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节《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共23张PPT)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共23张PPT)

点评安排
点评问题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目标及要求: 1.目标:通过你的精彩点评能使同学们 任妍 思路得到一定拓展、能力得到一定提升。 2.要求:①点评人先点出思路、方法, 再点出答案要点,后对比评价展示的答 案。做到侧站位、普通话和”三大” ,互 动得体,红笔勾画,回扣目标。②非点 王意佳 评人认真倾听,做好“圈、点、勾、画”, 重难点内容及时记入典题本。
讨论安排:
--对比、互帮、纠错
(一)达成目标: 每组同学都能对每个问题达成较统一的认识; 能尽力总结出主、客观题目的答题方法。 (二)讨论内容: 重点讨论合作探究 (三)讨论要求: 各小组组长组织好本组成员积极地投入讨论。 各小组针对展示答案先组内通过互帮对子讨论,再统 一思路和答案后准备点评、质疑和补充。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存在问题
运动是有 规律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秦灭之后,楚、汉分争, 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起义,一统天下,后来 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又分为三国。天下大势,分久 必合,合久必分。
1.运动的含义:
强调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一切 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A.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C.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 能取得成功
B.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D.规律是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的
6.天文学家对彗星再次回归做出了精确预报,这说明


B.规律是客观的、不可抗拒的
C.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只要认识了客观规律,办事情就
7.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 ①水往低处流 ②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③月亮绕地球转 ④红灯停,绿灯行 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的状况 A.①④ B.③④⑤ C.②⑤ D.①②③④⑤ 8.“天地之变、寒暑风雪,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 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第四课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第四课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 运动(夸大了相对 静止)
只承认运动而否认 相对静止(夸大了 绝对运动) 一切皆变、一切皆流。 飞矢不动 刻舟求剑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静止的观点 看问题,看不到事物的运动变化 和发展。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 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二、物质运动是质的必 然的稳定的联系。 固有的 --不是主观赋予或是上帝创造
本质的 --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 必然的 --是确定不移的,不是偶然的
稳定的 --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学了哲学上的规律这一概念之后,同学们hold不住了, 纷纷举例,把它作为规律,请你帮助判断这些例子的对错, 并说明理由。
规律可以消灭或创造
探究1:判断分析: (1)规律对人有时起积极作用,有时起消极作用。因此,有 的规律好,有的规律不好。 (2)规律是客观的,因而是无条件的。 (3)人类可以利用规律,可以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 (4)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人只能听从规律。 (5)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的。
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 生变化 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 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 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在运动和静止关系上的两种错误认识:
二、运动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 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
2.具体运动的形式: 2.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主体, 分子是热运动的主体,电子和 光子是热运动和光运动的主体, 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主体, 人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 主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 的主体等。总之,一句话,物 质是一切变化的承担者,是世 界上一切发展过程的基础。

《生活与哲学》课件-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生活与哲学》课件-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运动的含义社会运动生物运动化学运动物理运动机械运动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课堂探究:(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人或许能发明一种不需要任何动力就能永远转动的“永动机”,这一想法令许多人着迷。

1714年,德国有个叫奥尔菲留斯的人宣布发明了“永动轮”,并当众表演,轰动一时。

但后来事情被揭穿――原来有人藏在后面转动轮子。

科学家焦耳也曾被这种大胆的设想所吸引。

他曾三番五次地做实验,经过多次的失败后,得出了“要科学,不要永动机”的结论。

通过多年的反复实验,他终于成功测出了热功当量数值,并具体阐发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焦耳的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课堂探究:(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一设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从一开始就是不科学的。

A、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造福人类否则受规律的惩罚意义B、必须认识、利用规律 3、对我们的要求在规律上能用、不能用的词语发明规律发现规律消灭规律尊重规律创造规律认识规律改变规律利用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规律可以消灭或创造人认识和利用规律 * * 低级简单高级复杂运动的基本形式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一江春水向东流 2. 3.铁在室外生锈了 4.光的传播 5.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A 机械运动 B 化学运动 C 物理运动 D 社会运动 E 生命运动下列分别属于什么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人的大脑思维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运动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生物运动原子、离子、原子团化学运动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物理运动宏观物体机械运动运动主体运动形式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节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节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可违抗,存在万事万物的运动中, 可违抗,存在万事万物的运动中,但规律能被人所认识和利 用。
方法论: 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方法论: 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利用规律改造客
观世界,造福人类。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观世界,造福人类。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回顾小结
属 性
物 质 的 根 本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赫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拉克利特的名言, 拉克利特的名言,他承认了事物的绝 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与其学生克拉底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的观点相反。 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的观点相反。
② 规律具有客观性 规律具有客观性
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 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 不能被创造也 不能被消灭, 不可违抗的 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3)规律的原理与方法论 规律的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 规律是客观和普遍的,不能被创造、不能被消灭、 原理: 规律是客观和普遍的,不能被创造、不能被消灭、不
(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 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资本主义/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 径构成的双循环。 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肪及其各级分 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 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 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 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 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 右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 右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 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 流到肺毛细血管, 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 进行气体交换, 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 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 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 环为肺循环。 环为肺循环。

《哲学生活》第四课第二框 把握规律

《哲学生活》第四课第二框 把握规律

改变、修改、消灭、创造)规律
发现、认识、利用 规律
X
归纳1: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人不能 改变修改消灭创造蔑视违背抗拒… 人必须 尊重、顺应、按规律办事… 发现、认识、利用…(不是无能为力) 人可以 归纳2:我们应如何处理人与规律的关系?
规律 规律 规律
(1)要承认和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按客观规律办 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第二目 把握规律
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两个概念
运动
特点: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含义: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空间位置&性质
静止
特点: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不可分割
两对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静止时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俗语“种瓜得瓜,种 豆得豆”与“守株待 兔”说明什么?
注意3:
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 而是必然的联系。
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方落下。我们能否通过某种办法使 太阳从西方升起,从东方落下?这说明了什么?
注意4:
规律不是易变的联系, 而是稳定的联系。
1、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相对稳定 隐藏于现象之中
感官直接感知
抽象思维把握
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深藏在事物内部; 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

现象 苹果落地 水往低处流 商品价格上下波动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人类社会由 低级向高级发展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分析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重点、难点】:(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教学方法】:(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3)使用多媒体(主要是电脑)辅助教学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板书)导入:展示图片(包括宇宙运动、分子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图片)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通过图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1)哲学上“运动”是什么含义?(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归纳板书:1、运动的概念——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板书)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zhy高二必修部分《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部分“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

zhy高二必修部分《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部分“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

三、运动是有规律 的
2.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星体的运动都 遵循着万有引 力的规律。
三、运动是有规律 的
2.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人类社会遵循 着价值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的规律等。
三、运动是有规律 的
2.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人脑的思维遵 守着逻辑规律、 辩证规律等。
三、运动是有规律 的
2.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
不显著 运动, 是运动 的特殊 状态
刘德华还是刘德华,不是梁朝伟, 也不是周杰伦
思考2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与静止的区别? A.内涵不同 ——定义 B.性质不同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②运动与静止的联系?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一、运动与物 质
燃烧的火柴属于 物体的物理、化 学性质的变化
一、运动与物 质
豆芽生长属于 生物有机体的 新陈代谢
一、运动与物 质
改革开放属于 社会生产方式 的变革
一、运动与物 质
观赏电影是 人的思维活 动
阅读课本31页第一个探究活动。 思考:物质以什么方式存在?
日月互往而成昼夜,昼夜交接而生四季,四季 更替而有寒暑、寒暑相推而成年岁。日日月月、 岁岁年年,大自然生生不息、变化无穷。 所谓往,只是暂时的“屈退”,并非一去不复 返;所谓来,也不是永远的存在,而只是事物 暂时的“伸进”。 事物有往有来、有屈有伸,就是运动的表现, 即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人类社会
三、运动是有规律 的
4.对运动的规律性的认识
3)规律是可以被利用的。
无论是天气预报, 还是人工降雨,都 体现着人们能够利 用对规律的认识, 预见事物发展的趋 势和方向,指导实 践活动。

生活与哲学第4课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生活与哲学第4课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如果圆规的两只脚都动,永远也画不出一个圆。

高密五中高二政治新授课教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单元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No.7312 309【拓展案】7.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

他拒绝给事物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8.《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9.宋代诗人陈与义有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运动是永恒的B.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地球自西向东自转10.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

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过: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

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

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

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

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编写:赵长荣 审核:郑来福 课时:1课时 使用时间:2013.11.17【预习案】【学习目标】识记并准确理解哲学上的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结合实际事例,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目标导航】识记: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运用: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自主学习】:1、 什么是哲学上所讲的运动?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 什么是静止?它有那两方面含义?4、 概括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 运动是_____、______ 和_______;静止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

(2)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_______,是运动的一种___________。

(3) 物质世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_______________,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__________________.5、 什么是规律:什么是规律的客观性:什么是规律的普遍性:6、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1) 必须 , 。

(2)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 。

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课堂合作探究】:【探究1】 1、结合运动的概念举例说明世界上那些事物是运动的?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

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2、还记得刻舟求剑的故事吗?里面的主人公犯了什么样的哲学错误?3、阅读书本31页中间的探究,回答里面的两个问题。

然后请你归纳一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探究2】 1、刘德华主演的《星梦奇缘》中的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80岁的化装扮相变化,说明虽然岁月变化,但是刘德华还是刘德华,没有变成梁朝伟或周杰伦,这说明什么?2、阅读教材P.32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故事。

人教版 高中政治 必修4 生活与哲学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共40张PPT)

人教版 高中政治 必修4 生活与哲学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共40张PPT)

注意1: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A.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B.苹果落地 C.水往低处流 D.万有引力
现象
价格涨落
苹果落地、行星运动
本质
价值规律
万有引力定律
注意2: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
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
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把握
现象
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
只承认绝对运动
而否认相对静止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正确,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因为当人第二次进入这条河时,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 流淌。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这正如一条河流,在我们刚刚踏入的一瞬间,它就变成了另外的 河流了,所以,我们一次踏进去的就不是同一条河流了。
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共
同)特性(客观真实地存在)
知识再现
(上海高考)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 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 A.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B.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 C.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特质 D.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
解析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答案为B;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A不当选;客观实在性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无 关,C不当选;客观实在性并不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秩序,D不当选。
2、规律的特征 (1)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
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的思维是运动的
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
人的思维也是运动变化的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盛世)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盛世)

固有的即这种联系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外部强 加的,也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
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168,一路发。
主观臆造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
本质与现象:本质是隐藏于现象背后 的东西,只有通过抽象思维去把握;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能够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 无法直接感知; 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相对稳 定的东西,现象是多变的东西。 水往低处流
5.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一观点是说:
A.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 B.自然界的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C.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D.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谢 谢 大 家
(1)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管你是否喜欢,地球照样绕着太阳转,草木依然春荣秋枯, 地震照样发生,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2)规律是不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
造反派:革命就是革过去革过命的人的命
(3)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强调的是谁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 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要遵循规律,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拔苗助长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解读:规律的客观性
1、物质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课件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课件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世界上有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世界万物运物质动的运是是动运物到动质底的的是运物什么动质在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 ——形而上学
离开物质谈运动 ——唯心主义
运用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这两种观点。
大萌子和爸爸的合影
静止的含义:运动的特殊状态
(1)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段时期,其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 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1974年他亲自培育 出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水稻“南优2号”,并在生 产上大面积应用。从1976年到1989年,推广种植杂 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 了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袁隆平终于 实现“农民不再挨饿”的梦想。
运根动本性是质绝没对有发的生、变无化。条件的、永恒的 静( 或止2者)说是相物对相体于对在某一的一定参、条照有件系和条来范说件围没内的有没、发有生暂进某行时种某的运种动,
特殊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物质世诡界辩家是欧绝布里对德运向朋动友和借钱相后对,一静直止拖着的不统还,一朋。 只承友认只好静前止去讨而债否,没认想运到欧动布是里德形却而说:上“学一切的皆不流,变一论; 只承切吧认皆!变”绝,朋对借友钱运被的他动我的是而诡过辩否去激的认怒我了相,,你对便要狠静讨狠债止地就揍则向了过导他去。致的欧我相布讨对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基小练: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 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 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他错误在于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概念:运动、静止、规律;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学习重难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探究活动一“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署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易传》中这段话描述了大自然的运动和变化。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等名言也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运动。

(1)这些名言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探究活动二教材中31页的第二个探究材料列举了一些哲学家的观点,他们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神的运动。

还有一种观点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1)简要评价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

(2)通过对比、评价上述两种观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究活动三材料一:有些人认为,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就没有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材料二:教材第32页欧布里德犯的错误十分荒唐和可笑。

(详见教材)(1)两段材料中的人分别犯了什么错误?(2)应如何正确对待运动和静止?探究活动四材料一:洪水泛滥、沙尘天气、酸雨、城市烟雾笼罩等现象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

材料二:水往低处流,但人们可以引水上山;洪水泛滥造成灾害,但人们可以修筑堤坝防洪发电,造福人类;退耕还林,保护湿地、节能减排等举措,再现碧水蓝天。

(1)上述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2)人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基础自测】选择题1.诡辩家欧布里德对前来讨债的人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去向过去的我讨债吧!”这一观点()A.正确,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B.错误,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C.正确,因为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错误,因为事物的根本性质具有相对稳定性2.下列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的表述最正确的是()A.物质是运动的载体B.所有物质都是运动的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3.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笨手笨脚去西天取经的猪八戒已经是过时的老黄历了,现在的八戒未必不会打猴拳,未必不会教授猴拳。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自然界是运动的
化学运动 生命运动
人类社会是运动的
社会形态
人的思维是运动的
认识、思维运动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概念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一个高度抽象概括的哲学范畴,与社会生活中人 们常讲的具体运动是不同的,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机械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2分)当前,国内外环境 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 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 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就是要啃硬骨头, 这就需要“变”。(2分) (2)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发生根本 性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原则、基本纲领和改革 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的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这 样才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不变。 (2分)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变”的是思路、风格、方法,“不变”的是原则。落实三中全会精 神应当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4分)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离开运动谈静止)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离开静止谈运动)
相对主义:割裂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否认事物本 身及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稳定性和认识内容的客观性的 思维方式。
诡辩论:指运用不正确的论据进行随意的主观推断的 一种哲学思维方法,是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相对主 义的表现之一。中国古代的惠施、公孙龙和古希腊的 克拉底鲁都是诡辩论的著名代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和哲学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理)(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和哲学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理)(共26张PPT)

事物内在的 联系,不是 表面的、现 象的联系
是确定不 具有重复性, 移的,不 不是多变易 是偶然的 逝的 联系
2.规律的特征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
② 规律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和变化 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具体的物质 形态的运动
个性
机械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共性
哲学上的运动
对世界上一切运动 形式共同特征的科 学概括和总结。
想一想:不运动这些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否还存在?有没有离开运动的物 质现象?是谁在动?物体在动?人在动?物质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
现象
路上行驶的汽车
铁板生锈 绿豆发芽 朝代变迁 学生写作文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 的条件和形式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注意: ①不能和规律搭配使用的词:改造、创造、改变、消灭、发明 ②可以和规律搭配使用的词:认识、利用、发现规律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本P33、P34做好笔记
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绝对的
动中有静,
静止
运动特 殊状态
静中有动。 根本性质相对稳定; 有条件的、
位置或运动状态相 暂时的和
对稳定
相对的
①惠施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相对静止, 陷入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②芝诺说:“飞矢不动。”课本P32
承认相对静止,但是把相对静止绝对化, 陷入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 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则广告利用了什么观点来狡辩?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水往低处流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
铁生锈,
食物腐烂
1、自然界是运动变化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2、人类社会是 运动变化
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3、人的认识是运动变化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7、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 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 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这些话说明 ( )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可以由人的主观意 识决定 B、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社会规律不具有客 观性 C、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具有客观 性 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宇宙中无数星球都有自身运行的轨迹, 这说明什么?
人类社会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这说明了什么?

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保 持 80 百 60 分 40 数
20
100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 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 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 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 发展是“先快后慢”。
8、 某市出现了洪水灾害。专家指出,洪水的 形成,天灾是一方面,人祸更值得关注。由于 “人祸”形成洪灾,这表明( ) A、人们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B、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C、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D、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 的惩罚
沈括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理?
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稳定的联系。
固有的 不是主观添加的 (乌鸦叫丧)
规律
本质的 不是现象的 (苹果落地) 必然的 不是偶然的 (守株待兔)
稳定的 不是易变的 (价格波动)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人说:“牛顿创 造了万有引力规律,对 吗?” 有人说:“人们能 够引水上山,使水往高 处流,说明万有引力规 律是可以消灭的。”
2、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即它 是不可违抗的。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3、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是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关系到人类命 运的2度!
1、自然界是运动变化
世界上一切事 物都处于运动 和变化之中。
2、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
3、人的认识是运动变化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 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运动载体:自然物本身
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 运动载体:生产方式
物质是 运动的 承担者
人的认识是运动变化的 运动载体:人 脑
4、“鸿雁出塞北,举翅万余里。冬季食南稻, 春日复北翔。”这表明( ) A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 、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C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 、事物的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
5、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之为规律的是 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B.日出东方 C.新陈代谢 D.万有引力
6、“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从哲学角 度看,是因为: A.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律 B.他具有创造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D.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过程中认 识规律
物质 普遍性
主Leabharlann 体运动 规律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静止 客观性
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
遵循规律,利用规律
1.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 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 存在、生存。”这句话说明( ) A.只有地上、水中的东西是运动的,其他 东西不一定是运动的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D.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人们眼里、心 中运动
今年以来,至少已有七宗北极熊猎食 幼熊的案例被人发现。加拿大生物学家 史特林表示,这是他从事科学工作以来, 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北极熊猎食幼熊的案 例。 科学家称,海冰以往很早就形成, 北极熊可以利用海冰接近海豹,猎食后 积聚过冬所需的脂肪。但现在,哈德逊 湾的海冰形成比以往要晚数周,饥饿的 北极熊等不及,只好先吃幼熊。
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 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 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 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 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 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欧布里德要去告 他,朋友笑言:“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 时的我非此时的我。你要告,就去告彼时的 我吧!”
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
如此荒唐的错误?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3、运动与静止: 人从少年 (1)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 态。 (不显著的运动)。 到老年 火车上的男 ① 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 孩相对于行 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性质的相对稳定) 驶的火车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 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 特殊运动。(位置或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
20世纪地球温度升高了0.4—0.8摄氏度,这是 过去1000年没有发生过的变化,气候变暖已成为当 今全球最大的环境问题。气候变暖的原因除自然因 素影响以外,主要是与人类二氧化碳排放有关。大 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倍,将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2-4.5摄氏度。 气候变暖一旦超过2摄氏度这个最高 阀值,将给全球造成“灭顶之灾”。
1
2
3
4
5
6
7
天 数 人的认识运动也是有规律的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2、规律的普遍性:
1、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人的认识运动也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 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 有的规律。
规律是 普遍的。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理?
1、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2、宋代诗人陈与义《襄义道中》诗云:“卧 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从生活与 哲学看这首诗说明 ( )
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 一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3、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 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 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 说”。他错误在于(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 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 自我运动。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 中运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假设心脏停止跳动了,会有什么结果? 离开了运动,物质还存在吗? 2、 任何具体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 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 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刻舟求剑
滕海波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上面写道: “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100生丁等于1法郎)就可 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 个人按照广告刊登的地址寄去了25生丁。不 久,他收到一封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 的床上,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 在巴黎的纬度——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 假如您喜欢看沿路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 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丽吧!”
人类如何拯救自己的命运?
人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 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造福人类。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对我们的要求: (方法论)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 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 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 人类。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 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 对主义和诡辩论.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 动,动不舍静”。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飞矢不动。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 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