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记
荆州记盛弘之注释
荆州记盛弘之注释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荆州记盛弘之简介
二、荆州记盛弘之的主要内容
三、荆州记盛弘之的注释
四、荆州记盛弘之的历史价值
正文
荆州记盛弘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地理志书,由南朝刘宋时期的盛弘之编撰。
盛弘之是当时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荆州任职期间,对荆州的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史料编撰了这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地理志书。
《荆州记》主要记录了荆州地区的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的情况。
其中,地理部分包括了荆州的地理位置、山水形势、气候条件等;历史部分则详述了荆州地区自远古至南北朝的历史变迁,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人文部分则着重描绘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名胜古迹等。
这部书对后世的地理学、历史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荆州记盛弘之的注释,主要是对其中的史料、地名、人物等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这些注释既包括对古籍史料的引证,也包括对地名、人物的考证。
这些注释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知识,使得荆州记盛弘之这部地理志书更加完善。
荆州记盛弘之在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它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荆州地区历史地理资料,为研究荆州地区的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次,荆州记盛弘之的注释方法对后世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最后,荆州记盛弘之的成书,也反映了当时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高度成就,具有重要
的历史价值。
综上所述,荆州记盛弘之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地理志书,它的成书对后世历史地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荆州记》的主旨
荆州记《荆州记》的作者是南朝宋的盛弘之。
此书南北朝齐、梁、西魏间著述中颇见注称,唐、宋地理典籍中尤多征引。
区域志。
三卷。
宏之,曾官侍郎。
原书已佚,辑本约二十四万字。
正文依巴东、南郡、江夏、襄阳、南阳、顺阳、宜都、武陵、长沙、衡阳、桂阳、豫章、始安、始兴等郡,各郡分县记述境内名胜古迹、洞穴矿泉、地方特产、历史典故、神话传说、高山大川等。
尤以泉水、洞穴居多,也是荆州地质一大特征,仍可供开发旅游、发展工农业参考。
所引民歌民谣,颇有文学价值。
然是书亡佚既久,盛弘之生平行状亦不可考。
唯《隋书· 经籍志》云:“ 《荆州记》三卷,宋临川王侍郎盛弘之撰” 。
清曹元忠据《宋书· 州郡志》比照《荆州记》,认定成书时间当在宋文帝元嘉十四年(437 年) 左右,[1] 大致不误。
大约在唐宋间即已散佚。
宋初《太平御览》征引此书最详。
清人辑录佚文,有王谟《汉唐地理书钞》辑本,及善化陈运溶《荆湘地记》辑本,并分为三卷。
然所谓诸条恒多稗贩,多有并非出自盛弘之《荆州记》者,需加详审。
是书之价值,在于补证《晋书·地理志》及《宋书·州郡志》之记载,而于山川景物、风俗掌故之描述,则殊非二志所能比,于研究荆楚史地大有助益。
除盛弘之《荆州记》外,此一时期内以《荆州记》为名者还有如下五种:(1) 晋范汪《荆州记》。
范汪,字玄平,颍川人,历吏部尚书、徐兖二州刺史。
《晋书》有传。
《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北堂书钞》诸书多有称引。
今有《汉唐地理书钞》及《荆湘地记》辑本。
(2) 宋庾仲雍《荆州记》。
《文选》注、《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寰宇记》等有征引。
今有清人《荆湘地记》辑本。
(3) 宋郭仲产《荆州记》。
《唐书· 艺文志》谓为2 卷。
据唐余知古《诸宫旧事》,郭仲产为南郡王从事,宅在江陵枇杷寺南,元嘉末起斋屋,以竹为缅,竹遂渐生枝叶,仲产以为吉祥。
俄而预义宣之谋被诛焉。
按:南郡王反事在孝武帝孝建元年(454 年) ,据此则仲产是元嘉孝建间人。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盛弘之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盛弘之
摘要:
一、荆州地理环境概述
二、荆州的历史沿革
三、荆州的名胜古迹
四、荆州的风土人情
五、荆州的特产美食
正文:
荆州,位于我国湖北省中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它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及特产美食。
首先,荆州地处江汉平原,地理位置优越,素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它北临汉江,南濒长江,东邻岳阳,西接宜昌。
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荆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其次,荆州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九州之一。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荆州就是楚国的发源地。
秦汉时期,荆州设立为郡,自此成为我国行政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时期,荆州更是成为了魏、蜀、吴三国争霸的焦点。
在荆州,有着许多名胜古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荆州古城。
这座古城墙保存完好,规模宏大,见证了荆州历史的沧桑变迁。
此外,还有张居正故居、荆州博物馆等文化景点,都是了解荆州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荆州的风土人情独具魅力,民间艺术丰富多彩。
例如,荆州的民间舞蹈“龙船调”和“草把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富有节奏感。
而在饮食方面,荆州美食众多,如鱼糕、藕粉等都是当地特色小吃,味道地道,令人回味无穷。
最后,荆州物产丰富,特产美食众多。
其中,洪湖莲藕、菱角、荆州鱼糕等都是荆州的特产,深受人们喜爱。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盛弘之〔南北朝〕原文衡山有三峰极秀。
一峰名芙蓉峰,最为竦桀,自非清霁素朝,不可望见。
峰上有泉飞流。
如一幅绢,分映青林,直注山下。
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百里,曰月出没其中。
湖南有青草山,故因为名。
宜都西陵峡中有黄牛山,江湍纡回,途经信宿,犹望见之。
行者语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绿城边堤,悉植细柳。
绿条散风,青阴交陌。
雁塞,北接梁州汶阳郡。
其间东西岭,属天无际,雁飞翥,至此即回翼。
唯一处稍下,每雁飞达,则矫翮裁度,下处而过,故名雁塞。
武陵武阳县有石帆山,若数百幅幌。
随郡北界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
又云浚一井,则众井水皆动。
巴东有一折柱,孤直,高三丈,大十围。
传云是公孙述楼柱破之,血出枯而不朽。
湖阳县,春秋蓼国樊重之邑也。
重母畏雷,为石室避之,悉以文石为阶砌,今犹存。
狠山县有一山,独立峻绝。
西北有石穴,以独行百步许二大石,其门相去一丈许。
俗名其一为阳石,一为阴石。
水旱为灾,鞭阳石则雨,鞭阴石则晴。
湘东有雨母山,山有祠坛。
每祈祷无不降泽,以是名之。
末阳县有雨濑。
此县时旱,百姓共壅塞之,甘雨普降。
若一乡独壅,雨亦偏降,应随方所,其信若符刻。
小酉山石穴中,有书千卷。
相传秦人於此而学,因留故梁湘东王云访酉阳之逸典,是也。
南阳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馨。
又中有三十家,不复穿井,即饮此水。
上寿百二十三十,中寿百馀,七十犹以为夭。
汉司空王畅、太傅袁隗,为南阳令,县月送三十馀石,饮食澡浴悉用之。
太尉胡广父患风羸,南阳恒汲饮水,此疾遂瘳。
此菊短,葩大,食之甘美,异於馀菊。
广又收其实,种之,京师遂处处传置之。
筑阳县粉水,源出房陵。
取其水为粉,鲜洁异於馀水矣。
枝江县,西至上明,东及江津,其中有九十九洲。
楚谚曰:“洲不满百,故不出王者。
”桓玄有问鼎之志,乃增一为两,以克百数。
僭号旬时,身屠宗灭,及其倾覆,洲亦消毁。
至宋文帝在藩,忽生一洲,果龙飞江表。
元凶之祸,此洲还没。
新阳县惠泽中有温泉,冬月未至,数里遥望,白气浮蒸如烟,上下采映,壮若绮疏。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盛弘之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盛弘之
摘要:
一、介绍《荆州记》的作者及背景
二、概述《荆州记》的内容及特点
三、分析《荆州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四、总结《荆州记》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一、介绍《荆州记》的作者及背景
《荆州记》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一部地方志著作,作者是盛弘之。
盛弘之,字茂道,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出身于士族家庭,曾任荆州刺史。
他鉴于当时荆州地区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以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情况,结合自己的实际治理经验,撰写了这部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著作。
二、概述《荆州记》的内容及特点
《荆州记》共分为三卷,卷一主要介绍荆州的地理、气候、物产等自然环境;卷二详细描述了荆州所属各郡县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情况;卷三则着重讲述了荆楚历史人物的事迹和传说。
这部著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资料丰富: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地方志、碑刻等资料,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史实依据。
2.文字优美:作者盛弘之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书中文字简洁明了、典雅古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纪实性:作者以荆州刺史的视角,真实反映了当时荆州地区的实际情
况,具有较高的纪实性。
4.地方特色:书中强调荆楚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特色,彰显了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分析《荆州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1.历史价值:《荆州记》是一部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著作,为研究东晋时期荆州地区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
2.文化意义:通过对荆楚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梳理,弘扬了荆楚文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3.地理学价值:书中对荆州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描述,为后世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荆州记
荆州记晋·盛弘之衡山有三峰极秀。
一峰名芙蓉峰,最为竦桀,自非清霁素朝,不可望见。
峰上有泉飞流。
如一幅绢,分映青林,直注山下。
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百里,日月出没其中。
湖南有青草山,故因为名。
宜都西陵峡中有黄牛山,江湍纡回,途经信宿,犹望见之。
行者语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绿城边堤,悉植细柳。
绿条散风,青阴交陌。
雁塞,北接梁州汶阳郡。
其间东西岭,属天无际,雁飞翥,至此即回翼。
唯一处稍下,每雁飞达,则矫翮裁度,下处而过,故名雁塞。
武陵武阳县有石帆山,若数百幅幌。
随郡北界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
又云浚一井,则众井水皆动。
巴东有一折柱,孤直,高三丈,大十围。
传云是公孙述楼柱破之,血出枯而不朽。
南阳县,春秋蓼国樊重之邑也。
樊重母畏雷,为母立石室以避之,悉以文石为阶砌,今犹存。
狠山县有一山,独立峻绝。
西北有石穴,以独行百步许二大石,其门相去一丈许。
俗名其一为阳石,一为阴石。
水旱为灾,鞭阳石则雨,鞭阴石则晴。
湘东有雨母山,山有祠坛。
每祈祷无不降泽,以是名之。
末阳县有雨濑。
此县时旱,百姓共壅塞之,甘雨普降。
若一乡独壅,雨亦偏降,应随方所,其信若符刻。
小酉山石穴中,有书千卷。
相传秦人於此而学,因留之。
南阳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馨。
又中有三十家,不复穿井,即饮此水。
上寿百二十三十,中寿百馀,七十犹以为夭。
汉司空王畅、太傅袁隗,为南阳令,县月送三十馀石,饮食澡浴悉用之。
太尉胡广父患风羸,南阳恒汲饮水,此疾遂瘳。
此菊短,葩大,食之甘美,异於馀菊。
广又收其实,种之,京师遂处处传置之。
筑阳县粉水,源出房陵。
取其水为粉,鲜洁异於馀水矣。
枝江县,西至上明,东及江津,其中有九十九洲。
楚谚曰:“洲不满百,故不出王者。
”桓玄有问鼎之志,乃增一为两,以克百数。
僭号旬时,身屠宗灭,及其倾覆,洲亦消毁。
至宋文帝在藩,忽生一洲,果龙飞江表。
元凶之祸,此洲还没。
新阳县惠泽中有温泉,冬月未至,数里遥望,白气浮蒸如烟,上下采映,壮若绮疏。
荆州记盛弘之注释
荆州记盛弘之注释
摘要:
1.荆州记盛弘之注释的背景和意义
2.荆州记盛弘之注释的主要内容
3.荆州记盛弘之注释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荆州记盛弘之注释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籍。
荆州记是南北朝时期盛弘之编写的一部地方志,记载了当时荆州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人物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南北朝时期荆州地区历史的重要文献。
荆州记盛弘之注释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荆州记的注释和补充。
注释部分主要是对荆州记中的古文、古籍、地名、人物等进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补充部分则是对荆州记中未记载或记载不全的内容进行补充,包括荆州地区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
荆州记盛弘之注释的价值和影响非常深远。
首先,它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对于研究南北朝时期荆州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次,它是一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著作,对于了解荆州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它是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古籍,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荆州记盛弘之注释的出版和流传,对于推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
荆州记盛弘之注释
荆州记盛弘之注释
荆州记是一篇记述荆州地理、历史、风俗等内容的古籍,作者为南朝梁代的魏收。
其中记载了盛弘所注释过的内容。
盛弘是东晋末年至南朝梁时期的学者,他对《荆州记》进行了精细的注释。
他注释的内容涉及到荆州地理的详细信息,如地理位置、山川河流、土地利用等;荆州历史的相关记载,如所属政权的变迁,名人事迹等;以及荆州的风土人情,如居民的习俗、节日等。
盛弘的注释主要是对原文进行解释和补充,对于一些不明确的地名、人物、事件等进行澄清说明。
他在注释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地理知识,使原文更加详细、准确。
同时,他还在注释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分析,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了评价和解读。
盛弘的注释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荆州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人研究荆州的地理、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关于荆州的书籍或文字
关于荆州的书籍或文字
关于荆州的书籍和文字资料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地理、文化、艺术以及地方志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提及过的具体书籍:
1.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荆州》:
- 这是一本画册形式的书籍,详细介绍了荆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名胜古迹、三国遗踪等内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 《荆州记》(又名《荆州图经》):
- 晋代范汪所撰写的古代地志类书籍,尽管原书已经散佚,但部分内容被后世的类书如《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引用。
3. 《中国共产党荆州历史:1919.5-1949.10》:
- 该书记录了从1919年5月至1949年10月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荆州地区的历史活动和发展历程。
4. 《荆州史话》:
- 由赵树杰、蔡善国编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以故事性的叙述方式介绍荆州的历史。
5. 【荆州地区志】:
- 荆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地区性史料书籍,记录了荆州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变迁。
6. 《荆楚文库 [乾隆]荆州府志》:
- 清代编纂的荆州府志,是研究荆州清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后来经过湖北人民出版社等重新整理出版。
7. 其他相关图书:
- 有关荆州历史上的战争、传统特产、古城新貌及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书籍也在孔夫子旧书网等平台上有出售,这些书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荆州的历史沿革和社会生活。
通过这些书籍可以深入了解荆州自古至今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脉络,以及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盛弘之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盛弘之
摘要:
一、荆州地理位置及重要性
1.位于南徼要冲
2.连接三湘险要
3.舟车汇集、货物充盈
4.战国至汉代的重要地区
5.荆州牧历代重镇
二、荆州历史变迁
1.晋设刺史治武昌
2.宋、齐荆州重镇
3.梁末降魏,设立郢州
4.周设立总管府
5.隋恢复荆州,唐改为南郡
6.五代马殷据有荆州,称楚王
7.宋荆湖北路、荆湖南北路变迁
8.绍兴改为荆湖南、北路
三、荆州现状
1.湖北荆州府
正文:
荆州,位于我国南方的交通要道,是北方水乡的都会。
这里地理位置重
要,南接蛮荆的荒野,北邻三湘的险要之地,襟靠着江湖,与吴越接壤。
因此,荆州舟车汇集,货物充盈。
自战国时期至汉代,这里一直是重要地区。
荆州牧历代为重镇,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荆州的历史变迁丰富多样。
在晋朝,荆州设立了刺史,治所在武昌。
荆州记 晋·盛弘之
富阳县城楼,王仲宣登之而作赋。
富阳东南七十里,有楚昭王墓。登楼则见所谓昭丘。郡西溯江六十里,南岸有山,名曰虎牙,二山相对,楚之西塞也。荆门上合下开,开达山南,有门之形,故曰荆门。
江陵有潜室,人时见之,辄有兵寇。
绿城边堤,悉植细柳。绿条散风,青阴交陌。
雁塞,北接梁州汶阳郡。其间东西岭,属天无际,雁飞翥,至此即回翼。唯一处稍下,每雁飞达,则矫翮裁度,下处而过,故名雁塞。
武陵武阳县有石帆山,若数百幅幌。
随郡北界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又云浚一井,则众井水皆动。
巴东有一折柱,孤直,高三丈,大十围。传云是公孙述楼柱破之,血出枯而不朽。
小酉山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於此而学,因留故梁湘东王云访酉阳之逸典,是也。
南阳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馨。又中有三十家,不复穿井,即饮此水。上寿百二十三十,中寿百馀,七十犹以为夭。汉司空王畅、太傅袁隗,为南阳令,县月送三十馀石,饮食澡浴悉用之。太尉胡广父患风羸,南阳恒汲饮水,此疾遂瘳。此菊短,葩大,食之甘美,异於馀菊。广又收其实,种之,京师遂处处传置之。
荆州记 晋·盛弘之
衡山有三峰极秀。一峰名芙蓉峰,最为竦桀,自非清霁素朝,不可望见。峰上有泉飞流。如一幅绢,分映青林,直注山下。
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百里,曰月出没其中。湖南有青草山,故因为名。
宜都西陵峡中有黄牛山,江湍纡回,途经信宿,犹望见之。行者语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湖阳县,春秋蓼国樊重之邑也。重母畏雷,为石室避之,悉以文石为阶砌,今犹存。
狠山县有一山,独立峻绝。西北有石穴,以独行百步许二大石,其门相去一丈许。俗名其一为阳石,一为阴石。水旱为灾,鞭阳石则雨,鞭阴石则晴。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盛弘之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盛弘之
摘要:
1.概述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概念和作用
2.介绍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成果资料内容
3.分析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应用价值
4.总结我国在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方面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正文:
一、概述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概念和作用
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是矿井测量中的两个重要基桩点。
近井点是井口附近的一个固定基桩点,用于测量井口附近的地形和地貌。
井筒十字基桩点是在井筒周围布置的一个十字形基桩点,用于测量井筒的方位角和倾角。
二、介绍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成果资料内容
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成果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布点图:描述了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在井口和井筒周围的布置情况。
2.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测量数据:包括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坐标、方位角、倾角等测量数据。
3.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精度分析:对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测量数据进行了精度分析,评估了其测量精度。
三、分析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应用价值
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在矿井测量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们可以为矿井的开采和建设提供准确的地形和地貌数据,有助于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
同时,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测量数据还可以为矿井的灾害预测和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四、总结我国在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方面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我国在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测量、处理和分析
技术体系。
盛弘之《荆州记》神话考论
盛弘之《荆州记》神话考论作者简介:刘书陶(1987-),女,四川绵阳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断代研究(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 610068)摘要:神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人类童年时代。
它是人类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的艺术结晶。
作为地理方志的《荆州记》,在描写山川地理的同时,也记录了大量瑰丽而生动的神话故事。
本文拟从其书载录的神话入手,探讨其地理书的人文色彩。
关键词:地理书;神话;人文色彩中图分类号:k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盛弘之,始末未详。
撰《荆州记》。
据姚氏《隋书·经籍志考证》:“《荆州记》三卷,宋临川王侍郎盛弘之撰。
盛弘之,始末未详。
”,知乃南朝刘宋人,尝为临川王侍郎。
沈约《宋书》不见其传。
盛弘之《荆州记》作为一部典型的地理著作,却通过各个层面反映出它浓厚的人文色彩。
本文拟从其书所载的神话入手,浅谈其地理书的人文色彩。
神话,是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是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
它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人类童年时代。
它反映了初民们对变化多端自然现象的原始理解力,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并使之形象化的艺术结晶。
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分类,可以把神话分为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和传奇神话四类。
这里作者对盛弘之《荆州记》中的神话故事的探讨也依循此分类方式,以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为例。
一、自然神话盛弘之《荆州记》中所载录的自然神话不同于古代创世神话的磅礴凌厉,且大多与创世有关。
它是作者在游历某处时所见所闻的文字记录。
它发生在某一个具体的地理方位,并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地理风光相结合,呈现出浓厚而神秘的艺术气息。
这些神话故事大多通过口耳相传得以代代流传。
每一段神话都是有关当地自然风物的一段佳话。
这里,以阳石、阴石神话为例浅论之:《北堂书钞》和《太平御览》中都收录了盛弘之在《荆州记》中对阳石、阴石传说的材料:“佷山下有山独立峻绝,西北石穴以烛行百许步有二大石,其间相去一丈许,俗名其一为阳石,一为阴石。
盛弘之《荆州记》神话考论
盛弘之《荆州记》神话考论作者简介:刘书陶(1987-),女,四川绵阳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断代研究(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 610068)摘要:神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人类童年时代。
它是人类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的艺术结晶。
作为地理方志的《荆州记》,在描写山川地理的同时,也记录了大量瑰丽而生动的神话故事。
本文拟从其书载录的神话入手,探讨其地理书的人文色彩。
关键词:地理书;神话;人文色彩中图分类号:k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盛弘之,始末未详。
撰《荆州记》。
据姚氏《隋书·经籍志考证》:“《荆州记》三卷,宋临川王侍郎盛弘之撰。
盛弘之,始末未详。
”,知乃南朝刘宋人,尝为临川王侍郎。
沈约《宋书》不见其传。
盛弘之《荆州记》作为一部典型的地理著作,却通过各个层面反映出它浓厚的人文色彩。
本文拟从其书所载的神话入手,浅谈其地理书的人文色彩。
神话,是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是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
它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人类童年时代。
它反映了初民们对变化多端自然现象的原始理解力,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并使之形象化的艺术结晶。
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分类,可以把神话分为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和传奇神话四类。
这里作者对盛弘之《荆州记》中的神话故事的探讨也依循此分类方式,以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为例。
一、自然神话盛弘之《荆州记》中所载录的自然神话不同于古代创世神话的磅礴凌厉,且大多与创世有关。
它是作者在游历某处时所见所闻的文字记录。
它发生在某一个具体的地理方位,并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地理风光相结合,呈现出浓厚而神秘的艺术气息。
这些神话故事大多通过口耳相传得以代代流传。
每一段神话都是有关当地自然风物的一段佳话。
这里,以阳石、阴石神话为例浅论之:《北堂书钞》和《太平御览》中都收录了盛弘之在《荆州记》中对阳石、阴石传说的材料:“佷山下有山独立峻绝,西北石穴以烛行百许步有二大石,其间相去一丈许,俗名其一为阳石,一为阴石。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盛弘之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盛弘之
(原创版)
目录
一、荆州地理环境概述
二、荆州的历史沿革
三、荆州的文化名人和名胜古迹
四、荆州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正文
荆州,位于我国湖北省中南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自古以来,荆州就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有着“江汉明珠”的美誉。
盛弘之的《荆州记》为我们详细描绘了荆州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文化名人和名胜古迹,以及现状和未来发展。
首先,荆州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东临长江,西靠巫山,南濒洞庭湖,北依汉水。
这里有丰富的水资源,河网密布,湖泊星罗,因此被誉为“水乡泽国”。
其次,荆州拥有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荆州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争都发生在这里。
如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在此大败曹操。
此外,荆州还曾是楚国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楚文化底蕴。
再者,荆州孕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名胜古迹。
荆州自古人才辈出,如屈原、宋玉等脍炙人口的诗人就诞生于此。
这里还拥有许多名胜古迹,如荆州古城、凤凰山等,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最后,荆州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荆州致力于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同时,荆州还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将丰富的历史
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总之,荆州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丰富文化底蕴和美好发展前景的城市。
盛弘之《荆州记》翻译
荆州记
江湖上有一个叫荆州的地方,它位于江南,毗邻荆江。
它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滚滚长江,茂密的森林,湖泊和溪流,以及清澈的湖水和美丽的山脉。
荆州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古代,荆州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拥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英雄吴起,笃行的陆游,智慧的苏轼,以及英勇的黄忠。
荆州也是一个文化的中心,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是在这里诞生的,如《荆轲刺秦王》,《苏武牧羊》,《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荆州也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都曾在这里活动,如魏征,黄忠,孙权等。
荆州也是一个经济中心,这里有许多农业和工业企业,如棉花,糖,铁矿,以及纺织业等。
荆州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里的城镇也变得越来越繁华。
荆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以及蓬勃发展的经济。
它是一个值得珍惜的地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盛弘之《荆州记》成书年代考
《
》
年 以 前殆 无 疑 义
《
”
、
。
盛弘 之 荆 州 记 中 有 长 沙 湘 东 零 陵 桂 阳 四 郡 分 别 见 于 太 平 御 览 之 服 用 部
》
、 、 、
“
《
》
八
“
“
人事 部 二十 九
“
:
”
、
“
百卉 部 三
”
、
“
地部 二 十四
” )
,
但 宋 志 中 它 们 皆 隶湘 州 而湘 州
《
》
,
叙 称
,
宋书
,
文 帝 纪 载 罢 湘州 还 并 荆 州 是 元 嘉 八
,
年 十 二 月 刘 义 庆 为 荆 州 刺 史 是 在元 嘉 九 年 六 月 而 分 荆 州 置 湘 州 是 在元 嘉 十 六 年 正 月
,
刘 义庆改授江 州是在元嘉 十 六年四 月 这 样 刘 义庆镇 守荆州 后于 省湘
,
,
一
年 其 镇 守江 州
,
只 后于复湘两 月
,
,
既 如 此 那 么 盛 弘 之 以 临 川 国 侍 郎 的 身 份 从 其 王 莅 临 荊 州 进 而 记述 荆
》
》
卷
湘 州 叙 称 晋 怀帝 以 江 州 桂 阳
, , ,
郡及 荆州 七 郡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湘州 又 据 晋书
《
成帝纪 称 咸和 四 年 以 湘 州 并于荆 州 不 言割 桂 阳 还并江 州 说明 桂
,
, ,
阳 由 江州 隶 属 湘 州 之 后 最 终 复 隶 荆 州
实 始 于 晋 成 帝 并湘 州 人 荆 州 之 时
荆州记文言文
荆州记文言文衡山有三峰极秀。
一峰名芙蓉峰,最为竦桀,自非清霁素朝,不可望见。
峰上有泉飞流。
如一幅绢,分映青林,直注山下。
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百里,曰月出没其中。
湖南有青草山,故因为名。
宜都西陵峡中有黄牛山,江湍纡回,途经信宿,犹望见之。
行者语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绿城边堤,悉植细柳。
绿条散风,青阴交陌。
雁塞,北接梁州汶阳郡。
其间东西岭,属天无际,雁飞翥,至此即回翼。
唯一处稍下,每雁飞达,则矫翮裁度,下处而过,故名雁塞。
武陵武阳县有石帆山,若数百幅幌。
随郡北界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
又云浚一井,则众井水皆动。
巴东有一折柱,孤直,高三丈,大十围。
传云是公孙述楼柱破之,血出枯而不朽。
湖阳县,春秋蓼国樊重之邑也。
重母畏雷,为石室避之,悉以文石为阶砌,今犹存。
狠山县有一山,独立峻绝。
西北有石穴,以独行百步许二大石,其门相去一丈许。
俗名其一为阳石,一为阴石。
水旱为灾,鞭阳石则雨,鞭阴石则晴。
湘东有雨母山,山有祠坛。
每祈祷无不降泽,以是名之。
末阳县有雨濑。
此县时旱,百姓共壅塞之,甘雨普降。
若一乡独壅,雨亦偏降,应随方所,其信若符刻。
小酉山石穴中,有书千卷。
相传秦人於此而学,因留故梁湘东王云访酉阳之逸典,是也。
南阳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馨。
又中有三十家,不复穿井,即饮此水。
上寿百二十三十,中寿百馀,七十犹以为夭。
汉司空王畅、太傅袁隗,为南阳令,县月送三十馀石,饮食澡浴悉用之。
太尉胡广父患风羸,南阳恒汲饮水,此疾遂瘳。
此菊短,葩大,食之甘美,异於馀菊。
广又收其实,种之,京师遂处处传置之。
筑阳县粉水,源出房陵。
取其水为粉,鲜洁异於馀水矣。
枝江县,西至上明,东及江津,其中有九十九洲。
楚谚曰:“洲不满百,故不出王者。
”桓玄有问鼎之志,乃增一为两,以克百数。
僭号旬时,身屠宗灭,及其倾覆,洲亦消毁。
至宋文帝在藩,忽生一洲,果龙飞江表。
元凶之祸,此洲还没。
新阳县惠泽中有温泉,冬月未至,数里遥望,白气浮蒸如烟,上下采映,壮若绮疏。
14-荆州记(晋)盛弘之
荆州记晋·盛弘之衡山有三峰极秀。
一峰名芙蓉峰,最为竦桀,自非清霁素朝,不可望见。
峰上有泉飞流。
如一幅绢,分映青林,直注山下。
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百里,曰月出没其中。
湖南有青草山,故因为名。
宜都西陵峡中有黄牛山,江湍纡回,途经信宿,犹望见之。
行者语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绿城边堤,悉植细柳。
绿条散风,青阴交陌。
雁塞,北接梁州汶阳郡。
其间东西岭,属天无际,雁飞翥,至此即回翼。
唯一处稍下,每雁飞达,则矫翮裁度,下处而过,故名雁塞。
武陵武阳县有石帆山,若数百幅幌。
随郡北界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
又云浚一井,则众井水皆动。
巴东有一折柱,孤直,高三丈,大十围。
传云是公孙述楼柱破之,血出枯而不朽。
湖阳县,春秋蓼国樊重之邑也。
重母畏雷,为石室避之,悉以文石为阶砌,今犹存。
狠山县有一山,独立峻绝。
西北有石穴,以独行百步许二大石,其门相去一丈许。
俗名其一为阳石,一为阴石。
水旱为灾,鞭阳石则雨,鞭阴石则晴。
湘东有雨母山,山有祠坛。
每祈祷无不降泽,以是名之。
末阳县有雨濑。
此县时旱,百姓共壅塞之,甘雨普降。
若一乡独壅,雨亦偏降,应随方所,其信若符刻。
小酉山石穴中,有书千卷。
相传秦人於此而学,因留故梁湘东王云访酉阳之逸典,是也。
南阳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馨。
又中有三十家,不复穿井,即饮此水。
上寿百二十三十,中寿百馀,七十犹以为夭。
汉司空王畅、太傅袁隗,为南阳令,县月送三十馀石,饮食澡浴悉用之。
太尉胡广父患风羸,南阳恒汲饮水,此疾遂瘳。
此菊短,葩大,食之甘美,异於馀菊。
广又收其实,种之,京师遂处处传置之。
筑阳县粉水,源出房陵。
取其水为粉,鲜洁异於馀水矣。
枝江县,西至上明,东及江津,其中有九十九洲。
楚谚曰:“洲不满百,故不出王者。
”桓玄有问鼎之志,乃增一为两,以克百数。
僭号旬时,身屠宗灭,及其倾覆,洲亦消毁。
至宋文帝在藩,忽生一洲,果龙飞江表。
元凶之祸,此洲还没。
新阳县惠泽中有温泉,冬月未至,数里遥望,白气浮蒸如烟,上下采映,壮若绮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阳县,春秋蓼国樊重之邑也。重母畏雷,为石室避之,悉以文石为阶砌,今犹存。
狠山县有一山,独立峻绝。西北有石穴,以独行百步许二大石,其门相去一丈许。俗名其一为阳石,一为阴石。水旱为灾,鞭阳石则雨,鞭阴石则晴。
湘东有雨母山,山有祠坛。每祈祷无不降泽,以是名之。
末阳县有雨濑。此县时旱,百姓共壅塞之,甘雨普降。若一乡独壅,雨亦偏降,应随方所,其信若符刻。
沌阳县至沔口,水北有却月城,西一里有马骑城,周回五里,高一丈。
富阳县城楼,王仲宣登之而作赋。
富阳东南七十里,有楚昭王墓。登楼则见所谓昭丘。郡西溯江六十里,南岸有山,名曰虎牙,二山相对,楚之西塞也。荆门上合下开,开达山南,有门之形,故曰荆门。
江陵有潜室,人时见之,辄有兵寇。
荆州记 晋·盛弘之
衡山有三峰极秀。一峰名芙蓉峰,最为竦桀,自非清霁素朝,不可望见。峰上有泉飞流。如一幅绢,分映青林,直注山下。
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百里,曰月出没其中。湖南有青草山,故因为名。
宜都西陵峡中有黄牛山,江湍纡回,途经信宿,犹望见之。行者语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小酉山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於此而学,因留故梁湘东王云访酉阳之逸典,是也。
南阳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馨。又中有三十家,不复穿井,即饮此水。上寿百二十三十,中寿百馀,七十犹以为夭。汉司空王畅、太傅袁隗,为南阳令,县月送三十馀石,饮食澡浴悉用之。太尉胡广父患风羸,南阳恒汲饮水,此疾遂瘳。此菊短,葩大,食之甘美,异於馀菊。广又收其实,种之,京师遂处处传置之。
筑阳县粉水,源出房陵。取其水为粉,鲜洁异於馀水矣。
枝江县,西至上明,东及江津,其中有九十九洲。楚谚曰:“洲不满百,故不出王者。”桓玄有问鼎之志,乃增一为两,以克百数。僭号旬时,身屠宗灭,及其倾覆,洲亦消毁。至宋文帝在藩,忽生一洲,果龙飞江表。元凶之祸,此洲还没。
新阳县惠泽中有温泉,冬月未至,数里遥望,白气浮蒸如烟,上下采映,壮若绮疏。又有车轮双辕形,世传昔有玉女,乘车自投此泉。今人时见女子,姿仪光丽,往来倏忽பைடு நூலகம்
�
绿城边堤,悉植细柳。绿条散风,青阴交陌。
雁塞,北接梁州汶阳郡。其间东西岭,属天无际,雁飞翥,至此即回翼。唯一处稍下,每雁飞达,则矫翮裁度,下处而过,故名雁塞。
武陵武阳县有石帆山,若数百幅幌。
随郡北界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又云浚一井,则众井水皆动。
巴东有一折柱,孤直,高三丈,大十围。传云是公孙述楼柱破之,血出枯而不朽。