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巴山道中除夜①书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②路,羁危③万里身。
乱山残雪④夜,孤烛⑤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⑥。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⑦新。
【注释】①除夜:除夕。
②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
后亦多泛指四川。
③羁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
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
④残雪:残余的积雪。
⑤孤烛:一支烛。
这里并非实指,而是说在这除夕之夜,孤烛独照,自己更感到成了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
⑥僮仆:未成年的仆人。
亲:亲近。
⑦岁华:年华。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三巴路”言路途遥远,“万里身”表地域艰险。
B. 颔联中,“夜”点明了时间为除夕,“乱山”“残雪”点明了所处的环境,表现了羁旅之苦。
C. 颈联表现了诗人由于长期客居,与亲人骨肉远离,情感渐疏,而与僮仆朝夕相处则越发亲近的无奈现实。
D. 尾联中“明日”二字紧扣题中的“除夜”,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的漂泊之苦,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表达了诗人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等诸多纷杂的心绪。
B. 颔联写山用一“乱”字,写雪用一“残”字,既点明了时令,也写出了诗人纷杂的心态和凄冷的心境。
C. 颈联用笔巧妙,明写“僮仆”之亲,暗指“骨肉”疏远,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
D. 全诗语言朴素,抒情细腻,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A错误,应是:“三巴路”表地域艰险;“万里身”言路途遥远。
(2)C错误,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
故答案为:⑴A;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选择即可;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
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2)请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解析】【分析】(1)“折戟”为小;“赤壁之战”为大,“国家的命运”为大。
“折戟”是引起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同时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故答案为:⑴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及作用,注意结合句子内容,明确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及铺垫作用。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明确句意,结合时代背景明确思想感情。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奉诚园①闻笛
(唐)窦卑
曾绝朱缨吐锦茵,欲披荒草访遗尘。
秋风忽洒西园②泪,满目山阳笛③里人。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
(元)赵孟頫④
溪头月色白如沙,近水楼台一万家。
谁向夜深吹玉笛,伤心莫听后庭花。
【注】①奉诚园:原始唐代名将马燧的园苑,马氏因功高盖主,遭德宗猜忌。
②西园:系汉末建安诗人宴游之所。
③山阳笛:“山阳”为魏晋之际竹林七贤旧游之地。
七贤中的嵇
康被司马氏杀害后,向秀重过其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因而想到昔日游宴之乐,作《思旧赋》。
④赵孟頫:湖州人,宋王室后裔。
笛声中有故事,笛声中有情感,请结合典故分别赏析两首诗歌的情感。
【知识卡片】典故指诗文等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运用典故可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言简意丰。
【答案】《奉诚园闻笛》:诗人由如泣如诉的笛声联想到马燧、嵇康的不幸遭遇,表达诗人的不平之鸣和追慕先贤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伤感之情。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赵孟頫在月色如沙的深夜听到一曲《后庭花》,借“后庭花”的典故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
【解析】【分析】第一首诗写诗人访奉城园的所见所闻所感,首句通过楚王绝缨和醉吐相茵故事,刻画出一个目光远大、胸次宽广的人物形象,这其实是赞扬马燧高大的形象,但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却遭德宗猜忌,表达了诗人不平之鸣。
次句“欲披荒草访遗尘”,咏凭吊事兼写出旧园遗址的荒凉。
“朱缨”“锦茵”与“荒草”“遗尘”的对照,突出了一种今昔盛衰之感。
后两句写诗人怀古伤今的悲痛,用了“西园”“山阳笛”两个典故,秋风、园苑,是眼前景;闻笛、下泪,是眼前事。
眼前的景,眼前的事烘托了诗人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伤感之情。
第二首诗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色,第三、四句写深夜听到玉笛的声音,让诗人联想到“后庭花”的典故,《后庭花》一般认为是亡国之音,诗人其实是借“后庭花”的典故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
故答案为:《奉诚园闻笛》:诗人由如泣如诉的笛声联想到马燧、嵇康的不幸遭遇,表达诗人的不平之鸣和追慕先贤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伤感之情。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赵孟頫在月色如沙的深夜听到一曲《后庭花》,借“后庭花”的典故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使用典故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此题要认真分析诗歌典故的内容。
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无疑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
概括思想感情的一般模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 “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 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2)“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1)A
(2)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解析】【分析】A解说有误,“清秋”意思是清冷的秋天,诗中并没有显示是初秋时节。
BCD解说正确。
(2)抓住“万里”可以知道这句话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结合诗歌上片内容分析,作者登高望远,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因此“万里”形容大江非常的辽远,大地非常的广阔。
故答案为:⑴A;
⑵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
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⑵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结合平时掌握的修辞手法知识判断其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两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来写景,周密用“________”形象表现蝴蝶流连花从的情态,赵翼则认为秋风“________”,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
(2)两诗都以《野步》为题,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1)烂醉;管闲事
(2)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对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悲苦、愁苦)之情。
【解析】【分析】(1)周密在诗中,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
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赵翼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
(2)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盎然生机和春天的活力。
表达了沉醉在美好春光里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
故答案为:⑴烂醉;管闲事;
⑵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对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悲苦、愁苦)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境之间的关系如何等。
6.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眉峰聚”“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作答。
(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
盈盈:美好的样子。
(2)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解析】【分析】(1)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盈盈:美好的样子。
(2)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正面写“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暮春。
为“又送君归去”铺垫。
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
这对
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
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才”一个“又”,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
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
盈盈:美好的样子。
⑵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词语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注意理解词语的本义之外,还要注意其比喻义、引申义,注意其对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考生诗歌理解和鉴赏的能力。
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境遇、时代背景等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7.阅读下面两首辛弃疾的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1)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南乡子》的上阙,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B. 《南乡子》的下阙,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C. 《清平乐》的上阙,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
“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
D. 《清平乐》的下阙,“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2)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
试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南乡子》风格豪放。
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
②《清平
乐》风格婉约。
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解析】【分析】(1)ABC理解正确。
D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布被秋宵梦觉,写作者在深秋的夜晚睡着后又从梦中醒来,并不是彻夜未眠。
(2)结合诗歌内容和词人的感情分析,《南乡子》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属于豪放风格的诗。
《清平乐》上片将屋中的事物都简要描绘清楚,用语灵活,勾勒生动。
如用饥刻鼠,一看即明白这里物质的匮乏,用“翻灯舞”显出蝙蝠之猖狂,再接以屋上风吹雨,加一“急”字更衬出小屋在风雨中单薄破败,使得下句出现得自然而然,情景早已在读者心中呈现。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透过此二句,仿佛见到一个须发灰白的老人,终究被打压没能带兵与金人一搏,眼看时光易老,壮志难酬。
据此理解可知,这首词属于婉约风格。
故答案为:⑴ D;
⑵①《南乡子》风格豪放。
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
②《清平乐》风格婉约。
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⑤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
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分析词的风格的能力。
宋词是继续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等。
解答此题,除了要理解各个风格的代表人物外,还要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
(2)下面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前两句从近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 前两句的“绝”“灭”之无,与后两句的“舟”“翁”之有,对比强烈。
C. 诗歌用“千山”“万径”的寂静,来衬托渔翁的垂钓,可谓静中见动。
D. “绝”“灭”“雪”三字都是仄声韵,短促斩截,烘托了诗的凄冷、肃杀气氛。
【答案】(1)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2)A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公元805年—815年)。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
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
把他压垮。
题目江雪点明地点和天气情况,此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但却有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人,独自一个人在江边享受钓鱼的乐趣。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渔翁形象。
(2)A错在“前两句从近景入手”,前两句应该是从远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⑴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⑵ A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②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诗中作者的评论。
⑵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
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①淮村: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
②戴复古:江湖诗派著名诗人。
(1)“小桃无主自开花”一句,“无主”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答案】(1)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使乐景顿生凄凉,表现了战乱后百姓逃亡,农村荒凉无人的景象。
(2)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遭受战乱破坏的无比痛心,对百姓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的无比同情,以及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
【解析】【分析】(1)“小桃无主自开花”:小小桃树虽然失去了主人,但依然在春天里绽开了艳丽的红花。
诗人在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给乐景平添了凄凉。
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
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反衬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凄凉,为后面两句点题的诗蓄势。
(2)诗人借对寂寞而开无主的桃花、迷茫的春草和晚鸦的描写,把蓬勃的春景写得如此不堪,不写荒凉而荒凉自现;后两句以“几处”破败的住家为点,又以“一一人家”为面,点面结合,写出战乱后江淮农村的荒凉破败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遭受兵乱之苦百姓的同情,对战乱给农村带来破坏的痛心,对侵敌的仇恨和战争的厌恶。
故答案为:⑴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使乐景顿生凄凉,表现了战乱后百姓逃亡,农村荒凉无人的景象。
⑵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遭受战乱破坏的无比痛心,对百姓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的无比同情,以及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遣词炼字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
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对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时要整体感悟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环境等进行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宿牛群头①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1)诗中“拙”“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解析】【分析】(1)本题作答时,先解释词语的意思,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最后再指明作者的情感。
这里首先要注意“拙”应该是通假字,同“茁”,“茁壮”的意思,用来修饰“蘑菇”,写出蘑菇长得旺盛;“满”则写出蘑菇的多。
由此可以看出,描写的对象主要是“蘑菇”,写出它的旺盛与多,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作答时注意诗歌中的景的特点以及诗人的言行。
从诗歌的一二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这里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丽之景,而三四两句则是写诗人从牧童那里买来蘑菇做晚饭,表现出诗人的安逸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⑴“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⑵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
作答时注意诗歌中的景的特点以及诗人的言行。
二、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A文段
明天,11月5日正午,规定的期限便满期了。
中午一过,法拉古舰长就要履行他的诺言,使战舰离开太平洋的北部海面,向东南方开行。
船这时正在北纬31度15分,东经136度42分。
日本本土就在离我们不及两百英里左右的下方。
黑夜快到了。
船上正敲八点钟。
一片片的乌云掩盖了上弦的新月。
大海波纹在船后面平静地舒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