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杂志2009年第4期---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_王明钦
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_2007年发掘简报
4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荆州博物馆熊家冢墓地是东周楚国大型墓地之一,因多次被盗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产建设的影响,墓葬的埋藏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05年11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对熊家冢墓地车马坑和部分殉葬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现将2006~2007年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地位置与发掘概况熊家冢墓地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川店镇张场村、宗北村与当阳市河溶镇星火村交界处,这里分布着许多岗地,熊家冢墓地处在一条南北走向的西山岗上。
墓地东南距楚故都纪南城遗址约26公里,距荆州古城约34公里,东距纪山古墓群约14公里,南距八岭山古墓群约20公里,西北距沮漳河及赵家湖古墓群约415公里。
墓地现存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主墓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0°37′12″,东经112°00′37″,黄海高程5816~6812米(图一)。
图一墓地位置示意图5■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62009年·第4期据调查,在熊家冢墓地周边尚有特大型古冢13座,大中型古冢数十座,小型古冢近百座,是东周楚国高等级墓葬集中分布区之一。
2006~2007年共发掘约311万平方米,调查、勘探约10万平方米,清理东周时期的殉葬墓36座、车马坑2座、祭祀坑5座以及东周至近现代的灰坑18座、墓葬30余座。
墓地由主墓、陪葬墓、殉葬墓、车马坑、祭祀坑与附属建筑等组成(图二)。
二主墓与陪葬墓主墓位于墓地中部偏北,原有较大的封土堆,20世纪70年代修建漳河水库二干渠,其中一支干渠从封土西北部穿过,取走了大部分封土。
此后,周边封土继续遭破坏,加之渠水的冲刷,西北部墓口及两级台阶已暴露于地表。
据勘探和发掘得知,主墓是一座近正方形、带斜坡墓道的“甲”字形竖穴土坑木椁墓,方向96°。
墓道在东侧,长36、宽6~35米。
墓口东西长67、南北宽70米,墓口至椁顶板深约1415米,椁室面积约400平方米。
许宏:你好
A.江陵县文物工作组:《湖北江陵楚冢调查》,《考古学集刊》第4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B.陈上岷:《湖北江陵发现战国木椁墓》,《文物》1959年第2期。
C.郭德维:《省考古队最近(在江陵)清理了一些战国楚墓》,《文物》1962年第2期。
D.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省江陵出土虎座鸟架鼓两座楚墓的清理简报》,《文物》1964年第9期。
E.荆沙市文物处:《江陵车垱战国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96年第1期。
F.江陵县文物局:《江陵官坪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9年第3期;《湖北江陵武昌义地楚墓》,《文物》1989年第3期。
G.湖北省博物馆:《楚都纪南城的勘查与发掘(下)》,《考古学报》1982年第4期(陕家湾、东岳庙);《纪南城东岳庙墓葬发掘简报》,《楚都纪南城考古资料汇编》,湖北省博物馆,1980年;《湖北江陵太晖观楚墓清理简报》,《考古》1973年第6期;《湖北江陵雨台山21号战国楚墓》,《文物》1988年第5期。
H.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工作站:《江陵纪南城陕家湾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9年第4期。
I.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雨台山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0年第3期;《江陵朱家台两座战国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2年第3期。
《江陵九店东周墓》,科学出版社,1995年;《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J.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考古学报》1982年第1期;《江陵雨台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84年;《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
K.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张家山201号楚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84年第2期;《江陵马山砖厂二号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7年第3期。
L.湖北省博物馆江陵工作站:《江陵溪峨山楚墓》,《考古》1984年第6期;《江陵马山十座楚墓》,《江汉考古》1988年第3期。
沙漠里失落的天堂
这里曾有一绿洲阿拉伯半岛与伊朗高原之间,有一片海湾,它是波斯湾,这里毗邻沙漠,风常常将沙土吹到这儿,这里的海水常年浑浊。
但是,在波斯湾没有形成之前,这里可不是现在的样子。
冰河时期,海水冻结,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的大约低90米,那时的波斯湾还不是波斯湾,那里曾是一片绿洲,是河流流淌过形成的冲积平原。
在这片平原上,河流纵横、湖泊澄澈、草木繁茂。
考古学家们将这里称为“海湾绿洲”。
他们认为,海湾绿洲是最早离开非洲的古人类的栖息地。
我们的祖先离开非洲后,走到这里,被这水草丰沛的美景所吸引,便留了下来,开始了新的生活,也许在他们眼中,天堂大概就是眼前的模样。
考古学家认为,古人类在这里,从旧石器时代生活到了新石器时代,如果能够探索古人类在海湾绿洲生活的这段过去,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迁徙史和进化史。
遗憾的是,那片绿洲已不复存在,现如今已成汪洋一片,找寻当年的痕迹十分困难。
再现失落的绿洲想要知道海湾当时的情况,需要绘制出地图。
首先迈出这一步的是一位小学老师。
他想要了解海湾绿洲对人类进化的意义,于是决定绘制这块失落的土地。
他花了一年的时间,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运用谷歌公司开发的一款虚拟地球仪软件——谷歌地球首先绘制出了海湾绿洲的等深线图,再与现在的全球卫星图像相结合,在原来的等深线图的基础上加上来许多细节,绘制出了科学的理想地图,再现了海湾绿洲的样貌。
从海湾绿洲复原图上可以看出,这里曾有一个大湖泊,其面积比8个太湖加起来还大,考古学家认为,这个大湖已经在这里存在了6万年以上。
这个存在时间长如化石的大湖在漫长的岁月里滋养着周围的土地,孕育着生命,逐渐形成了完备的淡水生态系统,而这个淡水生态系统又吸引着各种动物在此栖息、定居,于是这里渐渐变得生机盎然起来。
也许正是因为这里的生机,吸引了刚刚离开家的我们的祖先,于是他们在此定居,繁衍生息。
而如今考古学家们在波斯湾沿岸发现的许多证据也能够证明人类曾在这里居住过。
由这些证据可以想象出这里曾有坚固耐用的房子、制作精美的陶器,人们精心饲养的家畜。
《文物》杂志2009年第4期---湖北荆州明湘献王墓发掘简报_彭浩
图四 墓室屋顶 45
20 0 9年·第 4期
图五 封门墙
图六 墓 门
厘米 , 内装湘献王谥宝和宝池(图一三 ∶6)。 柜 2 件 。长方形 , 立柜式 , 内有 3 层抽屉 ,
柜身 两侧有耳形 铜握环 , 每 个抽屉正 中部位有 圆形 铜握环 , 握 环的底板为 花边形 , 中 有鼻 , 鼻 套 环 。柜 外用 麻布包 裹 。标 本 521 , 柜体 仅一侧 挡 板保 存完 好 , 上层 抽屉 残破 , 放置 1 套 玉革 带 , 中 、下层 抽屉 保存 完好 , 各 放置 1 套玉 佩 。 长 23 、宽 18 、高 26 厘 米 (图 一 三 ∶5)。标 本 592 , 大部 分已朽坏 , 抽屉中放 置 1 套玉 革带 , 2 套玉佩(图一四 ∶1)。
门 、四圣殿 、朝 圣门 、祖师殿 、帏城等 , 东轴线上
建 有文昌宫 、药 王殿 、娘娘 殿等 , 西轴 线上的建
筑 均被 毁 , 再向 西即 第 4 条 轴线 , 为 湘献 王王
陵 的地 面建 筑湘 献王 祠 、石像 生等 , 地面 建筑
大 部分 已被 毁 , 现 仅存 一件
座 石碑 座 、
一件 须弥座石筵几和直径 25 、高 3 米的封土冢
带 已 朽 , 铜 铃 已 散 落 。 标 本 120 , 长 31 、宽 5.2 ~ 9 、残高 15.2 厘米(图一三 ∶1)。
3.家具 有 箱 、柜 、盆 、几 、案 、屏 风 、宝座 、床 形器 、 梳妆台 、衣架 、巾架等 。 箱 20 件 。有长 方形和 正方形两 种 , 顶有 平 顶 、弧顶 、 顶等 , 底多为 平底 , 形体 较小 。箱 盖 与箱 身之 间为 子母 口套 合 , 箱外 髹红漆 , 正 面 中间有 鎏金铜锁 。标本 626 , 长 18 、宽 8 、高 9 厘 米(图 一三 ∶2)。标 本 631 , 两端 各附 一个耳 形 提手 。长 16 、宽 8 、高 7 厘 米(图一 三 ∶3)。标 本 543 , 出 土时 内装 王妃 谥册 。长 35 、宽 15 、高 13.2 厘米(图一三 ∶4)。标本 512 , 外层 木箱长 30 、宽 30 、高 33 厘米 , 中 层木箱长 23 、宽 23 、高 25.6 厘 米 , 内层 木 箱长 14.2 、宽 14.2 、高 14.2
王世襄
紫苏希寄助理小编二级|消息(2)|我的百科|我的知道|百度首页| 退出我的百科我的贡献草稿箱我的任务为我推荐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百科文库窗体顶端窗体底端帮助设置首页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技体育核心用户五周年NBA拆分词条王世襄百科名片王世襄“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于2009年11月28日与世长辞,享年95岁。
中文名: 王世襄民族: 汉族出生地: 中国出生日期: 1914年5月25日逝世日期: 2009年11月28日职业: 学者 文物鉴定家毕业院校: 燕京大学国文系主要成就: 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品: 《画学汇编》《竹刻艺术》《明式家具珍赏》《中国古代漆器》目录人物简介人物生平往事略集玩物成家“老运动员”梁思成的提携因祸得福妻精琴艺自称琴奴政治遭遇人鸽情缘人物交往治学精神著作书目诗词书法人物简介人物生平往事略集玩物成家“老运动员”梁思成的提携因祸得福妻精琴艺自称琴奴政治遭遇人鸽情缘人物交往治学精神著作书目诗词书法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简介王世襄(1914.5.25-2009.11.28)号畅安。
男,福建省福州市人,生于北京。
汉族,著名收藏家、文物鉴赏家、学者。
他使井市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他不但能玩,也能写,他玩物并研物,他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
2003年12月3日,王世襄从专门来华的荷兰王国约翰·佛利苏王子手中,接过旨在鼓励全球艺术家和思想家进行交流的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从而成为获得该最高荣誉奖的第一位中国人。
王世襄出身书香门第,小学至高中,就读北京美国学校,同时家中聘请国学耆宿,讲授文史诗词。
193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国文系,获学士学位。
基于图像学视阈下的马山楚墓出土“田猎纹绦”织物解读
理论与方法丝绸JOURNAL OF SILK基于图像学视阈下的马山楚墓出土 田猎纹绦 织物解读Interpretation of field hunting-patterned ribbon fabric unearthed from Mashan Chu Tomb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conography涂雨潇a ,李㊀正b(苏州大学a.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b.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要:战国时期马山楚墓出土的 田猎纹绦 织物图像开创了将人物㊁动物和场景并置于同一画面中的先河,文章以全新的图像学视角完善战国时期服饰与质料系统㊂通过图像学和叙事学等研究方法将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 田猎纹绦 实物资料及图像逐层递进剖析,立足于 前图像志描述 图像志分析 和 图像学解释 的图像学视角去还原田猎角色的形象构建,提出田猎图像的叙事特征,并挖掘出田猎活动风靡的发展缘由㊂研究表明:通过图像学知识分解并深挖 田猎纹绦 存在着图像叙事的直观性㊁象征性和共时性等特征,感受角色赋予的运动精神,总结了军事㊁祭祀㊁农业和娱乐等因素是构成战国时期田猎活动盛行的主要动因㊂关键词:田猎纹绦;图像学;田猎文化;形象构建;叙事特征;织物图像中图分类号:TS 941.11;J 51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 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7003(2024)04001809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4.04.003收稿日期:20231102;修回日期:20240309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21BG 124)作者简介:涂雨潇(1995),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饰设计与工程㊂通信作者:李正,教授,博导,sudalizheng @ ㊂㊂㊀㊀战国时期楚国疆域最大,占有湖北㊁湖南㊁江苏㊁江西等地区[1]㊂虽然以前的楚国已消失殆尽,但楚人的民族精神汇入在文学和艺术等方面,在‘江陵马山1号楚墓“[2]和赵丰[3]的‘中国丝绸通史“中有提及㊂然而,详尽研究 田猎纹绦 领域的成果及文献甚少,鲜有深入挖掘其艺术化发展㊁图像及其背后的关系㊂近年来,图像学方法在设计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潘诺夫斯基[4]将图像学研究分为三个彼此融合的层次,即前图像志描述㊁图像志分析和图像学解释㊂笔者认为可以运用此方法架构至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 田猎纹绦 上㊂ 图像学解释 更是传达 田猎纹绦 织物图像和文化形成的种种原因,所以本文将从图像学角度出发找寻 田猎纹绦 织物图像表面与背后的逻辑关系,以期为管窥战国时期田猎织物和文化造诣提供多元视角,也对掌握战国楚人的舆服文化㊁造物思想及精神世界等具有重要意义㊂1㊀ 前图像志描述 田猎纹绦 织物图像的形象建构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马山一号楚墓的 田猎纹绦织物,雄浑谨严,竞辉齐光㊂彭浩[5]在‘楚人的纺织与服装“中有记载 田猎纹绦 织物样式,曾将此绦归类于织物品中 组和绦 类的 纬线起花绦 ,并对它的纹样类型及特征进行表述㊂另结合湖北省荆州博物馆中战国时期的 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 文物中的领缘名称,统一将此织物称为 田猎纹绦 ㊂笔者认为 田猎纹绦 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它的图像,基于战国时期 田猎纹绦 织物纹样图像则是外在构成形式特征,对它的颜色选择和纹样类别等进行概括性梳理和形象建构㊂即将第一个层次 前图像志描述 是对于 田猎纹绦 织物图像的形象建构,将图像本身进行客观描述,揭示事物本身直接描绘出来的图形㊁图像㊁图式及形式内容㊂1.1㊀ 田猎纹绦 图像本体的溯源以 田猎纹绦 织物为媒介的叙事性形象需建立在织物图像的本身,其构图㊁图式㊁位置等皆与织物的造型和图像密不可分㊂因此,解析田猎图像上的角色形象必须将其还原至织物本身上㊂画面中的人物结构㊁空间位置㊁装饰技法等都对角色形象的细节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研究织物本身以求还原田猎图像的内容与主题㊂ 田猎纹绦 织物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地区特色,整个菱形构架里讲述着既独立又连贯的田猎故事,描述出楚国贵族御马驱车,张弓射猎,鹿逸兽窜,勇士搏犀斗虎的喧腾场景㊂本文研究的 田猎纹绦 织物出现于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的 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 (N 10)和 舞凤飞龙纹绣土81第61卷㊀第4期基于图像学视阈下的马山楚墓出土 田猎纹绦 织物解读黄绢面绵袍 (N22)的领缘外侧㊂这两件服装均出土于江陵马山一号楚墓,相关信息结合荆州博物馆的发掘报告‘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 绵袍登记表 ,以此为案例进行分析(表1)㊂N10四周绣以缘边,衣身绣饰凤鸟啄蛇纹样,具体服装样式参照表1中的款式图[6]㊂另一件 田猎纹绦 位于N22的领部,目前残损较严重,织制较粗糙㊂N22绵袍袍长与素纱绵袍(N1)接近,因此将N22款式图归类于N1样式㊂N22绵袍的版型较其他两型略小,属于实穿性衣着㊂因N22领缘处 田猎纹绦 花纹残损较严重不足以成为研究范本,所以本文中的造型特征内容主要以N10领部的纹样进行分析㊂这两件 田猎纹绦 织物织造精美㊁构图内容丰富,对于研究楚艺术中的服饰文化和图像研究等可提供重要的依据㊂表1㊀ 田猎纹绦 的案例分析Tab.1㊀A case study of field hunting-patterned ribbon1.2㊀ 底线横向 的空间构图形式田猎纹绦 题材凭借独特的艺术智慧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构成 有意味的形式 ,充分体现楚人的美学思想㊁信仰观念及精神追求㊂ 田猎纹绦 图像以不同的组合形态构成一幅内容丰富㊁风格别致的复合性图像,其配置序列均贯穿着共同的思想内涵㊂笔者观察此图像在构图上是从同一方向㊁等距离的视点去描绘的空间透视构图方法㊂这种 底线横向 的空间构图形式使画面中所有事物都处于同一底线上的透视构图关系,画面呈现出一种将现实的立体空间转变为艺术的平面空间的效果,看不出所描绘事物的纵深位置关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只能由角色的左右位置㊁身姿和手势才能判断,把人物的活动全布置在一个画面里㊂另外,可以观察出 田猎纹绦 织物是对事物采用侧面描绘的手法,使整幅图案呈现侧视图的视觉效果,所有动物的头部㊁胸部㊁足部呈现出极为整齐的侧面轮廓线㊂观者不需要改变视角来解读图像,全部画面统一在一个视角中,这种表现手法也奠定了中国后期的狩猎图的基本表现手法㊂如在‘中国画像石全集“中陕西绥德县延家岔汉墓的前室西壁横额上,石刻门楣画像描绘了一幅壮大的狩猎场面(图1)[7]㊂横额画面分栏构图,上栏为车马出行图,下栏为狩猎图㊂狩猎场面非常壮观,熊㊁虎㊁鹿等动物角色刻画生动㊂画面中马车鱼贯而行,骏马昂首扬蹄,姿态雄健㊂猎手挽弓搭箭急射野兽,马㊁鹿等惊禽骇兽,或中箭逃命,或藏头撅尾㊂笔者将此图与 田猎纹绦 织物图像对照分析,发现其中人物㊁动物等角色形象有着类似的表现手法,或许体现着后人对战国时期田猎图像的借鉴痕迹㊂但是后者已有改进,如图1中的马腿已有前后之分,直线线条已开始逐渐转为弯曲,而且动作神态更赋予动感,说明描绘手法已经从二维平面的表现手法转向三维动态的形式㊂图1㊀东汉狩猎场面Fig.1㊀Hunting scene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1.3㊀ 绝艳气韵 的角色形象还原战国织物色彩中多数以两色表现纹样,最多不过五色㊂ 田猎纹绦 织物就使用深棕㊁红棕㊁土黄㊁钴蓝等多色[8]㊂ 田猎纹绦 织物采用各种色彩编织而成的绕纬编织法,有规律地在正面每隔几根经线回绕一次,形成花纹图案㊂织物地91Vol.61㊀No.4Interpretation of field hunting-patterned ribbon fabric unearthed from Mashan Chu Tomb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conography部组织较为稀疏,起花部分的纬线密度会增加,显示的花纬普遍会更粗[9],更为凸显 田猎纹绦 的花纹缤纷悦目㊂田猎纹绦 织物中色彩的地组织为深棕色,花纬可见红棕㊁土黄㊁钴蓝㊂为了更接近实际丝织品的色彩准确性,本文依据王亚蓉[10]复制‘章服之实:从沈从文先生晚年说起“中的领缘纹样局部复原图中的色彩(图2),并结合‘江陵马山1号墓“中 丝织品色彩的测定表 ,采用上海市丝绸科学技术研究所编的‘色立体色谱“,对 田猎纹绦 的经纬丝线进行比对确定的色标㊂参照‘色立体色谱“中可知深棕色为Yellow Red (YR )㊁土黄为Yellow Orange (YO )㊁钴兰为Purplish Blue (PB )㊁红棕为Yellow Red (YR )㊂纹样色彩的纯度和明度按照等级划分,具体色彩分布信息如表2所示,并绘制 田猎纹绦 色彩还原图且运用在文中(图3)㊂图2㊀N 10服装中领缘纹样局部Fig.2㊀Part of collar edge pattern in clothing N 10表2㊀ 田猎纹绦 织物中色彩信息分布Tab.2㊀Color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in field hunting-patternedribbon fabric图3㊀色彩分布(作者自绘)Fig.3㊀Color distribution (drawn by the authors )㊀㊀ 田猎纹绦 织物中涵盖绣线颜色有深红㊁土黄㊁深棕㊁黄绿㊁深蓝色等[11]㊂色彩应用似繁而简,轻灵脱俗,既有节奏的规律性,又尽显纹样的多样性和变化性㊂纹样以小面积的深色满绣使画面醒目,表现出富丽而古朴的时代特色,同时在周围装饰色彩斑斓的几何图案,经过各种形状的跳跃色块点缀,加强了画面热烈欢快的气氛㊂另外, 田猎纹绦 织物中图像注重人物㊁动物纹样的线条,规整匀称,增加了图案的真实性和动感㊂ 田猎纹绦 创造了动物及人物双重元素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开端,笔者通过画面中每个角色的形象构建,可归纳为动物类和人物类的角色形象(表3),感受图像中带来的愉悦感官享受和极致形式语言,将无形的楚艺术审美转化为可视化图案视觉符号㊂1)人物形象刻画㊂人物形象在N 10中 田猎纹绦 上有四个猎者:一个御马驱车,一个张弓射鹿,两个正在与巨兽恶斗㊂在N 22中 田猎纹绦 中有一个御者,曲肘持缰,背负弓矢㊂这些人物纹经过图案化的艺术创造,手法精练,情趣横溢㊂尽管只有抽象简单的线条,却为纹样设计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把田猎活动这种令人沉湎流连的场景引进了造型艺术的领域[12]㊂它描绘楚人骑马㊁驾车㊁射箭和狩猎等日常活动,与楚人的生活环境和习惯密切相关㊂‘尚书㊃甘誓“中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 ㊂这些话充分反映出当时不仅有车,而且能进行车战,并已形成车左㊁车右㊁御手等三名战士共乘一车㊂由此可见,这类图像更倾向成为一种符合式的人物图像模式,自组成一个战斗单元体系进行描绘㊂2)动物描写刻画㊂动物纹在楚国纹样中常见有凤纹㊁龙纹㊁虎纹㊁马纹㊁鹿纹等㊂在 田猎纹绦 中有鹿㊁马㊁豹㊁虎和猛兽等动物纹样,本文就以这常见的四个动物进行分析㊂鹿纹是由于楚地为云梦泽腹地,也是鹿的栖息地㊂皮道坚[13]认为楚国的鹿在古代是一种神物,是人升仙时的乘骑,具有祯祥瑞应的意义㊂马是聪明㊁忠诚而勇敢的象征,具有高贵㊁优雅的气质㊂‘易经“中将马象征天,即 乾为天 [14],战国时期的马作为主要乘运工具而成为必需品,其纹样被广泛运用㊂豹的形象是众所周知的祥瑞纹样,仁厚祥瑞㊁威严震慑,豹为山林中的猛兽,其体势瘦劲矫健,毛纹绚丽多彩,豹纹样是爵禄㊁荣誉的象征㊂虎在楚国为 五灵 之一,驱妖避灾,所以虎纹被普遍运用在楚文物中㊂虎动态十足,在头和身上饰有疏密㊁大小各异的纹样㊂笔者认为楚人广泛使用这四个纹样是源于它们带有吉祥美好寓意而喜闻乐见,进而通过艺术化的抽象手法运用在田猎纹绦中㊂2第61卷㊀第4期基于图像学视阈下的马山楚墓出土 田猎纹绦 织物解读表3㊀N10中 田猎纹绦 织物中人物和动物造型分析Tab.3㊀Modeling analysis of characters and animals in the field hunting-patterned ribbon fabric in N10鹿后部前部马左侧豹左侧虎图像志分析的叙事特征田猎纹绦 织物图像中的 图像志分析 ,是强调图像的传统意义或特定传承的图像意义,基于图像学视角下解读 田猎纹绦 织物中特定传承的图像意义就是其独有的叙事特征,分析其叙事特征主要体现在直观性㊁象征性㊁共时性等,具体表现在图像中抽象的视觉效果,展现动态的运动精神及并置的场景转换㊂同时, 田猎纹绦 在服饰织物巧妙地将楚艺术中抽象的视觉效果与具象的情景模块运用到服饰设计中,是对其追寻自由㊁无拘束的人文内涵与精神价值的承载延续㊂基于本文则是呈示 田猎纹绦 织物图像的画面效果中包含独特的叙事特征,归纳提炼其抽象的视觉效果和动态的运动精神及并置的场景转换㊂2.1㊀叙事特征的直观性 田猎纹绦 抽象的视觉效果㊀㊀ 田猎纹绦 图像通过视觉符号将动物纹和人物行为题材以故事情境化的方式传达,是图像发展上的新突破㊂动物纹和人物行为题材是神秘色彩的逐渐消融,是对自然和天命的敬畏过渡到强调人本的表象,这些抽象纹样直观地表现出楚地风俗的形象载体和社会习俗㊂楚人是通过抽象的符号㊁图像㊁概念为基点,对战国时期 田猎纹绦 进行归纳与阐释的图像造物思维和运行规律的叙事化产物[15]㊂ 田猎纹绦 织物纬花绦带(图4,摄自荆州博物馆)作为本文重点的探讨方向,它不仅让人产生视觉上的愉悦感,还流露出高深层次的图像叙事意义㊂ 田猎纹绦 这类直观的写实纹样,真实映射楚人现实生活的场景和捕猎的日常生活,甚至争斗㊁攻战等扣人心弦的场景设计都成为题材呈现在织物上㊂画面整体通过几何化的抽象视觉效果,巧妙抓住人物与各种动物形象的直接性特征,如 田猎纹绦 中车马与鹿的奔放和灵动,武士㊁剑㊁盾和猛兽等图案气势磅礴,惟妙惟肖㊂图案构成中的设计规则㊁大小形状和简繁程度要适应织造技术的发展水平限制,多表现为折线绘制几何纹样,复加的折线之美在繁缛的图形中体现出高度的规则感,根据实际情况作夸张变形或简化处理,给予抽象的形式美㊂除此之外, 田猎纹绦 织物属带状,整体构架拆解出四12Vol.61㊀No.4Interpretation of field hunting-patterned ribbon fabric unearthed from Mashan Chu Tomb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conography个部分的小单位花纹,再重新组合图案之间的节奏关系,是楚人审美方式和造物智慧才能的显现㊂菱形骨架在纹样中由众多倾斜线组成网状结构,形成伸缩自如㊁疏密有致的菱形㊁方格形和复合菱形等形状作框架㊂图案内各菱形之间多填以S 形或5字形等几何形为设计要素,其图案构成为加花式二方连续织物,再精妙设计成四方连续图案形成地纹(表4),地纹中涵盖各式造型,能衬托主纹更为醒目突出,使画面连接贯通㊂图4㊀ 田猎纹绦 纬花绦带Fig.4㊀ Field hunting-patterned ribbon wefting ribbon表4㊀ 田猎纹绦 织物中图案构成2.2㊀图像叙事的象征性 田猎纹绦 动态的运动精神㊀㊀笔者认为 田猎纹绦 中田猎角色力图在画面中表现强烈的运动美感[16]㊂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一直身处兼并战争中,积极进取,骁勇善战,崇尚冒险的精神促就战斗民族中的楚人常持活性因子,由内而外散发原始气息和自然情调,保持动态的生命感㊂‘楚辞“中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体现楚人崇尚生生不息的运动美㊂正如‘周易㊃系辞“中描绘的 生生之谓易 一样,是楚人刚健自为㊁自强不息的写照㊂说明了当时注重人与物相关的世俗生活的社会思潮兴起,诠释了多元性的楚艺术观念及发散性的人文理性思想[17]㊂田猎纹绦 织物图像洋溢着生命活力,弥漫着激越雄劲的运动精神,追求静中求动,或者虽静犹动㊂笔者从N 10服装的 田猎纹绦 织物中图像结构的运动状态形式分析可得(图5),图像涵盖人物驾驭马匹的动感,猛兽逃跑或被捕㊁相拥打斗的造型,动态造型多变,如处于驾驭状态㊁打斗状态和逃跑状态等㊂在同一个平面上采用构图纵横二式并肩,生动地借以图像来叙述动作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扩散化重叠填充于画面中,其折线之巧充分展现楚人对运动感的追求,时时尽显动物及人物的状态,体验到运动之美[12]㊂22第61卷㊀第4期基于图像学视阈下的马山楚墓出土 田猎纹绦织物解读图5㊀田猎动物的运动状态Fig.5㊀Movement of field hunting animals这种图像赋予物象一种运动的性质,正如这种洒脱奔放的力感线条,才能深度表达楚人精神历程的物化形式和情感体验,传达出楚人对运动美感的追求和独特的审美观念㊂ 田猎纹绦 织物本质目的是基于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与内在逻辑去深入研究织物本身[18],内蕴战国时代的楚国社会习俗,还有艺术意志所产生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关系㊂ 田猎纹绦 织物作为完整的犹如生命机体的艺术品被创造出来,它的视觉符号转化为艺术语言,集合各种抽象意识构成的象征寓意,氤氲其美学及艺术价值㊂2.3㊀图像叙事的共时性 田猎纹绦 并置的场景转换㊀㊀ 田猎纹绦 织物图像中每一个角色及场所都赋予浓厚的场景画面感,由此来分析其形象角色和图像元素,厘清图像本身的主题意蕴与叙事关系㊂罗兰㊃巴尔特在‘符号学历险“中曾展开对图像场景的讨论: 场所是基本单室,在那里可以找到有关一切主题的话语材料和论证㊂ 对于不同的主题悉数纳入同一个场所,形成并置且共时等叙事特征㊂具体到 田猎纹绦 图像中可以划分为四个主题,每个主题图像内容作为一个图像单元,其本身具备一定的叙事性,这四个图像单元之间没有因果联系,也没有一定的时间顺序,纯粹因其具有相似的田猎文化的叙事特征而得以并置且共时㊂它们烘托着同一个主题,并置在同一综合空间之中㊂田猎纹绦 图像中的叙事场所可以分解为不同的叙事主题,通过分解为若干图像单元,以 并置 的手法设计在同一幅画卷中,精妙地利用几何骨架的背景线条来划分事件中的时间和空间,使故事有起承转合的叙事效果,展现出完整的田猎情景㊂画面中有御者㊁射者和武士等角色,又有各种动物㊁工具㊁仪仗等形象㊂图像中角色及场景转换巧妙地以连环长卷的展示形式对战国时期田猎活动的叙事内容进行戏剧化呈现㊂一方面,它赋予叙述主体具有行为趋向的意义,使叙事得以向前不断推进;另一方面,其运行轨迹又意味着不同叙述空间转换时所具有的动态特征和时间性质,富于动态的人物㊁动物和场景在画面中穿梭㊂ 田猎纹绦 织物花纹由四个菱形组成,内部填充复杂纹样,排列成上下两行㊂场景分为四个部分(图6),第一幅奔鹿纹样(图6中序号1部分),画面中部有象征为山丘的菱形纹,左上方菱形内是象征山峰的重叠小菱形,凸起的山丘前有动物仓皇逃跑,从它的犄角和身形猜测为鹿㊂笔者结合王亚蓉研究员在‘章服之实“中的复原图,可见另有一兽被射中倒卧在地,从侧视图上推测此兽前四足㊁后两足,身形较长,头上有五只犄角,嘴型似在求助中,尾部作蜷缩状态㊂第二幅田车纹样(图6中序号2部分)中两人乘一辆田车正在向前追逐猎物㊂田车有犄㊁箱㊁六边形轮,有毂,共八辐㊂车厢后部一人为御者,手前伸作驭马,前部一人似为射猎的贵族㊂车后立有旗杆,插附上挂向后飘动的旌旗㊂ 田猎纹绦 中上行菱形框架里包含的两个图案故事相互联系且相互呼应,臆想出第二幅田车纹样图里的人物在追赶第一幅奔鹿纹样中动物们的捕猎场面㊂下行两个菱形图案左右侧造型相似,同属于武士搏兽图,其中人物形象的表达手法与上行中田车纹样的人物相近㊂第三幅搏豹纹样(图6中序号3部分)中的人物正与一只猎豹拼搏㊂第四幅搏虎纹样(图6中序号4部分)中武士正与一只猛虎激烈搏斗㊂图6㊀N10中田猎纹绦Fig.6㊀Field hunting-patterned ribbon in N10另一件田猎纹绦在N22领缘处(图7),虽有些许残损,但从图案大致推测得知花纹组合的排列形式与N10领部的大致相同,足以构建起完整的图像叙事㊂马车上仅有一人,双手驭马,曲肘握持缰绳,背负弓箭,弓朝向车后,马作奔驰状㊂另一菱形内图案上部残缺,细辨尚可看出是一武士执盾与猛兽搏斗㊂由此可见,笔者总结战国时期的叙事主题已达到裁割缀连的共时性特征,或为时间上的裁割,或为场景上的缀合,能体察和联结这些独立图像单元的象征意涵,读解出田猎主题的外在场景与内在意义的关联性问题㊂32Vol.61㊀No.4Interpretation of field hunting-patterned ribbon fabric unearthed from Mashan Chu Tomb from the perspective oficonography图7㊀N22中田猎纹绦Fig.7㊀Field hunting-patterned ribbon in N223㊀ 图像学解释 田猎纹绦 织物图像的发展缘由图像学解释 是结合一定的社会背景去获取作品中的思想和背后发展现状㊂当时田猎活动引领着生活潮流和社会风尚,因此,通过 田猎纹绦 中 图像学解释 剖析其背后隐藏的发展缘由㊂田猎是楚人的重要主题活动,图像中的人物搭弓射兽,围田而猎,场面旌旗蔽日,结驷千乘㊂可见田猎活动的盛行潜移默化地改变当下楚艺术题材及文化的发展㊂那么,战国时期楚国为什么如此风靡田猎文化呢?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又有什么关系呢?从 田猎纹绦 织物图像中侧面映射出当时现实生活状况,以及促就田猎文化发展存在哪些要素㊂3.1㊀军事背景下的驱动反应20世纪60年代初郭沫若[19]主编的‘中国史稿“中记载田猎目的是 通过田猎进行练兵 ,提出田猎与军事活动密切的关系㊂有学者指出 田猎须驾车马,合徒兵,执兵戈,进与禽兽搏斗,故田猎且有治兵的重要意义隐于其间 [20],说明在战国时期的军事背景下再次确认田猎活动的必然意义㊂田猎活动有举行军队的战阵演习,以达到训练士卒的目的,这也是田猎活动频繁的原因之一㊂可见田猎活动不仅训练了士卒的战斗意志和实战能力,同时还加强军事情报㊁物资运输等辅助系统的工作能力㊂笔者认知到战国田猎文化成为对军事力量的示威和军事行动的内核驱动力,从而加强了楚人对于田猎文化的重视性㊂这一时期狩猎活动与军事训练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㊂楚人通过大规模的射猎行动起到军事训练的作用,这是楚人保持战斗力与尚武精神的重要手段㊂3.2㊀祭祀礼仪下的隐喻特质楚人热衷于田猎活动,不仅因为田猎是一种军事演练,而且也与宗教祭祀紧密相关㊂‘诗经“的田猎诗中均有记载,田猎习俗一直延续战国时期的楚国㊂‘礼记“曰 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 天子乃厉饰,执弓挟矢以猎㊂命主祠祭禽于四方 [21],田猎所获禽兽可用于祭祀四方之神,或祭祀宗祠㊂‘左传㊃成公十三年“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22];‘谷粱传㊃桓公四年“云 四时之田,皆为宗庙之事也,春曰田,夏曰苗,秋曰蒐,冬曰狩 [23]㊂由此观之,一年四季的田猎活动与宗庙的祭祀事宜紧密相关㊂笔者认为当时田猎文化的一项重要职能是用所获禽兽来祭祀神灵,以至于田猎活动被直观绘制在服饰图案载体中㊂3.3㊀农业条件下的必需表象田字出现在甲骨文中有 田十受年 圣田 王往于田 等[24]㊂ 田 是象形字,表示田地㊁土地㊂‘白虎通“中认为 田 有 为田除害 之义[25],加上‘说文“解释道 猎,放猎逐禽也 ,可知 田猎 的作用可以保护农作物不受禽兽的糟蹋㊂古代中国土地广大,农作物资源丰富,不少地区处于 廉鹿在牧,蜚鸿满野 的自然景观,有禽兽害禾稼㊁毁五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㊂‘左传㊃庄公十七年“中 冬多麋 ,杜预注 麋多则害五稼,故以灾书 ,为了保护农作物,需要开展田猎活动为农田除害㊂笔者认为田猎文化紧密围绕着楚国现实主义的生活题材和实际情境,见证艺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期盼和密切关注,从而也影响在织物视觉上缔造的审美对象㊂3.4㊀游目骋怀下的娱乐文化枚乘在‘七发“中写道: 游涉乎云林,周驰乎兰泽,弭节乎江浔㊂掩青蘋,游清风㊂ 说明田猎环境优美㊁山水环绕㊁草木茂盛,为调整心态的最优方式,田猎是战国时期中一项不可缺少的补充娱乐项目㊂楚人身处南方蛮荒的生态环境中,大江芳泽㊁鸟兽野林这些充满无穷生命活力的自然意象,熔铸了楚人乐观自由㊁奔放好动的性格㊂楚人对于田猎文化秉持兼容并蓄的开放之态㊁动态的 活性精神 ,成为先秦楚王重要的娱乐活动㊂‘诗㊃车攻“ 田车既好,四牡孔阜㊂东有甫草,驾言行狩 建旐设旄,搏兽于敖 ,淋漓尽致地展现楚人的冒险精神㊂笔者从这些细节解读出田猎活动对楚民族性格产生深刻的浸染作用,是楚人威武刚毅性格的呈现㊂4㊀结㊀语基于 前图像志描述 图像志分析 和 图像学解释 的图像学角度,本文剖析了 田猎纹绦 织物图像,得出观点如下:首先,通过 田猎纹绦 织物图像的形象构建,了解其独特的底部横向的空间构图形式及人物㊁动物与场景之间的角色还原㊂其次, 田猎纹绦 织物图像具有抽象的视觉体验和赋予动感的运动精神,也是楚人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的时代侧影㊂同时,画面中赋予直观性㊁象征性和共时性等叙事特征,处处展示着楚人独特的艺术观念与审美内涵㊂另外,随着战国时期多元文化思潮和社会动乱的必然趋势下,开辟出奇异新颖的田猎文化局面,具有重要的功能与意义㊂楚人对田猎文化的热爱和专注源于军事㊁农业㊁祭祀和娱乐等多方面因素的驱动,进一步孕育出极具现实生活和写实性纹样的田猎叙事性题材的图像,从而运用在楚式服饰与质料中㊂42。
《文物》杂志2009年1_12期目录索引_
本刊2009年1~12期目录索引·考古新收获·山西曲沃羊舌晋侯墓地发掘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曲沃县文物局1∶4河南卫辉大司马墓地晋墓(M18)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四川大学考古学系1∶15郑州上街峡窝唐墓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上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1∶22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靖安县博物馆2∶4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8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18陕西靖边东汉壁画墓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研究所靖边县文物管理办公室2∶32河南三门峡南交口汉墓(M17)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3∶4洛阳新发现的两座西晋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3∶19河南偃师西晋支伯姬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偃师商城博物馆3∶36洛阳衡山路北魏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3∶41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荆州博物馆4∶4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荆州博物馆4∶26湖北荆州明湘献王墓发掘简报荆州博物馆4∶43西安张家堡新莽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5∶4西安南郊北魏北周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5∶21西安西大街古井出土唐代遗物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5∶50黑龙江讷河大古堆墓地发掘简报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6∶4黑龙江方正于家屯汉代遗址发掘简报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6∶26黑龙江宝清炮台山汉魏城址试掘简报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6∶43渤海上京城第四阶段考古发掘主要收获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6∶51西安南郊隋李裕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7∶4唐嗣虢王李邕墓前遗址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7∶21陕西甘泉金代壁画墓王勇刚7∶26安徽芜湖月堰遗址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简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8∶4安徽凤阳卞庄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凤阳县文物管理所8∶21江苏江阴叶家宕明墓发掘简报江阴博物馆8∶30河南荥阳娘娘寨城址西周墓葬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9∶4河南登封告成春秋墓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登封市文物管理局9∶21河南荥阳晋墓、唐墓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9∶43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简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10∶4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7~2008年发掘简报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10∶25甘肃永昌水泉子汉墓发掘简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0∶52江苏无锡鸿山邱承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11∶4洛阳王城广场战国墓(西区M37)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11∶22洛阳厚载门街西晋墓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11∶30兖州兴隆塔北宋地宫发掘简报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兖州市博物馆11∶42浙江德清亭子桥战国窑址发掘简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博物馆12∶4江西浮梁凤凰山宋代窑址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浮梁县博物馆12∶25江西景德镇观音阁明代窑址发掘简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12∶39·研究与探索·试论唐代长安佛教寺院的等级问题宿白1∶27关于吐鲁番新出阚氏王国张祖墓表的几个问题王素1∶41跋落照堂藏毛公鼎拓本———落照堂藏拓之二张长寿闻广2∶44簋铭文与西周史事新证张光裕2∶53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红山、良渚、仰韶大墓随葬玉器观察随想李伯谦3∶47三门峡南交口东汉墓镇墓瓶朱书文考略郝本性魏兴涛3∶57三峡地区出土唐宋瓦当的类型和时代李映福3∶62渭北西汉帝陵布局设计之观察杨哲峰4∶61京杭运河水运、水利工程及其遗址特性讨论张廷皓于冰4∶69西安张家堡新莽墓出土九鼎及其相关问题张小丽5∶53南京出土六朝椽当初研贺云翱5∶56东北地区鸭形陶壶研究张伟6∶62襄人与羌胡———四川中江塔梁子东汉崖墓榜题补释霍巍6∶69山西绛县横北西周墓地人骨铅含量分析秦颍秦亚谢尧亭刘文齐7∶43唐李邕墓前遗址性质讨论张蕴卫峰7∶48殷墟的镞与甲骨金文中的“矢”和“射”字岳洪彬岳占伟8∶46新疆和田达玛沟佛寺考古新发现与研究巫新华8∶55跋落照堂藏颂鼎颂盘拓本———落照堂藏拓之三张长寿闻广9∶49龙窑生产中的几个问题沈岳明9∶55□本刊2009年1~12期目录索引2009年·第12期略论磨沟齐家文化墓地的多人多次合葬钱耀鹏朱芸芸毛瑞林谢焱10∶62张家川马家塬墓地相关问题初探王辉10∶70叶县旧县四号春秋墓出土青铜兵器研究井中伟11∶63战国信安君鼎考略刘余力褚卫红11∶70洛阳偃师水泉石窟摩崖碑记释读贺玉萍11∶73兖州兴隆寺沿革及相关问题肖贵田杨波11∶75宋代官窑的主要特点———兼谈元汝州青瓷器秦大树12∶59关于括囊砚的再讨论江小民12∶76·青铜器集粹·奠登伯跋张应桥蔡运章1∶45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虢国博物馆1∶48四川彭州宋代青铜器窖藏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州市博物馆1∶54安徽天长出土一批战国青铜器天长市博物馆天长市文物管理所6∶79·石窟造像·四川绵阳碧水寺唐代摩崖造像调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绵阳市文物局2∶57山西高平石堂会石窟李裕群衣丽都5∶67西安窦寨村北周佛教石刻造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5∶86山东平原出土北齐天保七年石造像张立明蔡连国8∶69四川广元皇泽寺新发现的唐代石刻摩崖造像罗宗勇王剑平8∶72·博物藏珍·甘肃出土的隋唐胡人俑林健1∶71介绍几件商代青铜器、玉器程永建2∶79新疆博物馆新收藏的纺织品王明芳2∶83河北邯郸赵王陵二号陵出土的战国文物赵建朝李海祥3∶89内蒙古巴林左旗出土彩绘木棺张兴国3∶93咸阳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铜器王亚庆5∶95山东即墨市博物馆藏清代玉器王灵光7∶96安徽省博物馆藏《甲申浙东海防图》黄秀英9∶88·简牍文书·岳麓书院所藏秦简综述陈松长3∶75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6∶73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李学勤6∶76岳麓书院秦简考校陈伟10∶85水泉子汉简初识张存良吴荭10∶88印台汉简《日书》初探刘乐贤10∶92·古代建筑·紫禁城宫殿建筑中的垂花门郑燕梅4∶80山西长子慈林镇布村玉皇庙徐怡涛苏林6∶87福建顺昌宝山寺大殿楼建龙王益民9∶65昆明太和宫金殿研究张剑葳周双林9∶73·玉石工艺·关于线切割、砣切割和砣刻———兼论始用砣具的年代杨建芳7∶53琢碾微痕探索在古玉研究中的功用陈启贤7∶68·陶瓷赏析·陕西高陵出土的东汉建和三年朱书陶瓶刘卫鹏12∶82·科技考古·张家川马家塬墓地出土金管饰的研究黄维吴小红陈建立王辉10∶78杭州老虎洞窑址出土“修内司窑”铭款荡箍的化学成分分析崔剑锋吴小红唐俊杰12∶87·书画艺苑·苏州云岩寺塔彩绘浮塑图像的考察张朋川宁方勇7∶74麦积山瑞应寺藏清代纸牌水陆画的初步整理夏朗云7∶79·碑刻墓志·西安市东郊枣园苏村出土唐代齐墓前碑石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8∶83《王康墓志》《向氏墓志》《张氏墓志》浅释谢飞张志忠8∶87洛阳龙门新村出土隋代墓志洛阳市文物工作队11∶89新出柳公权撰《韩复墓志》考释赵力光11∶91·画像石·画像砖·山西离石马茂庄建宁四年汉画像石墓王双斌11∶84·古代钱币·山东胶州发现大量宋代铁钱鹿秀美9∶96·博士论坛·册命铭文的变化与西周厉、宣铜器分界韩巍1∶80青铜器窃曲纹的来源及分型张德良4∶86虢仲纽钟的音乐学断代王友华4∶92·书刊评介·读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云冈石窟》陈悦新1∶86一个从“礼”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读《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陈雍2∶90·学术动态·“考古与艺术史的交汇”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张鹏2∶94“出土饱水竹木漆器及简牍保护学术研讨会”纪要赵桂芳3∶95·彩色插页·山西曲沃羊舌晋侯墓地M1出土玉龙形1∶封面洛阳市宜阳县文化馆收藏的奠登伯1.奠登伯2.奠登伯盖部铭文1∶封二郑州上街峡窝唐墓出土青花塔式罐1.M7∶32.M7∶33.M7∶44.M7∶41∶封三四川绵阳碧水寺唐代摩崖造像第20龛(局部)2∶封面1.簋2.簋器内底部铭文2∶封二四川绵阳碧水寺唐代摩崖造像1.第19龛2.第25龛2∶封三河北邯郸赵王陵二号陵出土透雕夔龙纹金牌饰3∶封面河北邯郸赵王陵二号陵出土战国铜马1.A型2.B型3∶封二内蒙古巴林左旗出土彩绘木棺1.木棺2.木棺前挡3.棺壁侍女像4.前挡下方图像3∶封三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出土玉佩4∶封面湖北荆州明湘献王墓出土谥册1.湘献王谥册2.湘献王谥册3.王妃谥册4.王妃谥册4∶封二紫禁城钟粹宫宫门内侧垂花门1.木雕2.彩画4∶封三西安张家堡新莽墓出土铜鼎5∶封面西安窦寨村北周佛教石刻造像1.佛像(XHD07-001)2.佛像(XHD07-002)5∶封二□本刊2009年1~12期目录索引2009年·第12期西安西大街古井出土唐代遗物1.黑釉执壶(标本5号)2.黑釉执壶(标本10号)3.白瓷执壶(左:标本2号、中:标本4号、右:标本6号)5∶封三黑龙江讷河大古堆墓地出土陶壶6∶封面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6∶封二山西长子慈林镇布村玉皇庙1.中殿前檐转角铺作2.中殿后檐外观6∶封三西安南郊隋李裕墓出土瓷辟雍砚7∶封面唐嗣虢王李邕墓前遗址1.矮墙分布2.祭台7∶封二苏州云岩寺塔彩绘浮塑1.围栏太湖石图2.围栏牡丹图7∶封三山东即墨市博物馆藏清代玉双鸭7∶封底新疆和田达玛沟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东壁北侧观自在菩萨8∶封面山东平原北齐天保七年石造像1.造像正面2.基座右立面供养人及题铭8∶封二四川广元皇泽寺唐代石刻摩崖造像1.55号龛2.56号龛8∶封三河南登封告成春秋墓出土佩饰9∶封面河南荥阳晋墓、唐墓出土器物1.西晋铜镜(M3∶15)2.西晋陶盘口罐(M3∶24)3.唐代青瓷盘口壶(M1∶4)4.唐代褐釉盘口壶(M1∶3)9∶封二昆明太和宫金殿1.金殿西面外观2.金殿内部藻井仰视9∶封三张家川马家塬墓地出土金腰带饰10∶封面甘肃永昌水泉子汉墓出土木简10∶封二、三江苏无锡鸿山邱承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玉琮11∶封面洛阳王城广场战国墓(西区M37)出土器物1.铜鼎(M37∶23)2.铜盘(M37∶25)3.铜豆(M37∶32)4.铜(M37∶44)5.兽面形玉饰(M37∶9-2)11∶封二洛阳理工学院文物馆收藏的战国信安君鼎1.信安君鼎2.盖左侧铭文3.盖右侧铭文4.盖中部铭文5.腹部铭文11∶封三江西浮梁凤凰山窑址出土C型匣钵与A型执壶12∶封面浙江德清亭子桥战国窑址1.遗址全景2.Y2全景12∶封二浙江德清亭子桥战国窑址出土原始瓷器1.C型碗(T304③∶84)2.镇(T202⑤∶6)3.B型碗(T202⑤∶48)4.提梁壶(T202⑤∶76)12∶封三(责任编辑:梁秋卉)。
【作文】浅谈荆州博物馆之行
浅谈荆州博物馆之行:一座历史名城的见证荆州博物馆馆员在谈到荆州博物馆的丰富馆藏时,都会很自豪地提起荆州作为楚郑都的这辉煌的400多年。
博物馆13万件珍贵馆藏里的很大一部分都与“郢都”这座大遗址不断被考古发掘有关,都与奇妙神秘的楚文化有关。
天星观一号墓出土的双头镇墓兽,天星观二号墓出土的漆羽人、凤鸟莲花豆和一套取暖用器铜篓、铜炉及铜漏铲,马山一号墓出土的对龙对凤纹浅黄绢面绵袍,高台汉墓出土的龙凤纹漆盘等,都属于镇馆之宝,其中漆羽人和凤鸟莲花豆还曾作为中国国宝在日本东京和大阪展出过。
一、越王剑一一楚文化之雄风代表湖北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绝世宝贝一一“越王勾践剑”,它虽一经出土就离开了荆州,但却与荆州博物馆的“越王剑”系列有着很深的渊源。
正是这些“越王剑”见证了昔日国力强盛的大楚国。
1965年,荆州江陵县望山1号楚墓出土了这件中国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宝剑一一“越王勾践剑”。
据当时主持发掘的考古队长谭维四回忆,当他们在墓主人骨架的左侧发现这柄装在黑色漆木剑盒内的青铜剑时,刚开始并未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当剑从剑鞘中拔出来的那一瞬间,所有人都惊呆了:只见它寒光闪闪,锋利异常,剑身布满美丽的黑色菱形花纹。
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在地下深藏了2000余年,依然能吹毛断发。
战国时代,以步骑战为主,剑是主要兵器,青铜剑因而大量生产。
当时,南方各国以吴越的铸剑技术最高,越王之剑代表了铸剑的最高水准,但是2000多年后,这些越王之剑却在楚地荆州大量出土。
继“越王勾践剑”之后,荆州江陵藤店1号楚墓又出土了“越王州勾剑”,与“越王勾践剑”类似,剑身光亮而不锈蚀,剑身上都有双勾鸟篆浮雕铭文。
专家通过解读“州勾剑”的铭文“越王州勾自作用剑”,发现剑主乃是越王勾践之后的第四代越王,此剑出自楚墓,很可能是楚灭越后流入楚地的。
专家在研究“越王勾践剑”在荆州出土的原因时,则提出“嫁妆说”和“战利品说”等。
除了“越王州勾剑”,荆州博物馆内还收藏有数柄越王剑,它们同样享誉四方,如出土于江陵张家山楚墓的“越王盲姑剑”;出土于故楚郑都北郊的“越王鹿郑剑”等,其中勾践之子所用的“越王鹿郑剑”和“越王勾践剑”并称“越剑双绝”。
試説江陵天星觀、秦家嘴楚簡的紀年
試説江陵天星觀、秦家嘴楚簡的紀年⊙清華大學李學勤内容提要本文就江陵天星觀1號墓簡、秦家嘴99號墓簡和秦家嘴1號墓簡的紀年問題進行了探討。
據曆日推知,江陵1號墓簡“秦客公孫鞅問王於郢之歲”合於公元前340年,“齊客申雘問王於郢之歲”是公元前339年;秦家嘴99號墓簡與天星觀1號墓簡同時;秦家嘴1號墓簡“周客無王于宋東之歲”是楚頃襄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
關鍵詞江陵天星觀1號墓簡秦家嘴99號墓簡秦家嘴1號墓簡曆日紀年一、天星觀1號墓簡江陵天星觀1號墓,是荆州地區博物館在1978年發掘的。
墓早期曾遭盗掘,但仍在墓的西室發現竹簡,“一部分夾在漆皮中,壓在兵器杆下,被盗墓者踩斷。
一部分放在竹笥内,保存較好……經初步整理,簡文内容有‘卜筮記録’和‘遣策’。
整簡70余枚,其餘殘斷”。
①發掘報告已於1982年發表於《考古學報》,但簡迄未全部公布,只有報告和黃錫全先生《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輯證》、滕壬生先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印出少數照片,滕書還摘摹了若干字形。
②王明飲先生撰有《湖北江陵天星觀楚簡的初步研究》論文③。
①湖北省荆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天星觀1號楚墓》,《考古學報》1982年第1期。
②黃錫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輯證》,圖版179。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報告説明墓主是邸陽君番(潘),係潘崇一族之後。
關於墓的時代,報告舉出其青銅鼎足形似望山1號墓、藤店1號墓的鼎,而與擂鼓墩1號墓的相差較遠。
小口鼎、盉尤與望山1號墓所出相近。
陶瓮,則類於信陽長台關1號墓。
報告還特别指出,卜筮簡中有“貞人”雘志,其人也見於望山1號墓簡,“可知兩墓的年代應相差不遠,當均爲戰國中期。
”①天星觀1號墓簡有四條紀年,多見的兩條是“秦客公孫紻問王於郢之歲”和“齊客申雘問王於郢之歲”②。
發掘報告説:“在‘卜筮記録’中,三條簡文記有‘秦客公孫紻(鞅)聞(問)王於郢之歲’的年號……無疑,秦客公孫鞅使楚,是楚國這一年中外交活動方面的重大事件,可見,公孫鞅其人,在秦國是一位重要人物,在秦楚兩國關係中起過重要作用。
战国楚历大事纪年辨正
第46卷 第6期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46N o .62023年11月J o u r n a l o fY a n g t z e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N o v .2023收稿日期:20230520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 荆州古城历史文化博览园建设项目整体策划 (B X L B X 0339)作者简介:王红星(1957-),男,湖北武汉人,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先秦㊁楚文化考古及相关问题研究㊂欢迎按以下格式引用:王红星.战国楚历大事纪年辨正[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6(6):54-62.战国楚历大事纪年辨正王红星(荆州楚文化博物院,湖北荆州434020) 摘 要:通过对出土楚历资料认识过程的梳理,认为楚历是早已失传的先秦古历,特点是以前一年大事纪年,以荆为岁首,月序为荆㊁夏㊁享月㊁夏㊁八月㊁九月㊁十月㊁爨月㊁献马㊁冬㊁屈㊁远,岁首荆对应秦历正月㊁实历三月㊂据此,将出土楚历日材料入实历,确认了15个楚国大事纪年的具体年代,证明楚历与夏历㊁殷历㊁周历㊁颛顼历均有区别,同时证明楚人已具备科学的天文观测知识㊂关键词:战国;楚历;大事纪年;岁首;月序分类号:K 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23)06-0054-09楚地出土的战国楚大事纪年资料,对于确定具体楚器及墓葬下葬的绝对年代,补充传世文献失载的史实,建立楚文化研究的年代标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㊂由于学人对战国楚历岁首㊁月序,大事纪年是以当年大事纪年还是前一年大事纪年,同一批文字资料的不同纪年是否相连续,与历史大事的对应等,均有不同的认识,使多数大事纪年的确切年代无法定论㊂陈伟等著‘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收录了绝大部分楚历纪年资料,且汇集吸纳海内外学者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对部分简册重新缀合㊁编连,对异体字和假借字随文注出了通行字[1],为研究楚历提供了更为可信的依据㊂本文所引用楚纪年材料的编连和通行字多采纳于此著㊂出土楚历资料的不断丰富,以及前人对楚历持续不断的研究,使其历史的原貌逐渐呈现㊂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楚国大事纪年认识过程的梳理,廓清楚历岁首㊁月序㊁大事纪年的原貌,再从墓葬年代入手,讨论同批次不同大事纪年是否年代相连续,然后结合历史背景,对照历谱,复原部分大事纪年的年代㊂一㊁岁首㊁月序㊁大事纪年上世纪50年代,在安徽寿县出土了鄂君启节,其上有铭大事纪年 大司马昭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 ,据‘史记㊃楚世家“载怀王六年昭阳破襄陵,知金节 制作年代当在公元前323年㊂[2]其时,因鄂君启节所记之事与文献所记完全吻合,故对 大司马昭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 定为当年大事纪年,学界没有异议㊂1966年初发现的望山一号墓楚简,不仅新见两个大事纪年,还出现荆夷㊁爨月㊁献马等楚特有的专月名㊂[3](P 310~312)由于这类专月名在文献中无可稽考,所以不能确知它们各自对应的是哪一个月份㊂1975年冬,学者发现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中有秦㊁楚月名与日夕对照表,见表1所示㊂[4](P 190~191)这一重要发现使楚专月名对应的序数月名及月次一目了然,但学人对楚历岁首㊁建正仍有较大的分歧㊂第46卷第6期王红星:战国楚历大事纪年辨正曾宪通认为,楚在战国时已用夏历,即以建寅之夏正为岁首㊂秦占楚地后将楚用夏历月次改从颛顼历,所以 对照表 上两者月次相差为三个月㊂从用夏历改为用颛顼历,只要将夏历的四月㊁五月㊁六月㊁七月分别改为七月㊁八月㊁九月㊁十月就行了,并不需要改变夏历与楚月名之间原来的搭配关系㊂[5]表1 秦楚月名、日夕对照简号秦楚月名㊁日夕对照睡简793十月楚冬夕日六夕十二月楚夏杘日八夕八六月楚九月日十夕六睡简794十一月楚屈夕日五夕十一三月楚纺月日九夕七七月楚十月日九夕七睡简795十二月楚援夕日六夕十四月楚七月日十夕六八月楚爨月日八夕八睡简796正月楚刑夷日七夕九五月楚八月日十一夕五九月楚献马日七夕九潘啸龙认为,秦楚月名对照表中的冬夕㊁夏对应冬㊁夏,二者之间相隔的三个月为春,可证楚历用周正㊂又从四时与月次的搭配看,屈夕为孟春正月,刑夷为季春,冬夕属季冬,故楚历应以屈夕为岁首㊂他还认为楚在战国时期并用夏历和周历㊂[6]王胜利按秦楚月名对照表楚七月㊁八月㊁九月㊁十月的排列顺序逆推,知与秦十月相对应的楚冬夕是为楚正月㊂因秦十月为亥月,所以表中的楚月份当属于一种正月建亥的楚历㊂他注意到楚国同一事件的记载,‘春秋“都比‘左传“早一个月㊂这是因为‘春秋“所据为鲁史,鲁用周正,‘左传“所据为楚史,楚用亥正所引起的㊂据此证明,楚国至迟从郏敖在位时期起就已开始行用以亥月为正月的历法㊂[7]张闻玉认为,秦楚月名对照表是将秦历纪月序数与楚人俗用月名一一对照,无代月名的四个月份又索性用秦历岁首顺次一一数记标明,便于楚人行用,再由日夕昼夜长短分度,分别对应春分㊁秋分㊁冬至㊁夏至所在之秦楚之月,楚历岁首刑合秦历正月,日六夕十,正惊蛰所在之月,楚历第二个月夏合秦历二月,日八夕八,正春分所在之月,可证楚历乃行寅正㊂他还对王胜利所引三个文献依据逐一辨析,认为春秋经传这种历日不合的现象几乎俯拾即是,均不能证成其说㊂[8]1987年发现的包山楚简有大量大事纪年㊁月名㊁日辰干支记录,是出土楚简历法资料最多的一次㊂[9](P 348~399)刘彬徽据包山楚简月序与秦楚月名对照表一致,认定楚历岁首为冬,再逐一辨析楚历夏正㊁周正㊁亥正均难以置信,又据‘史记㊃历书“有周正㊁殷正㊁夏正的记载,提出了战国楚历建丑的新见解㊂[10](P 533~547)王红星同意刘彬徽的观点,同时他认为楚国大事纪年是用前一年大事纪年,颁行大事纪年可能在前一年之年尾㊂他还注意到包山楚简的首简有纪年,有多个月名者则一定是荆在最前,简文中与下葬之年相连的有四个纪年㊂楚国大事纪年为楚官历,民间则并行寅正夏历㊂[11](P 521~532)上述两文发表后引起热议,同仁普遍不接受楚历建丑,但认为楚历以前一年大事纪年可信㊂何幼琦采信这些纪年都是史事发生的翌年,七个年份是公元前322年至316年,专名的月序也安排得不错㊂他指出,从先秦到西汉前期,从来没有正月建丑和殷正建丑的记载㊂殷正建丑说创自董仲舒的三统立正论㊂包山简历的年始是冬夕建亥,其性质是巫师专用的神历,绝非民用的楚历㊂[12]王胜利认为,包山楚简的月名材料证明,秦楚月名对照表所展示的十二个楚月份的排序是准确可靠的,包山二号墓作为战国中期的楚墓,其所出土的竹简使用亥正历记事,应是可以肯定的㊂他同意楚历是以前一年的大事纪年,因殷正历与亥正历的岁首相差两个月,在历谱的排列中,两种历同年同月的日辰干支一般只会有一日之差,所以他认为七个年代认定,与根据楚用亥正的认识所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㊂[13]陈伟根据包山楚简卜筮简与祷词的对应关系,证明冬在夏之后;根据疾病贞的病情变化过程,证明远在爨月之后㊂加上已知荆至爨月和冬与屈的位次,断定荆为岁首,似乎证实了楚用夏正㊂又从楚历八月为孟夏,冬为秋三月,夏为孟春,说明楚历的四季划分要比夏历晚出一个月,是一种后世失传的先秦古历㊂他还补充了一些重要史料,证明王红星提出的楚历以前一年大事纪年以及七个纪年的年代真实可信㊂他回避楚历建正,将岁首改订为荆,对应实历三月,包山楚简全部日辰均与历表实历吻合㊂[14](P 1~20)刘信芳认为,复原的楚历就是楚历,不必说成楚用颛顼历,楚用殷历或楚用夏历之类㊂他根据包山楚简之岁 的历日干支,参考秦楚月名对照表,推测出此年九月的朔日应是丁酉㊂据此,再以简文㊃55㊃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11月所记全部历点入干支表;继以中历实朔作为依据附入朔日;以秦楚月名对照表为依据附入月名㊂年号的推定采用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历实朔依据竹简实录作了有限的校正,扩展出了包山楚简全部七年的历谱㊂[15]武家璧注意到包山楚简记载,在盛公之岁和邵愲之岁的荆之月举行了 集岁 占,亦即 正月旦 的岁首占,进而论证楚国历法同时行用‘颛顼历“的大正和小正,荆是‘颛顼大正“的四月,相当于‘颛顼小正“的正月,是斗柄建寅的立春月㊂楚简的月名采用‘颛顼历“大正月序,岁首建亥,为后来秦汉‘颛顼历“所继承㊂‘颛顼历“小正也同时在楚国使用,荆之月是‘小正“的岁首,又称 王者岁首 , 正月旦 是传统的 候岁 之日㊂[16]李家浩根据秦楚月名对照表,由秦用颛顼历,以夏历十月为岁首,其月名仍然使用夏历月名,认为楚也是用颛顼历,以夏历十月为岁首,其月名自成一套,指出这种月名实际上是颛顼历与周历的结合㊂又据九店五十六号墓出土楚简用的是夏历,以夏历正月为岁首,(一二)组简的四季是按照夏历来划分的,认为楚历法的情况十分复杂,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㊂[17](P 62~63)宋华强从包山简㊁望山简㊁葛陵简中 卒岁 的词义,是从占卜之日到当年年底的时间段,考察出屈为岁首和冬为岁首与简文 卒岁 的用法相矛盾,只有荆说符合,证明当时所用历法是以荆为岁首的夏历㊂[18]通过对上述出土楚历资料认识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出多数学人对楚历岁首㊁月序㊁以及以前一年大事纪年已达成共识,但对楚历是何建正则分歧较大㊂秦楚月名对照表的出土,使楚历各月先后的相对关系得到了明确㊁系统的显示㊂包山卜筮祷词疾病贞,从之岁开始,爨月己酉4次占卜疾病,下心有疾,甲寅病情好转(218)㊂远癸卯1次占卜疾病,病腹疾,以少气,尚毋有咎(207)㊂悼愲之岁荆之月己卯5次占卜疾病,病情加重,已不能吃饭(236)㊂夏己亥1次占卜疾病,尚毋死(249)㊂丧葬简记悼愲之岁享月丁亥,左尹葬(267)㊂[1](P 93~120)由此可知病起至死的全过程,临死之前几个月多有记录,却不见悼愲之岁的冬㊁屈㊁远㊂按内容编连后的包山楚简的首简有纪年㊁有多个月名者则一定是荆排在最前面㊂新蔡简零248号简有远㊁荆赛祷 的记载㊂[1](P 421)彭家湾183号墓8号简齐客祝问王於郢之岁,远之月,丙辰之日,义以长为娥贞:既有腹心之疾,从远之月以就夏,三月期㊂ [19](P 3)这两条材料,是否说明排在前面的远为楚历岁首呢?包山楚简207~208记之岁远癸卯苛光为贞问疾病,在后面的占辞中说: 吉㊂荆且见王㊂ [1](P 93)这条记载,似乎远在荆之前㊂陈伟认为此处远㊁荆一前一后的相对顺序是没有疑问的,但说这处荆也属于之岁而不是次年,却缺少必要的证据㊂[14](P 3~4)与此同理,前述两条材料只能证明相关两个或三个月的相对顺序,但这几个月是否属于同一年却无从判断㊂结合上述病起至死的全过程疾病贞记录,以及前述诸家对楚简月序㊁四季的划分,集岁㊁卒岁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夏家台一〇六号楚墓出土‘日书“第二部分,按十二个楚月名的顺序,详细指明各月中的吉凶日辰,其起始月为荆[20](P 31~43),可证楚历岁首为荆㊂确定楚历岁首为荆,再参考秦楚月名对照表,可知楚月序为荆㊁夏㊁享月㊁夏㊁八月㊁九月㊁十月㊁爨月㊁献马㊁冬㊁屈㊁远㊂包山楚简多次出现岁首荆之月就已见大事纪年[11](P 521~532),可见楚历是以前一年的大事纪年,并在前一年年尾颁行㊂这些纪年均为王徙郢或外交等国家大事,可见其不是巫师专用的神历,而是楚国官历㊂楚历岁首为荆,由秦楚月名对照表知其对应秦历正月,而秦历正月对应实历三月,见表2所示㊂表2 楚㊁秦㊁实历月份对照历名月名楚荆夏享月夏八月九月十月爨月献马冬屈远秦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实历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上述学者对楚历建正分歧较大的原因,一是因为出土文字材料从未涉及楚历建正;二是因为历代经学家的各种繁复考据,使楚历建正问题错综复杂㊂实际上,将已出土的楚历日资料分别检验建寅㊁建㊃65㊃第46卷第6期王红星:战国楚历大事纪年辨正丑㊁建子㊁建亥诸说,均有一至二日误差㊂可见失传已久的楚历情况十分复杂,楚历是否使用过夏历㊁殷历㊁周历㊁颛顼历也缺乏确证㊂因此,在没有新的出土文字材料证明楚历建正之前,如果从出土文字资料入手,确定楚历的岁首㊁月序,在考古认知的年代框架下,结合文献记载,将出土历日资料入实历,或许是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㊂我们根据楚历岁首为荆,月序为荆㊁夏㊁享月㊁夏㊁八月㊁九月㊁十月㊁爨月㊁献马㊁冬㊁屈㊁远,将出土楚简历日资料入实历,以此验证上述方法是否可行㊂二㊁包山楚简大事纪年包山楚简历法资料最全,此前已有不少学者对其年代进行了讨论㊂徐少华曾就大司马悼愲其人其事及其活动时代,郙之地理位置,悼愲任大司马期间所发生的与郙有关的战事分析等三个方面来综合考察,认为悼愲之岁应为公元前303年㊂[21]按照楚以前一年大事纪年,则以此事纪年为公元前302年㊂遗憾的是,包山楚简悼愲之岁多数日辰干支,均与‘中国先秦史历表“实历此年不合㊂为求合历,武家璧认为楚简的月名采用‘颛顼历“大正月序,岁首建亥,据此将悼愲之岁定为公元前303年,盛公之岁定为公元前311年㊂[16]显然,他忽略了楚是以前一年大事纪年,也没有注意到监之岁至悼愲之岁的四年记事是紧密相连的,而盛公之岁至悼愲之岁有年代相连的为墓主贞问吉凶祸福的卜筮祷词记录,尤其是由墓主病情逐步加重至死亡的过程,更是证明之岁与悼愲之岁密不可分㊂[11](P 521~532)陈伟指出王赧徙都西周后,周室恐不会再以 东周 为号,故之岁应在王赧元年(前314年)之前㊂[14](P 15)因此,武家璧关于上述两个大事纪年年代的推定难以成立㊂李学勤认为,包山楚简所记 鲁阳公 齐客 各事与无关,属追记过去的成案,不能说明这两个纪年与其他的纪年有相连的关系㊂进而考 鲁阳公以楚师後城郑之岁 是指鲁阳文君有意伐郑,因受墨子之谏,转而为郑筑城之事,据此认定鲁阳公之岁应在公元前394年,验以历日相合,公元前393年便不合了㊂[22]此说与前述楚历以前一年的大事纪年相悖,且墨子游于楚之鲁阳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53年前后, 鲁阳公 与 鲁阳文君 所指不是同一人,鲁阳为县邑,鲁阳公为其县公㊂[23]楚怀王时期,淮水㊁汝颍上游重新被楚国控制,鲁阳也再次成为楚地㊂鲁阳的收复,县署的重建,当在 鲁阳公以楚师后城郑之岁 之前㊂[24]战国末至秦代的秦器鲁阳戈[22],说明至秦代鲁阳仍是非常重要的地名㊂上述诸家论说难以成立,我们再重新检验一下包山楚简的七个纪年的年代㊂包山二号楚墓的下葬年代经考古类型学分析,介于望山一号墓与张家山二〇一号墓之间,约为楚怀王前期㊂[25](P 330)包山楚简发现七个大事纪年,可简称为:邵阳之岁㊁陈豫之岁㊁鲁阳公之岁㊁监之岁㊁盛公之岁㊁之岁㊁悼愲之岁㊂其中由简文内容联系可知监之岁㊁盛公之岁㊁之岁㊁悼愲之岁四个纪年紧密相连㊂十一个月名是荆㊁夏㊁享月㊁夏㊁八月㊁九月㊁十月㊁爨月㊁冬㊁屈㊁远㊂通过残简缀合㊁内容编连,排除明显误记的之岁夏之月甲戌之日(12),获年㊁月㊁日清楚的日辰干支204个㊂[11](P 521~532) 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 课题组对一部分包山楚简拍摄了红外和数码照片,对少量影响阅读部分进行了重新编连,新增年㊁月㊁日清楚的日辰干支9个,但没有改变各大事纪年的每月首尾日辰㊂[1](P 1~137)考虑到包山楚简共存于一墓,简文内容又多是当时实录,我们据 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 课题组新释包山楚简部分,按荆为岁首,将七个纪年的全部日辰,分别按楚历夏正㊁殷正㊁周正㊁颛顼历㊁实历,与‘中国先秦史历表“楚怀王年间的所有年份一一对应,其中夏正㊁殷正㊁周正㊁颛顼历均有误差,只有将荆对应实历三月,则实历前316年至前322年的所有日辰皆可入历,见表3所示[26](P 201~202),且发现前317年享月朔日己巳,八月月小,朔日戊辰,晦日丙申㊂这一结果,证明楚历确实是以荆为岁首,以前一年的大事纪年,同时证明楚历是久已失传的先秦古历,不能简单地与夏正㊁殷正㊁周正㊁颛顼历套合㊂三㊁其他楚简大事纪年新蔡葛陵一号楚墓出土了9个大事纪年,其中王徙于鄩郢之岁 是这些年份中最晚的一年㊂报告作者据随葬器物特点及出土文字资料综合考察,推定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楚悼王末年,绝对年代为公元前340年左右㊂[27](P 181~184)因为王徙于鄩郢之岁直接关系到楚王徙鄩郢的具体时间,故研究者极为重视㊂刘信芳据荆对应秦历正月和夏历正月[28],李学勤据楚历建亥,定此年为楚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29],刘彬徽据楚历㊃75㊃① 陈伟:‘读清华简<楚居>札记“,简帛网(2010年1月8日),h t t p ://w w w.b s m.o r g .c n /?c h u ji a n /5568.h t m l ㊂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11月建丑定此年为公元前398年[30](P 378),宋华强据楚用夏历建寅定此年为公元前398年㊂[31](P 134)‘清华简㊃楚居“载: 中谢起祸,焉徙袭肥遗㊂邦大瘠,焉徙居鄩郢㊂ [32](P 182)据此,李学勤将 王徙于鄩郢之岁 改定为公元前398年㊂[33]陈伟注意到‘清华简㊃楚居“所记 中谢起祸 与吴起之死有关①,按此理解,则此事发生在楚悼王之后,王徙于鄩郢之前㊂那么王徙于鄩郢之岁当在楚悼王之后的楚肃王时期,这一年代范围亦在考古报告确定的年代范围内㊂表3 包山楚简大事纪年日辰与实历对照年代大事纪年月名实历朔日日辰前322邵阳之岁夏丁卯庚午前321陈豫之岁八月庚申乙酉前320鲁阳公之岁屈壬子丁巳前319监之岁享月辛亥乙卯㊁丁巳前318盛公之岁荆乙亥癸巳㊁乙未屈庚午戊寅前317之岁荆己巳壬申至戊寅夏己亥癸卯至丙寅享月己巳己巳至丙申夏戊戌己亥至丙寅八月戊辰戊辰至丙申九月丁酉戊戌至乙丑十月丁卯乙亥至乙未爨月丙申己亥至丙辰冬乙未癸丑远甲午癸卯前316悼愲之岁荆癸亥己卯夏癸巳己亥享月癸亥丙戌㊁丁亥上述年代中哪个正确?当按楚历岁首荆结合历表实历检验方能知晓㊂‘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对新蔡葛陵简进行了重新拼合㊁编连,据此将王徙于鄩郢之岁历日归纳如下:享月己巳(乙一16;乙一26㊁2)㊂夏己丑(乙一5;乙三49㊁乙二21),乙巳(甲三225㊁零332-2;乙一12;乙一18;乙二25㊁零205;乙四67㊁零103;),癸丑(甲三299),乙卯(甲三114㊁113),癸亥(甲三204)㊂八月丁巳(甲一3;甲二6㊁30㊁15),己未(甲三26),辛酉(甲二14㊁13;乙三29;零315),己巳(甲三215),庚辰(甲三221)㊂[1](P 394~466)上述夏己丑至癸亥达35天,而八月有丁巳㊁己未㊁辛酉,可知癸亥释文存疑㊂武家璧将 癸亥 改释为 癸巳 [34],可从㊂宋华强由新蔡葛陵简其他纪年均无夏之月,将残简 夏之月丙辰之日(零200㊁323) 归入王徙于鄩郢之岁,据楚历为夏历建寅,定丁巳为八月朔日㊂并据楚历岁首荆,楚历八月为夏历五月,楚历夏为夏历四月,对照历表,公元前398年历日正好容得下王徙于鄩郢之岁享月㊁夏㊁八月的所有干支㊂[31](P 134)实际上,新蔡葛陵残简多次出现夏(甲二8,甲二9,甲三159-3,乙一4㊁10㊁乙二12,乙一17,乙一28,零27,零96,零182,零267㊁269,零200㊁323,零360),很难确定其他纪年简均无夏之月㊂[1](P 394~466)本文前已论及,如按夏历建寅,岁首荆为夏历一月,则包山楚简纪年有多个日辰干支不合历㊂结合前述中谢起祸与吴起之死有关,以及与包山楚简大事纪年的合历通盘考虑,定八月朔日丙辰似更合情合理㊂查‘中国先秦史历表“,楚肃王年间,只有楚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实历八月朔日丙辰,且新蔡葛陵简此年享月㊁夏㊁㊃85㊃① 朱晓雪:‘天星观卜筮祭祷简文整理“,简帛网(2018年2月2日),h t t p ://w w w.b s m.o r g .c n /?c h u ji a n /7720.h t m l ㊂第46卷第6期王红星:战国楚历大事纪年辨正八月三个月的所有日辰干支均可入历,可证王徙于鄩郢之岁为公元前377年㊂[26](P 190~191)新蔡葛陵楚简共有9个大事纪年, 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 课题组将其均归入 卜筮祭祷 类,其中大莫嚣阳为㊁晋师战于长城之岁 和 城鄩之岁 既无日辰干支,也没有编连出具体卜筮祭祷内容㊂[1](P 394~466)李学勤注意到大莫敖阳为曾出现于曾侯乙墓简,并据相关材料推测楚㊁晋战于长城之事为公元前404年㊂[29]实际上,阳为之岁是否能归入卜筮祭祷类简?阳为之岁所述内容是否为追记?曾侯乙墓简和新蔡简所记的阳为是否是同一个人?阳为之岁是否为公元前404年?限于资料不足,学术界对此并无共识㊂因此,对于没有确认日辰干支记录的阳为之岁和城鄩之岁,目前只能存疑,搁置不论㊂根据新蔡葛陵简共有9个纪年,其中最晚的王徙于鄩郢之岁为公元前377年,我们按楚历岁首荆(实历三月),将新蔡葛陵简年月日明确的日辰,查对公元前385年至前377年历表[26](P 189~190),见表4所示㊂表4 新蔡楚简大事纪年合历大事纪年年代前385前384前383前382前381前380前379前378前377蒌茖之岁ɿɿɿɿѲ至师于陈之岁ɿɿɿɿ我王于林丘之岁ɿɿɿɿɿ王复于蓝郢之岁ɿɿɿɿ陈异之岁ɿɿɿ郑余之岁ɿɿ王徙于鄩郢之岁ɿ因阳为之岁和城鄩之岁没有缀合出月㊁日记录,据表4,目前只能确认王徙于鄩郢之岁为公元前377年㊂其他纪年因日辰干支较少,不同大事纪年在前377至前385之间,同一年内均有合历的重合㊂唯有前383年,只有王复于蓝郢之岁合历㊂王复于蓝郢之岁见于卜筮祭祷记录简,其距王徙于鄩郢之岁当不远,有可能王复于蓝郢之岁为前383年㊂其他大事纪年由于其所记日辰太少,合历年份较多,不便妄加猜测㊂朱晓雪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江陵天星观 卜筮祷祠 简释文重新进行了整理,内容较为可信㊂现将年月日齐备的大事纪年归纳如下①:齐客绅(申)雘(获)问王于郢之岁,夏之月癸丑之日(6-1㊁7-1)㊁丙辰之日(6-2),夏之月庚戌之日(4-1),八月庚辰之日(8),十月庚辰之日(9-1),爨月己酉之日(10),献马之月己卯之日(11-1),冬之月己酉之日(1-1),屈之月己卯之日(2)㊁癸卯(3-1),远之月丙午之日(5-1)㊂秦客公孙紻问王于郢之岁十月丙戌之日(13-1㊁14),冬之月甲寅之日(12-2)㊂左师(虐)聘于楚之岁,夏之月己丑之日(15-1)㊂郙(巴)客公颂跖楚之岁,荆之月癸巳之日(16)㊂朱晓雪还对江陵秦家嘴竹简释文进行了校理,其中亦有 秦客公孙鞅聘于楚之岁,八月庚子之日(M 99.1) [35](P 102~120)㊂天星观一号墓的下葬年代,报告认为应晚于公元前361年,而在公元前340年前后㊂[36]秦家嘴九十九号墓的年代约为战国中期后段㊂[37]秦家嘴出土的 秦客公孙鞅聘于楚之岁 ,当与天星观秦客公孙紻问王于郢之岁 属同一大事纪年,晏昌贵考该年在公元前356年至前340年之间㊂[38]天星观一号墓四个纪年简共存一墓,且内容均为卜筮祷祠,其年代应相邻,也当在上述年代范围内㊂按楚历荆岁首及用前一年大事纪年,查公元前356年至前340年实历,上述四个大事纪年合历情况见表5㊂[26](P 193~198)由表5可知,只有前350年远朔日丙午,申获之岁的所有日辰均全部入历,证明申获之岁为前350年㊂设若实录的天星观卜筮祷祠大事纪年简年代紧密相连,则这4个纪年只能是在前353年至前㊃95㊃。
湖北荆州肖家窝汉墓M1发掘简报
湖北荆州肖家窝汉墓M1发掘简报
王明钦;罗廷;王家益(绘图);王莉(绘图);彭巍(摄影);李志芳
【期刊名称】《文博》
【年(卷),期】2024()2
【摘要】2017年8月,荆州博物馆对湖北省荆州市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范围内的肖家窝汉墓M1进行了发掘。
该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出土陶器、铜器、漆木器等遗物,年代大致为西汉早期。
墓葬的发掘为荆州地区汉墓的葬制葬俗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总页数】9页(P24-32)
【作者】王明钦;罗廷;王家益(绘图);王莉(绘图);彭巍(摄影);李志芳
【作者单位】荆州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湖北荆州枕头台子墓地西汉墓发掘简报
2.湖北荆州朱家草场汉墓M29发掘简报
3.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4.湖北荆州纪南松柏汉墓发掘简报
5.湖北荆州凤凰地遗址西汉墓(M24)发掘简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北荆沙市瓦坟园西汉墓发掘简报
作者: 刘德银
作者机构: 荆州博物馆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985-996页
主题词: 西汉墓;腹径;长方形;图版;立柱;口径;模型明器;底板;出土;腹部
摘要: <正> 瓦坟园墓地位于湖北省荆沙市荆州镇郢北村三组一座东西向的小土岗上,南距古郢城北垣400余米,西北距楚故都纪南城约3公里,北与刘家坟、鸡公山、朱家坟等墓地相连(图一)。
1991年9月至10月,荆州博物馆为配合宜(昌)黄(石)公路江陵段施工取土,对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掘4座大、中型土坑木椁墓,依次编号为M1—M4。
现将这4座墓的。
从红光村发掘的彩绘石磬看纪南城南郊祭祀
从红光村发掘的彩绘石磬看纪南城南郊祭祀
孙继;向德福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17)002
【摘要】1970年,在距纪南城2公里处的红光村发现了一批绘有凤纹的石磬,通过对石磬和凤纹的研究,我们发现这批石磬与楚人的祭祀有着密切的联系,纪南城南郊有用于祭祀的祭坛。
南郊祭祀对象是一个以祭祀至上神太一为主体,并包括其它诸神在内的"百神"祭祀系统。
2004年公布的《上博(四).柬大王泊旱》可以作为楚人南郊祭祀的明证。
【总页数】5页(P148-152)
【作者】孙继;向德福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1.41
【相关文献】
1.西安南郊皇子坡村元代墓葬发掘简报 [J],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西安南郊荆寺二村西汉墓发掘简报 [J],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3.西安南郊上塔坡村132号唐墓发掘简报 [J],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4.纪南城南郊布局探析 [J], 向德富;向会斌
5.陕西西安南郊上塔坡村西汉墓发掘简报 [J],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家台秦墓竹简《归藏》全解
王家台秦墓竹简《归藏》全解朱兴国《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1993年3月,湖北省江陵县荆州镇郢北村(现荆州市郢城镇郢北村)王家台十五号秦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就有《归藏》!2000年8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简帛研讨会——“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荆州市博物馆王明钦先生发表了《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一文,披露了《归藏》的部分原始释文。
这次研讨会的论文集于2004年12月正式出版,即艾兰、邢文编:《新出简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王家台秦墓竹简《归藏》的出土及其释文的公开发表是《易》学史上意义重大的事件,《易》学领域的许多疑难问题,可由此解决。
王家台秦墓竹简《归藏》的构成原理与《周易》完全一致。
秦简《归藏》同样依据八卦四时休王之理来推断吉凶,偶尔也依据卦象之义断吉凶。
秦简《归藏》所用的卦象与《周易》所用的卦象属于同一意象体系。
在拙著《三易通义》[1]一书中已对王家台秦墓竹简《归藏》作了详细注解,今据读者反馈意见略作增补,乞学界同人继续批评指正。
说明:“/”表示竹简残断,“□”表示字迹模糊、无法辨认。
原重文符号今悉书本字。
阙文可补者补于“[ ]”内。
卦符改用文字描述。
按:王家台秦墓竹简《归藏》有坤、乾两卦的卦符,其文辞格式与其他卦有别。
其他卦格式为“卦符+卦名+曰:昔者……”。
笔者认为,这两卦卦名均未书,卦符下面一字不是卦名。
[ ] 寡曰不仁。
昔者夏后启是以登天,啻弗良而投之渊,寅共工以□江□/(501)坤上坤下。
卦名未书。
传本《归藏》该卦卦名为,笔者认为当是“輿(舆)”字省文而不是古文坤。
坤为舆(《说卦》、《周易·师·六三》、《周易·剥·上九》),故卦可名舆。
剥卦上九剥之坤,变卦为坤,《象传》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
”坤为众(《说卦》),坤为人民(秦简《归藏·介》),民犹君之舆,故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
楚文化考古报告集
楚文化考古报告集楚文化考古报告集报告《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科学出版社,1956年。
《长沙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年。
《江陵雨台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84年。
《江陵马山一号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
《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
《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
简报李景鹏:《寿县楚墓调查报告》,《田野考古报告》第一册,1936。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楚墓》,《考古学报》1959年1期。
邓峙一:《李品仙盗掘楚王墓亲历记》,《安徽文史资料选辑》,1960年6月。
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湖北江陵三座楚墓出土大批重要文物》,《文物》1966年5期。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浏城桥一号墓》,《考古学报》1972年1期。
湖北省博物馆等:《湖北江陵拍马山楚墓发掘简报》,《考古》1973年3期。
随县擂鼓墩1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7期。
河南省丹江水库发掘队:《河南省淅川下寺春秋墓》,《文物》1980年10期。
河南省博物馆:《河南淅川下寺一号墓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2期。
信阳地区文管会:《固始白狮子地一号和二号墓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1年4期。
高仲达:《当阳赵家塝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2年1期。
湖北省荆门地区博物馆:《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考古学报》1982年1期。
湖北省博物馆:《楚都纪南城的勘查与发掘》,《考古学报》1982年3期。
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长丰杨公发掘九座战国墓》,《考古学集刊》第2集,1982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南淮阳马鞍冢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10期。
湖南省博物馆等:《临漕九里楚墓》,《湖南考古辑刊》第三集,1986年。
荆门铁路考古队:《荆门市包山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5期。
宜昌地区博物馆:《当阳赵巷4号春秋墓》,《文物》1990年10期。
研究文献郭德维:《关于寿县楚王墓椁室形制复原问题》,《江汉考古》1982年1期。
荆州博物馆:湖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
• 馆藏丰富,男尸就不发了,怕吓 着大家。
• 其实荆州博物馆才是集荆楚文化 之大成者啊……江陵据说就是春 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首都郢都所在, 有非常多的皇族墓葬群还没有挖 掘。越王勾践剑就是在这里出土 的,然而现在在省博……谁说只 需要防国博……
看完古尸,继续前进,后面还有2个重要的专 题馆,一个是木漆器精品展,一个是丝织品 展。
• 几个展馆都不错,可惜珍品馆4月下旬开始闭馆维修,一年后才 开放,没看到干尸。下次再去吧。
• 荆州是十一的第一站 很早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名城 也是兵家必 争之地 战国 三国 宋元时候这是就饱经战火 所以荆州博物馆之行 期待很高 场馆不是特别大 3个小时能看完 越王剑不错但不如湖 北省博物馆那件 哈哈 我有点强迫症犯了。特别是推荐简牍文字 和古代漆木器这个展馆 我觉得就这凭借这两样傲视全国 大量竹 简和少量木牍出土于春秋到汉朝时期 记录了当时的医术 法律 历 法等 对照文字可以慢慢解读可以了解当时人对世界认识 漆木器 数量较多 保存完好 特别是图案颜色都很精美 感谢文物部门的辛 劳 3个小时走马观花看了一遍 意犹未尽 荆州博物馆的馆藏 远超 过日本什么东京京都博物馆 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湖南博物馆。两 个都很震撼。本来应该很有 历史,可是没留下啥东西
博物馆是免费的,很喜欢里 面的主题和展览,感觉整个 博物馆虽相较于其他博物馆 规模小,但是能看得出来整 个展览设计是下了功夫的。 尤其是文字那一块,很新奇, 还将文字和古代数学联系在 一起。棒!
• 荆州之行,我们从张居正故居开始,乘着观光车沿着古城墙外围 我们依次参观了远安门、新北门、大北门、三国公园、西门、新 南门、关羽祠、南门、关帝庙,然后步行去了荆州博物馆、关公 义园,最后从东门上了城墙并参观了宾阳楼、瓮城等,脚踏实地 地去感悟了历史悠久的先楚文化,聆听了“刘备借荆州”、“关 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楚文化探谜④】楚人用于的招魂法器长成什么样?真得能招魂复魄、让人魂归天为神吗?
【楚文化探谜④】楚人用于的招魂法器长成什么样?真得能招魂复魄、让人魂归天为神吗?著名作家屈远志:我们的肉体终有一天会死去,但我们的灵魂不死。
灵魂,这大概是人类发明的最难解释清楚的一个“唯心主义”概念。
一头猪被宰杀送至餐桌,没有人会认为这头猪会有灵魂,或至天堂,或到阴间。
古人虽没有自认为人类是“高级动物”,但却认为人类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拥有灵魂的。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死亡是有生命的物质的最终停止,同时还伴有蛋白质的分解。
然而,人们相信,在死亡的那一刻,灵魂会出离躯体,游离在空气之中,那些生前德行高的灵魂,则飞上九重天。
其实,灵魂寄托着人们对故人的哀思和怀念。
作家屈远志的长篇小说《灵魂不死》中曾写道,“我们的肉体终有一天会死去,但我们的灵魂不死。
”这个时候,灵魂,从一种精神的寄托升华成为对这种精神的坚持。
屈原,那个历史久远面目有些模糊的楚人先辈,就是在这种精神的坚持中,发轫出最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
2000多年前,楚怀王被秦国骗去软禁,客死他乡。
消息传回纪南城,屈原一边舞动着手中的魂幡,一边吟唱着“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
”“魂兮归来!哀江南!”他无比深情地召唤着楚怀王的魂魄,希望怀王的魂魄能从西北的秦国返回故里,归葬江南。
当时,南郡为楚地,地望在江南,屈原以江南代楚地,对怀王的魂魄进行深情地呼唤,暗中也希望怀王的魂魄能庇护他的家乡、他的祖国。
这些,被记录在《楚辞·招魂》中。
屈原手中舞动的、用于招魂的“魂幡”,源自楚人的创造,是“招魂复魄”“魂归天为神”的转换法器。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会轮回转世的。
而创造了与古希腊同样文明的楚人则认为,人的灵魂既可以四处游荡,也可以归天为神。
而那招魂的法器,则是楚人对灵魂理解和想象的具体载体。
绣幡西汉初至汉高后五年十一月庚午日(前2世纪初-前184年12月26日)长66.5厘米,宽58.8厘米2007年荆州谢家桥1号墓出土荆州博物馆藏长方形,顶端中间有一丝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一墓葬位置示意图2007年11月中旬,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乡清河村的一座古墓遭到盗掘,被护墓人员发现并及时报告公安部门进行了阻止。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荆州博物馆于2007年11月20~30日对该墓(编号为谢家桥一号汉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现将该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地位置与墓葬形制(一)墓地位置谢家桥一号汉墓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乡清河村六组,这里地处秦汉时期南郡江陵县城郢城东约2公里,西北距楚故都纪南城遗址约5.5公里。
20世纪70年代疏通的太湖渠自此地流过,谢家桥石桥横跨其上,谢家桥一号汉墓位于桥西北部低矮的岗地上,地理坐标为北纬30°22′34″,东经112°14′31.8″(图一)。
(二)墓葬形制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方向16°。
有不规则的斜坡墓道,方向185°。
墓口残长6.08、宽4.06米,墓底长5.16、宽3.2米,墓坑残深4.9米。
墓壁斜内收,斜度为87°,且在东、西壁约占椁高一半处各置宽0.1米的生土台阶一级,在北壁自椁盖板以下置宽0.1~0.14米的生土台阶两级。
墓道残长7.15、宽2~2.42米,墓道口最深处为2.95米,墓道的坡度为23°。
墓坑及墓道内填灰褐色杂褐红色斑的花土,近椁盖约0.5米处及椁室四周填土的颜色泛青,椁底板及垫木之下的凹槽内亦填灰褐色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荆州博物馆图二墓葬平面图杂褐红色斑的花土。
棺椁保存完好。
椁室长4.64、宽3.08、高1.85米。
椁由盖板及外围扣合的“收方”(出土遣策自名)、墙板、挡板、底板以及底板下的垫木构成。
盖板有6块,平列横铺,密封严实,长2.5、宽0.46~0.9、厚0.23米。
盖板外围以端头透榫扣合一圈收方,东、西收方长4.72、宽0.28、厚0.26米,南、北收方长3.2~3.26、宽0.28、厚0.26米。
墙板、挡板的长、宽及厚度不一,且上侧墙板、挡板的外壁均呈“凸”字形,墙板长3.74、宽0.57~0.61、厚0.2~0.25米,挡板长2.62~2.76、宽0.54~0.64、厚0.18~0.25米,墙板与挡板为未透顶的浅槽套榫结构。
底板有5块,平列纵铺,中间及两侧的3块较厚,每块长4.1、宽0.5~0.51、厚0.25~0.28米,其余2块宽0.5~0.53、厚0.18米,5块底板拼合后总宽2.54米。
底板下横置2根长方形垫木,垫木两端与两侧的椁底板以木楔拴锁,木楔长0.24、宽0.06、厚0.04米。
除去收方及椁盖板之后,椁室平面呈“”形,由2根纵隔梁及2根横隔梁隔出棺室、东室、南室(足箱)、西室、北室(头箱)各1个,各室之上均铺有分板。
棺室与东室、南室、西室、北室之间皆有门窗结构。
棺为单棺,呈长方盒状,内外均髹黑漆,长2.48、宽0.88、高0.83米。
棺盖与四周壁板的连接采用“M ”形子母榫扣合,墙板与挡板的连接为凹凸边榫嵌接和子母透榫结构,墙板与底板的连接为栓榫结构。
棺内有大量的丝织品残片,保存情况较差。
人骨架保存较好,头向朝北,葬式为仰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2009年·第4期图三陶器1.高领罐(M1北室∶56)2.矮领罐(M1北室∶44)3.盂(M1西室∶37)4.甑(M1西室∶36)5.仓(M1西室∶35)(5约为1/8,余约为1/4)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2009年·第4期31.6厘米(图四)。
高领罐2件。
标本M1北室∶56,泥质灰褐陶,器表中下腹以上施黄衣,再施彩绘。
折沿,方唇,沿面微斜,口沿切面呈斜“T”形,唇略内凹,束颈,圆肩,扁腹,颈肩相交处转折较明显,中腹双折且略内凹,下腹斜收,平底内凹。
有盖,弧壁,盖内有子口,顶端有一凸壁柱状圆形抓手。
抓手内外壁施红彩,盖面用红、黑色彩绘几何形凤鸟纹。
颈、肩部以红彩带纹相隔,用红、黑、灰色勾勒几何形卷云状凤鸟纹,中腹饰网格状暗划纹。
口径11.5、底径9、通高23.5厘米(图三∶1)。
矮领罐5件。
标本M1北室∶44,泥质灰褐陶,器表中下腹以上施黄衣,再施彩绘。
口微敛,矮领,斜广肩,中腹双折较明显,下腹斜收,平底内凹。
有盖,弧壁,内作子口,顶端有一伞状圆形抓手。
抓手内外壁施红彩,盖面及肩中部各饰一周凹弦纹,盖面顶端饰向心水波状暗纹。
肩上部用红、黑色彩绘卷云纹,中腹饰网格状暗划纹。
口径11.9、底径8.2、通高15.9厘米(图三∶2)。
釜2件。
标本M1西室∶39,泥质灰褐陶。
口微敛,短颈,弧肩,中腹圆鼓,下腹斜内收,平底内凹。
肩部饰两个对称的衔环铺首。
口径10、高8.6厘米。
钵1件(M1西室∶41)。
泥质灰褐陶。
敛口,鼓腹,平底内凹。
口径7、高5.2厘米。
盂1件(M1西室∶37)。
泥质灰褐陶。
口微敞,折沿,方唇,沿面较窄且略下斜,唇略内凹,上腹外壁三折,内腹壁弧而不折,小平底微内凹。
口径16.4、底径5.8、高6.4厘米(图三∶3)。
甑1件(M1西室∶36)。
泥质灰褐陶。
敞口,平折沿,方唇略内凹,上腹外壁双折,内腹壁圆弧,小平底略内凹,底部有7个圆形小孔。
口径15.8、底径5.2、高7厘米(图三∶4)。
熏炉1件(M1北室∶54)。
泥质灰褐陶,器表下腹以上施黄衣,再施彩绘。
子口承盖,盖作折壁弧形隆起,顶端有伞状叠唇圆形抓手。
炉身为短柄豆形,敛口,方唇,上腹短直,下腹圆缓,腹较浅,喇叭形短柄及座。
炉身上腹与器盖直壁雕刻三角形纹,并各有三组竖向间隔圆点纹。
器盖弧壁的下部饰一周黑色波浪纹,上部雕刻不规则菱形纹(其中底部多有圆形穿孔),盖顶雕刻梯形纹(其中底部多有长条形穿孔)。
圆点及镂孔均以红、黑彩勾边或涂里,抓手内外壁施红彩。
口径17、底径9.8、通高16.7厘米(图五)。
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2009年·第4期仓1件(M1西室∶35)。
泥质灰褐陶。
由仓盖、仓身、仓座组成。
仓身呈圆筒形,口微敛,上腹较直,中腹微鼓并饰绳索状凸棱一周,深腹,平底,上腹中部开一个方形仓门。
仓盖呈圆形,斜壁隆起,顶端有一乳突,正面饰瓦棱纹,顶部内圈饰12道瓦棱纹,外圈饰4组28道瓦棱纹,宽窄相同,长短不一,呈放射状。
仓座呈圆形,直壁且对开两个长方形落地门,座顶略下凹。
仓身内底部有5.4厘米厚的稻谷。
口径22.6、底径22、座径22.4、盖径37.2、通高33.6厘米(图三∶5)。
灶1件(M1西室∶18)。
泥质灰褐陶。
灶底边为不规则弧形,顶边较平直,挡板斜倾且在上部凸出烟道,烟道的折端立一罐形烟囱,罐的肩腹部对称透戳4个三角形烟孔,灶面长。
一个梯形落地灶门,3个圆形火眼上置釜2件、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2009年·第4期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362009年·第4期37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2009年·第4期39图二六漆盘(M1西室∶32-1)(约1/2)葬用器。
1.生活用器有耳杯、盘、盒、壶、盂、卮、樽、匕。
耳杯84件。
出土时有7捆(其中10件一捆者有6捆,4件一捆者有1捆)以丝带绑缚,保存完好,另有20件散置,依形制及残存丝带推测原也应绑缚成10件1捆。
分大、小两种,大耳杯中有2捆共20件仅内外髹黑漆而未施彩绘。
标本M1北室∶17,形体较小,胎较厚重,出土时以丝带自杯耳及底交叉绑缚。
口呈椭圆形,弧壁,深腹,平底,假圈足,月牙形圆耳,耳面上翘。
器表髹黑漆,器内髹红漆,杯耳及外壁口沿用红色彩绘圆圈夹波折纹,外底边缘针刻一“王”字。
口长径13.4、口短径7.9、连耳宽10、高4.1厘米,10件通高14.1厘米(图一★)。
盘20件。
标本M1西室∶32-1,厚木胎,用一整块木板剜凿成器。
敞口,平折沿,厚方唇,斜弧腹壁,内底下凹,外腹壁略折,圜底近平。
器表、腹内壁上部及内底中央髹黑漆,余髹红漆。
内底中央朱绘3只连体凤鸟,沿面朱绘连续波折纹及椭圆点纹,唇面朱绘由纵向短线条和相交斜线及圆点组成的装饰纹样,腹内、外壁均朱绘一圈三角变形凤鸟图案,底部外圈朱绘带纹。
内底纹饰区外缘针刻一“王”字。
口径20.2、高4.4厘米(图二六)。
樽3件。
标本M1北室∶18,整器为深直腹圆筒形,器高大于器宽。
壁用薄木片卷接成形,盖、底均较厚,盖上有3个“S ”形铜兽纽,底部有3个粗矮蹄形足,均对称分布。
上腹一侧有一环形铜把。
平底。
器表髹黑漆,内髹红漆,于黑漆地上用朱红、褐色彩绘纹饰。
盖顶部绘两圈纹饰,内圈中央朱绘一只三首相连的变形凤鸟纹,四周绘云气状凤鸟纹及旋涡状卷云纹。
外圈及盖外直壁亦绘凤鸟及卷云纹。
器身外壁用朱红带纹将云气状凤鸟纹及旋涡状卷云纹隔开。
盖内、内底有针刻“王”字及烙印文字。
盖径13.7、腹径13.3、底径13.4、通高17.8厘米(图二七∶1)。
2.妆奁器具有奁、梳、篦。
奁2件,其中1件仅内外髹黑漆而未施彩绘。
标本M1西室∶26,单层无格圆奁,由盖和身套合而成,扁体,腹径大于器高。
盖呈阶梯状分4级隆起,平顶。
身为直口,直壁,外壁底部鼓出,圜底。
全器外髹黑漆,内髹红漆,器表于黑漆地上用红、黄色彩绘纹饰。
盖顶纹饰共分4圈,内圈中央朱绘一个变形凤鸟图案,再环绕4组对称的卷体云凤纹;第2、4圈分别以2组朱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402009年·第4期41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422009年·第4期Excavation of the Xiejiaqiao Tom b M1of Han Dynasty in Jingzhou,HubeiJingzhou Municipal MuseumThe Xie j ia q iao T omb M1lies in Qin g he Villa g e of Guan j u Countr y side,Shashi Distr ict,Jin g zhou Cit y, Hubei Province.In November of2007,Jingzhou Municipal Museum carr ied out a r escue rge q uantities of bur ial ob j ects were found includin g p otter y,br onzes,iron wares,lac q uerwar es,bamboo war es, fabric of silk,bamboo or wooden stri p s and tablets and so on.Amon g silk materials of Han D y nast y un-earthed r ecent years,silk mater ials in this tomb are the most valuable.Accor ding to r ecor ds on the bamboo str i p s,the tomb was bur ied in the fifth y ear of Em p ress Lǜ's r ei g n in the Wester n Han D y nast y.Because of the precise dating of the tomb,the form of the coffin and the styles of bur ial objects provides important evi-dence to date other tombs of Western Han Dynasty with acc ur acy.从墓葬形制看,椁盖板外围的收方与荆州郢城杨家山135号墓相似[1],此种形制在荆州较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