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建高塔》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建高塔》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建高塔》教学设计
第一,探讨物体不简洁倒的隐私。让学生用塑料瓶和沙,自主探讨教科书提出的三个问题,初步相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不简洁倒。
其次,建立不简洁倒的“高塔二学生建立不简洁倒的“高塔”是对前一个活动探讨结论的应用和再检验,是一个接着探讨的过程。这里不是制作框架式高塔,主要考虑是不与上课重复和教学时间的限制。
2.学生制作不简洁倒的高塔。
3.学生汇报。
4.用扇风的方法测试学生建的“高塔”的抗风实力。
老师:上小下大、上轻下重、风阻小的物体稳定性好。
老师出示检测试题,学生做题。
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
学生说要想使物体不简洁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学生说出为什么要采纳这些方法来制作高塔?
学生汇报。
促使学生动脑思索和语言表述的实力。
四、建立不简洁倒的高塔
五、学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结
六、课后拓展
想相比照。体会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的意义。
1.学生在小组内探讨如何用打算的材料制作不简洁倒的高塔。
2.思索:
(1)塑料瓶怎样放最简洁倒?
(2)塑料瓶怎样放不简洁倒?
(3)怎样做塑料瓶最不简洁倒?
1.老师提示:材料的搭配要有结构,能变更上下的大小,变更上下的轻重,能增大支撑的底面。
促使学生学问迁移,为下面的制作活动做铺垫。
希望学生相识到框架铁塔的另一个特点一风的阻力小。
培育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实力。
板书设计
建高塔
底部越大越不简洁倒
底部越重越不简洁倒框架结构抗风实力更强上小下大、上轻下重、三角形框?
备课单位
备课人
审核
猜想是由问题干脆推想结果的一种直觉思维方式,有利于培育学生科学的思维实力和良好的科学探究看法。科学情景的创设,生活阅历的提炼是猜想的重要铺垫,这一节课的几张常见塔的图片和不倒翁不倒的隐私就为学生的揣测作了铺垫。

小学科学26《建高塔》(教案)

小学科学26《建高塔》(教案)

小学科学26《建高塔》(教案)建高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建筑物中的支撑结构,了解如何设计一个稳定的高塔。

2. 学会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来建立高塔。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

2. 学生会员各自准备的材料,如牛奶盒子、纸板、竹竿、胶水、纸杯等。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并讨论不同的建筑物,如高楼大厦、桥梁和塔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建筑物是如何支撑自己的?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3. 教师解释:建筑物中需要一个稳定的结构来支撑自身,并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建高塔。

步骤二:实践活动(25分钟)1. 学生组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指导教师。

2. 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他们将要使用的材料,并鼓励学生提供自己的创意和建议。

3. 学生小组开始设计并建立自己的高塔。

他们可以使用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行搜集材料。

4. 指导教师在建设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实践活动。

步骤三:展示和讨论(15分钟)1. 学生小组完成高塔建设后,他们将展示自己的成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不同高塔的设计和结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建筑物的稳定原理。

3. 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以及他们对自己设计的高塔的评价。

步骤四: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建筑物中稳定结构的重要性。

2. 学生对自己的高塔进行评价,分享他们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

3.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你们会做出哪些改进?四、巩固与拓展1. 鼓励学生参观真实建筑物,并观察、分析其支撑结构。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建筑物设计的原则,如稳定性原则、平衡原则等。

3. 指导学生设计并建立更加复杂的建筑物,如桥梁、摩天大楼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建筑物中的支撑结构的重要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2)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

通过搭建高塔的活动,让学生加深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三角形知识,对三角形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活动中能够积极思考,勇于尝试,通过合作完成任务。

但部分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

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主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积木、支架等材料,用于学生的实践活动。

2.准备相关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三角形稳定性实验,引发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角形稳定性的一些实例,如:金字塔、自行车架等,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三角形积木和支架,尝试搭建高塔。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高塔更加稳定,从而加深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自己的搭建成果,分享在活动中的发现和感受。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巩固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桥梁设计、房屋建筑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建高塔》教学设计

《建高塔》教学设计

《建高塔》教学设计设计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建筑高塔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要素。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高塔的设计原理:包括结构原理、平衡原理和力学原理。

2.高塔的设计要素:包括高度、面积、稳定性和美观性等要素。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利用图片或模型展示一些知名的高塔,如埃菲尔铁塔、迪拜塔等,引发学生对高塔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高塔为什么能够稳定地屹立不倒?高塔的设计有哪些要素?第二步:知识讲解1.介绍高塔的设计原理:结构原理、平衡原理和力学原理。

通过图解和实例给学生讲解这些原理的具体意义和应用。

2.介绍高塔的设计要素:高度、面积、稳定性和美观性等要素。

解释每个要素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第三步: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高塔建设项目,并讨论其设计要素和实施方案。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设计,并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步:设计方案展示1.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高塔设计方案,并解释他们考虑的设计要素和实施方案。

2.学生可以利用图纸、模型或计算结果等方式,展示他们的设计成果。

第五步:班级评选1.班级全体投票,评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和最佳展示。

2.评选结果可以作为学生对自己设计能力的肯定,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将来从事建筑设计等相关领域。

第六步:总结和反思1.引导学生总结他们在设计过程中的收获和体验。

2.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设计思路和创意,并对其他组的设计方案给予建设性的评价和反馈。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设计展示中的表现,评价其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2.分析学生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创意程度,评价其对高塔设计原理和要素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参观附近的高塔或建筑工地,了解真实的高塔建设过程和现场管理。

2.组织学生参加建筑设计比赛或科技创新活动,展示他们的设计能力和成果。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引入感兴趣的高塔设计,激发了学生对高塔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科版《建高塔》标准教案1

教科版《建高塔》标准教案1

《建高塔》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知道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2)认识框架铁塔的结构特点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和空气阻力小。

2.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2)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3)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较独立的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和做实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方法。

【教学难点】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猜想相比较进行反思。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课前准备】塑料瓶、沙子、吸管、胶带、水【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谜语:头戴尖尖铁帽,身穿八角龙袍,四面无依无靠,狂风吹它不倒。

谜底:塔。

首先让我们先认识几种塔的结构:埃菲尔铁塔、钻井铁塔和高压输电线铁塔。

它们要承受本身的重量和其他重压,还要承受侧面来的风的力量。

这些高塔结实不变形,而且直立不倒。

从形状和结构上来看,哪些特点使它们不容易倒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其中的“秘密”吧!二、科学探究(一)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放置方式:瓶口向上立着放;瓶口向下立着放;瓶口向上装入一些沙子。

发现:把物体下面做大些、重些,上面做小些、轻些,物体就不容易倒了。

(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展示制作过程和成果。

接着让我们一起去检验:高塔的抗风能力如何?发现:开放的框架结构物体抗风能力比封闭的物体强。

(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猜测比较之后得出结论:框架铁塔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空气阻力小使它不容易倒。

三、拓展延伸在建筑学层面,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东方建筑。

其体量高大用料多样,在不同的地区地质条件不同,建塔技术也不同,对塔的建筑学研究涉及了材料学、力学、土壤学、地质学等诸多方面。

塔的结构方式多种多样,所以塔的形状十分丰富,是匠师门自由驰骋才思的地方,成为中国建筑艺术一个重要类型。

教科版科学六上《建高塔》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建高塔》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建高塔》教案一. 教材分析《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位于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教材中。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他们对于身边的建筑物和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在《建高塔》这一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2.难点:如何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通过问题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实例分析:通过分析现实中的建筑物和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原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建筑模型、塔吊模型等。

2.学具:每组一份,包括建筑材料(如积木、纸杯等)、测量工具、记录表格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高大建筑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建筑物为什么能够稳定地站立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介绍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如三角形稳定性、地基作用等。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高塔,并介绍其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应用的稳定性原理。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反馈。

5.拓展(5分钟)讨论:如何改进高塔的设计,使其更加稳定?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建筑物稳定性的重要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3)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不同材料、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教材以学生身边的材料为素材,让学生亲手搭建高塔,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并掌握高塔搭建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对于身边的材料和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在搭建高塔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操作困难和理解障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塔搭建的基本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高塔搭建的基本方法,不同材料、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2.难点:如何根据材料和结构特点,搭建稳定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2.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高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形状、大小的材料,如纸杯、积木、塑料管等。

2.准备搭建高塔的场地,确保安全。

3.准备计时器、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你们见过哪些高塔?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的高塔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高塔的基本结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高塔搭建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操作方法,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搭建心得,让学生总结搭建高塔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科学建高塔(教案)

小学科学建高塔(教案)

小学科学建高塔(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建筑结构与稳定性的基本原理;2.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运用所学知识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加强沟通协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应的教材、PPT或黑板;2. 学生准备:纸、铅笔、量尺、建筑模型积木或材料。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一些高塔的图片,并思考它们是如何建造而成的;2. 引发学生对于建筑结构与稳定性的思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建筑结构的基本原理,如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上下均衡原理等;2. 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些原理。

步骤三:课堂实践(60分钟)1. 分发纸、铅笔、量尺给学生,每组给予一定数量的建筑模型积木或材料;2. 学生分组合作,按照所给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3. 学生在建造过程中需要与其他组员充分沟通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4.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尝试。

步骤四:展示与评价(15分钟)1.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建造的高塔,并向全班讲解自己所运用的原理和思路;2. 全班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可提出问题、分享建造过程及心得体会;3. 教师对于每个小组的展示给予评价和肯定,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在课后自主设计和建造另一座高塔,挑战自己的创造力;2.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材料或工具进行建造,比如纸杯、果冻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一堂课,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运用所学知识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加强了沟通协作能力。

同时,学生通过展示与互动交流,丰富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建筑结构与稳定性的原理。

此外,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特点,提供不同难度的建筑模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5)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5)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教科版 (5)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搭建高塔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搭建高塔的材料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原理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他们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各不相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来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搭建高塔的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动手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明白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和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高塔图片,引发学生对高塔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搭建高塔,并观察和分析高塔的稳定性。

3.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搭建成果,分享搭建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讨论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4.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总结和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5.练习:学生进行一些有关三角形稳定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框架式)》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框架式)》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框架式)》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建高塔(框架式)》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不同形状的框架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教材通过简单的框架实验,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稳定性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在这一课中,他们需要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学会从实验中总结规律。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较为陌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能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2.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并分析不同形状框架的稳定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发现规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放大实验效果,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三角形结构的例子,如自行车三角架、铁塔等,引发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好奇心。

2.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搭建不同形状的框架,观察并记录其稳定性。

3.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规律。

4.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及其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1.实验现象:不同形状的框架稳定性不同2.稳定性规律:三角形 > 四边形 > 其它形状3.应用:生活中的三角形结构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观察分析能力。

教科版科学六上《建高塔》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上《建高塔》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上《建高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究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和理解高塔的稳定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力学和建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如重力、稳定性和支撑等。

同时,学生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需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高塔的稳定性与材料、结构的关系,学会运用力学原理分析和解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数据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高塔稳定性与材料、结构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力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数据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建筑和高塔,引发学生对高塔稳定性的思考,导入新课。

2.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3.数据分析: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高塔稳定性的规律。

4.知识拓展:介绍一些关于建筑设计和工程建设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5.总结反思:让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悟,总结高塔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高塔稳定性实验材料 | 结构 | 稳定性 |—— | ——– | —— |材料1 | 结构1 | 高 |材料2 | 结构2 | 低 |材料3 | 结构3 | 一般 |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2)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建筑高塔的基本原理,掌握稳定性和承重能力的相关知识。

教材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科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但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对于高塔的稳定性和平衡性的理解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塔的基本原理,知道稳定性和承重能力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高塔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2.掌握高塔的承重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高塔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建筑高塔所需的材料,如积木、纸牌等。

3.分组准备,每组一台电脑,用于搜索和分析高塔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高塔图片,如埃菲尔铁塔、东方明珠等,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这些高塔是如何建造的吗?它们为什么会这么稳定?”让学生思考高塔的建造原理。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实例,分析高塔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引导学生关注高塔的承重能力,让学生明白高塔的建造不仅仅是追求高度,还需要考虑稳定性和安全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建造高塔。

在建造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高塔的稳定性、承重能力和美观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高塔作品,分享建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5)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一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塔的稳定性原理,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塔。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于塔的稳定性有一定的认知。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乐于动手,对于科学实验充满好奇。

但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方面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并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塔的稳定性原理,知道如何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塔。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塔的稳定性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塔。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2.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有关塔的图片和视频,以及建造高塔所需的材料。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建造高塔的材料,如牙签、橡皮泥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塔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塔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塔能够屹立不倒吗?”让学生思考塔的稳定性问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塔的稳定性原理,让学生了解塔为什么能够稳定站立。

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明白塔的稳定性与塔的形状、重心等因素有关。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塔。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改进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6建高塔》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6建高塔》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6建高塔》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6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技巧,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峻的高塔。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原理。

同时,他们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此外,学生对于建筑高塔这一主题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这将为他们的学习提供积极的动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实践来探究建筑高塔的原理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技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峻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验教学: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建筑高塔的原理和方法。

3.小组合作: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高塔模型、建筑材料、实验工具等。

2.教学环境:教室内的实验桌和座位排列适合小组合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高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高塔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建高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高塔的模型,向学生介绍高塔的结构特点和建筑原理。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思考和探究高塔建筑的技巧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设计和建造一个高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提供帮助。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的一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掌握有关高塔建造的基本知识。

教材以实际生活中的高塔为背景,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在科学知识方面,学生对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可能对建造高塔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鼓励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学会使用辅助工具建造高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合作意识,勇于挑战自我。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建造高塔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设计高塔的结构,使其稳定性和高度达到最佳平衡。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自主发现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

2.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高塔的建造任务。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有关高塔的图片、视频和模型,用于教学演示。

2.学具:为学生准备建造高塔所需的材料,如积木、纸杯等。

3.辅助工具:准备一些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高塔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让学生初步了解高塔的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提供的材料和辅助工具,尝试建造高塔。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建造高塔的经验和心得。

建高塔教案设计

建高塔教案设计

建高塔教案设计建高塔教案设计「篇一」建高塔教案设计篇一:《建高塔》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建高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六课。

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

物体都有稳定性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问题。

本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归宿,中间用塑料瓶做实验和制作“高塔”来探究物体稳定性问题。

探究学习的过程为“推测——探索和制作——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本课有三个活动。

第一,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让学生用塑料瓶、沙、水去自主研究教科书提出的三个问题,初步认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

第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学生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是对前一个活动研究结论的应用和再检验,是一个继续研究的过程。

这里不是制作框架式高塔,主要考虑是不与上课重复和教学时间的限制。

第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将探索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一个策略。

这个活动希望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体会比较、反思的意义。

同时,通过再思考使学生加深对框架铁塔不容易倒的道理的认识。

学生通过上节课《做框架》的学习,已经知道框架结构具有结实且不容易变形的特点。

但是,像塔一类物体的稳定性原理的思考是缺乏的,学生对“上小下大”的物体稳定性是具有一定的认识的,潜意识中大部分是知道这么一回事的,但缺乏数据(证据)的支持;还有,关于“上轻下重”的思考,学生的潜意识中大部分认为是越重越不容易倒,就像一个塑料瓶,他们会认为里面装的水越多越稳定,装满水的塑料瓶是最不容易倒的。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框架铁塔的结构特点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风阻小,而且类似这样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简单的材料,研究物体不容易到的秘密,同时学会整理数据、深入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展开基于证据的研讨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懂得尊重科学事实,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建高塔》教科版(7)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建高塔》教科版(7)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7)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位于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中,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塔的结构特点以及稳定性原理。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建塔的材料和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建造自己的高塔,并在活动中探究塔的稳定性与材料、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探究能力,对于塔的结构和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践中,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对他们来说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此外,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需要在活动中进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塔的结构特点和稳定性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设计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塔的结构特点和稳定性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合理选择材料和设计结构,建造稳定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塔的结构特点和稳定性原理。

2.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完成高塔的建造。

3.问题驱动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建塔的材料,如积木、纸杯、吸管等。

2.准备搭建高塔的场地。

3.准备计时器、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类型的塔,引导学生关注塔的结构和稳定性。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塔才能稳定站立呢?”2.呈现(10分钟)介绍塔的结构特点和稳定性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塔的稳定性与材料、结构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开始建造自己的高塔。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塔的结构特点和稳定性原理。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高塔建造后,进行稳定性测试。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塔的稳定性,总结出稳定性与材料、结构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4)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4)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4)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如何构建稳定且高大的塔。

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塔的结构特点以及稳定性的重要性。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构建塔的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最佳的构建方式。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心。

但在搭建高塔方面,可能缺乏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塔的结构特点,学会搭建稳定且高大的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搭建稳定且高大的塔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新搭建方式。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高塔,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搭建任务。

4.评价激励:教师对学生的搭建成果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和工具。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塔的结构特点,准备好搭建高塔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塔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搭建高塔的材料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构建稳定且高大的塔。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尝试搭建高塔。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帮助他们找到最佳的构建方式。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搭建心得。

其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借鉴,巩固所学知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