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杂志2009年第4期---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_王明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2007年11月中旬,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乡清河村的一座古墓遭到盗掘,被护墓人员发现并及时报告公安部门进行了阻止。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荆州博物馆于2007年11月20~30日对该墓(编号为谢家桥一号汉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将该墓的发掘
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地位置与墓葬形制
(一)墓地位置
谢家桥一号汉墓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乡清河村六组,这里地处秦汉时期南郡江陵县城郢城东约2公里,西北距楚故都纪南城遗址约5.5公里。20世纪70年代疏通的太湖渠自此地流过,谢家桥石桥横跨其上,谢家桥一号汉墓位于桥西北部低矮的岗地上,地理坐标为北纬30°22′34″,东经112°14′31.8″(图一)。
(二)墓葬形制
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方向16°。有不规则的斜坡墓道,方向185°。墓口残长6.08、宽4.06米,墓底长5.16、宽3.2米,墓坑残深4.9米。墓壁斜内收,斜度为87°,且在东、西壁约占椁高一半处各置宽0.1米的生土台阶一级,在北壁自椁盖板以下置宽0.1~0.14米的生土台阶两级。墓道残长7.15、宽2~2.42米,墓道口最深处为2.95米,墓道的坡度为23°。墓坑及墓道内填灰褐色杂褐红色斑的花土,近椁盖约0.5米处及椁室四周填土的颜色
泛青,椁底板及垫木之下的凹槽内亦填灰褐色
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荆州博物馆
图二
墓葬平面图
杂褐红色斑的花土。
棺椁保存完好。椁室长4.64、宽3.08、高1.85米。椁由盖板及外围扣合的“收方”(出土遣策自名)、墙板、挡板、底板以及底板下的垫木构成。盖板有6块,平列横铺,密封严实,长2.5、宽0.46~0.9、厚0.23米。盖板外围以端头透榫扣合一圈收方,东、西收方长4.72、宽0.28、厚0.26米,南、北收方长3.2~3.26、宽0.28、厚0.26米。墙板、挡板的长、宽及厚度不一,且上侧墙板、挡板的外壁均呈“凸”字形,墙板长3.74、宽0.57~0.61、厚0.2~0.25米,挡板长2.62~2.76、宽0.54~0.64、厚0.18~0.25米,墙板与挡板为未透顶的浅槽套榫结构。底板有5块,平列纵铺,中间及两侧的3块较厚,每块长4.1、宽0.5~0.51、厚0.25~0.28米,其余2块宽0.5~0.53、厚0.18米,5块底板拼合后总宽2.54米。底板下横置2根长方形垫木,垫木两端与两侧的椁底板以木楔拴锁,木楔长0.24、宽0.06、厚0.04米。
除去收方及椁盖板之后,椁室平面呈“
”形,由2根纵
隔梁及2根横隔梁隔出棺室、东室、南室(足箱)、西室、
北室(头箱)各1个,各室之上均铺有分板。棺室与东室、南室、西室、北室之间皆有门窗结构。
棺为单棺,呈长方盒状,内外均髹黑漆,长2.48、宽0.88、高0.83米。棺盖与四周壁板的连
接采用“M ”形子母榫扣合,墙板与挡板的连接为凹凸边榫嵌接和子母透榫结构,墙板与底板的连接为栓榫结构。
棺内有大量的丝织品残片,保存情况较差。人骨架保存较好,头向朝北,
葬式为仰
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
2009年·第4期
图三陶器
1.高领罐(M1北室∶56)
2.矮领罐(M1北室∶44)
3.盂(M1西室∶37)
4.甑(M1西室∶36)
5.仓(M1西室∶35)
(5约为1/8,余约为1/4)
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2009年·第4期
31.6厘米(图四)。
高领罐2件。标本M1北室∶56,泥质灰褐陶,器表中下腹以上施黄衣,再施彩绘。折沿,方唇,沿面微斜,口沿切面呈斜“T”形,唇略内凹,束颈,圆肩,扁腹,颈肩相交处转折较明显,中腹双折且略内凹,下腹斜收,平底内凹。有盖,弧壁,盖内有子口,顶端有一凸壁柱状圆形抓手。抓手内外壁施红彩,盖面用红、黑色彩绘几何形凤鸟纹。颈、肩部以红彩带纹相隔,用红、黑、灰色勾勒几何形卷云状凤鸟纹,中腹饰网格状暗划纹。口径11.5、底径9、通高23.5厘米(图三∶1)。
矮领罐5件。标本M1北室∶44,泥质灰褐陶,器表中下腹以上施黄衣,再施彩绘。口微敛,矮领,斜广肩,中腹双折较明显,下腹斜收,平底内凹。有盖,弧壁,内作子口,顶端有一伞状圆形抓手。抓手内外壁施红彩,盖面及肩中部各饰一周凹弦纹,盖面顶端饰向心水波状暗纹。肩上部用红、黑色彩绘卷云纹,中腹饰网格状暗划纹。口径11.9、底径8.2、通高15.9厘米(图三∶2)。
釜2件。标本M1西室∶39,泥质灰褐陶。口微敛,短颈,弧肩,中腹圆鼓,下腹斜内收,平底内凹。肩部饰两个对称的衔环铺首。口径10、高8.6厘米。
钵1件(M1西室∶41)。泥质灰褐陶。敛口,鼓腹,平底内凹。口径7、高5.2厘米。
盂1件(M1西室∶37)。泥质灰褐陶
。
口微敞,折沿,方唇,沿面较窄且略下斜,唇略内凹,上腹外壁三折,内腹壁弧而不折,小平底微内凹。口径16.4、底径5.8、高6.4厘米(图三∶3)。
甑
1件(M1西室∶36)。泥质灰褐陶。敞
口,平折沿,方唇略内凹,上腹外壁双折,内腹壁圆弧,小平底略内凹,底部有7个圆形小孔。口径15.8、底径5.2、高7厘米(图三∶4)。
熏炉
1件(M1北室∶54)。泥质灰褐陶,
器表下腹以上施黄衣,再施彩绘。子口承盖,盖
作折壁弧形隆起,顶端有伞状叠唇圆形抓手。炉身为短柄豆形,敛口,方唇,上腹短直,下腹圆缓,腹较浅,喇叭形短柄及座。炉身上腹与器盖直壁雕刻三角形纹,并各有三组竖向间隔圆点纹。器盖弧壁的下部饰一周黑色波浪纹,上部雕刻不规则菱形纹(其中底部多有圆形穿孔),盖顶雕刻梯形纹(其中底部多有长条形穿孔)。圆点及镂孔均以红、黑彩勾边或涂里,抓手内外壁施红彩。口径17、底径9.8、通高16.7厘米(图五)
。
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