果。

后来,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上海财大以及其他几个大学组织建立第一届管理学院院长联谊会,我担任主席,也作为课题组长开始针对上海进行酒店业发展战略、航空业战略、城市旅游交通规划等管理研究工作,还包括崇明岛的战略规划、浦东发展研究、城市信息化等等课题,不断在管理科学研究上、学院管理建设上、学生培养指导上往前走。

1991年11月,我调到广州暨南大学工作,一直工作到现在,先后担任了副校长、校长职务。

在我兼管经济学院期间,一直努力推动暨南大学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1992年创立MBA 中心,1998年成立管理学院,那时就有旅游管理专业招生,1996年在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基础上创建深圳旅游学院,这也是国内第一家旅游学院,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科研教学工作不断地与管理学科加深关系。

也正是在这一阶段,我于2000年9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首批院士,2004年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点建立,我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算是和旅游真正形成了全面深入的教学科研关系了。

现在细想起来,我和旅游结缘是个很凑巧的过程,但也是历史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使我一步步走进旅游这个领域。

文:相对于传统学科而言,旅游还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年轻学科,不少人对旅游学科仍然存在一些质疑,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旅游业是世界第一大产业,对国家、经济、对所有人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旅游业不但有经济效用,而且可以净化人们的思想,给人带来快乐。

早期在欧洲旅游时我就发现,欧洲的穷人和富人都在旅游,而且都从旅游当中获得了快乐,真正实现了旅游的大众属性。

人生需要快乐,旅游可以让人忘掉忧愁,多走出去看看别的国家、不同的地方风景可以让人在紧张的工作之后获得快乐,忘记烦恼,比如巴西的狂欢节,在那里就可忘记一切忧愁、烦恼。

谈到旅游学科,我认为旅游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结合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再加上社会科学合作起来的学科,是非常特殊的学科。

旅游业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回顾建国六十
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11期
. All Rights Reserved.
五年的历史,中国旅游业经历了对外接待和市场经营的不同阶段,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才真正作为一个经济产业开始了大踏步地前进,直至今日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并且有希望在不远的未来成为世界旅游第一强国。

旅游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专业研究的蓬勃兴旺,现在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生态学等不同学科都在参与旅游产业的研究与开发,恰恰说明了旅游学科的综合性。

具体到旅游产业,传统上大体归纳出“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相关的研究也集中在这六个方面,也有部分研究关注了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

其实这些还是不够的,一个原因是旅游消费涉及方方面面,甚至因为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衍生创新,例如互联网、手机等等就让现在的旅游消费出现了很多新变化。

人们对于旅游消费的动机、目的和期望也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文化都存在这个现象,这就对旅游学科研究的领域范围提出新的要求和问题。

另一个原因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引发了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旅游发展中这个现象也很突出,例如旅游与医疗结合而成的医疗旅游,这个在欧洲很早就有了,还有旅游与工业结合形成的工业旅游,非常多的例子,有新的有旧的,但都反映出现代经济社会产业的边界开始模糊化,不同产业的融合可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广东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研究工作,就是一个尝试。

当然,还存在其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这些都使得旅游学科还表现为一个不断生长发展的学科,其他学科的人看起来觉得不成熟,有些质疑,这是正常的。

实际上,每一个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每一个学术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是在质疑之中坚韧前进的。

正是这种所谓的“不成熟”、“质疑”给从事旅游研究的人提供了宽广的学术空间,大家要有忍耐的心态,耐得住寂寞,坚韧不拔地扎进问题之中进行探索。

针对于旅游学科的综合性,大家的研究视角应该拓宽,不要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小系统,而应该从系统论的视角去重新认识旅游,旅游的发展绝不会局限于上面那六个要素,旅游引发的影响和问题也绝不仅仅在旅游范围内产生。

旅游产业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外向系统,不同子系统互相合作产生的源动力,外部关联系统融合支撑产生的辅动力,共同组成旅游发展的动力,而内部不同子系统、外部不同关联系统之间往往又存在局部的关系和问题,这就使得旅游的问题既可能是大系统引发小系统产生的,也可能是小系统反馈大系统形成的,这方面的旅游现象与问题都可以通过系统动力学来进行分析解释。

我觉得旅游这个学科很好,中国有很多人研究,但是还没有去好好把它系统化,值得从系统论的角度去深入探讨。

具备了系统论的大视野和大思路,旅游研究者就有可能在细小的现象中发现贯穿旅游学科的学术问题,从而形成真正的理论贡献,推动我们旅游学科逐步走向成熟,去回答那些“质疑”。

文:刘老师,您刚刚出版了一部《旅游工程管理研究》著作,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部著作的情况?
刘:由于我的力学、工程学背景,我对管理学科的认识与理解也集中在工程管理学方面,对旅游学科的介入也是由工程管理开始。

1986年我在上海工作时,结合旅游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提出旅游工程学的概念,并成立了上海旅游工程学会。

旅游工程学是一个新兴概念,就是将系统工程的原理运用到我们旅游专业,分析现有的旅游发展。

它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思想、理论、方法和手段,根据系统论的原理,对旅游系统的构成要素、组成结构、信息交换和反馈控制等问题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设计、试验、实施,以便最充分地发挥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最合理、最有效、最经济地实现旅游系统的整体效益优化。

我的这个想法也得到了老师钱伟长先生的认可,在我1989年主编的《旅游工程原理与实践》一书中,钱先生专门提词“以系统工程的科学理论指导旅游事业的运行”。

近代以来,工程科技就成为了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每一次技术革新与应用都引发了新的产业革命。

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工程管理同样功不可没,正是在系统管理的指挥下,一项项新技术、新发明被纳入工艺流程系统,最终推动整个产业系统的整体革命。

例如,现在国内正在推动的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等等经济新导向,就是要将各个细分的信息化技术通过系统工程管理的分工、统筹、构架、组织实现在同一个系统中的优化组合,从而最终实现系统整体的智慧化。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工程管理通过对技术、资金、信息、人力、物质等要素的合理布局组织,在各个方面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和高效,不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正在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在旅游领域,对于信息技术的吸收、纳入、应用、推广,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旅游消费和旅游活动方式,也改变了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和盈利模式,旅游工程学也因而有了更大的作用空间。

201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旅游工程管理研究》一书应该是对我近30年来从事旅游教学研究工作,尤其是旅游工程学理论探索的一个回顾和总结。

这本书从旅游工程学的理论角度集中梳理了我在城乡旅游、旅游交通、旅游规划、旅游酒店、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所进行的近30年的理论探索,并联系中国旅游实际开展理论方
系统论视角下的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刘人怀,文彤,闫婷婷
. All Rights Reserved.
[责任编校:唐鑫]
面的学术讨论,是在1989年提出旅游工程学概念的基础上对这一新兴方向更进一步地全面、深入阐释与探究。

围绕着如何建立旅游研究的系统论视角?如果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去分析与解释旅游发展,发现和解决旅游问题?进行了重点回答。

举一个例子,这本书中有一篇《以价值工程方法全面提升荔湾商旅核心竞争力》文章,是2002年我主持的广州市荔湾区商业旅游发展研究课题的成果。

荔湾区是广州市的中心城区,商业基础优势很明显,旅游方面的发展主要依靠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传统的人文风情,两者关联发展虽然有基础但一直不显著。

我就从系统工程的理论角度提出用价值链方法来指导荔湾区商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结合城区竞争优势,通过价值链将单一资源品牌整合成荔湾城区品牌,构建商旅互动的价值链推动荔湾区整体竞争能力提升。

以往分析旅游发展问题时,通常只注重旅游形象建设推广,而忽略了品牌的文化、质量、管理与服务等其他要素,更谈不上将品牌提升到价值链的高度,分析品牌与竞争力的关系。

因此,出现了各地花费大量的人力、财物塑造旅游形象,而持久的旅游竞争力始终未能建立的问题。

荔湾旅游业在价值工程方法的指导下,围绕品牌核心构建商旅产业价值链,利用品牌的聚合效应、磁场效应、带动效应促使相关产品被消费者认可与接受,在实际发展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期,荔湾区结合城市水系整治工作重新恢复了古时的广州荔枝湾河涌风光,现在已经成为广州城市旅游的名片之一,外地游客到了广州必定要沿着河涌散散步或者坐船游览,体会一下老广州河涌密布、水网纵横的岭南水乡特色。

这就是从系统整体角度来认识旅游、发展旅游、管理旅游的良好效果。

闫:刘老师,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50多年了,能否谈一下研究工作的经验以及对新一代研究人员的期望?刘:回想几十年的工作,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创新,这也是我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那么何为创新呢?在原有的事物上添点东西不叫创新,跟着别人的步伐走也不叫创新。

创新,是颠覆,是改造,是做人家没有做过的、没有想过的事情。

要做到创新,首先必须要有好奇心。

作为一个研究者,作为一个要有创新思想的人,好奇心很重要,必须要对事物好奇,要有兴趣。

一个人对生活没有兴趣,根本就不可能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问题,工作中的问题,国家的问题,世界的问题,只要有兴趣,你才能在这种兴趣中提出一些新的思想。

但是创新并非一件易事,创新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种种困难,遭受各方面的反对,创新者还要承受失败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

研究本来就是一条枯燥孤独的路,只有耐得住寂寞,坚持到最后,才能获得丰厚的成果。

只有创新的思维和灵感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做到创新还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要有丰厚的知识积累,人类已经有几千年的知识积累了,形成了很多优秀的东西。

你如果没有什么知识,不知道这些东西,你提出来,而别人早就提过了,早就有人做过了,这不是创新。

牛顿就说过他是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

前人的东西已经非常丰富,所以你想要创新,就得有丰富的知识,不仅要有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有其他专业的知识。

我在德国访学时遇到一个导游,精通德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4种语言,他给游客提供服务时深受欢迎,这就是丰厚知识积累的好处。

第二就是勤奋,要想拥有宽厚的知识积累就必须要勤奋,想到一个问题时,要通读关于这个问题的历史文献,看国内外的人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有什么没有解决或是解决得不够好的问题,我有没有办法解决它?如果有,那就继续往前走。

第三要有发现的眼睛和联想的思维。

有人能从苹果掉落发现万有引力,而有人想到的就是把苹果吃掉,这就是不懂得去联想才造成了天才与庸人的差别。

生活中,要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将看到的现象与自己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不断发现问题。

最后要抓住机遇。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有头脑的人”。

我们绝不能等到机遇来了才临时抱佛脚,那是不能成功的,要创新必须要善于抓住机遇。

我的人生归纳起来,就是碰到机会,一个新的机会来到我面前时,我会用学工程、学科学的思想去对待这个问题,并且想办法尽力解决这个问题,跟旅游学科结缘也是这样。

你们也一样,要抓住那一瞬间的灵感,一瞬间的感觉,抓住这一瞬间,你就可能触碰到了创新的边缘,当机会来临时,要思考应该怎么做,做好了就是创新。

中国人由于受到几千年文化体制的限制,缺乏创新,跳跃性思维较弱。

我希望你们年轻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要学会创新,并且敢于创新。

相信自己,想到什么就付诸行动,并且不要太在乎周围人的眼光,只要你觉得是对的,你就去做,不要害怕失败。

不然,随波逐流,只会被埋没在这片沙滩中,永无出头之日。

所以一定要走创新的道路,中国缺乏创新,你们这一代更要注意这个问题。

文:刘老师,今天听了您的一席话,我们对旅游工程学以及系统工程科学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感谢您的精彩讲解!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访谈!
刘:对于旅游我只做了一点点工作,这个学科还需要和你们一样的更多的有志者一起努力!谢谢你们对我的采访!也祝愿《社会科学家》杂志越办越好!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11期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