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2018学年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8学年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复习专
题训练·化学实验(苏教版必修1)
1
(1)该实验装置中还缺少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洗气瓶甲和乙中应分别盛放的溶液与各自的作用。

甲溶液: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溶液: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把丁换成石灰乳,则可以得到漂白粉,请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为实验室制取纯净、干燥的Cl 2,并进行检验Cl 2性质实验的装置。

其中E 瓶中放有干燥红色布条;F 中为铜网,F 右端出气管口附近放有脱脂棉。

试回答:
(1)A 中所放试剂为_______________,B 中所放试剂为_____________,二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的氧化剂是 。

(2)为得到干燥纯净的氯气,一般在C 瓶中加入 __ 试剂,D 瓶中加入 ____ 试剂。

(3)E 中布条颜色为_______色;F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___________ 。

(4)H 中应加入的试剂为 ,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 。

3、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欲制取饱和氯水,并进行氯水的氧化性实验。

他们采用下图装置,制取较大量的取饱和氯水,并进行有关实验。

(1)写出仪器名称A 、B
(2)写出装置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 。

(3)当丙中氯水以达到饱和时,溶液中所含的分子有 ___________ , 所含的离子有 。

(4)为使制取过程简便并保证制得的氯水纯净,有的同学提出了如下建议:
①在装置乙和丙之间增加装置戊[下图(a )],你认为有无必要 (填“有”或“无”)。

②在装置丙的长导管口处,接一个多孔球泡[如下图(b )],可以提高氯气的吸收效果。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该实验小组欲用石蕊试纸测定所得饱和氯水的酸碱性,其常规操作应是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该小组是同学同时发现了说明氯水具有氧化性的现象,该现象是
4、某化学小组在讨论鉴别稀硫酸和浓硫酸的实验时,设计了如下方案:




NaOH 溶液
(1)其中可行的是 _______ 。

(2)其中一个结论调整就能成为可行的是 _____ ,结论是 _______ 。

(3)完全错误的是 _____ ,因为 _______ 。

(4)请给出另外两种鉴别方法。

5、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块很小的铜片,再加入2mL 浓硫酸,然后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把一小条蘸有品红溶液的滤纸放入带有单孔橡皮塞的玻璃管中。

把试管口塞紧,在玻璃管口处缠放一团蘸有饱和Na 2CO 3溶液的棉花。

给试管加热,观察现象。

当试管中的液体逐渐透明时,停止加热。

待试管中的液体冷却后,将试管中的液体慢慢倒入另一支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 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试管中的液体反应一段时间后,b 处滤纸条的变化为 ;待试管中反应停止后,给玻璃管放有蘸过品红溶液的滤纸处微微加热,滤纸条的变化为 ______ 。

6、(Ⅰ)碳与浓硫酸反应为 C+2H 2SO 4(浓)△CO 2↑+2SO 2↑+2H 2O ,在该反应中浓硫酸表现 __ 性。

(Ⅱ)某同学用下图装置进行上面反应实验并检查反应的气态产物CO 2与SO 2。

(图中加热及夹持仪器略去)
(1)证明反应生成SO 2气体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C 瓶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 。

X 应选用(填序号) 。

①NaOH 溶液
②HCl 溶液
③KMnO 4溶液
(3)D 瓶中品红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中D 瓶应有的正确现象是(填序号) 。

①品红褪色
②品红不褪色
(4)证明反应生成CO
2气体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 离子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 。

7、现用U 型管(用硬质玻璃管弯制)、干燥管、酒精灯、胶塞和玻璃导管等仪器设计右图装置来证实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NO 。

(1)补充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打开活塞A ,从U 型长管一端注入稀硝酸,一直注到___________________为止。

③关闭活塞A ,用酒精灯在U 型管短管一侧加热,当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时,立即停止加热。

(2)记录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①可在U 型管短管上方处观察到_________色气体产生。

若铜丝和稀硝酸均未完全反应,在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反应也可自行停止。

②反应自行停止后,如果慢慢打开活塞A ,可立即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了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一氧化氮,某校学生实验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其装置如下图
所示(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B 为一个用金属丝固定的干燥管,内装块状碳酸钙固体;E 为一个空的蒸馏烧瓶;F 是用于鼓入空气的双连打气球。

(1)实验时,先将B 装置下移,使碳酸钙与稀硝酸接触产生气体,当C 处产生白色沉淀时,立
刻将B 装置上提,使之与稀硝酸分离。

该组学生设计此步操作的目的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A 中铜丝放入稀硝酸中,给装置A 微微加热,在装置A 中产生无色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 。

(3)装置E中开始时出现浅红棕色气体,用F向E中鼓入空气后,可观察到烧瓶E内气体颜色加深,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____ _ 。

(4)一段时间后,C中白色沉淀溶解,其原因是 _ ______。

(5)装置D的作用是 ____ _ 。

9、对一份白色固体,经过初步分析得知,其含有Na2CO3、Na2SO4、NaCl、CuSO4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

甲乙两位同学为了进一步确定这份白色固体的组成成份而进行了如下实验,但实验中的有些问题还需你来作答。

(1)甲取少量白色固体在试管内用水溶解,结果得无色澄清的液体。

因此,甲说肯定有一种物质不存在。

这种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甲又先后向那试管内加入了稍过量的BaCl2溶液和稀硝酸,结果是先产生了白色沉淀,后又有一部分沉淀消失并从溶液里冒出无色气泡。

因此甲又说肯定有两种物质存在。

这两种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将甲所得混合物进行了过滤,取滤液约2ml盛于另一支洁净的试管里,然后又向该试管内加入了稍过量的AgNO3溶液和稀硝酸,结果也产生了白色沉淀。

因此乙说那份白色固体中也肯定有NaCl。

你说乙的结论(填“对”或“不对”)__________,理由是:。

10、长期放置的亚硫酸钠可能会被部分氧化,现通过实验测定其纯度,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一)甲同学的方案实验步骤如下:
①称取ag样品置于烧杯中;
②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样品溶解;
③加入稀盐酸,使溶液呈强酸性,再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④过滤,用蒸馏水洗涤沉淀;
⑤加热干燥沉淀物;⑥将沉淀物冷却至室温后,称量;
⑦重复⑤、⑥操作直到合格,最后得b g固体。


⑴步骤⑦合格的标准是 _________________ 。

⑵无水亚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不需化简) ___ 。

⑶确认步骤④沉淀已经洗涤干净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二)乙同学的方案如下图所示:
⑴根据乙同学的实验装置图分析,在每次实验中,完成测定过程至少要进行______次称量操作。

⑵请分析按乙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时,可能产生误差的原因是:
① ______________ ;
② ______________ 。

11、用侯氏制碱法生产的纯碱可能会含有NaHCO3、NaCl等杂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测定一纯碱样品纯度(除NaHCO3外其他杂质可忽略不计),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①按图组装仪器并检查气密性,并称得整个D装置(含碱石灰)的质量为a g
②将b g 样品置于B中,点燃B处的酒精灯,并从A处缓缓鼓入空气
③充分加热后熄灭酒精灯,继续鼓入空气至冷却
④再次称得整个D装置的质量变为c g
(1)A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 。

(2)该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为 _________________ 。

(3)该组同学发现,因样品含杂质少,此法测量误差较大,他们决定用另外的方法再测定,请你帮他们再设计一种实验方法,用文字简述操作步骤和必要的测量数据。

A C D
气球
稀硝酸石灰水氢氧化钠
A B C D E
碱石灰
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复习专题训练参考答案·化学实验(苏教版必修1)
1、(1)酒精灯
(2)饱和食盐水, 吸收HCl气体浓硫酸,吸收水蒸气
(3)吸收多余Cl2,防止污染空气
(4)MnO 2+ 4HCl(浓) △MnCl2 + 2H2O + Cl2↑
MnO 2+ 4H+ +2Cl一△Mn2+ + 2H2O + Cl2↑
(5)2Ca(OH)2 + 2Cl2 === CaCl2 + Ca(ClO)2 + 2H2O
2、(1)浓盐酸二氧化锰MnO2 + 4HCl(浓)MnCl2 + Cl2↑+ 2H2O二氧化锰(2)饱和食盐水浓硫酸
(3)红Cu + Cl2点燃CuCl2
(4)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3、(1) 分液漏斗、圆底烧瓶
(2)MnO2 + 4H+ +2Cl一====Mn2+ +Cl2↑+ 2H2O
(3)H2O、HClO、Cl2H+、Cl一、ClO一、OH一
(4)①无②增大了氯气与水的接触面积
(5)将石蕊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氯水点在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
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4、(1)A C E
(2)B;有气体放出(或铝片溶解)的是稀硫酸
(3)D;硫酸是高沸点酸,没有挥发性
(4)下列任意两种操作(或其他可行方案均可)
5、(1);
(2)品红褪色;滤纸变红
6、(Ⅰ)氧化性
(Ⅱ)(1)B管中品红褪色
(2)除去CO2气体中的SO2、③
(3)检查SO2是否除尽、②
(4)E中石灰水变浑浊、CO2 + Ca2+ + 2OH一===CaCO3↓+ H2O
7、(1)①关闭玻璃管活塞A,向U型管长管一端加水至液面高于短管、静置一段时间后,若液面相对位置不变,则不漏气。

②U型管短管一端没有泡
③铜丝上有气泡
(2)①无;NO将硝酸溶液排入长管,使硝酸与铜脱离接触
②U型管短管一端液面上升,干燥管的球型容器中有红棕色气体生成;Cu与稀HNO3反应生成NO。

8、(1) 产生二氧化碳,排去装置中的空气
(2)3Cu + 8HNO3(稀) === 3Cu(NO3)2 + 2NO + 4H2O
(3)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未能排尽烧瓶中的空气,少量NO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鼓入空气后,NO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二氧化氮
(4)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使白色沉淀碳酸钙溶解
(5)吸收尾气,防止大气污染
9、(1)CuSO4
(2)Na2CO3、Na2SO4
(3)不对,因为在步骤(2)中加入BaCl2引入了Cl-
10、(一)
(1)连续两次称量的质量差小于0.1g,或连续两次称量的质量不变
(2)%
100
1
)
/
233
/
142
(⨯


-
ag
mol
g
bg
mol
g
ag
(3)取少许最后洗涤液,向其中加入稀硫酸(或硝酸银溶液),无沉淀生成,则洗涤干净(二)
(1) 3次
(2)①反应生成的SO2有一部分滞留于系统内
②干燥管与空气直接相通会吸收空气中的CO 2和H 2O
11、(1)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
(2)
%100b
44)
a c (168
b ⨯--
(3)只要合理均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