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国学之《三国演义》
初一语文古代文学名篇赏析之三国演义
初一语文古代文学名篇赏析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里程碑。
其描绘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代,以及三国英雄豪杰之间的权谋斗争、忠诚友情等多种人性面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三国演义进行赏析,探究其文学之美。
第一章此起彼伏的波澜壮阔三国演义以黄巾起义为开端,随后刻画了各个诸侯间的较量与征战。
小说中的战争场面宏大磅礴,令人读后热血沸腾。
其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是赤壁之战,曹操与刘备、孙权的三方对峙,通过火攻将曹军打败。
这场战役不仅描绘了三国时代的激烈战争,更展现了智勇双全的赵子龙、吕蒙等英雄人物的智谋和勇猛无畏。
第二章真实与虚构的结合虽然三国演义以历史事件为背景,但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多有虚构,以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例如,著名的三英战吕布,讲述了三位无名英雄联手击败了战神吕布的故事。
这种虚构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彰显了作者刘备对正义和英雄主义的追求。
第三章纷乱世间的人性面貌三国演义不仅在战争场面上展现了英雄豪杰的英勇,更在塑造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上给予了深入刻画。
诸如刘备的仁德、曹操的权谋、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等形象,都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人物。
而他们之间的友情、忠诚和背叛,更是令人动容。
这一切使得三国演义成为一个综合了历史、文学和哲学的杰作。
第四章反思与启示虽然三国演义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但其中透露出的智慧和智慧的启示却有着现实意义。
通过描绘历史中的权谋斗争,小说中呈现了各种人性的弱点,例如欲望之争、狡诈和欺骗等,从而使读者深思人性的复杂和伦理的纠缠。
同时,小说中的英雄形象也给予了人们力量和勇气,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和顽强。
结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
通过对三国演义的赏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也从中汲取启示,帮助我们面对现实中的挑战。
无论是在那个时代还是今天,三国演义都是值得我们永远去品味和思考的经典。
初中语文必背四大名著文学常识
初中语文必背四大名著文学常识中学生必知的四大名著文学常识一、《三国演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①曹操:权奸与英雄相结合的典型。
“白脸曹操”成为奸臣的代名词。
②诸葛亮:忠臣和智慧的化身。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个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③关羽:勇武和义气的化身。
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身陷曹营终不降,镇守荆州时违背了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方针,致使荆州失守,败走麦城而死。
④张飞:一个勇猛、坦率、刚直的武将。
痛打索贿的督邮;三顾茅庐时,耐不住性子要放火;关羽从曹营回来后,他举起枪便刺,误会消除后,他又痛哭参拜;长坂坡单枪匹马拦住曹军百万大军;关羽死后,因粗暴急躁而为叛将所杀。
⑤周瑜:东吴水军都督,英俊儒雅,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
曹操幕僚蒋干到东吴劝降,他巧妙地运用反间计,使老谋深算的曹操反而损失了两员大将。
火烧赤壁,火烧曹营,使曹军八十万水军大败而归。
因过于好胜,心胸狭窄而被诸葛亮三气而死。
⑥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英雄。
初为袁绍部将,后投奔刘备,为蜀汉大将。
在长坂坡战斗中,突出重围,单骑救出刘备的太子刘阿斗;江汉之战,拦江夺斗,使曹操为之震慑。
虢亭一战,退吴兵,救刘备。
因他忠诚勇敢,一身是胆,具有远见,每战必胜,所以“常山赵子龙”成为常胜将军的代名词。
⑦黄忠:归附于刘备时年近六十,在葭萌关,定军山等战役中有勇有谋,屡建战功。
后在讨关战役中,以75岁高龄又斩吴一部将。
后为暗箭所伤,不愈而死。
“老黄忠”是老当益壮的老英雄的代名词。
⑧鲁萧:字子敬,和周瑜同辅孙权。
力排众议,与周瑜一起坚持联刘抗曹的主张,并力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
待人宽厚诚恳,但他的忠厚有时显得近愚。
⑨刘备:知人善用,是一个从平民奋斗到开国帝王的圣君形象。
⑩蒋干:曹操的幕僚,一个愚蠢而又自作聪明的政客。
⑩杨修:曹操手下主薄。
二、《水浒传》施耐庵:《水浒传》是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小说。
中学语文国学之《三国演义》
中学语文国学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书描写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从时局动乱、军阀纷争中崛起,—直到最后为西晋所灭的历史故事。
汉末,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农民起义,不久,起义被统治阶级的联合军事力量扑灭,而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军阀豪强,彼此间又重新混战,为的是争夺地盘。
不久,汉灵帝死去,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掌权,与袁绍密谋诛杀宦官,何进即密召董卓带兵进京。
宦官先下手为强,设法杀死何进。
袁绍起兵诛杀了宦官,又被董卓赶走,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
其时,司徒王允忧国心切,想出了一个“连环计”,用绝色女子貂婵离间董卓与其义子吕布的关系,然后与各路豪强联络,设计杀死董卓。
董卓部将拥兵自重,并杀死王允及其同僚。
随之,以袁绍为首的十七镇诸侯以讨伐董卓为名,先后割据混战。
在连年混战过程中,曹操、刘备、孙坚渐次崛起。
先是曹操以“勤王”名义救援了溃败中的汉献帝,并强迫献帝迁都许昌,从此他就“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过十一年的长期争战,他先后歼灭了袁绍、袁木等军阀,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
孙坚早在十七镇共讨董卓之时,便乘机移军长江中下游,攻取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地盘。
孙坚死后,其子孙策、孙权先后接管一切,实力日益增强。
刘备则先因兵败依附曹操,后又辗转依附荆州刺史刘表。
在此期间,他三顾茅庐,礼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得到了有力的臂膀。
其后,他连续击败曹操部将的进攻,军事上有了起色,但局处一隅,没有可靠的根据地,整个形势还是不妙。
不久曹操挟战胜袁绍的余威,亲率大军南下,想要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人,进而一统天下。
恰逢刘表病死,其子刘琮献荆州降操,战局急转直下,大大有利于曹操。
曹操在这种形势面前,滋生了骄傲轻敌情绪。
经过诸葛亮的反复游说,孙权、刘备决定联合,双方共同发动了一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性大战役——赤壁之战。
赤壁一战,曹军几乎全军覆没,曹操只得统兵北还。
大战过后,刘备又统兵攻占四川全境,取得了比较广阔的根据地。
初中语文课外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初中语文课外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元末明初杰出的小说家。
内容简介《三国演义》通过集中描绘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当政,民不聊生。
灵帝184年,张角发动了黄巾起义,很快发展到了四五十万人,声势浩大,官军闻风丧胆。
张角率领大军直犯幽州,太守刘焉为了抵挡黄巾军,出榜招募义兵,这一下就引来了三位英雄好汉——刘备、关羽、张飞。
三人虽然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于是就在张飞家后的桃园结为兄弟,三人焚香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刘备为长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刘关张三人从军后显示出非凡的才能,多次大胜黄巾军,却并不被赏识,直至参加了平定渔阳之战,刘备因立功才被任为平原令。
汉灵帝死,太子刘辩继位,为外戚大将军何进所制。
十常侍诱杀何进,袁绍等领兵诛杀宦官,西凉刺史董卓趁机进兵京师,驱逐袁绍,灭丁原收吕布,废少帝立献帝,专权朝野,并毒死刘辩。
满朝文武,对董卓无可奈何。
骁骑校尉曹操于是借献宝刀为名,入董府前去行刺,未成,逃走,至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感其义行,义释曹操,与他一道逃到成皋,投宿曹操的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中。
吕伯奢家人磨刀准备杀猪款待,曹操怀疑他们要杀自己,竟将吕伯奢全家杀害,并声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不齿曹所为而离开。
曹操只身前往陈留,组建一支队伍,并联系袁绍,推袁绍为盟主,联合十七镇诸侯讨伐董卓。
刘关张也参与了这次讨伐。
曹操、袁术等十八路诸侯与吕布对峙于汜水关,吕布大败,逃至虎牢关上。
董卓见吕布战败,盟军势大,烧洛阳,逼献帝迁都长安。
盟军入洛阳,各起异心。
孙坚在宫井中得到了传国玉玺,率军返回江东。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复习《三国演义》必考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复习《三国演义》必考知识点汇总【考点梳理】《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一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主要内容《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 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人物形象刘备:仁政爱民,重情义,忠义,有才智谋略,礼贤下士。
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心胸坦荡,胸怀宽广,爱惜人才,知人善用,法纪严明,关心百姓疾苦。
关羽:武艺超群,神勇威猛,谋略过人,忠义,但骄傲不听劝谏。
张飞:耿直,粗犷,性格豪爽,直来直去,爱憎分明,粗中有细,有一定的计谋,但又鲁莽。
曹操:虚伪奸诈,残酷暴戾,自负多疑,足智多谋,有韬略,有过人的胆识,文学修养高。
赵云:勇敢善战,忠心侍主,光明磊落,处事谨慎,考虑周到。
吕布:武艺超群,但见利忘义,反复无常,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
周瑜:足智多谋,才智过人,嫉贤妒能,气量狭小,忠心不二,举贤妒能。
孙权:有才智谋略,注重招揽人才,知人善用,从谏如流,忍辱负重,能屈能伸,胸怀宽广。
推荐《三国演义》的理由:我个人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文学作品,它的价值和魅力在很多方面得以体现。
中考语文复习《三国演义》常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复习《三国演义》常考知识点《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中考语文的重要复习内容之一、其中融合了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考察了学生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历史事件等方面的理解。
下面是《三国演义》常考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1.《三国演义》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正处于黄巾起义、十常侍之乱和曹操与袁绍争夺天下的时期。
这是整个故事发展的历史背景,对于理解整个故事的情节有重要的作用。
2.三国鼎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主要以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个人物为中心展开。
曹操割据中原,刘备建立蜀汉,孙权建立吴国,三者并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3.重要人物的形象认识:主要有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周瑜、黄盖等。
学生要对这些人物的背景、性格、才能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4.《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故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战争场面,如赤壁之战、虎牢关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等。
学生要对各种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5.诸葛亮的贡献: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也是《三国演义》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他聪明智慧,善于谋略,为刘备出谋划策,有很多经典的谋略被广为传颂,如空城计、借东风、木牛流马等。
学生要理解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以及他为蜀汉做出的巨大贡献。
6.关羽的义胆忠诚:关羽是刘备的忠诚心腹,有着忠义之名,被尊为武圣。
他为了替刘备复仇,甘愿受刘备三顾之招,被刘备任命为汉寿亭侯,成为刘备麾下最重要的武将之一、学生要理解关羽的忠诚精神和对刘备的深厚感情。
7.周瑜与诸葛亮的黄盖火船计:周瑜是吴国的重要将领之一,他与蜀国的诸葛亮之间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智勇较量。
周瑜以黄盖火船计化解了曹操的攻势,为吴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学生要理解这个计谋的过程和意义。
8.三英战吕布:《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场大战就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与吕布的战斗。
吕布是当时的战神,有悍勇的战斗力,但是被三兄弟合力击败。
学生要理解这场战斗的来龙去脉和三兄弟之间的默契配合。
高中语文5(必修)“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高中语文5(必修)“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以时间为顺序,交错叙述魏、蜀、吴三国形成的历史。
小说一开始,描写汉末大乱,各路英雄陆续登场。
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开始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伟大事业;董卓进入洛阳,祸国殃民,终被消灭;曹操与袁绍又展开争斗,官渡之战成为高潮。
在这一段落,张飞怒鞭督邮、关羽温酒斩华雄及青梅煮酒论英雄等精彩的片断,展示了刘、关、张不同的英雄风采,特别是关羽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等,更突出表现了他义薄云天、勇武神威的性格特点。
接着,重点描写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决策,拉开了三分天下的序幕。
刘备在与曹操的当阳之战中失利,迅速采取联吴抗曹的政策。
诸葛亮舌战群儒,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
于是,赤壁之战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蒋干中计、草船借箭、曹操赋诗、借东风等,高潮迭起,构成了全书最为紧张的智慧较量,大大提升了小说的文化品位。
随后诸葛亮三气周瑜,刘备不仅稳定了根据地,同时占领益州,夺取汉中,又得到马超、黄忠等大将,势力不断壮大,并进位“汉中王”。
最后,曹操用司马懿之计,挑起孙吴与刘蜀的矛盾。
关羽被杀,致使联盟破裂。
而曹操病死,曹丕篡权,刘备随之称帝。
不久,张飞又遇害,刘备执意伐吴,遭遇惨败,白帝城托孤后病逝。
诸葛亮忠心耿耿,继续为刘蜀南攻北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以及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进一步充实了他的智慧形象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完美人格。
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愿,继续北伐。
但因刘禅昏庸,被迫班师,前功尽弃。
而司马氏也取代曹氏政权,建立了晋朝。
晋兵先后消灭了蜀、吴,统一天下。
作为最早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称道。
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几百个,不少形象堪称性格鲜明的艺术典型。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孔明的“智绝”。
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基本的性格特征,通过不断的渲染、强调、夸张,并辅之以相互间的对比、衬托,使人物形象异常鲜明生动。
《三国演义》原文及翻译
《三国演义》原文及翻译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原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自恃强大,秦并吞八荒;及至秦灭,楚汉争霸,又经四百载。
汉朝建立,三国鼎立,自此开始了三国时期。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豪杰并起,天下大乱。
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各有其志。
曹操雄才大略,意欲一统天下;刘备仁德兼备,志在救世于水深火热之中;孙权坐拥江东,精明强干,企图割据一方。
话说曹操在讨伐黄巾军的过程中,结识了许多英勇的豪杰。
其中,有三人特别出众,分别是刘备、关羽、张飞。
三人意气相投,于桃园结为异性兄弟。
刘备为兄,关羽为次,张飞为弟。
曹操见三人英勇过人,心生爱才之意,欲收为己用。
却说黄巾军作乱,天下大乱。
曹操率领众豪杰,奋力征讨,终将黄巾军击败,解救了百姓于倒悬之中。
朝廷论功行赏,曹操被封为征东将军,其余众豪杰各有封赏。
翻译The rise and fall of dynasties are a natural cycle; what has been divided will unite, and what has been united will eventually divide. During the Zhou Dynasty, the state of Qi arrogantly assumed superiority, only to be swallowed by the Qin Dynasty, which conquered all directions. After the fall of Qin, the Chu and Han fought for dominance, marking four hundred years of strif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an Dynasty led to the Tripartite Period, during which the Three Kingdoms of Wei, Shu, and Wu emerged.This era witnessed the rise of many heroes and杰出人物, as turmoil gripped the realm. Cao Cao, Liu Bei, and Sun Quan each controlled a portion of the land, harboring different ambitions. Cao Cao, a statesman of great talent, aimed to unify all of China; Liu Bei, a benevolent leader, sought to save the world from suffering; Sun Quan,ruler of the Eastern Wu, was astute and wanted to establish his own domain.It was said that during Cao Cao's campaign against the Yellow Turban rebels, he befriended many valiant heroes. Among them, three stood out: Liu Bei, Guan Yu, and Zhang Fei. The three clicked instantly and swore brotherhood in a peach orchard. Liu Bei became the eldest brother, Guan Yu the second, and Zhang Fei the youngest. Cao Cao, recognizing their prowess, desired to Recruit them.Meanwhile, the Yellow Turban rebellion caused chaos throughout the land. Cao Cao led the heroic figures in a fierce campaign, ultimately defeating the rebels and saving the people from disaster. The imperial court rewarded their meritorious service, appointing Cao Cao as the General of Eastern Expedition, while the other heroes received their due honors.---请注意,这只是第一回的一个简短摘录。
三国演义初中生知识点总结
三国演义初中生知识点总结《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彩的故事情节深受读者喜爱,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以初中生常见的知识点为基础,对《三国演义》的故事、历史、人物、文化和价值观进行总结,并试图从中挖掘出它的历史和文学意义,以便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一、故事梗概《三国演义》全书共120回,分为三大部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和三国之事。
故事向梗概如下:1. 黄巾之乱黄巾之乱是东汉末年地方割据的民变。
一场农民起义的政治运动融合宗教教义,颁布平分田制,对中央政府发动了一场可怕的挑战。
这场起义被东汉政府镇压下来。
2. 董卓之乱这一部分是一个以董卓为中心的政治斗争故事。
董卓篡位,胡作非为,逼迫汉献帝禅位给自己的儿子,大肆杀人放火,引发了中原地区的政治动荡。
3. 三国之事这一部分叙述了曹操、刘备、孙权等三国诸侯的兴起、相互争霸的历史故事。
曹操统一了北方,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占据了北方的主导地位。
刘备则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势力,终于取得了益州,创立了蜀汉。
孙权统领东吴,发展壮大。
以上就是《三国演义》的基本故事梗概,它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风貌,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其中,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历史知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其内容与中国历史密切相关。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风貌。
下面就是一些初中生需要了解的历史知识点:1. 黄巾之乱黄巾之乱是东汉末年地方割据的民变。
它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运动,它不仅是一个农民起义,同时也是一场宗教运动。
这场运动的领导者张角创立了太平道教,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平分田制、废除奴婢制度、取消租税等。
这场运动一度给东汉政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2. 董卓之乱董卓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政治动乱。
董卓是东汉末年的权臣,他通过篡位逼使汉献帝禅位给自己的儿子,大搞宫廷政治,杀人放火,引发了中原地区的政治动荡。
九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三国演义》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三国演义》知
识点
本文档旨在总结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关于《三国演义》的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1.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和英雄人物的故事。
2. 小说通过三国鼎立的局面,展现了各种人物的性格、智慧和力量。
主要人物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他们在乱世中作出了各种选择和决策。
3.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非常丰富,包括了很多著名的战役和谋略,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这些战役反映了各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智谋斗争。
4.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小说中的角色和事件基于真实的历史。
然而,作者罗贯中也在小说中添加了一些以增强故事情节的艺术处理。
5.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他们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例如,刘备代表仁义,曹操代表权谋等。
这些人物形象也成为了后来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总结:《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影响力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和研究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和智慧的表现。
中考名著《三国演义》知识点总结
中考名著《三国演义》知识点总结《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作,是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小说整个描写了中国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
本篇文章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总结《三国演义》的知识点,分别是时代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化价值、语言特点和影响历史,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部名著。
一、时代背景《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这个时期,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政治、社会变化最为复杂、最剧烈的时期之一。
此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风貌等方面都非常复杂而紊乱,社会处于乱世之中;同时,也正因为此,这个时期催生了很多勇士、政治家、将领等人物,创造了许多英雄事迹和传奇故事。
二、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形象鲜明、性格各异的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三国时代名将和名臣都有所涉及。
以下是文中一些重要的人物名单:1.蜀汉的刘备:性格谦虚厚道、善良、仁爱、忠诚,是小说中最为英俊、高雅、斯文的形象。
2.曹操:奸诈狡猾、善于计谋,是小说中最为富有魅力的一位人物。
3.孙权:智勇兼备,是小说中最为伶俐机智、才高且有度量的人物形象之一。
4.关羽、张飞:两个义兄弟,以忠诚、勇敢和正义为标志。
5.周瑜:文学才华出众,美丽俊秀、随遇而安、处事从容敏捷,是小说中最为具有人文内涵的一位人物。
三、故事情节《三国演义》的情节是非常多样化的,情节发展变化多端,除了史实真实之外,也有很多故事情节是作者自己创造的,其中最为著名的故事有以下几个:1.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义兄弟在桃园结义,誓言共同前往南征北战。
2.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为了救出刘备的妻子,孙尚香,在被周瑜追赶的情况下,一路经过六关十二难,最终成功救出。
3.三英战吕布:关羽、张飞和刘备在战斗吕布时,奇迹般地以三打一胜利战胜了吕布。
4.火烧赤壁:孙权和刘备联合大战曹操,最终夷平了曹操的亿万雄军。
四、文化价值《三国演义》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哲学思想、道德观念、诗词歌赋、战争策略等方面。
高中语文《三国演义》文化常识及翻译
高中语文《三国演义》文化常识及翻译
一、背景介绍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作
家罗贯中。
本书以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为背景,描绘了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和智谋较量,充满了史诗般的壮阔和战
争的血腥。
二、文化常识
1. 三国时期:指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至西晋建立前夕的时期,
大约从公元184年持续到公元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2. 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涉及到诸多历史人物,如曹操、
刘备、孙权等。
这些人物代表了不同的政治派别,各有自己独特的
性格和智谋。
三、翻译建议
1. 遵循原著:在翻译《三国演义》时,应尽可能忠实于原著的
表达风格和文化内涵,保留原著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著所
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2. 简明扼要:由于《三国演义》是一部古代小说,其语言较为
繁杂且古老,翻译时应尽量使用简练明晰的语言,以便读者易于理
解和接受。
3. 注意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特
别是涉及到历史、宗教、礼仪等方面的内容时,应准确传达原著的
意思,并做适当的注解。
以上是关于高中语文《三国演义》文化常识及翻译的简要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考名著三国演义知识点总结
中考名著三国演义知识点总结《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描绘了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争霸和英雄豪杰的故事。
下面是对《三国演义》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的总结。
1. 故事背景《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是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这段时期被称为三国时代。
中央政权的衰弱导致地方的割据和战乱。
董卓之乱、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都是三国时代重要的历史事件。
2. 人物介绍《三国演义》中有众多的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诸葛亮等。
他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势力和价值观念,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互相斗争和合作。
3. 政治斗争《三国演义》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刘备、曹操、孙权是三个主要的政治势力。
曹操建立了大的政治势力,是最早一个形成王朝的统治者。
刘备和孙权分别建立了蜀汉和东吴,其间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政治策略的较量。
4. 军事争霸《三国演义》中的军事争霸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曹操、刘备、孙权等都是出色的军事统帅,他们通过战争来争夺政治权力和地盘。
著名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都是三国时代的重要历史事件。
5. 智谋较量《三国演义》中的智谋较量也是一大亮点。
诸葛亮被誉为千古奇才,他的智谋和计谋帮助了刘备多次取得胜利。
他的锦囊妙计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代表。
同时,曹操、孙权等各自也有自己出色的智谋和计策。
6. 忠义之道忠义之道是《三国演义》中的核心价值观。
刘备、关羽、张飞等将士秉持着对君主的忠诚和对家国的热爱,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而诸葛亮则是忠臣的代表,他忠于刘备,用智慧为刘备尽心尽力。
7. 人性的复杂性《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都是非常复杂的,他们既有英雄的一面,也有人性的弱点和瑕疵。
曹操是一个爱民如子的一代英雄,但他也残暴无情;刘备是仁义之君,但他有时也显得犹豫和优柔寡断;孙权虽然有着明君的称号,但他也被诸葛亮所智胜。
这些复杂的人物形象给了读者更多思考和认识的空间。
初三语文第15讲:《三国演义》(学生版)
第15讲三国演义1.作者及名著的形成《三国演义》的编撰者是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
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
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
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三国演义》的形成:晋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宋代讲史平话“说三分”;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明初罗本贯中编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清初毛纶毛宗岗整理和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
2.故事梗概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倔起,成鼎足之势,直至最终都被西晋所灭,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
本书就是以此为历史背景演绎出的一部历史小说。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
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辨继位,为外戚何进所制,宦官杀死何进。
袁绍起兵诛杀宦官,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
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强,杀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杀。
随后,袁绍军与另外17镇诸侯割据混战,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
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才制定了正确有效的战略方针,即以“帝室之胄”“光复汉室”为旗号,以“联吴抗曹”为基本方针。
初中语文必读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清代经学家毛纶、毛宗岗父子将其整理为120回360余万字的今本。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广阔的历史背景,揭示了各统治集团的忠奸斗争,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是中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开创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也是一部军事小说,可称为中国第一大小说。
《三国演义》讲解
《三国演义》讲解《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它以描绘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为背景,展现了各个历史人物的智勇才略、忠诚与背叛、战争与和平等丰富的故事情节,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以及其文学价值进行讲解。
一、故事情节《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主要是围绕着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战争和人物的起伏展开的。
故事起源于东汉末年,描写了诸侯割据、江山动荡的历史时期。
主要的故事情节包括:董卓之乱、群雄逐鹿、赤壁之战、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等等。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情节,读者可以了解到这个时期各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智谋和勇武,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较量和斗争。
二、主要人物《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形象被深深地刻画在了读者的心中。
其中最为著名的三国英雄分别是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周瑜、诸葛亮等人。
刘备是仁德之君的代表,他有着高尚的品质和为民除害的雄心。
关羽和张飞是刘备的两位忠义之臣,他们以义薄云天、勇猛无敌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曹操则是一个智勇兼备、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他凭借着过人的智谋和统治能力,使得自己成为三国中的重要人物。
周瑜则是一个聪明而有才华的谋士,他在赤壁之战中以火攻曹操,成为了历史的传奇。
诸葛亮是刘备的谋士,他有着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华,他的三顾茅庐更是成为了后世的典故。
除了这些主要人物之外,《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其他深入人心的角色和精彩的故事情节,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三、文学价值《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文学价值。
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小说,更是一部描绘人性的杰作。
首先,《三国演义》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各异,有忠诚、正直的人物,也有狡诈、自私的人物。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和交互作用,读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三国演义》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形象描写,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智勇才略和忠诚精神,塑造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名篇阅读-《三国演义》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名篇阅读-《三国
演义》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名篇阅读 -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小说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
贯中。
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为背景,描绘了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和
各个英雄人物的生平故事。
小说以汉末末年为背景,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
国之间的纷争和争斗。
故事中,曹操担任丞相,统一北方,刘备在
蜀国建立了政权,孙权则在江东建立了吴国。
三国之间互市博弈,
相互攻伐,最终曹操被刺杀,刘备,孙权成为吴国的最后一任国君。
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
他们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高强的军事才能,还在政治、文化等方面
有很大的成就。
他们的形象代表了忠诚、勇敢和英雄主义精神,是
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形象之一。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揭示人性、政治和军事策略的作品。
在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权谋、谋略、智慧的斗争。
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充满了战略和策略的较量。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的精彩和多样性。
这不仅是一部娱乐性的小说,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总之,《三国演义》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小说,以其精彩的故事和各个英雄人物的塑造而闻名。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文化和人性的复杂性,对中国古代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国演义课文原文
三国演义课文原文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以下是部分原文:
正行之间,寨内一声鼓响,马军步兵如潮似浪拥将出来。
当头一员大将,乃是于禁,勒马大叫:“何处狂徒!往那里去!”张飞见了,更不打话,直取于禁。
两马相交,战到数合,玄德掣双股剑麾兵大进,于禁败走。
张飞当前追杀,直到徐州城下。
城上望见红旗白字,大书“平原刘玄德”,陶谦急令开门。
玄德入城,陶谦接着,共到府衙。
礼毕,设宴相待,一壁劳军。
陶谦见玄德仪表轩昂,语言豁达,心中大喜,便命糜竺取徐州牌印,让与玄德。
若想了解更多内容,建议阅读原著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三国演义课文
三国演义课文《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
大大小小的战争,有黄巾起义后的镇压,有董卓之乱,有袁绍联合曹操的讨伐,有官渡之战,有赤壁之战,也有其他战事。
作者叙述了人物礼赞了忠勇双全的关羽、仁义宽厚的刘备、胸怀大志的孙权、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阴险奸诈的曹操。
但就整部书看来,关羽并非全书第一英雄。
读者一直认为关羽之强就在于他的忠诚勇猛是无人能比的,就连其威风八面的大哥刘备之谦让、包养曹操等人之气度也为他独有,可是这“无人能比”的关羽也有他的弱点。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长处必有短处,关羽也不例外。
他武艺超群,有万夫不当之勇,但骄傲自大,听不进谋臣的下言。
当他斩杀袁绍手下大将华雄时,诸侯还在互相寒暄恭维,而他已大功告成;当他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时,没有一个人能阻挡他前进的步伐。
当孙权与其对阵时,吕蒙劝其不可轻敌,关羽却道:“匹夫受小恩,而忘大义也!”对士兵呼喊:“随我上阵杀敌!”把曹操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置于脑后。
由于骄傲自大,对敌人情况不屑一顾,他败走麦城。
当敌人追上时,他竟高呼:“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伍矣!”当被孙军生擒后,他仍不服输,大喊:“美须髯者是吾故兄。
”直到临死时仍矢志不移。
其实关羽的性格弱点不仅仅表现在这里。
在华佗为关羽诊断出“肠并”后,关羽因行动中有些不便且不愿浪费时间而要求做开颅手术直接用尖刀挖出肿瘤(这时已是夜间了),可是被华佗拒绝了(事后刘备问罪于华佗)。
他居然口出狂言说:“量此小小手术后何足介意!耳”。
过五关斩六将已表现出了骄傲情绪,却没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他一直对孙权存有偏见(可恶的周瑜只是被他的相貌气死的),也不利于他对局势的分析。
也许正因为这些弱点吧!使他命丧黄泉。
但当周仓拖回他的战刀并举至死后仍念念不忘战功时却仍有人为之喝彩叫好。
这说明关羽在世人眼中是一位武艺超群、忠诚勇猛、义气当先、无人能比的英雄。
“三国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比起关羽来则显得胸襟开阔得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全书描写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从时局动乱、军阀纷争中崛起,—直到最后为西晋所灭的历史故事。
汉末,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农民起义,不久,起义被统治阶级的联合军事力量扑灭,而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军阀豪强,彼此间又重新混战,为的是争夺地盘。
不久,汉灵帝死去,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掌权,与袁绍密谋诛杀宦官,何进即密召董卓带兵进京。
宦官先下手为强,设法杀死何进。
袁绍起兵诛杀了宦官,又被董卓赶走,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
其时,司徒王允忧国心切,想出了一个“连环计”,用绝色女子貂婵离间董卓与其义子吕布的关系,然后与各路豪强联络,设计杀死董卓。
董卓部将拥兵自重,并杀死王允及其同僚。
随之,以袁绍为首的十七镇诸侯以讨伐董卓为名,先后割据混战。
在连年混战过程中,曹操、刘备、孙坚渐次崛起。
先是曹操以“勤王”名义救援了溃败中的汉献帝,并强迫献帝迁都许昌,从此他就“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过十一年的长期争战,他先后歼灭了袁绍、袁木等军阀,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
孙坚早在十七镇共讨董卓之时,便乘机移军长江中下游,攻取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地盘。
孙坚死后,其子孙策、孙权先后接管一切,实力日益增强。
刘备则先因兵败依附曹操,后又辗转依附荆州刺史刘表。
在此期间,他三顾茅庐,礼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得到了有力的臂膀。
其后,他连续击败曹操部将的进攻,军事上有了起色,但局处一隅,没有可靠的根据地,整个形势还是不妙。
不久曹操挟战胜袁绍的余威,亲率大军南下,想要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人,进而一统天下。
恰逢刘表病死,其子刘琮献荆州降操,战局急转直下,大大有利于曹操。
曹操在这种形势面前,滋生了骄傲轻敌情绪。
经过诸葛亮的反复游说,孙权、刘备决定联合,双方共同发动了一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性大战役——赤壁之战。
赤壁一战,曹军几乎全军覆没,曹操只得统兵北还。
大战过后,刘备又统兵攻占四川全境,取得了比较广阔的根据地。
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面从此形成。
此后若干年,三国展开了争夺角逐。
当时据有荆襄九郡并两川之地的刘备,正发展壮大,但是,由于镇守荆州的关羽破坏了孙、刘联盟,孙权乘关羽忙于和曹兵交战之机,派兵袭占了关羽后方——荆州全境,关羽由此败死。
未几,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建国号为“魏”。
刘备闻讯,亦“继汉统”,正式建立蜀汉政权。
为了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阻,亲自统兵与孙权交战,结果为孙权手下大将陆逊所败,火烧连营七百里,全军丧亡殆尽,他自己也病死白帝城。
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一切依赖诸葛亮。
诸葛亮内外操劳,常常疲于奔命。
不久孙权也正式称帝,建立了吴国。
魏、蜀、吴三国仍连年争战。
这期间,诸葛亮坚持联吴讨曹,先出兵七擒孟获,收服了南部部边境的少数民族,巩固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对魏作战。
其间也有几次联合东吴共同伐魏,但因种种原因,终于未能消灭魏国。
诸葛亮后来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他死后,姜维继其军事统帅之职,也曾“九伐中原”,同样没有取得成功;而后主刘禅庸懦无能,朝政日益腐败,蜀汉国力日衰。
吴魏之间的争战也各有胜败。
后来,司马氏篡夺曹魏,建立了晋国。
晋武帝司马炎派兵攻占四川,姜维假降策反钟会不成而被杀。
刘禅出降,蜀汉灭亡。
孙权死后,继位的孙皓施政残暴,民心日背,晋派大军顺流东下,终于灭了东吴。
至此,天下重新归于统一。
《三国演义》描写了汉末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它集中地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斗争的方式有公开的,有隐蔽的。
通过这些斗争,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也表现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和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1.多疑善嫉、狡猾奸诈的乱世枭雄——曹操曹操,字孟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奸雄,他人生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
这与历史上的真实曹操是不可混同的。
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
生活节俭,不好华服。
与人议论,谈笑风生。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压缩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
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2.智慧的象征、贤相的楷模——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代表,是忠臣的典范。
关于他的性格,我们可以轻易地写出:智慧、忠诚、稳重、大度、机敏、博学……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他的性格都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可是所谓人无完人,诸葛亮的性格缺点也是有的。
他过分的忠诚,成了愚忠。
他“斩马谡,诛魏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宗旨也忘了。
过分的鞠躬尽瘁导致蜀国人才奇缺,君主无能……这些又都是他性格中的缺点。
3.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英雄——关羽关羽是一个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
他是一位忠于蜀汉、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豪杰;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威震华夏的英雄。
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关羽富有特殊的气质和精神。
是作者热烈颂扬的英雄人物,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关羽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义”,既不同于儒家的“仁义”,也不同于庸俗的“义气”,而是一种具有崇高、正义、神勇、刚直意义的“义气”——正义之气。
但当他被尊为“五虎上将”之首后,随着地位的提高,他变得自高自大、居功自傲、刚愎自用。
失荆州走麦城,可谓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总观关羽,是一个性格复杂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不能一味赞誉他,也不能一味诋毁他,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人物形象。
他的悲剧命运不但不影响英雄形象的神威,反而使之更加真实可信。
七分历史,三分想象《三国演义》中的很多精彩故事,都没有多少史实根据,基本上是作者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凭空虚构出来的,或者是根据民间传说再加上自己的合理虚构创造出来的。
《三国演义》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罗贯中那些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虚构。
1.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在小说创作中,根据情节的进展和人物性格的需要,作者常常把本来发生在甲身上的故事挪移到乙的身上,从而造成奇特的艺术效果。
比如《三国演义》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是表现张飞性格的一个重要情节,写得非常精彩。
可是如果你翻开陈寿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一看就会发现,原来怒鞭督邮的并不是张飞,而是刘备。
说的是督邮因公事来到县里,刘备去拜见他,他不见。
刘备恼了,径直进去把督邮绑上,打了二百棍,解下官印,系在拴马柱上,弃官而去。
但是《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与历史上的刘备并不完全相同,他是一个忠厚仁德的人,如果照抄史书,让他鞭打督邮,就不符合他的性格。
所以作者就把这个情节移植到张飞的身上,让张飞去鞭打督邮,恰好表现了张飞豪爽莽撞、嫉恶如仇的性格。
2.借机生发,铺叙渲染。
历史上曾发生过某件事,但史书记载十分简单,作者抓住一点,生发开来,大肆铺叙,浓墨渲染,创造出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大大丰富了小说内容和人物性格。
例如,《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写的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它是刘备事业的转折点,也是刻画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性格的重要情节,在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让我们看看史书是怎么记载这件事的,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根本就没有写这件事,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提到了这件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只有简简单单的十二个字。
至于刘备为什么去了三次,每一次是怎样去的,一点也没有写到,留下了很多的空白。
罗贯中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根据这十二个字生发开来,用了洋洋洒洒两回的篇幅,详细地描绘出三顾茅庐的故事,使这个故事成为《三国演义》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
大约生活在1315—1385年之间。
罗贯中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他一生写了很多作品,如今流传下来的署名他编写的小说除《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外,还有《水浒传》《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他还是一个戏曲作家,写过三种杂剧,现存《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
他最喜欢写的题材是历史题材,特别是那些国家分裂、战乱频仍,由分裂到统一时期的历史题材,那些在动乱年代中南征北战称王称霸的历史英雄的故事。
罗贯中对历史题材的偏爱,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和他所处的时代、个人特殊的生活经历以及他的创作心态有密切的联系。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为历史小说的创作树立了楷模。
它的出现,推动了明清两代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的兴盛,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小说无不受到它的影响和启发。
《三国演义》早在17世纪就流传到国外,如今已经被译为十几种外国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名著,为世界人民所喜爱,在世界上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
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
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
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
”飞应诺。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
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
将军今日可与相见。
”言罢,飘然自去。
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张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岂可相强。
”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
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
”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
”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
”吩咐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
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
玄德拱立阶下。
半晌,先生未醒。
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
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
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