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发展促进专业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剖析

合集下载

教研室说专业活动总结(3篇)

教研室说专业活动总结(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加强教研室内部专业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学科发展,我教研室于近期开展了系列专业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题为“深化专业内涵,提升教学科研能力”,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激发教师的专业热情,推动教研室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活动内容1. 专家讲座邀请了国内知名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内容涉及学科前沿、教学方法、科研技巧等方面。

讲座期间,专家们与教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解答了大家在教学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教师们受益匪浅。

2. 教学观摩与研讨组织开展了教学观摩活动,教师们相互观摩、学习,取长补短。

在观摩过程中,大家共同探讨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问题。

此外,还组织了教学研讨活动,针对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寻找解决对策。

3. 科研经验分享邀请了教研室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内容包括选题、研究方法、论文撰写等方面。

通过分享,教师们拓宽了科研视野,提升了科研能力。

4. 教学技能比赛举办了教研室教学技能比赛,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比赛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等环节。

在比赛中,教师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教学风采,为教研室的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5. 教学资源建设组织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优质教学资源。

通过分享教学资源,教师们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三、活动成果1. 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本次系列活动,教师们对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科研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专业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

2. 促进了教学相长教师们在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实现了教学相长。

3. 丰富了教学资源通过活动,教师们共同建设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

4. 推动了学科发展教师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为学科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使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四、活动总结本次教研室专业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并以实践案例为基础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一、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理论基础1.1 教育理论视角在教育理论中,有一系列关于教师角色和职责的研究可以为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比如,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教师是学习的设计者”观念,可以引导教师将课堂教学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环境。

而美国教育学家弗洛伊德·亚历山大则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这些教育理论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师资队伍专业化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深入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的教学技能。

1.2 专业化理论视角专业化理论认为,专业化是社会分工和劳动力专业化的重要体现。

在教育领域,教师的专业化建设也成为一种社会需求。

克里斯坦·弗雷瑟在其著作《教师专业化》中提到,教师的专业化建设需要具备三个要素:知识、技能和态度。

只有掌握了这三个要素,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二、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践探索2.1 学科专业化建设学科专业化建设是师资队伍专业化的基础。

教师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才能更好地教授学生,并且在学科研究和教学改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学科研究和课程设计,以促进教师的学科专业化。

2.2 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具备教育教学能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培训和研讨活动,促进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提升。

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推动教育改革向前发展。

2.3 专业化团队的建设专业化团队的建设是师资队伍专业化的关键环节。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教研组或学科组,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彼此的学习和成长。

通过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分享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教师可以相互借鉴,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师范生培养的基本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向

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师范生培养的基本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向

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师范生培养的基本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向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二、师范生培养的基本逻辑 (5)2.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6)2.2 培养新时代卓越教师的教育理念 (7)2.3 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师范生能力框架 (8)三、师范生培养的现实挑战 (9)3.1 教育改革政策调整带来的挑战 (10)3.2 新兴技术对师范生培养的影响 (12)3.3 师范生就业市场的变化 (13)四、师范生培养的实践路向 (14)4.1 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 (15)4.2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 (16)4.3 强化教师职业素养,塑造良好师德师风 (17)4.4 拓展国际视野,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 (19)五、结论与展望 (21)5.1 研究结论 (21)5.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2)一、内容概要本文档主要探讨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师范生培养的基本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向。

文章首先概述了当前师范生培养的重要性及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任务与使命。

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师范生培养提出的挑战,包括科技进步、教育理念更新以及就业市场的变化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阐述了师范生培养的基本逻辑,包括培养目标的设定、培养内容的更新、培养方式的创新等。

提出了针对现实挑战的实践路向,包括优化师范生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

通过本文的探讨,旨在为师范生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1.1 研究背景在新时代的浪潮下,我国经济结构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新质生产力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变革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整体提升,也对教育领域,特别是师范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传统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但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兴起,这种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趋势研究

1983年高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被列入学科专业目录以来,学科建设在我国如火如荼展开,数十年来逐渐生根发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无经验可循,只得在实践中摸索前进。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学及其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经济的快速增长、技术的变革、社会问题的解决都要求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

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期,学科发展的每一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学科的发展也必然伴随着危机。

一、研究内容(一)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潘懋元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就预见性地提出“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一样来教育”,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完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专门人才,他建议建立一门新的学科———高等教育学。

1978年,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在厦门大学创建,为高等教育学这一新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迅速发展起来。

(二)高等教育学是学科还是领域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一直备受关注。

我国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一门独立学科,而国外学者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学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与普通教育学一样,高等教育学也存在着“合法性”危机,即这门学科有被分支瓦解的危险[1]。

潘懋元教授认为:“高等教育既是一个研究领域,也是一门走向成熟的学科。

”[2]我们认为,学科有独立的知识体系,而研究领域指的是学术范围。

(三)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危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危机即学术危机与制度危机。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调整了学科体系,在一级学科改革的背景下,国家有意强化一级学科建设,将二级学科弱化为发展方向,把学科建设的主导权下放到学位授予单位。

这是高等教育学面临的制度危机。

高等教育学的学术危机指的是,高等教育学没有独立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都是从其他学科借鉴而来的,也没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独立的学科基础理论。

(四)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具有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的重要特征。

基于新工科教育的应用型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新工科教育的应用型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新工科教育的应用型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通信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强的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通信工程专业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型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通信工程专业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的通信工程人才。

国内各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着通信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的问题,缺乏与时俱进的新工科教育理念的引入以及缺乏实践案例的有效探索。

本文将结合新工科教育理念,对应用型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进行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更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更好地适应通信工程领域的发展需求,提升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

通过对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现状的分析和对新工科教育的应用,本文将探讨如何更好地整合理论与实践,推动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革新,为培养更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通信工程人才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通信工程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工程专业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于基于新工科教育的应用型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工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技术中的能力。

在通信工程领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

研究如何结合新工科教育理念来优化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通信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型地方高校在通信工程专业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学校通常与地方经济和产业密切相关,需要根据当地产业需求调整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研究如何将新工科教育理念融入应用型地方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建设,将有利于推动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基于新工科教育的应用型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期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与实践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与实践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与实践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改革的需要和方向,更是目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1、知识结构比例失调,从教能力显得不足从教师的专业化知识看,优秀的教师既需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把握学科前沿的意识和能力,又需要通晓教育的规律,具有良好的教育品质和教师职业道德。

农村学校教师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缺乏扎实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

2、教师学历明显偏低,专业训练亟待强化教师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基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是社会进步、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体现。

近几年我校教师的培养大多有较大提升,但中师文化程度的教师还有8人,本科教师占教师总数不到40%,这一状况难以适应学校的加快发展的需要。

3、教师队伍中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1)重职称评定,轻评后的积极进取心——工作态度懈怠, “高原现象”比较严重。

(2)重应试教育,轻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教育观念落后(3)重课堂教学,轻全方位的立体教育——教育视野狭窄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1、教师是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成长的学习的针对性,指向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一个阶段最需要解决的迫切的问题。

发现了一个问题,就发现了一个成长的空间。

针对学校存在的现实问题,组织教师开展有效学习。

2、教师是在“知行合一”的教学实践中成长的医生病例可以复制,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不可再现的,要挖掘教师的隐性智慧,强调主体智慧。

3、教师是字多元引领的教育情境中成长的教师不应该是一个孤独的职业,教师职业的欢乐和痛苦需要一个群体来共同分享,教师同伴、专家分享。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1、实施三大工程⑴师表工程。

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司范司编写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请省师陶会汤翠英老师进行师陶报告,学习我市、我校先进教师的优秀事迹,弘扬“普山精神”,举办“走在新世纪,奉献在教育”师德大讨论、征文、演讲比赛,寓学习于活动中,引导教师深入反思并提高自己的师道修养。

厚积薄发 干霄凌云——基于学科教研的教师专业成长

厚积薄发 干霄凌云——基于学科教研的教师专业成长

栏 a j教学参考栏目主持人/冯力楼卫琴\教研采风—基于学眞教研的教师专业成长〇徐灿华刘静苏兴城It 屋!1i ! 1教师专业成长必经三个阶段,即从站上讲台 到站稳讲台,再到站好讲台。

其中,学科教研是 教师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晋升的重要桥梁,是 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2019年底,教育部《关 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 明确指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 要支撑。

长期以来,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 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 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民教育》也发 表社评文章《教研强则教育强》,指出:“历史和实 践证明,加强教研工作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 统,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基础教育的重要 依靠。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一线教师不仅要立足教学,还需基于学科教研的专业引 领,不断提升自我。

近年来,马鞍山市中学历史 学科积极搭建平台,通过开展专业阅读、磨课磨 题、同课异构、关注核心素养、开展专业反思等, 引领学科教师朝着专业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一、基础—用心阅读何成刚老师说过:“提高历史教师的史学素 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要重视和加强史学阅读, 努力做到密切关注史学的最新发展,广泛吸取史 学研究成果,及时了解史学界关于相关历史教学 内容的新观点、新论述、新材料,基于历史课程标 准、历史教科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史学研究 成果、优质史学资源与历史教学进行深度融 合。

”[1]史学阅读,是学科教研工作的基础。

如果 没有阅读,很难拓宽视野并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 动态。

我市历史教研员徐灿华老师要求团队所有 成员每年都要订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 史教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等专业期 刊,并强调要坚持阅读。

在期刊阅读中,教师要 多思考,将相关认识记录下来与同仁分享、交流。

例如,含山三中刘静老师与沈玮志老师在阅读[8] 王觉非.对英国工业革命历史意义的再认识[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 学),1986(2) :3.[9]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M ].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63.[10] 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8.[11] 河合正一.青少年教育C O 手引書[M ].東京:角川學芸出版社,2000:56.[12] 赵海明,何成刚,沈为慧.历史解释中的覆盖定律模型概述[J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 (8) :32 -36.[13] Gilles S . Polanyi . Historical Metaphors [ M ].New york :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6.p l 35.[14]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5.【附记】本文系珠海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 2020年度重点课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中学 历史P I I E 对话式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20 KTZ 09 ),新一轮(2020—2022年)珠海市名教师工作室专项课题“大概念统领的高中历史深度学 习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GZS 20)的研究成果。

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

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

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作者:姜暖,蔡鹏,王超,张拓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37期(1.海军潜艇学院,山东青岛266000;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廊坊065000)摘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本科院校的两大基本建设,两者共同作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本文从新增本科教育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辨析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内涵,剖析了现阶段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思路措施,对本科教育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学科专业一体化;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7-0247-02一、前言经过军队院校改革调整,一些军事院校的职能发生了变化,有的由任职教育院校向学历教育院校转型,对这些转型的学历教育院校,其本科教育建设“建什么、怎么建”面临着更大挑战。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本科教育院校的两大基石。

两者内涵不同,侧重点不同,但两者又是共生的,只有共同作用,才能促进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本文针对新增本科教育院校的人才质量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思路措施,对本科教育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速设的关系学科与专业是两个紧密联系又存在不同内涵的概念。

学科主要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学术分类,指由一定逻辑联系的知识范畴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一种是学术组织,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

学科是一定领域的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有相对稳定性。

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学科方向,创造学术高地,建设学科梯队,其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并把这种知识系统化、理论化。

专业是指高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

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专业会相应发生调整和变化,不同于学科的相对稳定性,专业具有易变性。

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及配套的软硬件基础设施。

学科发展促进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学科发展促进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三、适时轮换“鲶鱼”型学生的角色,用发展眼光看待“沙丁鱼”学生教师应努力培养一些有潜力的“沙丁鱼”成为“鲶鱼”,要多设一些台阶,让学生多一点循序渐进的机会。

“鲶鱼”型学生虽然活泼积极,但时间久了有些学生就表现出心态浮躁、眼高手低的状态,相反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可能稍慢但学习态度端正而且踏实能干,他们一旦掌握了知识,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所以笔者通过阶段测验,比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大家锯割相同数量的板料,根据成绩优劣选择组长,这样既让“鲶鱼型”学生感到压力,又为“沙丁鱼”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能力的空间。

四、让鲶鱼带动全班游起来钳工实训说实话是很枯燥的,可能干一个上午都是在重复着同一个动作,那就是手握锉刀在工件上来来回回的锉,并且还要有力气,还要做到位,锉到中午时,手都酸疼酸疼的,腿也站的有一些僵直了,但是看到自己做出的成品,大家都喜不自禁,感到很有成就感。

怎样让鲶鱼学生带动全班游起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是一种引入小组竞争激活组员活力的非常有效的方式。

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四、五个小组,每组五、六人进行强中弱的搭配,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的计分,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和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分组时各小组总体水平要求基本一致,组内异质的特点为互助合作奠定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小组合作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了小组之间的竞争。

比如在学习锯削时,我先让每个小组推荐一名成员来示范动作要领,如有不规范之处其他同学进行纠正,根据成绩为每个小组记录相应的分数,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示范者本人还是其他同学都进一步巩固和熟练了锯削的动作要领。

再比如进行综合训练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加工一件组合件,根据检测评分结果判断各小组的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将组合件进行分工协作完成,既能适当的降低操作难度,又激发了小组竞争的积极性。

所以,在小组合作中运用“鲶鱼效应”将会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果。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研究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研究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科与专业建设已成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任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路径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和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在学科与专业建设方面的现状与挑战,深入探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实施策略,以期为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回顾国内外关于学科与专业建设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在学科与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探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内涵、目标及其实施路径,包括学科与专业的交叉融合、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与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还将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和实践策略,以期为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基础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念与实践,其理论基础源于教育学的深层原理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个体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个体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能力的提升、情感的丰富和人格的完善。

高等教育作为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打破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壁垒,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教育。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学科与专业划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高等学校必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培养出既具备深厚学科基础,又具备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厦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科学办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

厦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科学办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什么是科学办学?为什么要内涵发展? ● 什么是科学办学?为什么要内涵发展?
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办学属于科学的范畴。然而, 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办学属于科学的范畴。然而, 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几百年来一直沿用经验方式而非科 学方式办学, 学方式办学,教师传授科学知识的方式方法往往并不科 从未在任何一个学科建立人才培养的科学(理论) 学,从未在任何一个学科建立人才培养的科学(理论) 体系。虽然经验办学包含科学的成分, 体系。虽然经验办学包含科学的成分,但并不等同于科 学办学。 学办学。科学办学是对高等教育界传统办学模式和思维 方式的一个挑战,尽管在认识上,人们不难理解: 方式的一个挑战,尽管在认识上,人们不难理解:
厦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科学办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
—— 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学改革报告
赵致琢 博士 教授 厦门大学 计算机科学系 厦门, 厦门,361005,zzzhao@ ,
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30/10/2008
一、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办学当前面临的挑战
本科教育定位是通识教育,还是非通识的专业教育? • 本科教育定位是通识教育,还是非通识的专业教育? 规格是按照一级学科办学,还是按照二级学科办学? • 规格是按照一级学科办学,还是按照二级学科办学? 办学方式是采用经验办学方式,还是科学办学方式? • 办学方式是采用经验办学方式,还是科学办学方式? 教育与教学是取外延发展模式,还是内涵发展模式? • 教育与教学是取外延发展模式,还是内涵发展模式? 教育与教学管理是行政主导,还是文化价值观引领? • 教育与教学管理是行政主导,还是文化价值观引领? 专业能力训练是偏职业技能,还是理论是实践并重? • 专业能力训练是偏职业技能,还是理论是实践并重? 这些问题表面上各不相同,但实际上直指一个论题: 这些问题表面上各不相同,但实际上直指一个论题:

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现状、思考与展望

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现状、思考与展望

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现状、思考与展望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外语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外语教师作为外语教育的关键力量,其专业素养、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外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对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升外语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外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和提升,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育的新需求另一方面,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和培训体系尚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需要对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现状进行全面梳理,深入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文旨在通过对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和思考,分析当前外语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同时,本文还将展望外语教师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外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外语教师教育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外语不仅是国际交流的桥梁,也是了解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工具。

外语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

外语教师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外语教师教育是保证外语教育质量的关键。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系统的教师教育,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学理论,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外语教师教育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技术的进步,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通过参加教师教育项目,教师可以了解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技术,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外语教师教育对于促进教育公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外语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存在一定的不均衡。

专业建设情况范文

专业建设情况范文

专业建设情况范文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同时,专业建设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本文就我国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从综合素质来看,近年来,我国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首先,学校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极大地加强了专业建设,提高了专业素质。

学校对招收学生实行素质分类,建立了严格的学习考评制度,加强了各类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学校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改善各项条件,加强培养体系的专业化、多元化和国际化,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推出各类专业课程,并配备了一流的师资队伍,以期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为了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学校还强化了专业课程以外的各项实践性教学,比如课外研究、校外实习等,以让学生受益匪浅。

从专业建设角度来看,我国的专业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学校每年增设众多创新性的专业,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如健康管理专业为国家健康事业服务,网络科技专业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服务等。

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

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

一、教育学的学科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重建教育学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教育学已经成 为一个涵盖众多子学科的复杂体系。目前,中国教育学学科主要包括教育哲学、 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史学、比较教育学等子学科。在不 同的时期,各个子学科的发展状况和特点也有所不同。
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深入,教育学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 新的阶段。一方面,各高校纷纷开设教育学相关专业,培养了大量的教育学人才; 另一方面,教育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方法日益丰富。同时,中国教育学也 开始借鉴国际
针对现有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需要,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新材料的搜集和整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文献和考古发现不断 涌现,这些新材料对于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徽州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未来的 研究应注重搜集、整理和分析这些新的史料。
2、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为了使徽州史研究取得更大的突破,引入新 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是必要的。例如,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徽州物进行数据挖掘 和分析,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其内容和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徽州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 几个方面:
1、徽州的起源、发展及现状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探讨了徽州的历史渊源和 发展脉络。部分学者认为,徽州的兴起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经济和文化环境密
切相关。此外,徽州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全国业的重要中心。
2、徽州的地区特色和文化内涵研究:这部分研究着重分析了徽州所蕴含的 地区特色和文化内涵。徽州物内容丰富,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且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此外,徽州的雕版印刷技艺精湛,对中国史产生了深远影 响。
徽州,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地区。在过去的50年中,徽州史研究取得了 丰硕的成果。本次演示旨在梳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 考。

我校应用型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和若干建议

我校应用型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和若干建议

我校应用型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和若干建议为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继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项目申报之后,福建省教育厅于2017年6月再出新举措,集中力量建设100个应用型学科,以提高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

厘清应用型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深化对应用型学科建设的认识,有助于加快我校转型发展。

一、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在高等教育办学中,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两个永恒的话题,一个以促进科学发展为目的,一个以培养社会需要人才为目的,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主要源于学科与专业的区别与联系:1. 学科与专业的区别第一,概念内涵不同。

学科侧重于以科学知识的分类而形成的组织,而专业则是一种课程的组织形式。

第二,目标不同。

学科的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学术性,学科以本学科研究的成果为目标。

专业则是把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各行各业专门人才为己任,适应社会不同部门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第三,构成要素不同。

专业的构成要素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中的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学科的构成要素是知识单元,知识单元的系统化构成了知识体系,即成为学科。

第四,划分原则不同。

学科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发展逻辑的原则进行划分,而专业则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求来设置的,不同领域专门人才所从事的实际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专业就组织相关的学科来满足。

2. 学科与专业的联系:第一,交叉关系:专业是对学科知识的切块重组。

一个学科可以组成若干专业,不同学科之间也可以组成跨学科专业。

第二,依存关系: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基地。

第三,课程中介:学科与专业的联系以课程为中介来实现。

总之,专业建设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工作,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学科建设是学校办学的“亮点”工作,反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发展性、选择性。

两者都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既要在专业建设的平台上,有重点地进行学科建设,也要注重围绕课程建设与校园学术氛围的营造两方面进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结合。

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研究述评

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研究述评

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教研组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织,其建设与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评述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推动教研组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界定了中小学教研组的基本概念,明确了研究范围与对象。

随后,从教研组的发展历程、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存在问题以及改进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力求展现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全貌。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发现教研组建设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为未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背景与意义在撰写关于“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研究述评”的文章时,第二部分“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背景与意义”段落可以这样展开: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是在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高度重视,强调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这就要求学校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教学研究机制,作为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和教师团队成长的核心力量。

从历史沿革上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教研组逐渐从单一的教学辅助机构转变为集教学研究、师资培训、课程开发与教学质量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组织。

特别是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大潮下,教研组在整合教育资源、推广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方面扮演了更为关键的角色。

对于我国中小学而言,加强教研组建设具有多重深远的意义。

教研组能够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促使教师共享教育资源,交流教学经验,从而整体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教研组有助于构建校本教研文化,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培养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

再次,它也是落实国家教育政策、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紧跟时代步伐,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我国中小学教研组的建设不仅响应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战略需求,也是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品质、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环节,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校“课程思政”理论建设与实践研

高校“课程思政”理论建设与实践研

71“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尝试,是“大思政”教学理念、学科德育理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我们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到文化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注重在授业中传道,在教书中育人。

围绕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以知识为载体来引领价值、创造价值,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书育人效果。

我校同样把“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进课堂教育当中。

例如:在康复治疗学专业中,教师根据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特点,对其教授的内容通过剖析、组织及梳理并发现挖掘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有效引导学生关注国情、党情和民情作为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当前康复治疗技术发展形势,国家对康复学科政策、康复医院数量、诊疗人次等,引导学生关注国情、党情和民情,将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融入进课程,潜移默化地坚定了高校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思想意识认同和社会情感认同。

二、加强医学人文素养以及医患沟通提升医学人文素养是加强医院文化的必要性,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疗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医院的需要。

从医院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来看,医疗人际关系紧张,医疗纠纷也频繁发生,医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因此,提高医学人文素养,强化医院文化内涵变得刻不容缓。

三、树立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康复治疗学是通过涵盖各类康复活动,处理好各种康复疾病情况的一种康复诊疗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势头,人们都在追求高质量生活。

身体康复医学强调通过综合医疗手段对残疾人和技能残疾人进行教育和再教育。

另外,该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使整个社会摆脱了歧视。

以《人体运动学》课程为例,在学习人体运动学训练第一章运动基础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当下社会视觉健康的重视以及对视觉康复训练创新的引入,以青少年视觉训练康复为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究及创新,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一、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面对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仍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取得一定成效的仍存在着诸多不足。

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导致毕业生的技能水平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学资源的匮乏以及校企合作的不深入等问题也制约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要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要优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行业和岗位的需求再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对接。

1.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现状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它不仅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主力军,也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当前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度不够,往往将其视为“次等教育”,导致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不高。

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够紧密,部分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作者:胡松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6期摘要:学科建设是学校办学质量、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也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龙头。

地方性、区域性、选择性、应用性与特色性是地方高校最基本的特点,加强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促进特色学科发展,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为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提供坚实基础。

文章针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现状及普遍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存在问题解决措施1.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1学科建设内涵认识不到位,观念模糊,建设步伐缓慢,成效低微。

地方高校虽然有多年办学历史和经验,但在学科建设方面起步比较晚,尽管通过学习和实践、研究和讨论,对学科建设的基本地位和引领作用有所认识,对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基本任务有所明确,对学科建设的基本措施和工作方案有所把握,但对学科理念和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还不够深透,特别是在处理学科建设与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服务社会等关系上,还不同程度存在认识偏差。

把学科建设简单视同学位点和科研项目的正比例增长,而忽略了大学的第三个基本职能,即通过学科在通过人才培养方式而最终提高其社会服务的能力。

1.2学科定位不准确,区域发展能力有限,优势特色不明显。

学科定位强调“上规模、上层次、多学科、综合性”,盲目拔高、贪大求全、亦步亦趋、急功近利。

地方高校没有潜心研究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需求。

在学科基础尚未夯实,专业壁垒牢固,院系隔阂严重,学科发展不够平衡的现实环境下,学科研究方向亟须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有待进一步凝练。

与此同时,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特征不是很明显,尽管有些地方高校已逐渐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办学理念,但缺乏独创性和前瞻性,对区域支柱产业及地方经济发展热点关注度不高,没有形成特色化的学科结构,与学校所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

叶澜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四个阶段教资

叶澜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四个阶段教资

叶澜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四个阶段教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概述部分是文章的开篇,主要介绍叶澜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四个阶段,并简要阐述该文章结构以及目的。

首先,叶澜教师专业发展被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入门阶段、专业发展阶段、教学领导阶段和专业成长阶段。

这些阶段是叶澜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进一步发展和成长的重要里程碑。

其次,本文将详细探讨每个阶段所需具备的关键要素、发展目标以及相应的行动步骤。

通过剖析叶澜教师从入门到专业成长的过程,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指导性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和推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文章的结构如下:引言:介绍本文的整体框架,包括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

正文:分为四个部分,依次介绍了叶澜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包括阶段一的入门阶段、阶段二的专业发展、阶段三的教学领导以及阶段四的专业成长。

每个阶段都将详细讨论该阶段所需具备的关键要素、发展目标和行动步骤。

结论:总结了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同时,通过结论部分还可以对全文进行一个简要回顾,并带出本文的结束语。

通过这种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叶澜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所需具备的特定能力和行动步骤。

而且,通过总结和未来发展展望部分,读者也可以对叶澜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设置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的组织和逻辑关系。

本文的结构按照四个阶段来展开,即入门阶段、专业发展阶段、教学领导阶段和专业成长阶段。

下面将对每个阶段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1. 入门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包括职业选择、教学基础、自我认知以及培训和学习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教育工作者在职业选择时需要理性思考,并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教学基础方面主要包括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初步掌握,以及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在入门阶段,教师需要进行培训和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any Logo

2. 学位点和重点学科覆盖面的扩大,也促进了本科 专业数量的增多和水平的提高。 自2001年以来,学校新增了11个专业和12个专业方向。

学校现有国家质量工程之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2个(临床医学与医学检验专业);




Company Logo
教务处
副 主 任 单 位
组织人事部 研究生院 科技处 资产管理处 学科建设办公室

Company Logo
三、学科发展促进专业建设的理论研究
进行深入调研和理论研究,总结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规律。 立项: 辽宁省教育厅“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医学类学科 成长规律的研究》目前已经结题。 完成研究报告《医学类学科成长规律的研究》。 发表论文:
Company Logo

《浅析大学学科建设中的“四力” 》获得省高等
教育研究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

《医学类学科发展规律研究》获得省教育科学研 究“十一五”中期优秀成果三等奖。

Company Logo
四、 学科发展促进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通过几年来实践探索,学校的学科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 破,专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 1. 学位点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2006年,学校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1个,二 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3个。实现一级学科博士点“零”的突 破;实现临床学科博士点 “零”的突破。
2007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建设项目1个;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2个; 辽宁省专业带头人项目1项; 校级示范性专业5个。

Company Logo

3.学科发展促进专业建设的成果。
(1)对原有优势专业的促进 几年来学校,学校紧密围绕教学工作,通过学科建设,加强临 床医学等传统优势专业的提升,积极探索传统专业与现代科学 技术结合的有效途径,不断充实专业内涵,推进专业名牌建设。 临床医学内、外科学博士点的建立,为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基础,服务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专 业建设的水平。拥有高水平的学科,必然会拥有高水平的专业。

Company Logo
二、提高认识和构建新的学科管理模式

如何做好学科工作,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管理者关注的
话题,越来越成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
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是一条行之有效 的途径。

几年来,我们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构建新的
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分析影响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各个因 素,加大对各个因素的建设力度,大大提升了学科和专 业建设的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

Company Logo
主要研究内容 一、正确理解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关系
专业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求来设置的。 专业以学科为依托,学科为专业作支撑
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学科带头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了专业师资队伍;
科学研究是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教法改进的基础; 学科基地为学生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提供良好的实践平

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作,它包括教学、
科研、研究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基地 建设等多方面内容。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是大学 发展的一项核心工作,也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 一。

Company Logo

作为以人才培养为主要工作内容的高等学府,通过加强
高水平学科培养的大量高素质硕士和博士,对于本科生进一步深 造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为学生今后的深造与发展创造了空间。

Company Logo
(2)促进新增专业的建设

国家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中西医 结合专业的建设,目前在原来只有博、硕士点学科的基础 上,近年新增了七年制和成人教育本科中西医结合专业。

为了作好学科工作,在2001年学校就成立了学科建设办公 室,负责全校学科建设的统筹和规划。 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科建设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需要聚全 校之力,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实效。


Company Logo

在学科管理上,学校尝试了新的管理模式。学科办由校长 主管,由一名副校级领导兼主任,设专职副主任,组织人 事部、研究生院、科技处、教务处、资产管理处、财务处 做为副主任单位,围绕学科建设开展各自的工作。 这样的模式使各个相关部门能够围绕学校学科和专业发展 的总体规划,来具体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齐心协力,共 同努力。避免了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 性和一致性。尤其对于省属院校,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做 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1. 2. 3. 4. 浅析大学学科建设中的“四力”。 《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学科建设重要性。《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大学新校区学科建设探讨。《中国伤残医学》2008年第4期 积极主动打开市场,打造优秀人才队伍。《中国伤残医学》2008年第3期

博士点数量在省内排名第10位。
Company Logo

新增生物学、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 2007年学校中西医结合临床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我 校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 2008年3月,学校新增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 10个;目前,学校共有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 科15个。学校的省重点学排名由2004年第11位上升至第8 位。
学科发展促进专业建设的 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课题主持人:宫福清
2008.12
概述

学科是一定领域知识体系的集合和系统化。 而大学是学问之府,承担着保存,传播、应用和 创新知识的责任。两者的天然联系决定着大学必 然以学科建设为学校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

Company Log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