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星江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星江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独行者”池莉:天生孤僻,善于独自行走民间
舒晋瑜
①“我更喜欢独行,天生孤僻;更善于独自行走民间;更乐于和陌生人交往聊天,这样的方式使我成为我这样的作家。
”此番“自白”,池莉发表在1998年出版的《来来往往》上。
直至今日,她依旧独来独往。
②有趣的是,像她这样一个“比较孤僻冷傲”的作家,作品偏偏很“热闹”,社会影响风生水起,尤其是《生活秀》:先后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京剧。
那两年,池莉成为“空中飞人”,各种邀约不断。
③她自小起意当作家,三岁的理想就是写作,三十岁的理想还是写作,从没改变过,至今没有一字退稿、一篇压稿。
不过,创作上的顺风顺水,无法抚平池莉心中的焦虑。
她从小是一个乖女孩,听父母的、听老师的,长大成名了,听社会潮流的,四处奔忙,顾此失彼。
直到有一天,作家奈保尔笔下的“成名和逃离”击中她的内心,她突然清醒地认识到,应该懂得选择生活方式了!她要安稳,要妥帖,要能够生长新的思想与新的美丽。
于是,池莉毅然动身回归自己——转身成了“会议和社会活动的请假大王”。
她搬家,种菜,步行,阅读,写作,听音乐,看影碟,少应酬,躲媒体。
这一切对于盛名之下的她,想必需要决绝的勇气。
而这也许正是她的宿命:找到一个“隐身洞穴”,写作并远行。
④她常常独自背着行囊去行走,去接近、了解不同的人群,学习、思考和修正自己。
“我要成为一个健康洁净、从容精致的人,成为一个有能力感受与领悟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人,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客观、善于理性与感性的人。
”生命与写作共生,这是池莉此生想要的和正在坚持的生活方式。
庆幸的是,作家的个性与反骨恰是职业的必需,也是越来越开放和进步的社会的需要,也许正因为如此,池莉才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
⑤从新近出版的《池莉经典文集》九卷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创作脉络:第一个时期:28岁前后,青而不涩,充满激情,充满对成名的渴望,努力用文字表达生活的严酷,同时不掩饰自己对现实的模糊认知;第二个时期:30岁~45岁前后,熟而不透,对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对世界不断怀疑、颠覆、重构;第三个时期:45岁至今,透而不穿。
她“叛逆”“自由”,疏离文坛但并非“看穿”而“遁入空门”。
她待在暗处,把自己的视线调整到最清晰,静静地琢磨这个世界,尝试抵达文学表达的本质。
⑥在新近创作的诗歌中,池莉写道:“所有山峰/都是我的亲戚/我潜伏在小草根部/认真成长/每天我都吞食泥土/那是因为没有其他方式走近你……”这首《坐在云端深处》,正是她走向大地的生命状态的写真。
她说:“我相信,我的生命性质正如我的故乡和命运一样,先于我的存在而存在,早就隐藏在文字里。
而我对于它的认识与服从,也一如认同我的故乡和命运。
面善得无法陌生,亦无法选择。
”池莉就是这样在理解生命,每一次裂变都可以发生巨大的能量转换,否定和变化越多,越能感觉到自己生命的本质生机勃发。
⑦在池莉看来,我们的文学,多少年多少代都喝着洋奶,除了吸取应有的营养之外,更养成了翻译思维、翻译文本和翻译语言的写作习惯,而专事表达我们本土的母语,明显缺乏文学原创力,这让她感到深深的遗憾与哀伤。
失去本民族的,必不是全世界的。
当一个民族对自己进行客观的省视和真实的表达时,这其中必定含有人类共同的生命情怀和普世价值。
她说,这就是自己的写作理想,默默地静静地努力去做,这就是自己的写作生活。
(选自2011年7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池莉喜欢独行,天生孤僻,善于独自行走民间,乐于和陌生人交往聊天。
直至今日,她依旧独来独往。
B.性格“比较孤僻冷傲”的池莉,参与社会活动却很多,各种邀约不断,她的作品表现的内容都很“热闹”。
C.池莉的理想是写作,从没改变过,创作上非常顺利。
找到一个“隐身洞穴”,写作并远行,是她的宿命。
D.池莉独自背着行囊去行走,是想“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客观、善于理性与感性的人”。
这也是她想要的和正在坚持的生活方式。
E.新近出版的《池莉经典文集》,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创作的三个阶段:青而不涩、熟而不透、透而不穿。
她正尝试抵达文学表达的本质。
(2)文章列举新近出版的《池莉经典文集》和池莉新近创作的诗歌有何目的?请简要分析。
(6分)
(3)文章多次写池莉的理想,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6分)
(4)池莉为什么反对我们的文学长期“喝洋奶”?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答案: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解析:B项,“她的作品表现的内容都很‘热闹’”与原文不符;C项,“是她的宿命”太主观,原文是“也许正是她的宿命”。
(2)①表现池莉的生活方式:生命与写作共生。
②紧扣题旨,表现池莉的理想追求,“尝试抵达文学表达的本质”。
③展示池莉的文学业绩,诗文俱佳。
(3)文章通过对池莉理想的有关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池莉的写作生活和人格追求。
所选事例及分析:
第③段,写池莉从小“起意当作家”,以及几十年的追求,直接表现了她的写作生活和她选择的生活方
式。
第④段,写池莉“独自背着行囊去行走”,点明题旨,间接表现了她“生命与写作共生”的理想追求。
第⑤段,写池莉试图“专事表达我们本土的母语”,表现她对“生命情怀和普世价值”的追求,是她写作理想的直接表现。
(4)这道题是开放式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①我们的文学,养成了翻译思维、翻译文本和翻译语言的写作习惯。
②我们的文学,专事表达母语,明显缺乏文学原创力。
③文学应该有民族性,需要对自己的民族进行客观的省视和真实的表达。
2.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神医王十二
冯骥才
天津卫是码头。
码头的地面疙疙瘩瘩可不好站,站上去,还得立得住,靠嘛呢——能耐?一般人能耐也立不住,得看你有没有非常人所能的绝活儿。
换句话说,凡是在天津站住脚的,不管哪行哪业,全得有一手非凡的绝活,比方瞧病治病的神医王十二。
要说那种“妙手回春”的名医,城里城外一挑一筐,可这只是名医而已,王十二人家是神医。
神医名医,一天一地。
神在哪儿,就是你身上出了毛病,急病,急得要死要活,别人没法儿,他有法儿,而且那法儿可不是原先就有的,是他灵光一闪,急中生智,信手拈来,手到病除。
王十二这种故事多着呢,这儿不多说,只说两段。
一段在租界小白楼,一段在老城西马路。
先说租界这一段。
这天王十二在开封道上走,忽听有人尖叫。
一瞧,一个在道边套烟筒的铁匠两手捂着左半边脸,疼得大喊大叫。
王十二急步走过去问他出了嘛事,这铁匠说:“铁渣子崩进眼睛里了。
”王十二说:“别拿手揉,愈揉扎得愈深,你手拿开,睁开眼叫我瞧瞧。
”
王十二抬起头往两边一瞧,这条街全是各样的洋货店,王十二喜好洋人新鲜的玩意儿,常来逛。
他灵光一闪,扭身就朝一家洋杂货店跑去,进门伸出右手就把挂在墙上的一样东西摘了下来。
王十二跑回铁匠跟前说:“把眼睁大!”铁匠使劲一睁眼,王十二也没碰他,只听“叮”的一声,这声音极轻微也极清楚,跟着听王十二说:“出来了,没事了。
你眨眨眼,还疼不疼?”铁匠眨眨眼,居然一点也不疼了,跟好人一样。
再瞧,王十二捏着一块又小又尖的铁渣子举到他面前。
铁匠纳闷,到洋货店里打听。
店员说:“还没有听说它能治眼!这是个能吸铁的物件,洋人叫它吸铁石。
”原来王十二是使它把铁匠眼里的铁渣子吸下来的。
可是,刚刚那会儿,王十二怎么忽然想起用它来了?
神不神?神医吧。
再一段更神。
这段事在老城西那边,也在街上。
那天一辆运菜马车的马突然惊了,横冲直撞在街上狂奔,马夫吆喝拉缰都弄不住,街上的人吓得往两边跑,有胡同的地方往胡同里钻,没胡同的往树后边躲,连树也没有的地方就往墙根扎。
马奔到街口,迎面过来一位红脸大汉,敞着怀,露出滚圆锃亮的肚皮,一排黑胸毛,赛一条大蜈蚣趴在当胸。
有人朝他喊:“快躲开,马惊了!”
谁料这大汉大叫:“有种往你爷爷胸口上撞!”看样子这汉子喝高了。
马夫急得在车上喊:“要死人啦!”
跟着,一声巨响,像撞倒一面墙,把大汉撞飞出去,硬摔在街边的墙上,好像紧紧趴在墙上边。
马车接着往前奔去,大汉虽然没死,却趴在墙上下不来了,他两手用力撑墙,人一动不动,难道叫嘛东西把他钉在墙上了?
人们上去一瞧,原来肋叉子被撞断了,断了的肋条穿皮而出,正巧插进砖缝,撞劲太大,插得太深,拔不出来。
大汉痛得急得大喊大叫。
大汉叫着:“快救我呀!”声音大得震耳朵。
有几个人撸袖子要上去拽他。
这时,就听不远处有人叫一声:“别动,我来。
”
人们扭头一瞧,认出是神医王十二,便说:“有救了。
”
只见王十二先往左边,两步到一个剃头摊前,顺手从架子上摘下一块白毛巾,又在旁边烧热水的铜盆里一浸一捞,便径直往大汉这边跑来。
他手脚麻利,这几下都没耽误工夫,手里的白毛巾一路滴着水儿、冒着热气儿。
王十二跑到大汉身前,把滚烫的湿毛巾往大汉脸上一捂,连鼻子带嘴紧紧捂住,大汉给憋得大叫,使劲挣,王十二死死搂着捂着,就是不肯放手。
大汉肯定脏话连天,听上去却呜呜地赛猪嚎。
只见大汉憋得红头涨脸,身子里边的气没法从鼻子和嘴巴出来,胸膛就鼓起来,愈鼓愈大,大得吓人,只听“砰”的一声,钉在墙缝里的肋叉子自己退了出来。
王十二手一松,大汉的劲也松了,浑身一软,坐在地上,出了一声:“老子活了。
”
王十二说:“赶紧送他瞧大夫去接骨头吧。
”转身去把白毛巾还给剃头匠,走了,好赛嘛事没有过。
在场的人全看得目瞪口呆。
只有一位老人看出门道,说:“王十二爷这法儿,是用这汉子身上的劲把肋条从墙缝里抽出来的。
外人的劲是拗着自己的,自己的劲都是顺着自己的。
”这老人寻思一下又说:“可是除去他,谁还能想出这法子来?”
人想不到的只有神,所以天津人称他神医王十二。
(选自《俗世奇人》,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第一段交代了天津卫码头人才济济的背景,在天津卫打拼的人要有能耐、有绝活儿,否
则是站不住脚的,以此引出对神医王十二的描写。
B.神医王十二的两段故事,一段在租界小白楼,一段在老城西马路,这是故事发生的典型环
境,同时也说明神医王十二的病人既有达官贵人,也有普通百姓。
C.文中写铁匠的“纳闷”,目的是引出对吸铁石以及王十二能够使用吸铁石给铁匠治眼的具体原因的介绍,以此表现神医王十二的特点:急中生智,手到病除。
D.被马车撞的大汉是一个比较莽撞的人,加上酒喝多了,没有躲避而被撞飞到街边的墙上,获救之后他用“老子活了”来表达对王十二的感谢之情。
E.文章十分口语化,作者就像一个说书人一样,面对面向听众讲述故事。
比如“神不神?神医吧。
再一段更神”,用询问的口吻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下文。
(2)小说以“神医王十二”为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小说在刻画神医王十二的形象时,具体使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神医王十二给了我们哪些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参考答案: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2)(1)交代小说的主要内容,明确小说的主要人物。
小说以“神医王十二”为题,交代了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王十二治疗病人的故事。
(2)体现了主人公王十二的高明的医术。
王十二在天津卫被称为“神医”,是因为其医术高超。
(3)明确小说的结构线索小说情节紧紧围绕“神医王十二”展开,描述了他两次救人的故事。
(3)(1)反衬(对比)手法。
用天津卫城里城外能够“妙手回春”的名医之多来反衬“神医”之少、之绝。
(2)侧面描写。
在医治铁匠、醉酒者时,用周围的人的反应来表现王十二医术的高明。
(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通过治病时的语言、动作描写刻画神医王十二做事干脆利索、思维清晰敏锐、为人豪爽稳重的形象。
(4)(1)对工作精益求精。
王十二被称为“神医”是因为他的医术高明,能够急中生智想出治疗急病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对医术精益求精的结果(2)乐于助人的品格。
无论是救治铁匠还是救治被马车撞伤的醉酒者,他都是主动上前提供帮助,而且不求任何回报。
(3)热爱新鲜事物。
神医王十二十分喜爱新鲜事物,在去除铁匠眼中的铁屑时就使用了当时大部分人都不了解的吸铁石。
(4)善于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对于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神医王十二都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对眼中有铁屑的铁匠,他用吸铁石;对肋骨插入墙缝的醉酒者,他用热毛巾捂其口鼻,让其通过自己的力量把肋骨拔出来。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B.E就是文本内容表述不当。
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探究题目命题的原因。
有的标题就是文章得线索,有的标题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则暗含了写作的技巧,有的标题暗示文章的主旨。
如本文先探究“神医王十二”为题的好处,交代小说的主要内容,明确小说的主要人物。
小说以“神医王十二”为题,交代了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王十二治疗病人的故事。
体现了主人公王十二的高明的医术。
王十二在天津卫被称为“神医”,是因为其医术高超。
明确小说的结构线索小说情节紧紧围绕“神医王十二”展开,描述了他两次救人的故事。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文章标题命题的理由,主要要求立足文本,感悟和体验文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独立思考,理解标题的内涵。
我们在答题时,注意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答题: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寄托作者情感、展开情节,前后呼应、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等。
如本题小说以“神医王十二”为题,交代了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王十二治疗病人的故事。
体现了主人公王十二的高明的医术。
王十二在天津卫被称为“神医”,是因为其医术高超。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刻画人物形象时候所用的方法,主要是立足文本,找到相对应的内容,指出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如反衬(对比)手法。
用天津卫城里城外能够“妙手回春”的名医之多来反衬“神医”之少、之绝。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常见的小说人物刻画手法有:一、外貌描写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
二、神态描写描写人物的神情态度属于神态描写。
三、语言描写“言如心声”,一个人的语言最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品质。
四、行动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性格、思想、品质的具体表现。
五、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自我感受等,就是人物的心理描写。
如本题侧面描写。
在医治铁匠、醉酒者时,用周围的人的反应来表现王十二医术的高明。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通过治病时的语言、动作描写刻画神医王十二做事干脆利索、思维清晰敏锐、为人豪爽稳重的形象。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
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如对工作精益求精。
王十二被称为“神医”是因为他的医术高明,能够急中生智想出治疗急病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对医术精益求精的结果;乐于助人的品格。
无论是救治铁匠还是救治被马车撞伤的醉酒者,他都是主动上前提供帮助,而且不求任何回报。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新闻旧闻梁小萍
90岁的刘姥姥走了,留下一份遗嘱:水葬。
这事一时间成了大院的新闻,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这些天都在有意无意地议论。
刘姥姥是位普普通通的老人,普通到即便同住一个大院多年,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她的名字。
那天大院收发室门口的墙上贴出了刘美凤的讣告,人们还不清楚刘美凤是谁。
男女老少进出大院,看到讣告都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心里寻思,“刘美凤”这似乎是个陌生的名字。
有人冷不丁问一句:“刘美凤是谁?”马上会有熟知大院人员的收发室大伯接话:“就是那个刘姥姥。
”
“哪个刘姥姥?”
“五号楼王佳的妈,王佳的儿子叫小强的,小强的姥姥。
”
拐了一大圈的弯子,终于对上号了,于是大家的神情似有明白,然后散了,各走各道,各忙各事。
“刘美凤”,多么美丽的一个名字。
还是叫刘姥姥吧!这么叫着听起来还算熟悉,至少还会让人联想到《红楼梦》里那个刘姥姥。
毕竟现在要不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谁还会对陌生人的故事感兴趣?一个普通人,也许一张讣告就算人生最后的通知了。
不知道是现在的人太多了,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薄了。
大院并不大,人也不算多,但是谁家添丁少口,大院里似乎也没有多大动静。
像在以前,谁家添了宝宝,会挨家挨户送红鸡蛋,彼此感受和收获到的是一片喜气。
如今也许谁家宝宝满月抱出了门,你才知道人家有了喜事。
而且你也不会为别人感到多少欣喜,只不过还要碍于情面,面带虚虚的笑容走上前看着宝宝夸赞几句。
可怜新生小宝宝清澈澈的眼睛看着你,就要面对人世间最真实的虚伪,说不定还会不知就里回报你一个天真的笑容。
如今为什么那么多虚伪的人,也许这就是他们最初的启蒙教育吧!再比如过去谁家出了点啥事,大院相熟不相熟的人都会来帮忙,而今人们也来,却好像机械式地走一个程序,更多的仅仅是还人情的问题。
刘姥姥生前就是一位不起眼的老人,还是姑娘嫁到大院生了孩子后,才跟着来到大院带外孙的。
后来年老了又瘫痪在家几年,所以大院里很多人都不太熟悉她,也记不住她最后的模样了。
说起来,大院里很多老人就算有印象,一般不是冠以孩子的妈妈,要不就是孙子奶奶、姥姥的名称。
只不过让大家最意外的是,90岁的刘姥姥居然会选择水葬。
“水葬”,一个很新式的葬礼,这种形式也没有什么特别,就是一个观念问题。
主要是一位90岁的老人能有这种意愿,大家就感觉老人的思想不一般了。
毕竟90岁的老人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从小受到的是传统教育,加上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风俗。
一位90岁的老人能有这么新式的观念,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特别是年轻人的眼里实属意外,这似乎代表了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和境界,而且听说刘姥姥家乡的老宅坟地相当有气派。
听到大家对于刘姥姥的赞誉,大院王奶奶的心里一再质疑。
王奶奶和刘姥姥生前是老姐妹,一同生活了大半辈子。
王奶奶絮絮叨叨,说什么刘姥姥根本不是境界高,也不是思想多么好,而是骨子里就没改造好,要不是念在多年老姐妹分儿上,早把刘姥姥那点破事说了。
王奶奶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深深感慨:“这人的思想还真是顽固不化,走了还弄这么一码子事。
”
年轻人听不惯了,瞧瞧人家刘姥姥的思想,这是为了子孙后代造福的好事,你不赞同就算了,说什么风凉话。
王奶奶听了急了,一直憋在肚子里的陈年往事终于蹦了出来:“你们知道个什么,刘姥姥的老头子是个国民党军官,当年坐军舰逃离大陆去台湾时,军舰在大海里被共产党的大炮给打沉了,结果死在了大海里。
当时国民党部队逃跑得急,没带上刘姥姥,要不然她也早死在大海里了。
后来刘姥姥因为是国民党军官家属还被送去劳教农场劳教了几年,我看她当年就没改造好。
要不是她老头子死在海里,她才不会把自己一把老骨头扔大海里呢!她根本不是什么思想进步,她就是找她老头子去了。
”
年轻人听说了,禁不住一个个露出满脸的诧异。
王奶奶似乎很满意自己的解释,不管老姐妹的情意如何,这个立场问题还是要鲜明的。
于是在一片唏嘘声中,年轻人说:“感人!”
王奶奶一听心又乱了,忙说:“有什么感人的,她老头子是国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